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宰予何以成朽木?冷梦良 内容提要:宰予,字子我,所以也称:宰我。他是孔子“四科”中言语科高徒、“孔门十哲”之一。因其“昼寝”,被孔子斥责为“朽木不可雕”。本文以为,孔子对宰予“朽木不可雕”的怒责,其根本的原因是宰予的思想观念与孔子的仁学主张极不一致,而且还比较顽固,令孔子失望,故而借题发挥,并不单单是因为宰予的“昼寝”。 论语.公治长篇第5章有这样一段记载: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这一章最传统的解释是说,弟子宰予白天睡觉被孔子发现了,孔子就严厉的责备他是“朽木不可雕也”腐朽的木头是无法雕刻成有用的材料的;“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用粪土砌成的烂墙再怎么粉刷也粉刷不好。“于予与何诛”,就是说,象宰予这样的人,再严厉的责备对他又有什么用呢?并由此感叹说:我以前看人,听其言就信其行,现在,不但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这是因为宰予才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与”,语气词)!言下之意,宰予是说得到,做不到,或者是,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可见,孔子对宰予失望之重!由此,“朽木”就成了子弟“不成器”的代名词,宰予也就成了“不争气”与“不可教”的典型。“朽木不可雕也”一语在数千年来成为所有的师长前辈用来责备年轻人没出息的惯用语。过去的读书人和一切想要取得功名成就的人,都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昼寝”,即睡午觉,认为睡午觉是意志消沉、自甘堕落的表现。清朝中兴名臣,也是著名的理学家曾国藩就不敢睡午觉。他早上起得早,每日公事繁忙,还要治学,精力实在受不了也不敢午休,只好在晚饭之前少睡一会以补充精力,然后,夜里又加班。可见,“昼寝”对读书人的教训有多大!睡个午觉的问题真的就如此严重,以至于会引起温文尔雅的孔圣人用如此严厉的、近乎恶言恶语的怒责?现代教育不是还提倡学生午休以补充精力么?孔老夫子即便不懂得此道理,也不至于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将“宰予昼寝”的问题上升到涉及“人品”的问题上来吧?对此问题,其实早就有争议。汉代的刘向在论衡中,就责问过孔夫子:“昼寝之恶也,小恶也;朽木粪土,败毁不可复成之物,大恶也。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梁武帝就说宰予不是“昼寝”而是“画寝”“昼”是抄书人抄错了!意思是说宰予在寝室不用工学习,而是无所事事,在墙壁上乱涂乱画,消磨时间,还影响他人,就好比我们现在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在别人学习时,自己不但不学习还要做一些恶作剧之类小动作影响他人,而且是屡教不改,让孔子感到很失望。宋代就有人附和这一说法,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也持这一观点。对此观点,我认为实在荒谬,不值一驳。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孔子的弟子,大凡入门时都已是青壮年了,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尚属“小学生”,何况其他人?对于一个正常的青壮年人来说,何以会如小孩子般喜欢“涂鸦”且屡屡受到老师责备而不改,以至于最终让老师完全失望?从宰予的一生作为来看,其并非就是顽劣之徒,在历史上还是有所建树的人物,不然,怎么会成为孔子“四科高徒”之一(宰予为孔子称赞的言语科高徒,列在子贡之前)挤身“孔门十哲”之列?孔子也不至于会因为弟子的调皮捣蛋就认为其“人品”有问题,将其划入“无可救药”之列吧?当代的大儒南怀瑾先生另有高见,认为孔子的:“朽木不可雕”和“粪土之墙不可杇”不是在骂宰予,而是说宰予的身体不好,体质太弱了,对他不能要求的太严格,似乎是因材施教的案例。并说,这一章后半部分的意思是,孔子说他看到了宰予,对人生的看法有了改变,天下事实在不简单,以前他认为,“一个人有思想、有才具,便相信这个人将来一定有成就”,看到了宰予,方才知道“一个人既是有才具、有学问,但没有良好的体能、没有充沛的精力,也免谈事业”,并引用曾国藩那句“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的名言来佐证(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91页)。对此,我认为实在是牵强附会!试想,一个病怏怏的人,怎么还能跟随孔子去周游列国呢?孔子就利用他能言善辩的特长,外出时,常派他去打前站,这也是他挤身孔门十哲之一的原因之一。而且,在孔子的弟子中,颜回当属“年少体弱”者吧?怎么就没有见孔子用类似语言说他精力不足,不可过分要求呢?事实上,以我之愚见,孔子怒责宰予,其实纯属“借题发挥”!宰予“昼寝”也决不是“体弱”而是对孔子讲授的“仁道”不感兴趣而“消极待听”,就像我们现在的学生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堂上感到实在乏味就干脆埋头睡觉一样。这暴露了宰予对孔子学说并不完全接受,甚至存有异端思想,也就是说,宰予的思想观念与孔子的仁学主张极不一致,而且还比较顽固,所以才受到孔子如此严厉的斥责。何以见得?我们还是用宰予的现实表现来回答。宰予,字子我,所以也称:宰我。至于宰予是怎么进入孔门,做了孔子门徒的,我不得而知,但从他做弟子的表现,我们完全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对孔子学说持有怀疑甚至反对态度的弟子,一个心理逆反,对孔子有不敬表现的,还常常利用自己的能言善辩为难老师,和老师唱“对台戏”的“刺头”。比如,孔子说,父母死后,儿子要为父母“服丧三年”,宰予就反驳说:何必一定要服丧三年呢?一年就够了。并辩解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他认为父母死后,服丧三年的时间太长,一年就足够了。使一个人守在父母的坟上孤哀苫块,和整个社会生活脱节三年之久,简直是没有道理的。这话听起来也似乎不无道理,但孔子却反问他:“父母死后不满三年,你便吃那稻米饭,穿那绸缎衣,你能心安吗?”谁知他竟坦然地回答:“我为什么不心安呢!”孔子只好说:“你若觉得心安,你就去做好了!”等他走出去后,孔子就叹息道:“完了,完了,这个宰予啊,也太不仁了!” 这就是有名的“三年之丧”之辩的故事。由于他在思想上对孔子的学说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因此,还常常用一些近乎恶作剧的方式与孔子“抬杠”。例如,孔子常常告诫弟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于是,宰予一天就突然问老师:“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意思是说:“对一个有仁德的人来说,假如有人告诉他:井里头有仁,哪他是不是应该毫不犹豫地跳到井里去呢?”这不是抬杠是什么?! 孔子是如何回答的呢?他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这样的事怎么会发生呢?作为君子,他可能会被引诱,但不可能被陷害;他可能会被欺骗,但不可能被愚弄。” 从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宰予在孔子这里,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那种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不认真、吊儿郎当不守纪律的“差等生”,而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敢于挑战的人。此类学生正面讲,可以说是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具有反潮流精神的“创新型”人物;反面讲,则可能会因思想不纯,立场不坚定,容易滑入“异端”的危险人物。此类人物的人生,可以说是:“成则英雄败则寇”,关键是看其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他设坛授徒的目的就是为弘扬仁道培养骨干人才,因此,他完全可以接受不同性格特征的弟子,也能包容弟子身上的各种“小节”并努力引导弟子树立以仁为核心的世界观,走上仁道,但绝不会容忍弟子思想上的“不纯”和对仁道的不恭这就是政治原则问题!正是由于宰予在思想上对孔子的学说持怀疑态度,行为上才屡屡出现抵触和“发难”表现,终于导致孔子对其失望,认为其难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儒家人才,这才是孔子将其比作“朽木、粪土”的真正原因! 宰予的一生,也证实了孔子的预言他的确没有忠实的践行孔子的仁道。孔子家语说宰予听了夫子这一段议论后,就吓跑了,不敢再见夫子,大概是从此告别了孔子吧?而且据史记记载,他最终参与了齐国大夫田常作乱,孔子以他曾是自己的弟子感到耻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合同管理员聘用人员劳动合同样本
- 2025网签版设备采购合同样本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 2025年基础化学大专考试题及答案
- 食堂废水检测方案范本
- 广告灯箱审计方案范本
- 烤肉店装修施工方案模板
- 工厂门店搬迁方案范本
- 北京吉利家园施工方案
- 2025年大学教育口语题库及答案
- 数独教学课件
- 施工队进场安全教育培训
- 海绵印拓画课件
- 2025年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知识能力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惯性导航行业投资现状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轻型卒中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 耳机品质协议书范本
- 2025版VI设计合同范本
- 人美版五年级上册5.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等奖教案设计
- 从法律出发理解与应用新清单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