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凡夫到成佛52个阶位.pdf_第1页
从凡夫到成佛52个阶位.pdf_第2页
从凡夫到成佛52个阶位.pdf_第3页
从凡夫到成佛52个阶位.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凡夫到成佛从凡夫到成佛 52 个阶位个阶位 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 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 即 即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觉 妙觉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觉 妙觉 此等菩萨之阶位 诸经论所说不一 如 此等菩萨之阶位 诸经论所说不一 如 华严经 华严经 说说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佛地等四十一位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佛地等四十一位 仁王经 仁王经 卷上菩萨教化品说 十善 三贤三十心 十地 佛地等五十一位 卷上菩萨教化品说 十善 三贤三十心 十地 佛地等五十一位 菩萨璎珞本业经 菩萨璎珞本业经 则举前位十信与四十二贤圣位 称为十信心 十心住 十 则举前位十信与四十二贤圣位 称为十信心 十心住 十 行心 十回向心 十地心 入法界心 寂灭心 行心 十回向心 十地心 入法界心 寂灭心 大佛顶首楞严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八 更于十信之前说干慧地 于十回向之后 加暖 顶 卷八 更于十信之前说干慧地 于十回向之后 加暖 顶 忍 世第一法等四善根 合为五十七阶位 忍 世第一法等四善根 合为五十七阶位 其中 其中 璎珞经 璎珞经 所举之五十二位 名义整足 位次无缺 故自古广为大所举之五十二位 名义整足 位次无缺 故自古广为大乘诸家乘诸家 所采用 其名数为 所采用 其名数为 一一 十信心十信心 即 即 信心 念心 精进心 慧心 定心 不退心 回向心 护法心 戒心 愿心 信心 念心 精进心 慧心 定心 不退心 回向心 护法心 戒心 愿心 二二 十心住十心住 即 即 发心住 治地心住 修行心住 生贵心住 方便心住 正心住 不退心住 童发心住 治地心住 修行心住 生贵心住 方便心住 正心住 不退心住 童 真心住 法王子心住 灌顶心住 真心住 法王子心住 灌顶心住 三三 十行心十行心 即 即 欢喜心行 饶益心行 无嗔恨心行 无尽心行 离痴乱心行 善现心行 无著欢喜心行 饶益心行 无嗔恨心行 无尽心行 离痴乱心行 善现心行 无著 心行 尊重心行 善法心行 真实心行 心行 尊重心行 善法心行 真实心行 四四 十回向心十回向心 即 即 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 不坏回向心 等一切佛回向心 至一切处回向心 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 不坏回向心 等一切佛回向心 至一切处回向心 无尽功德藏回向心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 随顺等无尽功德藏回向心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 如相回观一切众生回向心 如相回 向心 无缚解脱回向心 法界无量回向心 向心 无缚解脱回向心 法界无量回向心 五五 十地心十地心 即 即 四无量心 十善心 明光心 焰慧心 大胜心 现前心 无生心 不思议心 四无量心 十善心 明光心 焰慧心 大胜心 现前心 无生心 不思议心 慧光心 受位心 慧光心 受位心 第四十一地之心 称为入法界心 即为等觉 第四十一地之心 称为入法界心 即为等觉 第四十二地之心 称为寂灭心 即为妙觉 第四十二地之心 称为寂灭心 即为妙觉 此中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觉与妙觉 依次配习种性 性种性 道此中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觉与妙觉 依次配习种性 性种性 道 种性 圣种性 等觉性 妙觉性等 种性 圣种性 等觉性 妙觉性等 由凡夫至菩薩到成佛的五十二個階位次第 由凡夫至菩薩到成佛的五十二個階位次第 一 十信位 一 十信位 凡夫從眾善奉行諸惡無作開始 學修菩薩行 都一定要經過五十二個由淺入深凡夫從眾善奉行諸惡無作開始 學修菩薩行 都一定要經過五十二個由淺入深 的學習次第 才能完成的學習次第 才能完成佛果 佛果 眾生從行善不識三寶 不知因果 到善根因緣成熟 聽聞佛法 精進修行 而眾生從行善不識三寶 不知因果 到善根因緣成熟 聽聞佛法 精進修行 而 發堅固不退之信心 始入十信位 佛法大海中信為先 以信能入 以智能度 發堅固不退之信心 始入十信位 佛法大海中信為先 以信能入 以智能度 1 信心 因接觸而對佛法僧三寶的不退信心 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入中信心 因接觸而對佛法僧三寶的不退信心 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入中 道純真之境 道純真之境 2 念心 因對三寶之心堅定真信明了一切圓通 雖經多次生死亦不遺忘能時時憶念心 因對三寶之心堅定真信明了一切圓通 雖經多次生死亦不遺忘能時時憶 念佛法僧三寶 念佛法僧三寶 3 精進心 不雜曰精不退曰進以妙圓純真之精神進趣真淨 精進學習佛法僧三寶精進心 不雜曰精不退曰進以妙圓純真之精神進趣真淨 精進學習佛法僧三寶 深入的修證法義 深入的修證法義 4 戒心 修學諸戒 安住淨戒心光常凝無為 戒心 修學諸戒 安住淨戒心光常凝無為 5 定心 修學與佛道相應的禪定 執持智明百雜粉定心 修學與佛道相應的禪定 執持智明百雜粉碎心體湛然寧靜 碎心體湛然寧靜 6 慧心 修學與佛道相應的大智慧 心純行勤入真而智慧生 慧心 修學與佛道相應的大智慧 心純行勤入真而智慧生 7 迴向心 將所學戒定慧三學與功德善根迴向佛道利他人 迴向心 將所學戒定慧三學與功德善根迴向佛道利他人 8 護法心 心進安道進趣功純保持一切佛法不失 無論逢遇何境堅心護持佛法僧護法心 心進安道進趣功純保持一切佛法不失 無論逢遇何境堅心護持佛法僧 三寶 三寶 9 不退心 心定慧明進修不懈深入自性無有退轉心 不退心 心定慧明進修不懈深入自性無有退轉心 10 願心 持戒自在大願不失時時發出成佛願心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願化導眾生 願心 持戒自在大願不失時時發出成佛願心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願化導眾生 二 十住位 二 十住位 十信心既立 可入十住位 而發大心 趣入般若妙道 廣行一切願行 安住佛十信心既立 可入十住位 而發大心 趣入般若妙道 廣行一切願行 安住佛 地 漸證空性 地 漸證空性 1 發心住 厚集一切戒定慧等善根 修四弘誓願 化導眾生 以真方發心住 厚集一切戒定慧等善根 修四弘誓願 化導眾生 以真方便 入十信 便 入十信 能自度利他 悲智成就 能自度利他 悲智成就 2 治地住 修諸善行心明顯真 能真心對治一切淨修一切法不離成佛悲願 治地住 修諸善行心明顯真 能真心對治一切淨修一切法不離成佛悲願 3 修行住 心所涉知 俱得明了 修諸行隨緣攝化眾生 而無留礙 長養一切正修行住 心所涉知 俱得明了 修諸行隨緣攝化眾生 而無留礙 長養一切正 定諸願行 定諸願行 4 生貴住 深修般若波羅蜜 無執行大悲利生 契入妙理 受佛氣氛 入如來清生貴住 深修般若波羅蜜 無執行大悲利生 契入妙理 受佛氣氛 入如來清 淨種性 淨種性 5 方便俱足住 修諸善法 集無量善根福慧 自利利他 而相貌俱足 方便俱足 方便俱足住 修諸善法 集無量善根福慧 自利利他 而相貌俱足 方便俱足 6 正心住 成就般若悲智 心與佛同 證悟解脫平等真實相 而出離生死 正心住 成就般若悲智 心與佛同 證悟解脫平等真實相 而出離生死 7 不退住 廣修正法 入空行無相 身心增長 無有退缺 已了生死 能念念證不退住 廣修正法 入空行無相 身心增長 無有退缺 已了生死 能念念證 入無生畢竟入無生畢竟空 而化導眾生 空 而化導眾生 8 童真住 悟一切法無相 空無自性 而無所著 故菩提心不退 能常保堅定成童真住 悟一切法無相 空無自性 而無所著 故菩提心不退 能常保堅定成 佛心前進如女人之童貞般可貴 又如佛之十身靈相一時俱足之可貴 佛心前進如女人之童貞般可貴 又如佛之十身靈相一時俱足之可貴 9 法王子住 證空理 住四無量心願行 化導眾生 不離佛心悲願 能入空相 法王子住 證空理 住四無量心願行 化導眾生 不離佛心悲願 能入空相 寂滅一如 長養聖胎 紹承佛位 堪作法王之子 寂滅一如 長養聖胎 紹承佛位 堪作法王之子 10 灌頂住 修般若空觀 入無生心三昧 廣行佛事 自利利他成就 佛以智水灌頂住 修般若空觀 入無生心三昧 廣行佛事 自利利他成就 佛以智水 灌注其頂 示受職義 藉表成就金剛大身 灌注其頂 示受職義 藉表成就金剛大身 三 十行位 三 十行位 菩薩修行 雖經十信十住自利 然需再長養利他功行 故需十行 菩薩修行 雖經十信十住自利 然需再長養利他功行 故需十行 1 歡喜行 能觀照己之心念 不為五蘊及外道歡喜行 能觀照己之心念 不為五蘊及外道所擾 能隨順十方 化導眾生 而所擾 能隨順十方 化導眾生 而 入正法果位修證中 法喜充滿 入正法果位修證中 法喜充滿 2 饒益行 佛道正念增長 禪定功力加深 智慧更明朗 身心更解脫自在 以佛饒益行 佛道正念增長 禪定功力加深 智慧更明朗 身心更解脫自在 以佛 法化導眾生 令其得到解脫法益 以慈悲利益一切眾生 法化導眾生 令其得到解脫法益 以慈悲利益一切眾生 3 無瞋恨行 修得忍辱無我心 無瞋恨等視眾生 不見其過 以慈悲心 自覺覺無瞋恨行 修得忍辱無我心 無瞋恨等視眾生 不見其過 以慈悲心 自覺覺 他 心無瞋恚 他 心無瞋恚 4 無盡行 勤修戒 定 慧 解脫 解脫知見 這五分法之德 廣度眾生 隨眾無盡行 勤修戒 定 慧 解脫 解脫知見 這五分法之德 廣度眾生 隨眾 生因機化導 三世十方平等攝化無盡 生因機化導 三世十方平等攝化無盡 5 離痴亂行 成就八正道 了達法門 利生度眾無礙 命終沒有無明之惱 離痴亂行 成就八正道 了達法門 利生度眾無礙 命終沒有無明之惱 6 善現行 身口意及大悲願力成就 早已了脫生死 能現善現行 身口意及大悲願力成就 早已了脫生死 能現諸相同中顯異 異中現諸相同中顯異 異中現 同 同異圓融 能常生佛國 普度眾生 同 同異圓融 能常生佛國 普度眾生 7 無著行 能無我法空 利益眾生 十方虛空法界 塵塵應化 悉令滿足 不相無著行 能無我法空 利益眾生 十方虛空法界 塵塵應化 悉令滿足 不相 留礙 留礙 8 尊重行 慧性成就 廣度眾生 種種現前 皆能以般若觀照對治 故六度中 尊重行 慧性成就 廣度眾生 種種現前 皆能以般若觀照對治 故六度中 獨尊般若行 獨尊般若行 9 善法行 覺悟十二因緣皆假相會合而成 悟實相本空之理 入法空之義 以圓善法行 覺悟十二因緣皆假相會合而成 悟實相本空之理 入法空之義 以圓 融之德 化導眾生 融之德 化導眾生 10 真實行 成就無生無動 入佛智大海 常於六道 廣度眾生出苦得樂 其圓真實行 成就無生無動 入佛智大海 常於六道 廣度眾生出苦得樂 其圓 融德相 清淨無漏 純真無為之自性真實 常恆俱足 融德相 清淨無漏 純真無為之自性真實 常恆俱足 四 十迴向位 四 十迴向位 以大悲心 救護一切眾生 並迴向佛道或無上以大悲心 救護一切眾生 並迴向佛道或無上菩提 當下不執著 心心趣向寂菩提 當下不執著 心心趣向寂 滅平等無相的菩提心中 以少功德 引無量果 長養十迴向行 滅平等無相的菩提心中 以少功德 引無量果 長養十迴向行 前之十住位 十行位 及此十迴向位 共三十位 謂之賢位 十住為下賢 十前之十住位 十行位 及此十迴向位 共三十位 謂之賢位 十住為下賢 十 行為中賢 十迴向為上賢 過此為聖位 行為中賢 十迴向為上賢 過此為聖位 1 救護一切眾生 離眾生相迴向 救護一切眾生 離眾生相迴向 觀一切法相平等不可得 以般若無相無著心 慈悲喜捨 教導化度眾生 離眾觀一切法相平等不可得 以般若無相無著心 慈悲喜捨 教導化度眾生 離眾 生相 迴無為心 向涅槃道 生相 迴無為心 向涅槃道 2 不壞迴向 不壞迴向 觀一切法之受用 念念不住著 歸趣中道 本覺迴入法身 無能壞者 觀一切法之受用 念念不住著 歸趣中道 本覺迴入法身 無能壞者 3 等一切佛迴向 等一切佛迴向 隨順修學於戒慧 成就佛法不退 本覺之理湛然 常住能覺之智 齊於諸佛 隨順修學於戒慧 成就佛法不退 本覺之理湛然 常住能覺之智 齊於諸佛 雖處居家雖處居家 未曾暫捨菩提之心 佛之法能一切時時行之 如過去佛所修迴向行 未曾暫捨菩提之心 佛之法能一切時時行之 如過去佛所修迴向行 4 至一切處迴向 至一切處迴向 修習諸善根功德 通達一切法空不二之義 以大願力 願其功德 至一切處 修習諸善根功德 通達一切法空不二之義 以大願力 願其功德 至一切處 供養一切 覺智周圓 無所不遍 無處不至 供養一切 覺智周圓 無所不遍 無處不至 5 無盡功德藏迴向 無盡功德藏迴向 證無相空 成就自性功德 以佛法教導眾生 行一切善事功德 成一切善根 證無相空 成就自性功德 以佛法教導眾生 行一切善事功德 成一切善根 由無盡境行成無盡善根功德 而得十無盡藏之果 由無盡境行成無盡善根功德 而得十無盡藏之果 6 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證無漏善法 教導眾生 行善根令佛法相續不斷 於諸佛地 起萬行因 依因證無漏善法 教導眾生 行善根令佛法相續不斷 於諸佛地 起萬行因 依因 趣果功德 迴向一切種智 取涅槃道 趣果功德 迴向一切種智 取涅槃道 7 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隨順修行一隨順修行一切善法 願布施香花供品等物 令一切世界悉皆充滿 觀父母十方切善法 願布施香花供品等物 令一切世界悉皆充滿 觀父母十方 一切眾生皆我性 俱無二本際平等 無有高下 一切眾生皆我性 俱無二本際平等 無有高下 8 真如相迴向 真如相迴向 明悟因果 常照有無二諦 無生無滅 正法明了 勤修一切功德智慧 志求大明悟因果 常照有無二諦 無生無滅 正法明了 勤修一切功德智慧 志求大 乘 以智方便 而為迴向 即離一切法 離一切相 生無性體之真如 乘 以智方便 而為迴向 即離一切法 離一切相 生無性體之真如 9 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諸法本空心無縛者 修諸功德以功德迴向而生一切微細智成就佛智 於根塵中諸法本空心無縛者 修諸功德以功德迴向而生一切微細智成就佛智 於根塵中 得大解脫 得大解脫 10 等法界無量迴向 等法界無量迴向 覺一切法義 第一義諦 悟中道之相 廣行法施 利益眾生 教導有情 性海覺一切法義 第一義諦 悟中道之相 廣行法施 利益眾生 教導有情 性海 圓成 心等法界 含攝周遍 圓成 心等法界 含攝周遍 五 十地位 菩薩十地 五 十地位 菩薩十地 菩薩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之修證至菩薩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之修證至 此而入聖位之地 此而入聖位之地 1 歡喜地 歡喜地 證法空性 我空法空二理 斷煩惱障 除身見 錯認肉身為實我 戒禁取見證法空性 我空法空二理 斷煩惱障 除身見 錯認肉身為實我 戒禁取見 行邪戒錯認為正戒 疑惑 狐疑不解 三種結 行大布施 成就布施 檀 行邪戒錯認為正戒 疑惑 狐疑不解 三種結 行大布施 成就布施 檀 波羅蜜 生出世心 離繫樂 生如來家 荷擔佛的家業 紹隆佛種 成就無上波羅蜜 生出世心 離繫樂 生如來家 荷擔佛的家業 紹隆佛種 成就無上 自利利他行 而無比歡喜 自利利他行 而無比歡喜 2 離垢地 離垢地 以大乘心 廣行十善 除毀犯之非 使身清淨 達到身口意的圓滿 成就戒波以大乘心 廣行十善 除毀犯之非 使身清淨 達到身口意的圓滿 成就戒波 羅蜜 羅蜜 3 發光地 明光地 發光地 明光地 從聞思修 受持一切佛法 從聞思修 受持一切佛法 勤修正定 慧力增勝 滅闇得三明 宿命明 天眼勤修正定 慧力增勝 滅闇得三明 宿命明 天眼 明 漏盡明 成就忍辱波羅蜜 心光明淨 明 漏盡明 成就忍辱波羅蜜 心光明淨 4 焰慧地 焰慧地 精進修行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菩提分 八正道分 此精進修行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菩提分 八正道分 此 三十七道品 遠離懈怠 圓滿俱足 慧光熾盛 滅一切煩惱 成就進波羅蜜 三十七道品 遠離懈怠 圓滿俱足 慧光熾盛 滅一切煩惱 成就進波羅蜜 5 難勝地 難勝地 先前見性空時 離一切相 不見一切法 經性空慧的不斷修證 至此離實有相 先前見性空時 離一切相 不見一切法 經性空慧的不斷修證 至此離實有相 證空有不二之無相行 不於生死起厭離 不於涅槃起欣樂 能不住生死 不住證空有不二之無相行 不於生死起厭離 不於涅槃起欣樂 能不住生死 不住 涅槃 入大乘心境 利益眾生 外習諸法技 內成禪波羅蜜 涅槃 入大乘心境 利益眾生 外習諸法技 內成禪波羅蜜 6 現前地 現前地 修緣起觀 與空相應 入中道 常行無相行 修緣起觀 與空相應 入中道 常行無相行 能常寂 常悲念眾生 於定中現能常寂 常悲念眾生 於定中現 證法性 佛法皆現 了了明見 住解脫法 門 成就般若波羅蜜 證法性 佛法皆現 了了明見 住解脫法 門 成就般若波羅蜜 7 遠行地 遠行地 念念能入定 能出定即入定 入定即出定 不起滅定念 念寂滅而現諸威儀 念念能入定 能出定即入定 入定即出定 不起滅定念 念寂滅而現諸威儀 能行無相行 而至純清淨 斷諸業果 及微細惱相 起殊勝行 廣化眾生 成能行無相行 而至純清淨 斷諸業果 及微細惱相 起殊勝行 廣化眾生 成 就方便波羅蜜 備遠行資糧 就方便波羅蜜 備遠行資糧 8 不動地 不動地 斷盡煩惱障 證法性得無生法忍 亦是忍而無忍 乃以妙法妙智妙言妙行和待斷盡煩惱障 證法性得無生法忍 亦是忍而無忍 乃以妙法妙智妙言妙行和待 善化一切諸境使心常住清淨空寂亦無忍的念頭 忍 可分為生忍 法忍 和無善化一切諸境使心常住清淨空寂亦無忍的念頭 忍 可分為生忍 法忍 和無 生法忍 生忍 就是對眾生的忤逆 及種種毀謗 或不合理的對待 都能忍受 生法忍 生忍 就是對眾生的忤逆 及種種毀謗 或不合理的對待 都能忍受 而心無怨尤 法忍而心無怨尤 法忍 就是對萬法 對外在一切順逆環境諸境之變化 饑寒等種 就是對萬法 對外在一切順逆環境諸境之變化 饑寒等種 種 都能忍受 無生法忍 是對宇宙一切萬法之變化 一切眾生之善惡 及一種 都能忍受 無生法忍 是對宇宙一切萬法之變化 一切眾生之善惡 及一 切人事物之好壞 美醜 順逆 污辱 與內在己心之一切煩惱 無明等 都能切人事物之好壞 美醜 順逆 污辱 與內在己心之一切煩惱 無明等 都能 如如不動 不起分別心 取捨念 而不需要忍的忍 就稱為無生法忍 身心寂如如不動 不起分別心 取捨念 而不需要忍的忍 就稱為無生法忍 身心寂 滅 能於極清淨無相行中 為眾生普現一切身 普說一切法 起如幻三昧 顯滅 能於極清淨無相行中 為眾生普現一切身 普說一切法 起如幻三昧 顯 現如幻度之 即應以何身度之 即現何身度 一切功德智慧 任運增進 不為現如幻度之 即應以何身度之 即現何身度 一切功德智慧 任運增進 不為 煩惱無相起作用 於涅槃心 湛然不動 成就願波羅蜜 煩惱無相起作用 於涅槃心 湛然不動 成就願波羅蜜 9 善慧地 妙慧地 善慧地 妙慧地 滅心相 得法 義 辭 辯四無礙智 證滅心相 得法 義 辭 辯四無礙智 證慧自在 具大神通力 教化眾生 能慧自在 具大神通力 教化眾生 能 一音演說一切法 為無量差別根性眾生 隨機說一切應機法門 得無礙利他自一音演說一切法 為無量差別根性眾生 隨機說一切應機法門 得無礙利他自 在成就 善護諸佛法藏 成就力波羅蜜 在成就 善護諸佛法藏 成就力波羅蜜 10 法雲地 法雲地 廣集無量道法 增長無邊福智 得大法身 神通俱足自在 受十方諸佛放大光廣集無量道法 增長無邊福智 得大法身 神通俱足自在 受十方諸佛放大光 明灌頂 能遍法界現身 為一切眾生隨其根器說法 長養一切眾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