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成至圣先师1.doc_第1页
孔子,大成至圣先师1.doc_第2页
孔子,大成至圣先师1.doc_第3页
孔子,大成至圣先师1.doc_第4页
孔子,大成至圣先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e66be8589b5e75e82180647a21db76.Pdf第12页/共12页2010/8/25孔子,大成至圣先师1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代表人物,他在上个世纪曾经遭遇过两场巨大的苦难和不幸。第一次是在20年代初,就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来把它称为“新文化运动”。还有一次就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所谓的“批林批孔”。在这两次运动里面,孔子都成了我们否定的、批判的、声讨的对象。在1919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这一次对孔子的批判里面,在今天来看,反思一下,我们觉得这场批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下面的东西,有很多思想的成果和学术上的一些成就。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70多年近80年的时间,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太多的侮辱。和英国发生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发生过战争,和英法联军发生过战争,都失败了。我们曾经非常自信,打不过西方,我们总能打得过东方吧。后来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失败了。一个民族在80多年的时间里面,所有的对外战争全部以失败而告终,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的伤害是非常的巨大的。这种伤害到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内心的创作仍然没有愈合。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前后这样的时间里面,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的世界面前,总是失败。最后我们发现在文化上,在整体上我们是落后的。然后开始反思,西方比我们多什么,他比我们多民主,多自由。他的文化里面有民主、有自由、有科学,我们都没有。我们为什么没有民主,因为我们有孔子,为什么没有科学,也是因为孔子,为什么没有自由,最终把这一切也仍然怪罪到孔子的身上,所以那个时代喊出了一个非常严厉的口号,叫“打倒孔家店”。可以说这是自从孔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以来,在历史上孔子遭到的真正的一场危机,后面70年代的“批林批孔”从今天来看,除了留下一堆垃圾以外,没有什么思想的成果,不说了。不提了。现在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为什么中华民族在打开国门,面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对孔子会产生这样一种激烈的情绪,他到底在我们的文化里有什么样的贡献,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的现状和他有多少关系。孔子遭遇的这两场苦难,对他本人当然是一场苦难,反过来,也只有这样伟大的人物才能够承受住这样的苦难,我们之所以把一切的不幸,一切的失败最终追溯到他那里,恰恰说明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今天,通过漫长的反思之后,对孔子的价值,对孔子的思想会有一些充分的认识,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基本观点是,作为一种伟大的文化,中华的文化,它会永远存在。作为伟大文化的核心的代表人物,他的价值是永恒的。当然,孔子毕竟是二千多年前的人物,他的很多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来说,并不是直接就可以拿来用的,也存在着一个“传统思想的现代化”的问题。挖掘孔子思想对今天的意义,对今天的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具有哪些价值。第一讲,主要讲孔子的世系与生平一、孔子的世系孔子家世的叙述在历史上的说法是有多种多样的,司马迁的说法,左传的说法,公羊传的说法,和谷梁传的说法可能有些地方是不一样的。把问题简单化,放到思想上去。商王室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叙述,孔子是商的后代。商,夏商周,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朝代。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代,夏代以后就是商朝。司马迁的说法,孔子的最早远祖乃是商王,属于王族,属于王室。孔子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孔子到了晚年,在他死前的第七天。他对他的弟子子贡也明确地说了,我是商的后代。所以司马迁的这个说法应该是可信的。宋(微子启)(诸侯)商后来被周灭了,周武王灭商,商纣王自杀,纣王的儿子武庚,“周武王封武庚”。没有杀掉,后来把一个国家灭了以后,可能把他的后代都杀掉,周朝是一个比较讲究德行,讲究仁义道德的朝代,他没有杀掉商纣王的后代。仍然把武庚分封为诸侯。但是在周公执政期间,武庚联合周公的两位兄弟,管叔和蔡叔起来造反,然后周公被迫东征,用三年的时间平定这场叛乱。武庚被杀,商人作为一个民族,没有一个代言人,没有民族的首领。周公找到了商代的“三仁”之一,徽子。孔子曾经讲过“殷有三仁焉”,商朝虽然在商纣王的时候非常残暴。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朝代,作为一个有着伟大的文化传统的王朝,他仍然有在个非常仁德的人:比干、微子、箕子。武庚被杀以后,周公“封微子于宋”。这就是后来的春秋列国里面宋国的祖先,就是微子。微子也就是孔子的祖先,这是宋国宋湣公二子:弗父何与鲋祀。(湣公立弟炀公,鲋fu4祀杀炀公,推兄弗父何,弗父何拒绝,让国与弟鲋祀,是为厉公,自为卿)从微子一直传到了宋湣公,宋湣公死后,没有立儿子为继承人,立了弟弟,称之为宋炀公。宋炀公继位后,宋湣公的第二个儿子鲋祀很不满意,说为什么老子不把位子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造反,杀叔叔,希望大哥弗父何来做国王。但是弗父何当时权衡了一下,他已经不可能再做宋国的国王了。如果作国王,作为新任的国王,他必须要治他这个弟弟的罪,因为弟弟叛乱,把前任国王杀了,必然会引起家族另一场仇杀。弗父何拒绝做国君,这样鲋祀自己做了国君,弗父何在手下做卿。鲋祀就是所谓的宋厉公。注意“厉”,有周厉王。中国古代的帝王或者国君死了以后会给他一个谥号,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谥号。比较残暴的往往就被谥为“厉”。这个鲋祀杀了叔叔,篡夺了国家大权,死后仍然被谥为“厉公”。弗父何没有做国王,让出了该得的国君的位置。所以他也是道德非常高尚的人物。后来鲁国人就把孔子称为圣人的后裔。因为孔子的祖先弗父何能够把国君的位子让出来,只有圣人才做得到。首先孔子的家世是王族,商朝被灭之后建立了宋国以后,孔子家族由王族变成了诸侯。由天子降了一级,变成了诸侯。当弗父何不愿意做诸侯国君时,而只是做了公卿以后,他又由诸侯再降了一个级别,降为卿士。孔子家世不断降低。正考父(弗父何曾孙)(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皆为上卿)正考父谦恭,尝为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yu3,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zhan1(稠粥)于是,鬻(粥)于是,以糊余口。(左传昭公7年)正考父,在史记里面,在孔子家语里面,都提到他,也是一个德行很高尚的人物,曾经辅佐过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都做上卿,地位很高,也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并且根据相关的记录,包括左传上面的记录,此人非常节俭,非常谨慎,非常忠诚。他曾经自己造了一个鼎,刻了一段文字,讲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他不是做了三代的上卿吗,至少接受过三次任命。每次接受任命态度都非常谦恭的,一次比一次更加谦恭。第一次接受任命的时候是躬着腰的,很谦虚;第二次接受的时候是“伛”,腰弯曲的程序更大了简直要趴下了;第三次,身体像趴在地上了。每次接受任命,并不是说我是前朝的老臣,我很傲慢。“循墙而走”,走路的时候顺着墙走。有一个词,说一个人很傲慢,叫“横行霸道”,走在大路的正中间,晃着走,走路都是横着走的。可是正考父,循墙而走,不影响别人,靠关墙走,把好走的地方让给别人。谦虚。“亦莫余敢辱”就是“莫敢辱余”,虽然我很谦虚,但是没有人敢欺负我。这个鼎是可以做他的做饭的锅的,“饘zhan1(稠粥)于是,鬻(粥)于是,以糊余口”。我就在这口大鼎里面煮我的粥,比较稠的是饘,比较稀的叫粥。生活简朴,连干饭都不吃,吃稀饭。只是糊口而已。孔子的先世是一个很道德的人,是一个仁义道德的传世的家庭。另外一个人物,孔子同一个家族的人物,就是宋襄公宋襄公比孔子要早将近100年左右的时间。宋在诸侯列国里面一直是比较保守的国家。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就是比较讲仁义道德。所以左传里面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历史上有个成语叫“仁义之师”,就是讲宋襄公的。宋国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不是强国。宋国和楚国发生了一场战争,那楚国的军队非常的强大。实际上后来的宋国一直变成楚国的附属国,相当于一个卫星国。但宋襄公很有志向,他很想做霸主。在这场战争里,最后他自己打得大败,本来有机会取胜,最后失败了。左传上有记载,看看孔子家族文化上的特征。楚国的军队和宋国的军队隔着一条河,互相射箭,互相射不着,太远了,没办法打。楚国人说你们宋国是不是可以把军队往后撤一点,过河再打。手下说,千万不要撤,就是靠河他才过不来,能守住就不错了,过来肯定打不过。宋襄公说这怎么可以呢,既然对方有要求,就该满足他们啊。打仗要讲规矩,这么射箭,都射不到,这叫什么打仗。同意,让对方过河。过河比较混乱,手下说可以进攻,击溃对方。宋襄公说这太不讲道义,说好了。楚国的军队过河了,没有摆好阵势。手下说趁机冲过去,可以打败对方。宋襄公太不讲道理了,太不仗义。等到摆到阵势,还问一下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那好,开始吧。一开始,就没他的事,大败,宋襄公腿上也中了一箭。回到家里,人们都责备他,批评他,今天失败就是因为你太讲仁义道德了。宋襄公说不讲仁义道德不行,打仗失败可以接受的。最终伤势很重,伤也没治好,也就病死了。现在把宋襄公看作是个很可笑的人物,毛泽东曾把宋襄公称作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实际上宋襄公在这个地方做的,有他深刻的道理。说明孔子的这个家族有他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所以前有宋襄公,100年后才会看到有孔子这样满口仁义道德的人物。才能够出现这样的一个圣人。从弗父何,正考公,从宋襄公这个地方可以持到这些。孔父嘉(正考父子,孔子六代祖。宋穆公、殇公两朝大司马。孔氏家庭正式形成。)在孔氏家族史上非常重要,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是“孔”,标志着孔氏家族的正式形成,孔子的第六代祖,做两朝大司马。商朝的姓是子姓,不是孔姓。孔子是商人的后代为什么姓孔不是姓子。有说法,从弗父何到孔父嘉正好5代,按照周礼的规定,族人出了五服之后就必须要重新立一个宗族,不然这个家族太大了。比如说鲁国,孔子的故国鲁国,那个时候在鲁国,所有的官员,贵族也好,实际上都是一个家族的人。鲁国的始祖是周公,周公是姬姓,一代代传下来,每一个国君总不是一个儿子。长子做国君,第二第三个儿子就做卿,渐渐地变成贵族。到最后整个鲁国所有的贵族都是一个姓,就是姬姓,那排到最后这个国家就太乱了,辈分也排不清楚了。周礼有规定,出了五服之后,必须重新起一个姓,别立一个宗族,跟这个宗族没有关系了。从弗父何到孔父嘉正好五代。孔父嘉,“孔父”是他的字,“嘉”是他的名。后来这个家族就把孔父嘉的“孔父”这个字,这个“孔”作为他们的姓,所以孔家这个家族,到这个时候正式形成了。孔父嘉有一个妻子长得非常漂亮,但这一点恰恰给孔父嘉带来了杀身之祸。当时宋国有个太宰,地位很高的,相当于宰相丞相的这样一个人物,叫华父督。有一次华父督在外面看到了孔父嘉的妻子,左传的“桓公元年”有一段记载,讲的非常形象,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在路上见到孔父嘉的妻子,“目逆而送之”。好从远处走过来,他一直盯着她,眼睛一直瞪着她看,从他身边走过以后,他还一直往后看,一直到对方看不见了。然后回过头来讲了三个字“美而艳”。太美了,太娇艳了。左传记事时,非常简洁。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来当时他的心理活动,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当时他馋涎欲滴的样子。为了把这个美丽的女人弄到手,他就策划了一场政变,把孔父嘉杀了。杀了孔父嘉以后,宋国国君也很生气,华父督一不做二不休,把国君也杀了。宋国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大的政治上的动荡。孔父嘉被杀以后,孔父嘉的儿子叫木金父可能就逃亡到了鲁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木金父没有逃到鲁国,一直要等到木金父的孙子孔防叔才逃到鲁国去的。也有说木金父就逃到了鲁国。都跟这有关。华父督杀掉孔父嘉以后,攫取了宋国的大权。孔家在宋国已经不能够再在宋国呆下去了。只好逃亡到了鲁国,所以本来是宋国人,后来为什么到了鲁国,这是很重大的转机。孔氏家族也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衰退。他本来是王族,后来是诸侯,后来变成卿。当他把这个卿的爵位也抛弃了,逃到别的国家以后,就只能变成士。士和卿是有区别,卿是世袭的,世袭贵族。士你可能是有文化的,可能有这样的身份,但不能世袭。国君用你,可以拿俸禄,拿工资,打工的人,没有封地的收入了,没有封地,这是孔氏家族的又一次衰败。后来在文革期间批判孔子,说孔子是一个没落的贵族,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到了孔子以后,他连这个“士”的这个身份都,人们一开始也不承认了。从政治地位上来讲,孔子的家族确实是在走一个末路。孔防叔(木金父孙):孔防叔身份为士。其为大夫亦只受禄,与封地世袭者不同。至此,孔子先世又由贵族公卿转为士族之家。孔防叔已经在鲁国,并且他的身份也只是一个“士”了,公卿的地位已经没有了。叔梁纥he2:孔防叔孙,孔子父。以勇力著称。(逼阳托门)野合颜征在而生孔子。“叔梁纥”实际上就是“孔纥”,“叔”表示他的排行,也是他的字,“叔梁”是他的字,纥是他的名,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也可以说他叫孔纥,都可以。孔纥是一个身材非常魁梧,非常勇敢的人物。在左传上有两次记录了他很勇敢。一次在逼阳这个地方有一个托门的举动。鲁国进攻逼阳一个小地方,逼阳守城的人放进去一批人,然后把城门再关上,准备围歼。当城门快落下时,叔梁纥用一个人的力量把城门给托起来了,让冲进去的人退出来。托门说明是个勇士,也说明他的地位很低啊,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士,勇士,靠卖力气谋生,地位低。从叔梁纥的身材给孔子的身材找到一个验证。孔子身材非常高大,司马迁的记载,孔子有九尺六寸。相当于今天,有两种算法,一种算法大概1.93的样子,还有一种算法更高,大概在2.12米。就是1.93,在那个时候也太高了,鲁国人把孔子称为“长人”,觉得非常奇怪,山东大汉。叔梁纥虽然勇敢,但子嗣却不是很繁盛,他有正妻,还有个妾,正妻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娶了一房妾,生了个儿子,残疾人,是个跛子,是不是小儿麻痹不知道,反正腿脚不好。孔氏家族本来就很悲惨,到了叔梁纥这一代,九个女儿,一个残疾的儿子。当然非常不满意,也非常绝望。中国人家族观念强,虽然年纪很大,做最后努力,一定要生一个儿子。司马迁史记记载,孔子的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与颜征在野合而生孔子”。“野合”怎么说,有人说野合就是在野外苟合,相当于私生子,也是一种说法,也不是一定就不对。也有一种说法。也有一种说法叔梁纥向颜征在的父亲求婚,把小女儿颜征在嫁给了叔梁纥,既然是名正言顺地嫁过去的,为什么叫“野合”呢,这个也有说法。周礼的规定夫妻之间的岁数是不宜差距太大的。不符合周礼的当然叫“野”。所以野合就是“指不合礼的结合”,不符合周礼的结合。可以接受。已经70来岁了,颜征在十六七岁的样子。典型的老夫少妻。二、孔子生平关于孔子出生的年月,说法也是多种,司马迁史记的说法:鲁襄公22年,公元前551年,10月27日(夏历8月27日)孔子生。鲁国陬邑(今山东阜市东南尼山附近)但谷梁传和公羊传的说法是不一样的。照他们的说法是在鲁襄公21年,早一年。这是年,月和日的差距就更大了。周历10月27日和夏历8月27日正好差两个月。有的说是9月8日,9月9日,9月28日,了解一下。不作说明。他生在鲁国的陬邑,所以后来有人称孔子为“陬人之子”,因为叔梁纥曾经在陬这个地方做过小地方官。叔梁纥和颜征在结合以后,毕竟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能不能生育,对心理上是一个负担很大的一件事情。按司马迁的说法,夫妻两人为了能够生一个孩子,去向神灵祷告,“祷於尼丘而得孔子”。在陬这个地方有一个小山坡叫尼丘山。认为山川有神灵,到这个地方祷告,希望神灵保佑,祷告以后,真管用,生下了孔子。所以孔子叫孔丘,跟他祷告的山岳是有关系的。司马迁后来还有一个说法,孔子生下来长相有点古怪,有点畸形,“生而首上圩wei1顶”。一生下来头顶上长得很奇怪,四周很高,中间很低,像一个围塘一样,四周是堤坝,中间是凹下去的。这个样子很奇怪,司马贞给司马迁的史记作注的时候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如“反宇”。就是倒过来的屋顶。长得非常可怕的。到了鲁襄公23年,公元前550年,孔子母子可能离开孔氏家族。司马迁史记在这个地方记录非常奇怪,就说孔子的父亲去世以后,孔子长大以后,孔子三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但是孔子长大以后,孔子的母亲坚决不告诉孔子他的父亲葬在哪里。为什么,可以说明颜征在对他的丈夫是非常不满意的,甚至可以说两者之间反目成仇,不然不至于不告诉坟墓在哪里。孔子17岁时他的母亲去世,颜征在直到死也没有告诉。有个说法,孔子的母亲生了孔子第二年可能家族有什么变故,母子两人就离开了孔氏家族。如果是这样,叔梁纥是负有责任的,作为丈夫,不能够保护自己年幼的妻子还有自己的小孩,不像话。颜征在带着孩子回到自己娘家,孔子实际上是在自己的外婆家长大的。再过一年鲁襄公24年,公元前549年,孔子父叔梁纥卒,葬于防(今曲阜市东25里之防山)孔子一生下来实际上就是在单亲的家族里成长的15岁鲁昭公5年,公元前537年,孔子15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自己叙述自己生平,讲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在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学习。两个小问题,如果十五岁才开始认真学习,可能是比较晚的。当然晚了也不一定不好,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学习很晚,但成就很大。唐朝初年大诗人陈子昂,17岁才开始读书,一开始问题少年,整天跟一帮游手好闲之徒打架闹事,有一天打架打到学校里面去了,听到小孩们朗朗读书声,他趴在窗口看,小孩都一点点高,都在那儿读书,非常惭愧,结果跟狐朋狗友全部断交了,回到家里读书,几年时间考中进士了。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这样,27岁开始读书,跟儿子一块读,读完以后跟儿子一块儿到开封去考试,临进考场,不敢进去,两个儿子也考,他也考。两个儿子考上了,老子考不上,多丢人啊,不敢进去,宋仁宗很同情他,理解他,赐他“同进士出身”。你有“同行学历了”例子说明,孔子也是这样,真正的天才有时候在读书上花的时间不需要很多。孔子15岁开始读,当然在15岁之前就完全不读书,当然是一个问题,也不至于,毕竟是“士”的后代,总是会接触一些。当时中国的教育,从周天子,到诸侯,都有一些学校,教所谓的“六艺”。教育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礼非常复杂,“当年不能穷其礼,毕生不能究其功”,如果讲周礼,一辈子都讲不完。未曾学艺先学礼,礼多人不怪。贵族一定学,因为你在不同的场合你要应付的,和大臣相处,在乡里和乡党相处,和家庭人相处,和朋友相处,在不同的关系里面都有不同的“礼”。行为不符合,就会被人嘲笑。贵族子弟一定要学“礼”,然后是乐,可以理解为音乐。古代文化,古代政治里面,礼和乐是不能分开的。然后“射”,一般的武术,射箭。古代打仗奴隶不可以打,奴隶没有身份,没有资格去打仗。打仗大多数是贵族,保卫国家是贵族的责任,奴隶在后面伺候着。能够拿武器为国家打仗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诗经里面有一首诗就写到一个女子看到他的丈夫,扛着一把很长的兵器,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军队的最前面,非常自豪。要打仗当然要学驾车,要有“御”。古代是车战,然后是书,在古代是动词。最后还有“数”,不仅仅是数学,更多的还是自然万物规律性的东西。古代贵族子弟学习的基本文化修养。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当然就是学这些。所有的方面都是一流的,基本上是自学的。现在提倡自学,活到老学到老,最早自学成才的就是孔子,而且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三岁去世,学到老。17岁鲁昭公7年,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母卒。真正成为孤儿,还在服丧期间,腰上还扎着古代表示孝道的白色的麻布孝带,还穿着孝服。这是时鲁国执掌鲁国大权的季氏召集了一次宴会,让鲁国所有的“士”把他们都叫去招待一顿。孔子想,我也是啊,既然发出通告,所有的士都到他家去赴宴,我也该去啊,叔梁纥不也是个士吗?17岁的孔子毕竟年轻,孔子就去了。走到门口,被阳虎,季氏家臣。跟孔子一辈子有纠葛,把孔子挡在门外,告诉他,我们家主人今天请的是士,没有说要请人呀,非常尴尬,孔子灰溜溜的回来了。孔子后来学习那么刻苦,那么努力,也有改变自己处境的这样一处动力。“知识改变命运吗”,孔子也一样。孔子20岁在这一年,孔子,到了宋国,宋国可以说真是他的祖国了,祖先之国,去考察商代的“礼”鲁昭公10年,公元前532年。孔子20岁。孔子居宋考察殷礼,与宋女亓qi2官氏婚。(亦说孔子19成婚)第二年,子孔鲤生,字伯鱼。孔子为季氏委吏(仓库保管员)、乘(sheng4)田(管理牧场)从15岁到20岁,按孔子的学习,按照他当时学习的兴趣和他达到的层次,至少相当于今天的一个研究生了。他实地考察商代的礼,他要去。他真正的祖国。结婚了亓官古代的姓了,孔鲤,取名为鲤,是因为鲁昭公为了表示祝贺,给他送一条鲤鱼,孔子觉得很自豪。为什么自豪,17岁时,一个季氏请客都没有了份。现在21岁,他生儿子的时候,连国君都来给他送礼表示祝贺了。表明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已经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敬,他在鲁国已经是一个人物了。所以很自豪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孔鲤,字伯鱼,古人的字是为了对名有所说明的,字和名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诸葛亮他的名是亮,字孔明,明和亮就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自然他名叫鲤,他字就是鱼,为什么有个伯,老大,就叫伯。老二,叫仲。孔子是老二,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所以文革时我们骂孔子是孔老二。他有个大哥,那个跛子,叫孟皮,那就是老大。老大孟,老二仲。伯鱼的解释。孔子在20岁左右,为了生活,做过一些很下层的,下级的一些官。或者说仅仅是一种职业,孔子曾经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生卑贱,不得不去从事一些下层的职业,学会了很多下层人才能从事的手艺,为了谋生。仓库保管员,会计。他在做这些下层工作时,他照样做得非常成功,非常负责。所以后来季氏就推举他做“司空”。司马,管马的,军队主要用马,司马就是掌管军队的(大司马将军卫青)。司徒管徒弟的,那就是教育的官,叫司徒。司空,一大块空地让你去管,干什么的,管建筑的。所以孔子也曾经做过“包工头”的,当过城管?也非常成功。没有中断过他的学习,并不是一定要有个环境,要有个学校,要有间书房,要有个电脑,然后正襟危坐在那个地方读书。不是这样,随时学习。孔子有个词叫“默而识zhi4之”,随时在学习。不一定拿着书才叫学习,看到广告语写的漂亮我也记下来,招牌的英语记下来(无一处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事而不学,成功之路)论语里有,孔子进入鲁国的太庙,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的庙,“子入太庙,每事问”。什么事情都问一下,这个是不是这样,这样做对不对。问到最后,有人说闲话,说“孰谓鄹(是陬,错误?)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谁说鄹人的儿子懂得很多的周礼啊,我看他不懂。他到了太庙去以后,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问别人嘛。可见他不懂。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回答三个字,“是礼也”。在太庙里面,在这样的场合,一定要非常的谨慎,绝不能出一点差错,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问一遍,是这样吗,没有问题吗,好,我们再做。这就是周礼。人有虚荣心,我的名声很大了,我好像是个专家了。如果有事不明,问别人,多丢人啊,孔子并不这样。每事问,所以学业才不断有进步。30岁鲁昭公20年,公元前522年,孔子30岁。自云“三十而立”。什么叫“立”,两个意思,第一,他可以独立了,经济上可以独立了,在社会上有独立的地位了。根据相关的史料,可以说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他的私学已经创立了,这一年孔子已经有学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物。“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在中国文化史上意义太重大了,以后专门讲这个问题。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跟私学有极大的关系,而30岁时,他的私学已经创办了。创办了私学以后,他有事业了,他也有学费收入。所以说他“立”了。他的学问也已经基本成型了。他已经有自己学术思想体系了。立,即指事业上有所成,经济上能够独立,也指思想上学术上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体系。30岁做到这一点。私学是收学费的,学费不是很高。孔子面对学生,按照他理论上说法是面对大众的。后来有人问子贡,你的老师怎么生员这么复杂?子贡说,我们老师开门办学,“欲来者不去,欲去者不止”。来了,不拒绝,不想学了,不扣留。所以有很多人。学费是束脩,就是干肉。月亮的月中间是两横,脩里面月上面是一横,下面是一提。这一提就是古代的肉字。弟子向孔子学习,有人可能带粮食来,也有可能会带一点钱来,孔子当然全部收入,收得最多,代表性的就是干肉。这是见面礼,收下我吧。后来学生给老师送的礼可以把它用很古老的一个词,很文雅的词,叫束脩。据说孔子有三千多学生啊,孔子后来的收入很高。其中专门有弟子管后勤的,管供给的。有个弟子公西华到齐国去出差,冉求是专门管后勤,冉求搞经济很有一套的。对孔子说:公西华到齐国去了,公西华的母亲在家里面,我们给她一点补助吧。孔子说可以啊,给她一点。冉求给了很多,后来给了公西华的母亲很多。几十石的粮食,搞的孔子很生气,孔子不是吝啬。说公西华这个人很富有嘛,家里不穷,到齐国去的时候乘着一匹很肥的马(高级轿车),“衣轻裘”,漂亮的衣服,丝绸衣服。在孔子时候,面料两种,丝绸,蚕桑,一种是麻布,粗,重。“君子周急不继富”啊。救急,但是一个人想发财不会帮他。孔子收入确实非常高。孔子后来在鲁国也做了官,这个俸禄也不少。司马迁讲,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俸禄是“六十”,六十多少,不知道。后来在齐国,齐景公问鲁国给你多少,孔子说六十,那好我也给你六十。假如把六十理解为小斗或小石的话。他一帮的学生,孔子他有七十二贤者,三千多个学生,经常跟他周游列国的总有那么十来个。他的俸禄养活这十来个学生是没有问题的。孔子一点也不穷,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个典型。34岁鲁昭公24年,公元前518年,孔子34岁。赴京师洛邑,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同年返鲁。到洛阳去见老子,苌弘对音乐的解释让孔子不大满意的。所以孔子后来对武乐啊,韶乐啊,通过自己的研究,有自己的解释。35岁鲁昭公25年,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孔子适齐。昭公流亡鲁国出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直接导致孔子离开鲁国。就是鲁昭公被迫流亡。穿插一下鲁国的政治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政治,鲁国的国君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权力的。在鲁桓公的时代,鲁桓公有四个儿子,鲁桓公死了以后,长子做了国君。还剩下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后来称之为“三桓”,因为鲁桓公的后代。这“三桓”后来分别称之为孟孙氏,或者仲孙氏,因为这个老大做了国君以后,第二变成第一了。第三个儿子叫叔孙氏,第三叫“叔”。第四个儿子叫季孙氏。实际上“叔”和“季”都是第三的意思。长子做国君,剩下的三个儿子另立宗派,孟孙氏一家,叔孙氏一家,季孙氏。后来这三家把鲁国的大权把持住了。鲁国的国君反而没有权力了。所以孔子在鲁国时,对这一点感受非常深,他历来反对国家的大夫把国君的权力据为己有。所以一直和季孙氏和孟孙氏,和三桓的关系搞不好。这“三桓”实际上对孔子,客观地讲,非常尊敬,孔子对他们一直看不惯的。所以孔子在鲁国政治上的失败,有一个很大的关系,就是他和鲁国实际上的当权派“三桓”一直搞不好关系。不过这“三桓”有时候做的也实在太不像话,比如鲁昭公25年有什么大事呢。鲁昭公要祭祖,祭祀的时候要跳舞的,所谓的“万舞”。我们知道礼乐文化是结合在一起的,“礼”一定要有“乐”,那这个“乐”往往是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按周礼的规定,不同的级别,跳舞的乐队的规模有区别。天子是八佾,8排,八八六十四。诸侯,六佾,48个人。大夫,4佾。鲁国国君是诸侯,六佾,48个人。三桓是大夫,大夫,四佾,32个人。阳虎这样的家臣,一般的士,孔子这样的事,2佾,16个人。这个礼是不能够逾越的。周礼今天还有影响,今天我们的待遇还是按照级别来的。这就是周礼的影响,什么级别的人坐什么车,抽什么烟,规定好,这就是周礼,今天还是这样。鲁国的国君要祭祀祖先了,在那个场合下要举行一个万舞来祭祖,把乐队招来是时,发现只剩下16个人了,2佾。还有四佾哪去了,这时候季平子他在自己家里也在祭祀他的祖先,他家里不是有乐队,有四佾吗,他把鲁昭公乐队里面也调动了四佾,变成八佾。天子才有资格。季平子这件事情做的确实太不像话,太过分了。对于孔子来讲,这是严重违背周礼的行为,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个大夫竟然用周天子的规模来演奏音乐,来跳舞,这种事情都干得出来,他什么事情干不出来。把季氏看透了。所以他终身跟季氏搞不好关系。对鲁昭公来讲,不光这一点,他太没有面子啦。恼羞成怒,带着军队攻打季平子,季平子不听,不认错,跟鲁昭公打起来了。叔孙氏,孟孙氏这两家全来帮着季氏。“三桓”经常是勾结在一起的,共同对付鲁国的国君的,最后鲁昭公打败了,跑到齐国去了。最后鲁昭公在国外流亡了整整七年,最后一直死在齐国这七年里面,鲁国没有立国君,等到昭公死,“三桓”重新立了国君叫鲁定公。这三年鲁国没有国君,执政的是季氏,鲁国的大权全在季氏。孔子实在看不下去了,鲁国不能待了,就到了齐国,在齐国呆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在去齐国的路途中,有这么一件很名的事件。在礼记檀弓上面有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甚哀”。到齐国不要经经过泰山吗?孔子非常关于体察民间,妇女讲,我公公被老虎吃了,丈夫被吃了。今天儿子也被老虎吃了。为什么不搬到别的地方呢?妇女:“无苛政”。虽然吃了,还是舍不得离不开这个地方。孔子听了非常伤心,回头对弟子讲“小子识zhi4之,苛政猛于虎也”。说明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在什么样的水平上。帮助我们理解,孔子为什么提出了“仁”这个概念,为什么一再要求统治阶级用“仁”的方法来对待人民,来制定政策,他希望统治阶级对人民好一点。哪怕稍微好一点,至少好的跟老虎一样。到了齐国,见到齐景公,和齐景公之间有很多的交情,齐景公非常欣赏公子。曾经也想重用孔子。他有一次问孔子,如何把一个国家的政治搞好,怎么办。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君主要像君主的样子天下人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孔子讲这个话是针对那时候整个社会秩序全部破坏了,反过来看,当时状况,国君残暴,大臣不忠,父亲不慈,子女不孝。特别注意,第一点是对人作道德要求,第二,他是先对强势的一方作要求,然后才对弱势的一方作要求。先君君,再臣臣。子子之前是父父。首先像国君的样子,才有资格要求大臣对你忠诚,尽到父亲的责任,才能要求子女孝顺。中国历史发展到后来,道德的要求是单向的,只要求大臣对国君忠诚,而国君如何残暴不管了。只要求子女孝顺,父母亲怎么样胡作非为,不管了。鲁迅后来总结中国的道德,说中国的传统道德是“收拾弱者的手段”。非常有概括性,一针见血。这个收拾弱者的手段那当然就是“吃人”,鲁迅更为触目惊心的概括就是看了半夜,终于看出两个字来“吃人”回到孔子来看不是这样的。“五四”喊打倒孔家店,实际上我们那时要打倒的“孔家店”不是原始的“孔家”,先秦原始儒家,后来经过很多朝代,唐宋,明清,我们讲的打倒孔家,我的理解更多的讲乃是宋明以后的理学。真正的孔子的思想有非常多的人道的因素。齐景公当然不能像我们今天这么理解,有这么深的理解,不一定听出来,首先国君要像国君,马上想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如果不这样,有粮食,我能吃到嘴里吗?他首先想到自己,大臣像大臣,国君就好做了。当然齐景公对孔子还是非常欣赏,曾经想重用孔子。被宰相宴婴,宴子,作宴子春秋,讲了几句话。孔子这一套太繁琐,而且儒家老是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也不一定好好做你官僚机构的一份子(易中天)不一定听话,重用不一定是好事。开始对孔子渐渐冷淡了。最终齐景公有一次很委婉地跟孔子说了一段话:我已经老了,不能再重用你了。这话很明白,逐客令了。孔子听了,“接淅(淘米)而行”,孔子本来今天中午饭是准备在那儿吃的,米都已经淘下锅了,就是还没烧。听到齐景公讲这句话,赶紧让弟子把米捞上来,把水倒掉,走吧。为什么跑得这么快啊,太没有面子了,赶紧走。后来,在鲁国国君不再重用他的时候,孔子一直在等,到了国境线上还等了半天,舍不得走。有人就问他,你当时从齐国走得那么急,为什么从鲁国你不急,为什么慢慢地走。“鲁国是我的祖国啊,舍不得离开他啊”孔子很有感情的一个人,孔子是圣人,不要理解为一个很古板的人,是很有性情的一个人。37岁鲁昭公27年,公元前515年,孔子37岁。孔子返鲁。从37岁一直到51岁,14年时间,孔子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主要精力放在办学上。曾经有人问过孔子:“子奚不为政”。14年啊,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啊,而且是孔子最好的年华。孔子说:“谁说我不从政,尚书上面有一段话,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有政”我们提倡孝顺之道,在家里和兄弟的关系搞好,把自己道德修养提高,把自己家族弄好,通过自己影响周边的人,这也就是在从政。不一定非要去做才叫从政。有为他不作官的辩护,也有道理。实际上孔子后来对中国政治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他不是通过自己去从政,而是通过他的思想去影响政治。所以孔子在那个时代他可能没有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他最终成了“万世师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都受他的影响,你说孔子不从政吗?他不仅在他那个时代从政了,他到今天还在从政。他没有去,他没有离开我们,他一直在,只不过今天没有来,他缺席了,但是他在。法国哲学家萨特就讲了,伟大的历史人物一直在影响历史,所以他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他不是一个死去的人,他只是一个缺席者。讲得好,今天讲孔子,孔子去了吗,但是是他来了吗,没有,他是缺席的人。到了鲁定公9年51岁鲁定公9年,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孔子初仕,任中都宰。孔子开始第一次在鲁国做官了,做中都宰,在中都这个小地方,做小乡长。官一开始并不大。但做作得好,连庄稼地里的田沟都比别人的直一点。很成功,所以到了第二年就任鲁国的司寇52岁鲁定公10年,公元前500年,孔子52岁。孔子任鲁司寇,位列大夫。一看“司寇”,就知道干什么的了,专门掌管,“寇”是强盗,相当于鲁国的司法部部长,公安局局长。掌管社会治安,公安,司法的。位列大夫 ,地位上升了52岁鲁定公11年,公元前499年,孔子53岁。孔子以司寇行摄相事。仍然是司寇,但是“代行相事”官在鲁国最大了好景不长,53-54岁12年,堕三都。13年,齐人赠女乐。郊祭(在城郊祭天)祭肉未送给孔子。暗示孔子辞职。孔子遂周游列国。12年,孔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叫“堕三都”。“三桓”每一家都有他们自己的一个小城市,这个小城市的城墙修的特别特别高,以前鲁昭公为什么打败了,对方的城墙修得太高。手下这三个人,家族权力大,封地上的城墙又修的特别高,不听国君,派兵又攻不下来,相当于地方割据了。怎么可以啊。孔子做了丞相首选解决这个问题,要“堕三都”。哪三都,一个叫“郈hou4”,一个叫“费”也可以读成“BI4”,还有一个叫“成”。前面两个都城墙都被裁掉了。第一个做的很顺利,第二个有一点插曲。最后一个没有成功。因为“堕三都”的行为直接危害了“三桓”的利益。所以孔子开始失去“三桓”的支持,他在鲁国的政治生命也就快要结束了孔子还有外患,鲁定公13年,外患是齐国。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和鲁定公和齐国国君齐景公有过一次聚会,在这次聚会(孔子和齐景公关系不错)。但在两国国君的聚会里面,孔子据理力争,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一般总是鲁国占下风的。但这一次由于孔子的存在,鲁国占了上风。搞的齐景公非常的尴尬,生气了。他说鲁国有一个孔子,鲁国会强大的,齐国怎么办。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很下流办法。给鲁国国君,三桓送去一大堆的美女,让整天国君整天和美女在一起,那就不和孔子在一起了,就不听孔子。让孔子无法在鲁国待下去。所以“齐人馈鲁人女乐”,这是一个很大的事件,所以孔子在这个时候不仅鲁国国内的“三桓”不支持他。国外还有人找他麻烦。这些女乐被送到了鲁国国境以后,没有先进入首都,而是在城东南那儿停了下来。每天在那儿搞演出,老百姓都去看。相当于今天一个很下流的小剧团,跳艳舞。“三桓”就去了,要去看,打扮成老百姓去看。看完,跟鲁定公讲,很好看,你也去吧。这君臣像什么样子。果然这些女人都很漂亮,决定照单全收,全收下来了。孔子很生气,国君不像话,孔子后来有一句话讲的很刻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爱好道德超过爱好美色的,孔子一辈子碰这事太多了,这件事以他印象很深。所以子路说,老师我们走吧,鲁国呆不下去了。孔子舍不得啊,他此时毕竟地位很高啊,可以做很多事。孔子说,再等一等。马上鲁国要祭天了,郊祭,不在城里祭,在野外祭。祭完后,祭品,肉要分给大夫的,孔子说再等一等。祭完后,鲁定公没有把祭肉送给孔子。这个事情太严重,以前齐景公只是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就觉得很尴尬。现在祭完了,按周礼规定,应该把祭肉分送给大夫,这个信号太明确了,表明孔子被国君和权臣“三桓”给彻底地抛弃了。孔子非常伤心,也很没有面子,自尊心又一次受到严重的伤害,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了他14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涯。从这一年开始的。55岁孔子自55岁(定公13年)游历诸侯,至68岁(哀公11年)返鲁,共14年。游历卫、曹、宋、郑、陈、蔡(负函,今河南信阳,楚地,叶公宰之)等地。受到了很多的打击,挫折,侮辱。在卫国,虽然在卫国很受尊重,卫灵公应该说对孔子是不错的。他在卫国等的时间很长。14年时在卫国呆的时间有3-4年的时间。但是他也有尴尬的时候。例子,卫灵公到了晚年得到一个很漂亮的,很妖冶的,作风也不是很好的一个女人,叫南子。中国古代把女子妖冶一点,活泼一点,浪漫一点都称之为作风不正派。这个南子到底有没有不正派的东西,也没有说。不管怎么说南子的作风比较浪漫,比较活泼。非常得卫灵公的宠幸。卫国也曾经因为她发生过政局上的重大的动荡。中国古代国君有这样一些坏毛病,韩非子写过。国君他要立太子,一开始总是立年纪比较大的,正妻所生的。但是后来,国君往往喜欢上年轻的,这些女人不一定很安分,“子以母贵”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年轻女人生的儿子直接威胁到太子的地位,中国古代普遍规律性的现象。不出在女人身上,出在男人身上。韩非子“男子五十而好色不解,女子三十而美色衰”。以一个美色衰的女人伺候好色不解的男人,天下肯定大乱的。南子很妖冶,名声也不太好。孔子到了卫国,南子就专门派人给孔子带了一封信。说所有到卫国来的人只要见了国君,他就必须来见见我。国君的夫人叫“小君”。孔子很不想见,但作为国君的夫人,是小君,明确让人带信来。不敢不去见。不是直接面对面,女人总是不大容易直接面对面的,有一层薄薄的帏幕。南子坐在后面,孔子行了个礼,南子有没有行李,孔子也看不见,也不敢看。听到女人首饰,发出丁丁当当很悦耳的响声,他就估计这个南子可能也还礼了。回来以后,就跟他的学生说,我以为这个南子可能不会对我很礼貌,没想到很懂礼貌,我今天去了还是很满意的。但是子路很不高兴啊,你说你这么一个圣人,道德高尚的人去见一个名声不太好的女人像什么样子啊,所以子路的那个脸色就很难看。孔子手下的弟子一般对孔子很尊敬,不敢给老师脸色看的。但就有这么一个子路,他稍有不高兴马上就把脸拉得老长,反而搞的孔子老师要看他的脸色。所以他脸一拉,孔子就很紧张。这个事情本来心里就虚,一个圣人去见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回来本来就怕别人说,赶紧对他发誓,我真的什么都没做,不相信让天来证明。如果做了不对的事情,让天来惩罚我。很尴尬,但这个尴尬还没到底,后来一件事让他更尴尬。有一天卫灵公把他叫去,说我们今天到街上转一转,转一转没问题。第一辆马车坐卫灵公,左边南子,右边一个太监,叫雍渠。孔子马车在后面跟着,这一点对孔子来说是莫大的侮辱,国君应该和大臣在一起,他怎么可以和美色在一起呢。和美色在一起就算了,你还和一个太监在一起。你把我这个圣人放在后面,地位比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