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学角度看唐诗《送元二使安西》的翻译.pdf_第1页
从文体学角度看唐诗《送元二使安西》的翻译.pdf_第2页
从文体学角度看唐诗《送元二使安西》的翻译.pdf_第3页
从文体学角度看唐诗《送元二使安西》的翻译.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从文体学角度看唐诗《送元二使安西》的翻译.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 0 卷第5 期 2 0 0 8 年1 0 月 沈阳大 学学报 J O U R N A LO FS H E N Y A N GU N I V E R S I T Y V 0 1 2 0 N o 5 O c t 2 0 08 文章编号 1 0 0 8 9 2 2 5 2 0 0 8 0 5 一0 0 8 4 0 4 从文体学角度看唐诗 送元二使安西 的翻译 万兵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4 0 0 0 4 7 摘要 从文体学角度出发 通过从语音手段等方面对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 送元二使安西 的原文 及四种不同的英译文进行探讨 运用相关的文体学理论分析汉诗英译现象 以期给近体诗翻译及其研究提供 一些新的启迪 关键词 文体学 语音手段 汉诗英译 中图分类号 I2 0 7 2 2文献标识码 A 我国诗歌中的七言绝句 与律诗和排律三足 鼎立 构成了近体诗的丰富世界 唐诗是一种高 超的语言艺术 不论从语言学 修辞学 音韵学还 是美学来说 都是语言精华的体现 堪称是文学 的最高表现形式 但目前对其翻译研究主要是从 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的角度出发 分析中的主观 成分较多 有些评论甚至是随想式的或是个人经 验式的 因而有失偏颇 缺少科学性 文体学是 介乎文学和语言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对涉及 这两门学科的问题有一定的解释力 有鉴于此 本文尝试从文体学角度出发 通过从语音手段等 方面对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 送元二使安西 的原文及四种不同的英译文进行分析 运用文体 学理论探讨汉诗英译问题 以期为诗歌翻译及其 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启迪 一 源语语篇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泡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本诗为赠别而作 后经乐人谱曲 名为 阳关 三叠 又名 渭城曲 传唱甚广 明代胡应麟在 诗薮 绝句 中说 渭城朝雨 自是口语 而千载 如新 盛唐绝句 渭城朝雨为冠 诗作前两句 从渭城景色起笔 点明送行的地点 时令 同时烘 托出当时的气氛 蕴含了深切的离情 其中 汜 字 描写了春雨润湿轻尘 新 字让人倍感春雨初 歇杨柳的青翠嫩绿 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在此略 见一斑 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劝 更 二字 将诗人当时依依惜别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表现得 淋漓尽致 全诗情景相生 意境高远 真切感 人 尤其是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句 更可谓笔力千 钧 韵味无穷 二 四种版本的译文 译文1 AF a r e w e l lS o n g 王宝童译 1 Am o r n i n gr a i nh a sk e p tt h et o w n sr o a d s d e a n T h ei n n sb r i g h tb l u e m o n gw i l l o w s f r e s h w a s h e dg r e e n A n dh e r e d e a rf r i e n d d r yu pt h i so t h e rc u p W h y w e s to fS u n p a s sn o n ew i l lc h e e ry o u u p 译文2 B i d d i n gA d i e ut oY u a nJ u n i o ri nH i sM i s s i o n t OA n x i 孙大雨译 2 S o n go ft h eT o w no fW e i T h eh Uo fm o r n i n gd r o p si nt h i sT o w no fW r e I I t sd u s tl i g h td o t hm o i s t e n T e n d e r l yg r e e na r en e ww i l l o ws p r o u t s O ft h i ss p r i n ga d o r n e dt a v e r n I p r a yy o ut Oq u e n c ho n er n o r ef u l lt Ot h eb r i m T h i sf a r e w e Uc u po fw i n e F o ra f t e rt h yd e p a r t u r ef r o mt h i sw e s t e r n m o s tp a s s 收稿日期 2 0 0 8 0 2 一1 2 作者简介 万兵 1 9 7 0 一 男 湖北黄冈人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E m a i l h u b e i w a n b i n g g u a n 1 6 3 咖 万方数据 第5 期万兵 从文体学角度看唐诗 送元二使安西 的翻译 8 5 T h o uw i l lh a v en of r i e n d so ft h i n e 译文3 AF a r e w e l ls o n g 许渊冲译 3 N od u s ti sr a i s e do np a t h w a y sw e tw i t h m o r n i n gr a i n T h ew i l l o w sb yt h et a v e r nl o o k8 0f r e s ha n d g r e e n 1w o u l da s ky o ut od r i n kac u po fw i n ea g a i n W e s to ft h es u n n yp a s sn om o r ef r i e n d sw i l lb e S e e n 译文4 F a r e w e l lt oa nE n v o yo nH i sM i s s i o nt oA n x i 郭著章译 4 W h a t sg o tW e i c h e n g sp a t hd u s tw e ti st h e m o r n i n gr a i n T h ew i l l o w sn e a rt h eH o t e Ib e c o m eg r e e n a g a i n Iu r g ey o ut oe m p t ya n o t h e rc u po fw i n e W e s to ft h eY a n g g u a nP a s sy o u l I 骶n om o r e o f m i n e 三 与语音手段相关的文体分析 1 语音象征语义 在近体诗之中 诗歌自身的音乐性业已成为 其艺术的灵魂 胡应麟说 作诗大要不过二端 体格声调 兴象风神而已 体格声调有则可循 兴 象风神无方可执 律诗 包括绝句 全在音节 格 调风神尽具音节中 诗薮 内编卷五 因此 要 真正体味绝句中的 婉曲回环 之美 必须对其音 律规则进行具体分析 语音能够唤起人们对某些 事物的联想 此之谓语音象征 就音质而言 音 有长 短 洪亮 单薄 刚硬 柔软 和谐 粗杂等不 同的特质 故音位的不同组合形式会导致不同的 音响效果 产生移情作用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 受 5 J 柏 比如 流音 1 r m n 常暗示和 谐 宁静 低沉的气氛 诗人们运用此种艺术手法 能取得声情并茂 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 王译的 第一 二行中的 m o r n i n gr a i n 和 r o a d s 孙译的 多 o u e u n 膺或相近的音 读起来抑扬顿挫 在选韵方面用 e n 音 从而以低缓的音韵为全诗 的别离之情定下基调 郭译选用 e i n a i n 音押 韵 余音绵长 婉转低回 颇能表达别离之情 从 选韵上来看 王译前两句的 i n 音用得较佳 衬 托出了清晨雨后爽洁的环境 而后两句的 u p 音 读起来短而急促 表明了分离在即 聚时无多的 缠绵之意 至于许译 极类似于王译 如在选韵 方面 奇句用 e i n 音 偶句用 i n 音 音韵绵延 婉转 语轻而意不浅 能较生动地再现原诗意境 2 重音 音长 节奏和音韵格律 亚里士多德比较系统地谈到由英雄诗体 抑 扬格 扬抑格 赞歌等体现的文体风格 他认为诗 体有庄严感 但缺少口语昧 抑扬格是普通人常用 的 但在演讲中需要的是庄重和让听者摆脱自我 的力量 扬抑格接近于富有野性的舞蹈 6 J 尚 书 舜典 中说 诗言志 歌咏言 声依咏 律和 声 7 2 1 5 和谐的音韵 音乐性 鲜明的节奏 是 诗歌的一大特色 因此最能体现英语节奏美 给 人的听觉带来美的享受应归功于英语诗歌的节奏 和韵律 以上四篇译诗 除孙译之外 均为四行 与原诗形式确乎相当 每篇译文长短均匀 平均词 数约为每行八九个词 许译略长 每行约为1 0 词 原诗是七言四顿 首尾两句押韵 四篇译文也都 押韵 许译是隔行押韵 王译 郭译与孙译均采用 a a b b 式押韵 其中孙译虽将原来的四行拆为八 行 句式仍十分工整 无损于原诗和谐的音美 而 且此译诗多采用古语词 如 d o t h t h e e t h o u t h i n e 既有助于协调韵律 又使全诗充满浓郁的 古色古香的格调 郭译基本上采用了扬抑格 音 节一 三句为1 2 个 二 四句为1 1 个 韵律比较 整齐 整首译诗读起来琅琅上口 节奏感很强 虽然诗行第四旬略长 1 0 个词 但总体上句式 均衡 形态优美 王译基本上使用了抑扬格 每 行音节均是1 0 个 诗句长度除第二句为8 词外 其余均为9 词 形式工整 从形式上看 许译类同 于王译 采用了抑扬格 译文每行字数约为1 0 词 第四行多1 个词 音节每行均为1 2 个 就整体 音 形 意美而言堪属上乘 只是相对于原诗而言 音节略多 不及原诗的节奏感强 与此同时 音长也直接影响节奏 长元音和 双元音可使诗歌节奏放慢 相反 短元音则可以 加快节奏 能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如孙译下部 采用 a i n 音 让读者依稀听到诗人心里祈盼何1 3 君再来的感慨 郭译选用 e i n a i n 音押韵 余音 绵长 婉转低回 生动地表达了别离之意 许译极 雷同于王译 奇句用 e i n 音 偶句用 i n 音 音韵 绵延婉转 语轻而意深 再现了原诗的意境 3 语篇内部衔接 英语语篇内部的衔接亦可通过语音手段予以 实现 如头韵 复韵 拟声等修辞手法 能使语篇 在语音层面上前后衔接 加强语义上的连贯 这在 诗歌中表现尤为显著 如孙译在选词方面特别注 意音美和意美相结合 如第一 二行中的 万方数据 沈阳大学学报 第2 0 卷 m o r n i n g 和 m o i s t e n 利用头韵取得音调和谐 三 四行中的 s p r o u t s 和 s p r i n g 五 六行中的 f u l l 和 f a r e w e l l 以及最后两行中的 f r o m 和 f r i e n d s o 四 译文的评析 类似于写意画 绝句的创作宜遵循先密后疏 密中透疏 疏密相间的原则 尤其是疏 为其艺术 的命脉所在 王维这首诗是通过空间的移换获得 远 的感觉的 前两句写送别的环境 属实景描 写 其空间较小 是有其边界的 后两句则把它移 置到未来的空间 将人的思绪引向远方 趋于无 限 使诗人对友人前程的关切之情得到写意性的 表现 事实上 意境美是诗词创作的灵魂 绝句创 作艺术之所以要从 远 中求得一种灵动超逸的意 境美 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生活深受道家与佛家 思想的影响 王昌龄强调文学创作 尤其是诗歌 创作必须将意与境密切结合起来进行构思 佛教 借用 境 字来对译其义理中所追求的那种精神 的 心灵的境界 这就导致了 境 从物质的 空间 的向精神的 心灵的内涵的偏移 8J 而 意境 的 产生正是奠基于这种偏移 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称 意境 为 境界 真 是意境之骨 其外在 的表现形式则可以分为两端 即 实 与 虚 9 9 诗人受其影响 开始追求高远的思想意境 以情入 景 虚实相生的诗风开始流行 王维晚期诗歌体 现了清远飘逸的诗词意境 因此 在翻译和评析 其诗作时 就要最大限度地传译和关注此种意 境 孙译的首句将地名 渭城 直译出 其后并未 加注 令译文读者疑惑不解 况且它完全可以变通 译之 对表现原诗意义和意境都无太大损 及 7 2 3 7 但整首译诗意境优美 写景清新 抒情低 沉 字里行间洋溢着离情别绪 可谓感人肺腑 除 有失简练之外 堪称佳译 郭译句式均衡 形态 较美 在表现意境方面以结束句为最佳 s e en o m o r eo fm i n e 贴切地译出了 无故人 之意 第三 句也与原诗意义相近 意境相仿 a n o t h e rc u p 一 语似平淡无奇 却尽得风流 表现出与友人彼此 相对无言 只能再尽一杯美酒 再道一声珍重的惜 别之情 然而一 二句译得相对平淡 首句以 w e t 译 泡 字欠佳 无法准确译出晨雨过后清 新的意境 笔者倾向于冯庆华教授的观点 认为 王译诗句长度除第二句为8 词外 其余均为9 词 形式工整 首行将 泡 字译成 k e p tt h et o w n s r o a d sc l e a n 句子译得过于平白 因而诗味索然 第二句译得传神 用 m i d 一词将客舍和杨柳两 个意象相连 让读者依稀看到柳枝掩映中的青青 客舍 f r e s h l y g r e e n 的语感比 f r e s ha n d g r e e n 富 有变化性 意义上愈加衬托出微雨初歇时尘埃尽 洗的杨柳新姿和客舍新貌 而且表层上只译 客舍 青青 但 m i d 一词已将杨柳的绿意融化了进 去 相比之下 三 四句译得直白如话 如 d r yu p t h i so t h e rc u p 和 n o n ew i l lc h e e ry o uu p 意义毫 无令人回味的余地 意境亦不够深切 因而此译整 体上是不及孙译的 谈及许译 就整体音 形 意美而言堪属上乘 但相对于原诗而言 音节略多 不及原诗的节奏感 强 首句 N od u s ti sr a i s e d 译文意境优美 w e t w i t hm o r n i n gr a i n 译得更是颇具韵味 不仅利用 了英诗头韵的特点 w e tw i t h 而且视角新颖 运 笔轻灵 次句用 y 将 t h ew i l l o w s 和 t h e t a v e r n 连接起来 但似乎只译出了 柳色新 而 未译出 客舍青青 的意境 实属翻译的缺憾 因此 此句仍是王译较佳 第三句的 a g a i n 语意不及 o n em o r e 在此情形下 为了更好地表现原诗意 境 宁取其意而舍取其音 当然此处有未能兼顾 音美之憾 末句 n om o r e 抽e n d sw i l lb es e e n 译 得好 尤其是 m o r e 一词 为整首诗平添了 执手 相看泪眼 竞无语凝噎 的韵味 至于 阳关 的译 法也属上佳 因为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它已不只是 一个地名 而是一个被赋有特定的文化含义的意 象 与传统文化中的柳树一样 读者见之即能体会 到赠别的意境 译者为达到同样的表现效果 并 没有为片面追求意似而直译之 而是将其深层含 义变通译出 有助于读者去理解全诗的意义和意 境 五 结论 文章通过运用文体学学科中的语音手段理 论 对王维的诗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为研究翻译 和翻译作品提供了方法论和启示 从一个全新的 视角审视和诠释翻译现象和翻译作品 从而开拓 了翻译批评的新视野 它是对从文学翻译和文学 批评以及后来黄国文教授等从韩礼德功能语言学 等其他角度来研究翻译的一个有效的补充手段 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翻译批评标准的多元化 与此 同时 它张扬了英汉诗歌的文体特质和文学魅力 彰显了英汉两个异质民族的文化精华 为翻译理 论和翻译教学实践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 应用文体学理论对汉诗的英译 和意境的保留与传真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致谢特别感谢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教 万方数据 第5 期万兵 从文体学角度看唐诗 送元二使安西 的翻译 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吴显友博士对本文的指导 参考文献 I t 王宝童 王维诗百首 汉英对照 图文本 M 上海 上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 0 0 5 1 8 6 2 孙大雨 古诗文英译集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 9 9 7 1 5 5 3 许渊冲 唐冉东 沈占春 唐宋名千家绝句1 0 0 首 汉英对 照插图本 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 0 0 4 3 4 4 郭著章 傅惠生 汉英对照 千家诗 M 武汉 武汉大学 出版社 2 0 0 4 1 2 7 5 辜秀白 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 2 0 0 2 4 0 6 7 8 9 胡壮麟 理论文体学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0 0 0 2 8 冯庆华 文体翻译论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0 0 2 张蓉 中国诗学史话 诗学义理识鉴 M 西安 西安交 通大学出版社 2 0 0 4 1 6 1 陈忻 唐宋文化与诗词论稿 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 0 0 4 2 6 9 O nT r a n s l a t i o no faP o e mb yW a n gW e ii nT a n gD y n a s t y F r o ma P r o s p e c t i v eo fS t y l i s t i c s W A N B i n g S c h o o lo f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C h o n g q i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q g q i n g4 0 0 0 4 7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s t y l i s t i c st h e o r y t h ef o u rv e r s i o n so ft h ep o e mc o m p o s e db yW a n gW e i a g r e a tp o e ti nT a n gD y n a s t y a r ea n a l y z e db yp h o n e t i cd e v i c e sw i t ht h ea i ma tp r o v i d i n gan e wp e r s p e c t i v e a n dr e v e l a t i o n sf o r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r e s e a r c ho nt h em o d e m s t y l ep O e l T i S K e yw o r d s s t y l i s t i c s p h o n e t i cd e v i c e s E n g l 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p o e t r y 责任编辑高起元l o o o o o q 小 o o c c o o o o H o o l o h o o o 孛 上接第8 3 页 D i s c u s s i o no nY uX i n SU s i n gL i t e r a r yQ u o t a t i o nw i t hN oT r a c ei n H i s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L IW e i b i n g S c h o o lo fC h i n e s eL a n g l l a 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