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和澳大利亚.doc_第1页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doc_第2页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doc_第3页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doc_第4页
大洋洲和澳大利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县一中地理学科导学案 总第5-6课时 沈铁辉主编 大洋洲澳大利亚 两极地区(共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大洋洲位置、范围,重要岛屿及主要自然地理特征。2、了解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特点,理解生物的特点及形成原因。3、掌握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重点、难点】1、 澳大利亚气候特点、植被带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澳大利亚的社会经济发展。【自主学习】一、 读大洋洲局部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中填注:太平洋、印度洋、新几内亚岛、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大堡礁;澳大利亚、新西兰。2、将下列地理事物的代号填在图中适当位置。A巴斯海峡 B塔斯马尼亚岛 C斐济 D图瓦卢 E瑙鲁二、读图,回答问题。1、城市:_,_,_,_。2、地形区:D_,E_,F_。3、气候类型:A_气候,_气候,_气候,_气候,C_气候。4、矿产:B附近盛产_,D地形区附近盛产_。三、地形1、澳大利亚地形南北纵列分布2、成因不同的三种岛屿大陆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新西兰南北两岛等。原为大陆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同大陆分离。面积较大,地势较高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而成,海拔较高,地势险峻,如夏威夷群岛珊瑚岛: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面积不大,地势低平【合作探究】读澳大利亚沿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名称:_,_,_,_。2、简析该国发展畜牧业有利的自然条件。四、气候【合作探究】说明澳大利亚气候特点、植被带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初步应用】读澳大利亚沿南纬28度纬线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盆地内地下水的补给区应是甲、乙两地中的_。(2)A、B两处海水中坡度较高的是_处,水温较高的是_处。(3)从B海岸至A海岸,植被分布规律为( )。A荒漠、草原、森林B森林、荒漠、草原C草原、森林、荒漠D森林、草原、荒漠(4)在盆地区发展农业应该以_业为主,其著名的物产是_。五、人口和经济1、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2、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自然条件。3、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原因。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二、(1)堪培拉 墨尔本 悉尼 珀斯(2)大分水岭 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亚大盆地) 西部高原(3)热带沙漠 温带海洋性 亚热带湿润 地中海 热带雨林(4)铁矿 煤矿【合作探究】1、印度洋太平洋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岭2、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地下水丰富;冬天温暖利于牲畜安全过冬;草场资源广布,无食肉猛兽,牲畜少天敌侵害四、气候【合作探究】说明澳大利亚气候特点、植被带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澳大利亚气候炎热干燥,气候类型大致呈半环状分布。由于降水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作半环状递减,植被带也相应呈半环状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带向内陆逐渐过渡为草原带、荒漠带。(2)形成原因:纬度位置: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南纬10413911之间,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偏北,大部分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大,日照强烈,气候炎热。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的影响。澳大利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的控制下,降水少,气候干燥。a南部和西南部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区,成为地中海气候。b北部,夏季来自赤道附近的西北风带来丰富的水源,形成湿季,冬季受东南信风控制,成为干季。c东部沿海一带,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比较湿润。东北部沿海常年吹来自暖流上空的东南信风,并受大分水岭的抬升,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最南端和塔斯马尼亚岛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d西部、中部受副热带高压或东南信风控制,炎热干燥,加上西部沿海受西澳大利亚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热带沙漠气候直逼西部沿海。【初步应用】(1)乙 (2)B B (3)D (4)畜牧 羊毛五、人口和经济1、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东水西调促进农业发展2、(1)地形澳大利亚中部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2)气候南回归线穿过大陆中部,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广大内陆和西部气候干旱,为草原和沙漠。天然牧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3)水文中部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3、人口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少,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宜人,交通便利,开发早,工农业发达;内陆和西部气候干燥,东北部湿热,有大堡礁不利建设港口大洋洲澳大利亚 两极地区(共2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理解南极地区烈风、暴雪、严寒的成因。3了解南极地区主要资源及分布。【重点、难点】根据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两极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别。【自主学习】一、读南极洲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中用字母填注:A非洲、B南美洲、C大洋洲;D太平洋、E大西洋、F印度洋、G德雷克海峡、H南极半岛、I罗斯海、J威德尔海。2、给图中各条经线标注度数。3、用彩笔标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在相应位置上标注东半球、西半球。二、南极地区范围重要经线60W:附近为南极半岛,沿顺时针方向向东依次为威德尔海、毛德皇后地、威尔克斯地、维多利亚地、罗斯海、玛丽伯德地0:穿过大西洋 90E:穿过印度洋 180:穿过太平洋主要纬线南极圈:南极大陆几乎全部在南极圈内。中国科考站中山站位于(70S、75E)附近;长城站位于(62S、58W)附近。二、 两极地区气候【合作探究】1、简述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的原因。(暖季:11月次年3月)2、世界上极端最低气温不出现在北冰洋,而是出现在南极大陆的原因三、极地科考1、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1)长城站:位于(621259S,585752W),南极半岛以北的乔治王岛上,大西洋的西南。无极昼极夜现象。(不在南极圈内)(2)中山站:位于(692224S,762240E),临印度洋。(在南极圈内)(3)最好考察时间:每年9月次年3月,极昼、暖季2、北极黄河站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7855N,1156E)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于2004年7月28日投入使用。选址原因:人类干扰较少,是科学研究的天然试验室;这里是一个国际平台,便于国际交流。3、【合作探究】我国黄河站、中山站和长城站哪个有极昼极夜现象?哪个最长?【目标检测】南、北两极地区一向被认为是人类的最后一片净土,但是随着“南、北极考察热”和“北极旅游热”的悄然兴起,这片净土也明显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读南极示意图和下面资料,回答有关问题。朗伊尔城是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的一个小镇,它位于北纬78度13分,被称为“地球最北端的城市”。中国科考队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从20世纪80年代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以来,两极地区就日益面临人类活动的威胁。与南极相比,北极及其周边地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1)图中A、B、C、D四点,中国南极长城站的代号是_,其中距北京最近的是_。(2)图中E地夏季的气候特点是_,F地冬季气候特点是_。(3)如果从南极点沿本初子午线发射一炮弹,有关炮弹落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B位于东经度C位于西半球D位于西经度(4)人类已经在北极熊体内发现热带地区的农药残余,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与大气环流有关与洋流有关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关与地壳物质循环有关AB CD(5)北极地区虽远离大陆,但局部地区冰面上的降尘却非常严重,这些黑色颗粒使冰川表面融出一个个小圆洞,这是由于黑色颗粒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 )A反射作用B散射作用 C吸收作用D折射作用(6)为什么说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 简述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的原因。从纬度位置看:纬度位置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线长,大气对其削弱作用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因此气候严寒,降水以降雪为主,日积月累,形成了今日的冰雪大陆。从海拔高度看: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上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大气的保温效果差,气温低。从地表状况看:南极洲被巨厚冰层覆盖,冰雪一方面可以反射掉大部分太阳辐射,同时使地势增高,又进一步使气温降低。从气压状况看:南极大陆被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增温,降水稀少;地表相对平坦,因此风速较大。洋流南纬4060持续西风漂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也是造成该地区气候酷寒的原因之一。可见,南极洲酷寒、干燥、烈风的气候特点是上述因素综合形成的。各要素问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2、世界上极端最低气温不出现在北冰洋,而是出现在南极大陆的原因南极大陆平均海拔2350多米,比北冰洋高得多;南极大陆为陆地,其比热比北冰洋小,降温快;南极大陆新雪覆盖的面积比北冰洋更广,对太阳辐射反射率更高。一年中南极点极昼的天数比北极点极昼的天数更短。【合作探究】我国黄河站和中山站有极昼极夜现象。其中黄河站要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