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坛经的点滴体会 六祖大师依金刚经的般若思想,强调要由智慧去觉悟诸法皆空的道理,把达磨依据的楞伽经所主张的自性清净思想,发展为自性本空的思想,由渐悟引向顿悟。 一、禅不在坐 六祖惠能大师的修行法门是“以定慧为本”,主张定慧双修,但他主要注重“慧”学。所以他认为“定”即是“内心不乱”。如他在解释“坐禅”的意义时说:“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又如六祖大师告诉大众说: “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志诚即是北宗神秀门下弟子)。”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於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另外薛简与六祖有一段对话: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惠能主张“禅不在坐”的思想,据曹溪大师别传中说:大师三十二岁时,从乐昌智远禅师学坐禅,当时惠纪禅师在那里诵投陀经,大师听到此经的大意,就认识到“今我空坐何为?”又坛经中惠能大师说“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那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动,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大师说的这番话,正如维摩经、弟子品中佛叫舍利弗去看维摩居士的病时,舍利弗提出不堪任的原因,那是一天,舍利弗在“林中宴坐树下”,维摩走到他眼前说:“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佛所印可。”由此可知惠能大师的“禅不在坐”思想,是受到维摩经的启发。第二年,大师由惠纪禅师介绍去黄梅山,参礼弘忍大师,忍大师密授他一部金刚经,叫他依此经弘扬大法。所以坛经多处记载,五祖传法於六祖就是从讲金刚经开始的。据史载,早在四祖道信时,就巳宣传般若思想。到五祖弘忍大师就正式改传金刚经。据敦煌本和宗宝本坛经载:惠能明确告诉众弟子:“但持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即得见性。” 六祖大师依金刚经的般若思想,强调要由智慧去觉悟诸法皆空的道理,把达磨依据的楞伽经所主张的自性清净思想,发展为自性本空的思想,由渐悟引向顿悟。 二、顿悟成佛 惠能大师的“顿渐”说,据敦煌本坛经说:“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渐顿,人有利钝。” “少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少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少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盖覆於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又信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大正藏卷48、342340页)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会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由此可见,六祖大师的顿悟说,是建立在众生根机的“利顿”之上的,即所谓“迷即是众生,悟即是佛,自性本自清净。”这就是说,每个众生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如有大智慧的利根之人,他即可在一刹那间转凡成圣,这就是惠能大师的顿悟成佛思想。其顿悟思想,早在秦道生(355434)时,就依涅槃经开始提倡“顿悟成佛”说,而惠能大师的“顿悟成佛”说,是改进以前的传统思想。在“即心即佛”的基础上更立“顿悟见性”的新思想。他所说的悟和顿悟,并不是指历尽诸多苦行而证理之后的恍然大悟,指的是人们当下在每一念间,都可能从自心中顿现真如本性,都可悟得无生法忍。所以这种顿悟和楞伽所说的次第渐修的顿悟不一样,他的顿悟是从般若思想中发挥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从金刚、维摩中发挥出来的。这就是大师提倡“顿悟成佛”说的主要依据。到后来,六师的弟子对这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神会等提倡“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而形成了不须方便的法門。 三,得法偈 五祖将付衣法之时,其弟子神秀在壁上写了一首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又有弟子惠能闻后,也叫人代笔写了一首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表面上看,惠能得到了五祖忍大师的衣法亲传,就是因为这一偈颂比神秀高深。其实不尽然,神秀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正如经中说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按道理下面二句应接“本不容拂拭,亦不染尘埃。,/然而这并非一般人所能了达的,所以神秀不得不为中下根机人写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因此,五祖只是说:“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而惠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为人解粘去缚,是从理上说的,所以五祖还是说“亦未见性”,不过弘忍大师对惠能从初见面就知道他是利根上智之人,才叫他三更入室,为他说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大悟,知道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于是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到此时五祖知道惠能已经体悟到“本性”,所以才独传衣法给他。 五祖之所以将衣法传给惠能,是因其有顿悟的根器。正由於禅宗的宗旨是“明心见性”,自达摩起“一脉相承”,而到六祖惠能却是以“借教悟宗。依四卷楞伽转而畅说金刚般若。般若须顿得,如金刚经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此三句要求人在一刹那际悟得,即是顿悟的般若。 因此,我们不能从得法偈上去分优劣,也不能於“南顿北渐”上去分高低。正如经中所说:“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又如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时第一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控制细则
- 农田水稻旱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多功能电饭煲维护细则
- 楼盘销售合同规范制度
- 有趣的数学解题方法分享
- 心理教育手册制定标准落实规划执行方案
- 图形设计发展历程与变迁总结
- 股权激励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影响
- 地方传统节庆手册
- 植物品种的选择与室内装饰
- 血液净化治疗临床应用
- 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课件
- 住宅小区供配电系统设计课件
- 社保费和非税收入课件
- “三高”讲座-课件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GF-2017-0201) 专用条款模板
- 普通冲床设备日常点检标准作业指导书
- 少儿英语字母操
-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
-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全册课件
- GB∕T 40928-2021 特里马滑雪板 固定器安装区 要求和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