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综述 S u r v e y 非接触式移动电源新技术 电气自i 畔 垫 墨 量 旦型 T h eN e wT e c h n o l o g yo fC o n t a c t l e s sM o b i l eP o w e r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 重庆4 0 0 0 孙跃杜霄飞披欣苏玉刚 C h o n g q i n g 哳i v e r s 时 C h o w q l n g4 0 0 0 4 4 C h i n a S u nY u e D uX u e f e iD a lX i nS uY u g a n g 一一 摘要 移动电气设备的灵活 移动 供电问题 能量的灵活接人问题 一直是电气工程界密切关注的问题 论文探讨了一种基于I C P T 技 术的能量接人新模式 介绍了其原理和特点 以及在大容量移动用电设备 室内用电设备和人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前景 该模式 必将成为电气自动化领域最具重大意义的研究方向 具有巨大的杜舍价值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 移动电源I C P T 供电模式非接触式供电 A b s t r a c t T h es m a np o w e rs p p I ym o d ef o rm o b i l ed e c t r i c a ld e v i c e s s m a r te i a e r g y c o n n e c t i n g i sa l w a y s8p o p u l a rc o n v e l no fe l e c t r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g r o u pT h e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an o v e lm o d eo fe n e r g yc o n n e c t i n gb a s e do nI C P T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p r e s e n t s i t so r i n e i p l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c eM t r e o v e r i t so u t l o o ko nd e e t r i c a ld e v i c e so fg r e a tc 8 p a b t l i t r f a m i l ye l e c t r i c a lf a c i l i t i e sa n de l e e t d c a li n t e F a t i o no fh u m a na n d m a c h i n ei sp u tf o r w a r dT h i se n e r g yc o n n e c t i n gm d eh a si t ss i 伊i f i e a n tv a 2 t l ei n i e t y e c o n o m ya n dt h er e e e m ho fe l e c t r i c a la u t n n l a t i o t l a r e a K c y w o r d s m o b i l eD o w B rs u p p l yI C P Tp o w e rs u p p l ym o d e c o n t a c t l e s sp o w e rs u p p l y 中图分类号 T M 9 1 9l 文献标识码 AI 文章编号 1 0 0 0 3 8 8 6 2 0 0 3 0 5 0 0 1 1 0 3 1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挤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电气化生产 电 气化交通以及电气化家庭日益成为主流 电气化设备日益普及到 社会各个角落 众所周知 一般电气设备的电能基本上都来自于 固定电源 通过电线接触获取电能 即能量直接传导模式 通常采 用 导线十接线器 方式 该模式带来的问题是多点接触的不可 靠性和设备电源进线的繁琐性 导致设备迁移障碍 移动电气设 备的传统取电方式 滑 滚动取电 带来诸如大气高频电磁污染 机 构磨损 导线裸露 灵活性差以及不雅观等问题 同时给安全供电 带来了很大影响 尤其在特殊场合 如含易燃易爆气体的场所 由 于接触火花的随机存在将可能造成重太安全隐患 太容量长距离 移动电气设备的安全供电 灵活供电 绿色供电问题和解决固定电 力系统电能进入电气设备的 灵活接人问题 是电气工程和自动化 领域一项重要研究领域 上世纪九十年代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渡依斯教授 P r o f B o y s 及他领导的课题组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结合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方法 提出了感应耦合电能传 输 1 n d u c t i v eC o u p l e dP o w e rT r a n s f e r 简称I C P T 技术 并 由此形成了一种电气能量接人新模式 它的出现彻底改 变r 几百年来人们仅仅依赖于导线直接供电 接触式供 电和蓄电池供电的电气设备供电模式 实现了非接触式 过程供电 即在移动中供电 开辟了能量接入的新时代 2 能量按入新模式 术 无线通讯技术简化了信息交流手段 提高了通信设备的灵活 性 与之类似 I C P T 技术也利用电磁耦台与感应原理 结合现代电 力电子大功率能量变换技术 包括谐振变换技术和电磁兼容设计 技术等 借助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 实现能量从静止电源系统向 电气设备传输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 2 1I C P T 技术简介 I C P T 技术实现能量传输机理在很大程度上与变压器技术相 似 即都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能量由一次侧传递到二次能量接 受侧 但与变压器不同的是 1 变压器的原边线圈通常是多匝线 圈 而在I C P T 中 原边 仅仅是一根载流导体 相当于一匝线圈 2 变压器原副边均采用紧密耦合且磁场介质通常具有高磁导特 性的铁磁材料 这样具有很高的传输效率 而由于I C P T 系统对能 量输出的移动性要求 使系统的 原边 与可移动的 副边 具有较 大的问隔 致使磁场传输介质中包括磁导率很低的空气磁路段 这 就需要采取必要措施 如提高电流频率等 以提高传输教率 丘一奇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实现信号的无线传输 这就是无线通信技 田1 非接触式电信传输装置结构框圈 日e c o 酬A u r o r a a t i o n1 1 万方数据 电气自动化 2 0 0 3 年蔑兰型 塑 综 述 S u r v 业 2 2 非接触式供电装置的结构及原理 实现这种能量接人新模式的装置称为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 置主要由两人部份组成 见图1 一部分是能量发送器 P o w e r T s m i t t r P T 主要由整流滤波电路 高频逆变装置和导轨线圈 高频载流电缆 组成 叉称为电源导轨 另一部分是可在一定范 围内一定方向上移动的能量接收器 P o w e rR e c e i v e r P R 主要由 拾取线圈眦及功率涮节器组成 两个部份相对独立 无机械 电气 连接 但又通过磁场耦合具有能量相关性 通常一个能量发送器 为多个能量接收器供电 从而实现多种负载的同时供电 经过发送器变换电路将三相工频电源 转换成为高频交变的 电流 陂高频电流流过导轨 在其周围形成高频交变磁场 通过电 磁感应及耦台 抬取线圈产生感生交变电动势 再通过功率调节 器 将能量转化为负载所需的形式 然后向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在 I C P T 系统中 这里的 高频 的频率一般为2 0 3 0 k H z 前进讲到 由于电磁感应机构和传输介质的特殊性 1 C P T 系 统的能量传输教率较低 其解决的措施包括 采取高频 1 0 3 0 k H z 传输磁场以提高磁感应效率 基于谐振模式的软开关电力 电f 能量变换技术以降低开关器件损耗和电磁干扰 E M f 等 在 能量接收器中 并联调谐电容尽量补偿拾取线圈电感 以降低输出 回路无功功率 同时还需要保证能量接收器的反射阻抗不影响电 源导轨电路的稳定性 2 3 特点 1 C P T 技术是实现电能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的新型实用性技术 利用该技术的能量接入新模式克服r 传统供电模式的种种缺陷 具有以r 特点 1 对环境的亲和性 该模式实现了安全 灵括供电 不对周围 环境形成危险 或释放有害的污染 如炭积 废气等 它自身用以 能量传递的磁场只限于接收设备周围 不向远处扩散 不会对人 动物或其它设备造成不良影响 2 环境适应能力强 该模式可以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可靠运 行 不受周围尘埃 潮湿 及化学腐蚀物等的影响 3 灵活性高 由于导轨线圈与拾取线圈采用松耦合形式 可 实现非接触获取电能 其灵活性高 与传统供电模式相比 4 具有低维护或无维护的特点 5 利用了国际上最前沿的I c 玎技术 可广泛地应用于多种 行业 部门和领域 3 大容量移动电气设备的能量录潘接入 随着电气化 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移动电气设备日渐广泛 容量越来越大 移动的灵括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容量移动电气设 备 如工厂移动吊装设备 矿井采掘与矿井运输设备 城市电气化交 通工具等 的传统接触式供电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其 大容量 和 移 动性 要求 基丁I C t 7 I 技术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的出现很好地 实现了移动设备与固定电力电源系统的能量灵活接人问题 3 1 在工矿企业和城市高层建筑方面的应用 目前工矿企业的移动吊装设备 如行车 电动葫芦等 和矿车 等大都采用接触式取电方式 问题是取电机构的接触火花会带来 很大危害 以采矿业为例 2 0 0 1 年死亡人数占工矿企业死亡人数 1 2 E l e c t r i c a A u t o m a t i o n 1 2 5 5 4 人 中的 4 6 有专家统计 死 亡3 人以上的煤矿事 故中瓦斯事故的比例 接近7 0 死亡1 0 人 以上的煤矿事故中瓦 斯事故占到9 0 以 上 由此可见 在特 定的环境 尤其是存 在易燃易爆气体 如 瓦斯 汽油汽化雾等 的环境 电火花或漏 电存在巨大的安全隐 患 安全供电居于极 为重要的地位 此外 图2日本大阪富库公司的 部分自动化生产线也 C S C 5 0 0 单轨行车 存在移动设备供电问题 因此 由于基于I C l 叩的能量接人新模式 能满足恶劣工作环境 灵活性和安全生产的需要 在工矿企业有巨 大的市场需求 早在九f 年代前期 日本大阪富库公司和奥克兰大学台作开发 出单轨行车 R a m r u n 系列 已成功应用于许多材料运输系统中 其 中一种单轨行车 导轨线圈长1 3 0 m 导轨线圈电流 O A 拾取线圈艮 2 2 0 m m 可有效实现7 5 0 W 功率的传输 其最新的产品是C I e a nF A 系 列 见圈2 B M WA G 公司部分汽车装配车间的自动化装配线也采 用了德国W a m p n e r 公司生产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 3 2 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 主城区电气公交车目前采用的都是集电竿方式取电 存在不 雅观 不安全 不灵活以及维护困难等问题 因此 大多数城市已取 消 采用I C P T 技术 由于非接触取电 可将供电电源导轨 电力线 置于地表层下面 车载能量接收器从电力线上感应获取电能 这 样的输电模式能克服传统供电模式所带来的种种不利 由此看 来 I C P T 技术将使无轨电车重新进入都市 另外 本文提到的能量 接人新模式还可用于电动汽车蓄电池感应快速充电 特别是行驶 过程中自动充电 国家计划在 十五 电动汽车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中为研发投人88 亿元人民币 这为我们提供了 个很好的契机 发展能量接人新模式在感应充电方面的应用 2 0 0 0 年3 月 日本三井公司交付了一辆电动机车 该机车利 用I C P T 技术 把行车道路分为充电区和一般行驶区 当机车驶 充电区时 机车内的蓄电池自动进行感应充电 行车速度对充电几 乎投有影响 而在一般行驶区 由蓄电池供电 充电区可安排在直 道或弯道上 甚至可以在水中或潮湿环境下充电 且充电轨道发出 的电磁波很小 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另外 日本的J u n j ih i r a i 等人提出无线传输功率和信息 W T P I 技术 即能量 信号同时传输 利用该技术 他们研制出一 种用于电动汽车和移动机器人的智能充电系统 其功率传输效率 可达9 2 数据传送的频带宽度能达到85 M H z 可辨识电池类型 实时反馈或监测电池端电压 充电电流和温度 并且能实时调整充 电电压和充电模式以达到最优充电效果 2 1 万方数据 4 室内用电设备的能量灵活接入 随着电气化社会的到来 室内电气设备越来越 多 电源线和信眵线众多 蓝牙技术去掉r 电气设 备的信号线 实现了设备间的信息灵活接人 解决 了信息传输的 摄后一米问题 令人兴奋的是 I C P T 技术 可称之为 P o w e r e dT o o t h b r u s h 进一步 去掉电气设备的电源线 实现能量灵活接人 能量 接人新模式大大简化r 硬件连接 解决r 能量传输 综述 S u r v e y 外部装置 的 最后一眯问题 是一种彻底的 无线革命 该模式即将进入 宴际应用阶段 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为室内电气设备移动供电 其具体做法是 在用电设备适当 的位置 靠近能量发射器 安装具有能量拾取功能的适配器芯片 通过适配器芯片从附近的能量发送装置 一般为板式结构 获取能 量为设备供电 这种电源模式能够灵活提供所需的电压和极性 同时使底板的其余部分不作用 即不产生磁场 适配器芯片验证接 收到的电压等参数是否满足需求 确认后向设备提供电能 工作 时 底板监控设备的电流是否正常 同时监测是否有其余用电设备 的存在 2 0 0 3 年1 月9 日一1 2 日在赌城拉斯维加斯举办的 2 0 0 3C E S 国际消费电子产 品 展 二种产品吸引了全球 的目光 英国的S p l a s h p o w e r 及美国的M o b i l e W i s e 展示出 的无线充电器 见图3 可 图3 美国M o b i l e W i s e 公司的以让手机 P D A 以及其它产 新型无线供电端置 品摆脱一大堆电线与转接器 的困扰 这种无线充电器性价比高 S p l a s h p o w e r 公司的充电板 能 量发送器 仅有6 r a m 厚 价值 1 0 0 芯片 能量接收器 厚度为 1 m i l l 只需 02 5 电器与充电板之间可间隔l e m 充电 研究发现 只要传输频率选取适当 该模式不会产生有害的电 磁辅射 对 体无害 不会对附近的信用卡 软盘等磁产品产生不良 影响 也不会于扰周围通讯设备 如手机等 的使用 5 人机电一体化装置的能量灵活接入 随着通讯 医疗技术的发展 出于人体自身疾病治疗目的 以 及军事 特种行业需求 人体体内逐渐出现了内植式电子装置 人 机电一体化不再只限定于人与机器表面结合 更进一步提升到人 机电一体化紧密结合形式 在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 内植电 子装置的供电问题是关键问题 现在一般采用蓄电池 或通过导管 线 穿越皮肤对体内装置供电 显然 这二种方式会带来种种不 利 阻碍了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I C P T 技术的出现 为该问题提供 了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 人体外感应供电 即人体外能量装置 以无线传送方式对体内的电子装置进行供电 或对体内蓄电池进 行充电 目前 能量接入新模式在人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还处在 起步阶段 产品还不成熟 需要进一步开发研究 可以预料 未来基 于I C P T 的能量接入新模式将会更普遍地出现在人机电一体化中 人机电一体化对装置的要求极高 要体积小 重量轻 尤其 电气自动化 2 0 堕墨差 堂塑曼璺 图4 神经刺激器结构图 内部装置 是安全性好 目前 在内植医疗设备上 国外已经有了一些采用能 量接人新模式的试验装置 例如德国一种内植遥感勘测装置 用 于监测内植医疗辅助设备的状态 该装置接收线圈采用镍锰铁高 导磁率舍金4 0 L 功率小 频率低 35 45 k f l z 可突叫传递能量 和数据 另外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电子计算工程系等研究机构 开发出一种内植神经刺激器以弥补视网膜功能缺陷 该装置分为 内外二部分 见图4 外部装置固定在眼镜上 内部装置植人眼 内 由于耦台系数小 采用E 类功率放大器驱动原边线圈 通过感 应电磁耦合 完成数据传递 3 0 1 d p s 6 0 0 k b p s 和能量传递 内部 装置获取的电压不受数据传送的影响 6 我们的研究与探索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拄术耐f 究及装置研 制 课题组已于2 年前开始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工作 今年3 月研制 出国内第一套基于I C P T 技术的移动式供电装置样机 该装置同时 驱动二个负载 一是作为固定负载的灯箱 电磁感应机构采用E 形铁芯 另一个是作为移动负载的运动小车 电磁感应机构采用 环形铁芯 装置设计容量5 0 0 W 输出负载电压最高可达2 2 0 V 导 轨电流最高可达3 0 安培 传输频率2 0 k H z 该装置的研制成功填 补了国内在此领域自主开发该类设备的空白 对我国能罱传输技 术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7 结语 综上所述 利用电磁感应耦台原理的I C P T 技术是一种高新技 术 基于该技术的能量接人新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安全 灵活 绿色 供电模式 克服了传统供电模式的种种不足 具有对环境的亲秆I 性 适应能力强 做到免维护或低维护运行 目前 能量接人新模式 在国外取得了显著成果 逐渐进入实用阶段 而国内对该技术及产 品的研究非常薄弱 相关技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尚无成熟产 品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能量接人新模式对未来工业产生的重大 影响 抓住机遇 迅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争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涛矿难 罪魁祸首不是瓦斯 N 人民1 4 报 2 0 0 3 0 4 0 9 1 5 f 2 J u n j iH i r a i T a e W o o n gK i n A t s u oK a w a m u r aS t u d yo l lI n t e l l i g e n t B a t t e r yC h n gU d I n d u c t i v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o fP o w e ra n dT n f o m l a t i n J 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NP O W E RE L E C T R O N I C S 2 0 0 0 1 5 2 3 3 5 3 4 5 作者简介 孙跃 博士 4 3 岁 重庋太学自动化学院戢师 工业自动化专 业 E l e c t r i c a l A u t o m a t i o n 1 3 万方数据 非接触式移动电源新技术非接触式移动电源新技术 作者 孙跃 杜雪飞 戴欣 苏玉刚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 重庆 400044 刊名 电气自动化 英文刊名 ELECTRICAL AUTOMATION 年 卷 期 2003 25 5 被引用次数 2次 参考文献 2条 参考文献 2条 1 Junji Hirai Tae Woong Kin Atsuo Kawamura Study on Intelligent Battery Charging Using Inductive Transmission of Power and Information 外文期刊 2000 02 2 张涛 矿难 罪魁祸首不是瓦斯 2003 本文读者也读过 9条 本文读者也读过 9条 1 孙跃 卓勇 苏玉刚 王智慧 唐春森 SUN Yue ZHUO yong S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制造业企业销售人员面试指南与预测题集
- 2025年人力资源行业中级审计员面试宝典问题与答案
- 2025年乡镇畜牧站招聘畜牧专业人才模拟题及答案
- 护理三基培训知识内容表课件
- 2025年超临界高温、高压汽轮发电机组合作协议书
- 2025年画具画材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数字化X射线机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PCM脉码调制终端设备项目合作计划书
-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安小学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周南石燕湖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2024-2025学年云南省楚雄州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贵州省黔南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课件
- 抗菌药分级管理课件
- 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 2025年sca感官考试题库
- 2025年卫生资格(中初级)-超声波医学主治医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100道合辑-单选题)
- 2025年军人适应测试题及答案大全
- 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课件
- 小学生科普通信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