古代汉语语言知识.doc_第1页
古代汉语语言知识.doc_第2页
古代汉语语言知识.doc_第3页
古代汉语语言知识.doc_第4页
古代汉语语言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语言知识辅导古代汉语语言知识语法讲解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常用作使动的有不及物动词、少数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一、动词的使动用法。1.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最常构成使动,此外还有少数及物动词。在下述两例中,动词不构成使动: 蔡溃,遂伐楚。(齐桓公伐楚)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在这两例中,动词与主语(蔡、齐师)只出现一次陈述关系(溃、伐我)。而使动与此不同,使动中有两次陈述关系:第一次是做及物动词;第二次是做不及物动词。做及物动词时,这个动词所在的句子陈述了某种不确定的行为,由这个行为作用于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并由于这个行为产生了第二次陈述中的行为。比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使动用法,“臣活之”说明“臣”做了某件事,这是第一次陈述。这个行为作用于“之”,这样产生了第二次陈述“之”“活”。下同: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2.动词使动用法的翻译问题:1)第一种方法是把第一次陈述中的动词补出来。比如“臣活之”,可以翻译为“臣救活了他”。2)用“把”字句翻译。比如“臣把他救活了”。3)换作另一个动词。比如“臣营救了他”。4)用“使、叫、让”进行翻译。比如“修文德以来之”可以翻译为“修文德使他们来”。注意不要认为看是否是使动用法就是看能否用“使”翻译。3.在上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可以分为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两类动词在使动用法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行为动词可以由主语发出,所以具有自主性。常见不及物行为动词有:出、入、归、反(返)、怀、涉、居、处、立坐、降、惧、惮、说(悦)、喜、忧、耻、怒、惑等等。这类动词带有宾语时,可以构成使动,也可以不是使动用法。如: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庄子.盗跖)曾子居卫。(庄子.让王)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以上四个例句中的“出”、“反”、“居”都不构成使动用法,以下同样动词都构成使动用法。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左传.襄公十四年)赵穿弑公而后反赵盾。(谷梁传.宣公二年)状态动词只陈述其前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不能由主语自己发出这个动作。常用的状态动词:竭、流、荡、弛、变、坏、尽、绝、折、朽、陨、败、亡、兴、乱、动、作、散、定、显、达(通达)、伤、毙、醉、宁、溃、队(坠)、落、毕、治、生、灭、废、聚,成等等。状态动词的特点是带上宾语之后,通常就构成使动。比如:楚一言而定三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百里奚)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孟子.万章上)除了不及物动词常构成使动之外,另外还有数量不多的及物动词也可以构成使动,这些及物动词一般表示的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基础性行为,比如:饮、食、衣、枕、观、视、见、听、从等。比如:(1)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冯谖客孟尝君)(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这些由及物动词构成的使动,在翻译时也可以跟不及物动词一样,采用以上说过的各种方法。例(1)“食之”可以译为“给他鱼吃”,例(2)的“从百余骑”可以译为“带领一百多名骑士”。二、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1.形容词的性质与不及物动词中的状态动词接近,它们也常构成使动句。如:(1)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国语齐语)(2)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战国策赵策三(3)儒者在本朝,则美政。(荀子儒效)(4)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史记李斯列传)以上四个例句中的“轻”、“重”、“强”、“弱”、“美”、“富”、“贵”都是形容词,构成使动。2.名词一般不用作谓语,所以它构成使动是活用。如:(1)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四)(2)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以上二例都是名词活用后构成使动。语法讲解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形容词的一种常见用法,动词一般没有意动用法。从意义上看,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两点:1.在使动用法中,宾语所表示的人、物,在事实上出现了变化;而意动用法中的宾语,在事实上并没有出现变化;2.使动宾语所出现的这种事实上的变化,是由于主语所表示的人发出的第一次陈述造成的,这种陈述是一种现实性的行为;意动宾语之所以没有出现事实上的变化,正是由于第一次陈述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行为,而不是一种现实性的行为。有时主语所表示的人在心理上也没有什么相应的行为,但只要对宾语所表示的人、物没有采取现实的行为,也可以归入意动。如:(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战国策齐一)例(1)中的“少仲尼之闻”是意动,在这个意动中,“仲尼之闻”并不因为“少”而出现什么变化,主语“我”也没对“仲尼之闻”采取什么现实的行为,只是在“我”的心理上有这种想法,所以构成意动。这个例句中的“轻伯夷之义”也是意动。例(2)、(3)的“贱之”、“壮其节”也是意动。例(4)中的“美我”,其实连心理上都不认为对方美,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但也没有对对方采取现实行为,对方也没有出现事实上的变化,所以也归入意动。有时名词也可以构成意动,只是远不及动词和形容词那样常见,可以认为是一种活用。如:(1)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冯谖客孟尝君)(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以上两例中的名词“子”、“侣”、“友”都是名词活用后构成意动。语法讲解三、兼类与活用在实词中,有两类不同的现象应该加以说明,这就是兼类和活用。一、兼类在古代汉语中,兼类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兼类是说,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种不同词类的功能,而这两类词在意义上互有联系,并且每类词都有比较确定的意义。兼类在名词和动词之间表现得最为突出。比如下边句子中“言”、“礼”、“妻”这三个词:(1)三子者出,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论语先进)(2)先轸言於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吕氏春秋悔过)(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上一)(4)执事不礼於寡君,寡君惧。(左传襄公二十二年)(5)曾子之妻之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6)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韩非子说难)例(1)的“言”用作中心语,其前加有定语,是个名词,意思是“话”、“言辞”, 例(2)的“言”用作述语,其后加有补语,意思是“说”。 这两个例句中的“言”,意义上互有联系,也都有比较确定的意义,它们的关系是兼类。例(3)中的两个“礼”用作宾语,意思是“礼仪”,是个名词。例(4)的“礼”用作述语,意思是“以礼相待”,是个动词。例(5)的“妻”是名词,例(6)的“妻”是动词,意思是“嫁给”。“礼”、“妻”也都是兼属名词和动词两类。这里带应该强调的是:一个词是否兼类,与确定一个词的词性一样,主要根据是该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功能和语义,而不是把这翻译成现代汉语后,看它在现代汉语中属于什么词性,然后来定这个词在古汉语中的词性。比如,我们不可以根据“妻”的意思是妻子,在现代汉语中“妻子”是个名词,于是就说例(6)中的妻是名词活用作动词。除了名词跟动词兼类之外,其他的词也可以见到兼类的现象。如:(1)韩昭侯曰:“吹竽者众,吾无以知其善者。”(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2)众曰:“在一言矣,君必逐之!”(国语周语上)(3)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於王前。(战国策齐一)(4)驱之不前,却之不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5)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齐桓公伐楚)(6)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例(1)的“众”是形容词,意思是“众多”,例(2)中的“众”是名词,意思是“众人”;例(3)中的“前”是方位词,表示跟“王”有关的方位,例(4)中的“前”是动词,意思是“向前走”;例(5)的“以”是介词,意思是“凭着”,例(6)的“以”是连词,可以译为“去”。二、活用古汉语的词类没有形式标志,兼类的现象又比较常见,这就为在一定句法环境中出现活用创造了条件。活用不同于兼类,兼类是某种词类所固有的用法。所谓固有的用法是说,一般地说,兼类是该类词中的常用词通常都有的用法,而且这种用法出现的次数都不在少数,而是时常可以见到。活用则不是某种词类所固有的用法,只是偶尔出现的一种用法,而且这种用法出现的次数很少,是对常见用法的一种偏离。活用最常出现于名词用作动词之中。动词可以作谓语,还可以受多种副词的修饰,可以带宾语、补语;而名词则没有这些用法。如果一个名词出现在通常只有动词才出现的位置,那么这个名词也就活用为动词。具体地说,当名词单独充当谓语或述语时,都可以活用作动词,此外名词用在能愿动词之后也能活用为动词。如:(1)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2)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3)物物而不物於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4)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5)唯虫能虫,唯虫能天。(庄子庚桑楚)例(1)是名词“君”、“臣”、“父”、“子”等单独作谓语,例(2)是“君”受副词修饰后作用谓语,这两例是用作谓语后活用为动词。例(3)中的两个名词“物”都用作述语,分别带宾语和补语,也活用为动词;例(4)是“棺”用连词“而”连接之后构成连谓短语。最后一例是“虫”、“天”用在能愿动词“能”后活用作动词。语法讲解四、常用介词介词是介于动词和连词之间的一种特殊虚词,它们大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一定的动词性,所以有人称介词为次动词、副动词。以下我们介绍三个最常见的介词:以、于、为。一、以“以”原来是动词,主要意思是“用”,比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这句话中的“以”就是动词。动词“以”较少使用,当它虚化为介词后,从语义上看,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用”的意义,主要表示支配,用来引入工具、偕从、与物,此外,它还可以表示原因、时间等。1.引入工具“以”最常用来引入广义的工具。这样用的“以”可以理解为“用”、“拿”,“凭借(着)”、“根据”以及“按照”等意思。在表示“用”、“拿”时,“以”的宾语经常表示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事物。如:(1)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鸿门宴)(2)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3)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4)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以上例句中的“以”都可以理解为“用”或“拿”,前三例“以”的事物比较具体,最后一例的“神”比较抽象。“以”表示“凭借”、“凭着”、“根据”时,它的宾语时常表示抽象事物。如:(1)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齐桓公伐楚)(2)(廉颇)以勇气闻於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凡闻言必熟论,其於人必验之以理。(察传)例(1)、(2)、(4)的“以”表示“凭借”或“凭着”,例(3)的“以”表示“根据”,“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都比较抽象。在表示“按照”时,“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一方面为施事所用,另一方面又对施事是一种约束或限制。如:(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陈情表)例(1)中的斧斤按时进入山林,一方面季节(时)是斧斤进入山林的依据,为伐木者(即斧斤)所用;另一方面伐木者又要受季节的约束,不得任意而为。2.引入偕从偕从主要表示率领、操纵,携带的对象等,在这种句子中,主语所表示的施事,支配“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人,一起完成述语所表示的行为。如:(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齐桓公伐楚)(2)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左传僖公二十八年)(3)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以上例句中的“以”都表示率领或带领,而后施事和偕从一起完成述语所表示的行为。在表示操纵时,如果施事自己并不直接参与其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变化,而只是让“以”的宾语去完成该行为、变化,那么,此时的“以”与“使”的作用有些相近。如:(1)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2)冷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战国策秦一)以上例句中的“以”都与“使”的意思接近。表示“携带”时,“以”的宾语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没有自主权的人,动词经常是运动动词。如:(1)吾以剑过朝。(左传定公十年)(2)(宋人)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左传桓公十四年)(3)(楚子)灭息,以息妫归。(左传庄公十四年)(4)恭王使巫臣聘于齐,以夏姬行,遂奔晋。(国语楚语上)例(1)、(2)中“以”的宾语表示物,例(3)、(4)中“以”的宾语表示没有自主权的人。3.引入与物在有的句子中,施事把某种事物给予了另一方,或者是施事向另一方讲了些什么。在这种句子中,施事所给予的事物、所讲述的内容是“与物”。“以”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引入这种引物。如:(1)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苏武传)(2)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冯谖客孟尝君)(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例(1)的“货物”是与物,在这个句子中,张胜把货物给予了虞常。例(2)、(3)中的“责”、“师旅”都是与物,例(4)中的“沛公言”是项伯讲给项王听的话,也是与物。4.引入原因“以”有时还可以引入原因。如:(1)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2)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於晋,且贰於楚也。(烛之武退秦师)(3)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以上三例的“以”都是引入原因。5.引入时间“以”引入时间的例句最为少见。如:(1)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2)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吕氏春秋孟春)(3)子於是日哭,则不歌。(论语学而)二、于(於、乎)在上古时期,“于”和“於”这两个字既不同形,又不同音,但是它们的关系却很密切。在甲骨文中,“于”作为介词经常使用,到西周金文时,出现介词“於”,到战国后期,“於”在使用上占了优势。在先秦文献中,“于”、“於”的用法大致相同。除了“于”、“於”之外,“乎”有时也可当“于”用。“于”(包括“於”,下同此)本来是个动词,意思是“在”。比如“於外曰公,於其国曰君。”礼记曲礼下这句话中的两个“於”都是动词。介词“于”主要用来引入处所、对象,此外还可以引入时间、原因、施事等。 1.引入处所、时间这里所说的“处所”是广义的,可以是具体的处所,也可以是抽象的“处所”,如范围、方面等。由“于”引入的处所,可以是所在,有时也可以是所至、所从。如:(1)予观弈于友人所。(弈喻)(2)师进,次于陉。(齐桓公伐楚)(3)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4)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冯谖客孟尝君)(5)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伯克段于鄢)(6)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例(1)、(2)中“于”表示所在,例(3)、(4)和例(5)、(6)中的“于”分别表示所至和所从。以下是“于”表示范围、方面。如:(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2)上古竞於道德,中古竞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韩非子五蠹)(3)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4)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史记商君列传)以上四例的“于”引入的是哪个范围或哪一方面的事物。“于”还可以用来引入时间。如:(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前出师表)(2)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天论)2.引入对象“于”常可以引入三种不同的对象:交际对象、给予对象和比较对象。交际对象是言语等交际行为等所涉及的对象。在“于”表示交际对象时,主语和对象之间时常有卑对尊,或相对被动的一方对相对主动的一方的关系。如:(1)佚之狐言於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2)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伐颛臾)(3)其後魏伐赵,赵急,请救於齐。(孙膑)(4)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察传)例(1)、(2)中的主语与对象之间都有卑对尊的关系,例(3)、(4)中的主语对于对象有所求,在他们之间有相对被动与相对主动的关系。给予对象是在行为中有所得或有所失的一方。“于”所引入的给予的对象,大多是有所得的一方,有时正相反,“于”引入的是有所失的一方。如:(1)於是忌进孙子於威王。(孙膑)(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前出师表)(3)昔秦伯嫁其女於晋公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前三例“于”引入的都是有所得的一方,最后一例引入的是有所失的一方。“于”引入比较对象时,主要用在形容词之后,“于”有“比”的意思。这种句式是说:主语所表示的人、物、事,在某种性质、特征的程度上超出补语所表示的人、物、事。如:(1)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秋水)(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3)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孙膑)(4)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於臣。”(鸿门宴)以上四例中的“于”的意思都是“比”,其前的“大”、“多”、“贤”、“长”都是形容词。3.引入原因、施事“于”引入原因、施事不及以上两种用法常见。“于”引入原因时,主要是说:某种状态、变化的出现是由于“于”的宾语所表示的内容造成的。如:(1)余必使尔疲於奔命以死。(左传成公七年)疲於奔命:由于奔命而疲。(2)然後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经历过忧患人才会生存,沈溺于安乐就会使人死亡。以上两例“于”引入的词语都是原因。在于字补语引入施事时,常构成被动句。如:(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2)前大王见欺於张仪。(史记张仪列传)以上二例中“于”的宾语都是表示施事:“大方之家”是“笑”的施事,张仪是“欺”的施事。三、为跟“以”、“于”相比,介词“为”的用法要简单得多,它主要表示行为的目的、原因和服务的对象。如:(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2)齐侯为阳谷之会来寻盟。(左传僖公三年)以上两例“为”表示目的,以下两例是表示原因:(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而辍广。(荀子天论)以下两例表示服务的对象:(1)“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冯谖客孟尝君)(2)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四、者1.“者”的主要作用是用在谓词性词语的后面,构成者字短语,者字短语是体词性的。“者”前的谓词性词语,通常没有主语;这是因为: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正是该谓词性词语的主语表示的人、物等事体。者字短语常表示人,也可以表示物。如:(1)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弈喻)(2)老者衣帛食肉。(孟子梁惠王上)(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天论)例(1)中“学”的意思是,“学者”是指学习的人,这个“学习的人”相当于“学”的主语所表示的人。例(2)中的“老者”、例(3)的“善术者”均指人,例(4)中的“在天者”、“在地者”都是指物。由于主谓短语也是谓词性的,所以“者”有时也可以用在主谓短语后面,构成者字短语。这种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是给这个主谓短语作主语的那个大主语。(1)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2)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战国策秦策一)例(1)、(2)中的“力不足”、“ 毛羽不丰满”都是主谓短语,加“者”后,指“力不足的人”、“毛羽不丰满的鸟”。基数词也是谓词性的,所以也能构成者字短语,这种者字短语常有总括的作用。如:(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2)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例(1)的“三者”是总括前面的三件事,例(2)的“五者”是总括前面的五种关系。2.除了常跟谓词性词语组合之外,“者”还常与名词性词语构成同位短语,复指其前的名词性词语。这种用法的“者”常与“也”相呼应,构成论断句。“者”与用作主语的名词性词构成复指关系后,除了构成判断句之外,还常对人的有关特点加以说明。在这种复指关系中,与“者”相组合的的词语经常表示人,有时也可以表示其他事物。这种句子的句末一般不用“也”。如:(1)虞舜者,名曰重华。(史记五帝本纪)(2)武安者,貌侵,生贵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3)赵王刘遂者,其父高祖中子,名友,谥曰“幽”。(史记楚元王世家)(4)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馀步,足以行船。(史记西南夷列传)牂(zng)柯江:江名,在今贵州省。前三例介绍人,最后一例介绍国家。由“者”与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复指短语,也可以不用作被说明的对象,而是用在一般的句子中充当各种句法成分。此时在有关的名词性词语之前常有数词,也可以没有。如:(1)三子者出,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3)今仪困秦而雎收楚,韩、魏欲得秦,必善二人者。(战国策楚策三)(4)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前三例名词之前都用数词,最后一例不用。例(1)、(2)加“者”的名词性词语用作主语,例(3)用作宾语,例(4)用作判断句的谓语。由于“者”可以和名词性词语组合,而所字短语是名词性的,所以所字短语之后,还可以再用“者”字复指。如:(1)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卖柑者言)(2)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客孟尝君)例(1)中“所市于人”是所字短语,其后用“者”复指,例(2)与此类似。3)“者”还可以和方位词和时间词组合在一起,构成复指关系。如:(1)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不能相和合。(墨子尚同上)(2)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墨子尚贤中)(3)暮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例(1)、(2)中的“内”,“上”是方位词,例(3)、(4)中的“暮春”、“今”是时间词。五、所1)“所”常用在谓词性词语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短语。与“所”组合的这个谓词性词语,一般不包含有宾语;这是因为,所字短语所指称的正是这个谓词性词语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这个事物常是物,有时也可以是人。如:(1)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秦始皇本纪)(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3)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4)所爱不亲,所恶不疏。(韩非子安危)例(1)中的“所至”是指“到的地方”,这个“到的地方”相当于“至”的宾语所表示的处所。例(2)的“所溺”是“所沉溺的事”相当于“溺”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例(3)与以上两例类似,是指动词“述”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所写的诗文。例(4)指人,喜爱的人和厌恶的人。在所字短语之前,还可以有体词性词语。一般把所字短语之前的这个体词性词语分析为定语,但从语义关系看,这个名词性词语,相当于“所”之后那个谓词性词语的主语。如:(1)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2)播州非人所居。(柳子厚墓志铭)(3)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白马寺)(4)舟车所至。(礼记中庸)例(1)中的“予”一般分析为“所至”的定语,但是从语义关系看,“予”是“至”的主语。“予所至”的意思是“我到达的地方”。例(2)“人”是“所居”的定语,“人所居”的意思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例(3)、(4)“汉明帝所立”和“舟所至”的意思是:“汉明帝建立的”和“舟车到达的地方”。 “之所”的作用与“所”的作用相同,也是构成“所字短语”。在“之”前一般都有定语,这个定语从语义上看,也是“所”后谓词的主语。如:(1)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史记淮阴侯列传)(2)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察传)(3)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答李翊书)(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例(1)“之所”的前后分别是“公”和“居”,意思是“人们所居住的地方”,这个“之所”的作用跟“所”相同。以下三例与此类似。2)“所”与“者”最突出的不同是:一方面,“者”可以跟名词性词语组合,而“所”不能;另一方面,“所”可以和介词组合在一起,而“者”不能。以下介绍“所”跟常用介词“以”、“为”、“与”的组合“所以”、“所为”和“所与”。所以“以”的宾语可以表示工具、方法、方式等,还可以表示原因,与此相应,“所以”主要表示工具、方法及所利用的事物和原因等。“所以”表示工具、方法等时可理解为:“(用来)动的”(“动”表示“所以动”中的“动”,下同此)、“(用来)动的方法”等。如:(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那武器是用来禁暴除害的。(2)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客孟尝君)臣所以为君市义也:我为您买义的办法。(3)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法其所以为法:效法他们制订法制的依据。“所以”表示原因时可理解为:“动的原因(缘故)”、“之所以动”等。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先汉兴隆的原因。(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传序)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天下的根源,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了。(3)诸侯所以归晋君,礼也。(左传昭公三十年)诸侯之所以归服晋君,是因为晋国遵守礼制。所为、所与“所为”主要的用法与表示原因的“所以”相同,有时这种原因是主观的,也可以理解为表示目的。如:(1)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客孟尝君)(2)所为见将军者,欲以救赵也。(战国策赵策三)所为见将军:见将军的目的。以上两个例句中的“所为”,分别表示原因和目的。“所与”表示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可以译为“与(跟)动的(人、物)。如:(1)其妻问所与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所与饮食者:跟他一起吃喝的人。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2)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论语乡党)所与立:跟他一起站立的人。以上两例中的“所与”都是表示跟“所与”后的动词有关的人物。3)在读古书时还要注意的是,有时“所”直接用在动词的前面,可是它的作用相当于“所介”。这里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所”后的动词带宾语。由于动词已经有了宾语,所以“所动”也就不再指称动词的宾语,而与“所介动”的作用相同。如:(1)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孟子万章下)尊贵的人赐予财物,就要问问自己:“他取得这些财物的方法合于义?还是不合于义?”(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那里的北陵,是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以上二例中的动词“取”、“辟”之后都有宾语,所以这里的“所”不再是指称其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而是相当于有个介词“以”。另一种情况是动词之后没有宾语,这种形式除了可以相当于“所介动”之外,还可指称处所。如:(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2)冀北之土,马之所生。(左传昭公四年)冀州的北部,是出产马的地方。例(1)中的“所”后,都相当于有一个介词“以”,其后的动词“安”没有宾语;例(2)中的“所生”表示处所。六、之助词“之”是定中短语的标志,如果“之”前后的定语和中心语在语义上具有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这样定中短语我们称它为“之字短语”。由于之字短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具有与主语和谓语相同的语义关系,所以人们也说这种短语是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或说是在主谓结构之间加“之”。之字短语后面常加“也”,有时也可以不用。如:(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齐桓公伐楚)(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3)其钦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钴鉧潭西小丘记)例(1)、(2)的之字短语后有“也”,例(3)没有。由于之字短语是名词性的定中短语,所以翻译时,常可以翻译为主谓短语后加“的”、“的”,有时也可以翻译为一个主谓短语。之字短语常用来充当主语和宾语。以下是之字短语作主语:(1)吴之入楚也,胡子尽俘楚邑之近胡者。(左传定公十五年)(2)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好龙)(3)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伐楚)例(1)“吴之入楚也”可以译为”吴国侵入楚国的时候”;例(2)“君之好士也”可以译为“您喜爱士的情形”,也可以译为“您喜爱士人”;例(3)“昭王之不复”可以译为“昭王没有回去的事”,也可以译为“昭王没有回去”。以下是之字短语用作宾语:(1)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例(1)的“媪之爱燕后”可以译为“您爱燕后的程度”,例(2)“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可以译为“各种盗贼的出入与意外的变故”,例(3)“臣之不敢倍德也”可以译为“我不敢反叛项王恩德的详情”。这三例的这种译法都是由于之字短语是名词性的。语法讲解五、宾语前置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后面,比如在“小张看了一本好书”这个句子中“一本好书”是“看了”的宾语。古代汉语的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放在动词的后面,而是放在动词的前面。对于古代汉语来说,宾语放在动词的前边,是一种很正常的词序,这种词序通常称之为“宾语前置”。总的来说,宾语前置的条件是代词,只有在使用代词的情况下,宾语才可能前置;如果不用代词,一般不会构成宾语前置。具体地说,宾语前置的情况有下述三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常前置。古代汉语常用来构成否定句的,是几个有否定意义的副词,这样的副词主要是:不、未、无(毋)等,另外用代词“莫”也可以构成否定句。如:(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例(1)用“不”构成否定句,代词“吾”作宾语,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下面的三例也都是否定句中的代词作宾语,同样构成宾语前置。同样表示否定的“弗”、“勿”,其后的动词一般不用“之”等代词作宾语,所以它们很少有宾语前置的形式。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形式并不严格。在先秦的典籍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不前置的形式也时常可以见到。如:(1)卢蒲姜谓癸曰:“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2)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庄子天下)以上两个例句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我”、“己”都是放在动词的后面。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上古汉语中,最常用的疑问代词是“何”,此外“谁”、“孰”、“安”、“焉”、“奚”等也比较常用。当这些疑问代词给动词作宾语时,通常都要前置。如:(1)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2)秦伯谓郤芮曰:“公子谁恃?”(左传僖公九年)(3)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4)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难一)(5)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6)奚取於三家之堂?(论语八佾)以上六个例句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都前置。疑问代词给介词作宾语时,也常前置。如:(1)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以上两例中的疑问代词“何”、“谁”给介词作宾语时都前置。3.用代词“是”、“之”复指后构成宾语前置使用代词“是”、“之”也可以构成宾语前置。在这种形式中,代词“是”、“之”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这种句子中的前置宾语经常是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是代词,有时还可以是谓词性词语。如:(1)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2)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3)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4)吾斯之未能信。(论语公治长)(5)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战国策齐策四)以上五例都是宾语前置。例(1)、(2)是用“是”来复指名词性的“先君之好”和代词“尔”,例(3)、(4)、(5)是用“之”复指名词性词语“陈言”、代词“斯”和动词性词语“不吉”。语法讲解六、被动句古汉语中的被动句主要由“见”、“于”、“为”和“被”等构成,以下分别说明。1.由“见”构成的被动句,一般不会出现施事。如:(1)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2)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吕氏春秋必己)以上二例的“见”都构成被动,“见杀”的意思是被杀,“见敬”、“见爱”的意思是被敬、被爱。在这两个例句中“杀”、“敬”、“爱”的施事都没有出现。2.由“于”构成的被动句,一般都会出现施事,这个施事由“于”的宾语表示。如:(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2)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则制於人。(韩非子备内)以上两个例句都是被动句,例(1)的“人”是“治”的施事,例(2)的“人”是“制”的施事。“见”、“于”单用时可以构成被动句,这两个词用在同一个句子中,也可以构成被动句。如:(1)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庄子秋水)(2)前大王见欺於张仪。(史记张仪列传)以上两个例句中使用“见”、“于”构成被动句。3.“为”也可以构成被动句,在这种被动句中,施事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如:(1)子胥沈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庄子盗跖)(2)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国语越语下)以上两个例句都是用“为”构成的被动句,前一例施事“天下”出现,后一例施事没有出现。“为”后再用“所”,组合成“为所”,也可以构成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通常出现施事,有时也可以不出现。如:(1)若敖二十年,周幽王为犬戎所弒。(史记楚世家)(2)夫先王为秦所欺而客死於外,怨莫大焉。(史记楚世家)(3)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以三个例句都是被动句,前两个句子中“弑”、“欺”的施事“犬戎”、“秦”都出现在“为所”之中,例(3)“虏”的施事“沛公”没有出现在“为所”之中。4用“被”也可以构成被动句,在这种被动句中一般不出现施事。如:(1)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子五蠹)(2)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3)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论衡感虚)以上三例都是由“被”构成被动句,句中相应的动词“侵”、“攻”、“逐”的施事都没有再现。语法讲解七、判断句判断句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很常见的句型。在这种句子中,主语是判断的对象,而谓语则是判断的内容。判断句最常用来归类,也常用来解释原因,作出评价。以下从两个方面介绍判断句:判断句的句式特点,判断句的语义特点。1判断句的句式特点从句子的构成上来看,古汉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句末常用“也”,主语和谓语之间常有停顿;有时句末可以不用“也”,句中没有停顿。如:(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内篇杂下)(2)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齐桓公伐楚)(3)此天子气也。(鸿门宴)(4)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5)是炎帝之少女。(精卫填海)以上五例都是判断句。例(1)、(2)句末用“也”,主语和谓语之间有停顿;例(3)句末用“也”,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停顿;例(4)句末不用“也”,主语和谓语之间有停顿;例(5)句末不用“也”,主语和谓语之间也没有停顿。以下分别介绍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1)判断句的主语判断句的主语常是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或主谓短语。如:(1)制,岩邑也。(郑伯克段于鄢)(2)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天论)(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五代史伶官传序)(4)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以上四个判断句,前两个句子的主语是名词性词语,例(3)的主语是动词性词语,最后一个例句的主语是主谓短语。判断句的主语后常用“者”来复指,这样的主语常是介绍一个新出现的人物,有时也可以表示强调。如:(1)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史记李将军列传)(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3)“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礼记大学)例(1)、(2)中的“者”复指主语“李将军广”和“楚左尹项伯”,这两个人都是新出现的人物;例(3)的“者“复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里是强调。有时主语可在谓语之前用代词“是”来充当,有时也可以承上省略。如:(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季氏将伐颛臾)(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例(1)的主语是指代“颛臾”的“是”,例(2)的主语“人死”承上省略。2)判断句的谓语判断句的谓语跟主语一样,常用名词性词语充当,也可以使用动词性词语或主谓短语,句末一般要用“也”。如:(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2)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4)弈之优劣,有定也。(弈喻)(5)夫匠者,手巧也。(定法)以上五个判断句,前两个句子中的谓语是名词性词语,例(3)、(4)中的谓语是动词性的,最后一例的谓语是主谓短语。判断句的谓语中有时可以使用某些副词,这些副词一般可以表明与判断有关的意义。在判断句中常用的副词是“非”,此外也可以用“必”、“即”、“乃”、“殆”等。“非”是对判断的否定。如:(1)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2)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左传庄公二十三年)(3)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贵公)以上判断句都用“非”表示否定。“必”表示确定不移,“即”重在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