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的特色.doc_第1页
福建土楼的特色.doc_第2页
福建土楼的特色.doc_第3页
福建土楼的特色.doc_第4页
福建土楼的特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文地理】福建土楼民居的建筑特点 发表文章 回复文章 1/1 1 远游他乡 发表时间:2008-12-9 15:06:48 访问:2738 回复:0 引用回复 福建土楼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圆楼、方楼与五凤楼,此外还有诸多变异的形式。 首先,我们来谈谈圆楼。福建土楼以目前的最新统计总共有1193座,其中内通廊式圆楼近八百座,单元式圆楼三百多座。绝大多数圆楼的层数为34层,直径约3050米。单元式圆楼的祖堂都设在正对大门的环楼底层,内院作为公共活动的场院。内通廊式圆楼中,建造年代较近的,祖堂也是设在正对大门的环楼底层,内院完全空敞。建造年代较早的又比较讲究的圆楼,祖堂都建在内院中心。福建的内通廊式圆楼,其外环楼的形制大致相同,只有层数及直径大小的差别,所不同的主要是内院部分。有的内院中增加一二圈环楼,有的只是在内院中心设祖堂,而且祖堂有的方有的圆,变化颇多,使内院空间丰富多彩。如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内院中设两圈环楼,中心是祖堂。永定县湖坑镇南中村的环极楼,内院中有两圈单层的环屋,形成内环和中环。正对大门的厅作为祖堂,厅两侧个六开间的入口门楼连成“内环”。其“中环”是各户的小客厅。各户之间用矮墙隔开,进入户门是小天井,方形客厅对天井开敞, 客厅兼作接待客人的餐厅“中环”方厅与方厅之间隔出的三角形空间作为备餐室,有门与外环楼底层的厨房连通。内部空间及平面布置别具一格。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的衍香楼及下洋镇霞村的永康楼,内院中祖堂与连廊组成的是方形的四合院。永定县湖坑镇西片村的振福楼,内院祖堂与弧形的厢房及中门组成马蹄形的单层内环,别有特色。在阐述具体的单个土楼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圆楼的特点。圆楼具有八个特点:1、 没有角房间。2、 分配平等。平等均等是圆形的重要属性之一。圆楼的房间朝向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家族内部分配。 3、 内院空间大。同样周长围合而成的圆形面积是方形面积的1.273倍。圆楼比方楼可以得到更大的内院空间。4、 节省建材。就圆形的每个扇形房间而言,由于外弧较长是土墙承重,内弧较短是木构承重,因此同样面积的扇形房间比矩形房间更省木材。同时,由于圆楼消灭了角房间,对大木材的需要也相应减少。 5、 构件尺寸统一。圆楼的构件尺寸统一,只要间数确定之后,匠人就能很快计算出各种梁柱构件的尺寸和整个圆楼用料。6、 屋顶施工简便。圆楼的屋顶比方楼更加简化。圆楼的两坡顶要比方楼的九脊顶简单得多,施工也相对简便。7、 对风的阻力较小。圆楼无角无角,刮山风以至台风时容易分流。8、 抗震力强。从抗震的角度看,因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地震力,因此,高度和墙厚相同的圆楼比方楼具有更强的抗震力。接下来各举一个内通廊式圆楼和单元式圆楼的典型实例作详细说明。承启楼承启楼是目前为数已不多的三环式大型内通廊式圆土楼中最高级、极有代表性的一座。位于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海拔约500米。外径62.6米,由四个同心圆的环形建筑组合而成:楼中心是祖堂、回廊与半圆形天井组成的单层圆屋;圆屋外是三个环形土楼呈同心圆环环相套,内环一层20开间,中环两层共34开间,外环四层共72开间,设四部楼梯、一个大门和两个边门,底层外墙厚1.9米,圆形屋顶外向出檐巨大,有效地保护了土墙免遭雨淋。环楼底层作为厨房,二层谷仓,三四层作卧房,全楼共有370多间房。若要在每一个房间都主上一宿,要花上一年多时间,环走内外环楼的走廊要步行1千米,可见此土楼规模之大。承启楼现在居住江姓57户共300余人,据说此楼是十五代祖江集成所建,至今已是第十三代。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开工,费时三年才建成。传说从破土到完工都赶上理想的好天气,为感谢老天爷的帮忙,故又起名“天助楼”。此楼最盛时住80多户600余人。人说楼中新娶的媳妇要认识全楼的族人,一天认识一个也要花两年时间。如此巨大的圆楼中,住房一律均等,这与府第式土楼建筑五凤楼相比,那种家长的尊严以及尊卑等级在这里完全感受不到, 这种平等的聚居方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确是不可思议的。二宜楼二宜楼是单元式圆楼的代表,是福建土楼中最早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楼。二宜楼以它突出而鲜明的特色独占鳌头,在1996年11月被列入“国保”。二宜楼始建于1770年,直径71.2米,由四层的外环楼组成。总占地面积约6600平方米,外环52各开间,正门、祖堂及两个侧门占四个开间,其余48间分成12个单元,其中10个为4开间的单元,一个为3开间的单元和一个5开间单元。每个单元自成体系,从内院入口,各自有内天井,独自设楼梯上下,俗称“透天厝”。二宜楼虽属于单元式圆楼一类,然而它又与平和县、诏安县的单元式圆楼不同,后者一般每单元只占一个开间,偶尔也有一个单元占两开间和三开间的。而二宜楼是35个开间组成一个单元。并且在第四层外墙之内设“隐通廊”,不仅便于防卫时互相救援,且方便单元之间的联系:门一关,各单元自成一体,门开启,全楼可以环行。单元之间有分隔又有联系,即使从现代建筑设计的观点来衡量也是十分合理和实用的。 v:3V二宜楼室外空间层次分明:楼中心六百多平方米的大内院是人们日常交往和户外活动的公共空间。院内有两口公用水井,内院中均匀地竖立约两米高的小石柱,柱顶横杆搭棚以供晾晒。每个单元内部都有独门独户的小天井,形成有私密性的室外空间。从楼外进内院再入户内天井,构成明确的空间私密性层次的变化,使圆楼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居住生活的不同要求。二宜楼与其他土楼一样,外墙墙角石砌,墙身夯土,一般土楼夯土墙一米多厚,而二宜楼外墙厚达2.53米,往上逐层收分,在第三层1.8米厚的土墙顶面上,是1米宽的“隐通廊”,第四层外墙还有80厘米厚。二宜楼是福建土楼墙厚之最。 j二宜楼内的装饰繁简有度:正对大门的祖堂处在中轴线尽端的显要位置,其入口大门两边置一对青石雕抱鼓石,上刻如意锁、四龙戏珠等吉祥图案。祖堂的梁架都作雕饰彩绘。各单元顶层供奉神主牌位的厅堂,是又一个装饰的重点所在,其梁架彩绘之精巧在福建土楼中实为少见。二宜楼内共有226幅壁画、228幅彩绘、壁画楹联100条,其内容真实生动、亲切自然,充满山情野趣和生活气息,散发浓郁的泥土芬芳,是土楼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土楼人的向往与追求。二宜楼最盛时居住106户、近五百人,其建筑布局独具特色,居住环境舒适宜人防卫系统构思独到,建筑装饰精巧华丽,确是福建土楼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方楼,福建方楼总数约有二千一百多座。其中内通廊式方楼一千九百多座,单元式方楼约二百座。内通廊式方楼绝大多数为方形或长方形平面。内通廊式方楼内院空畅的居多,祖堂设在中轴线尽端的底层。比较讲究的祖堂前设客厅及回廊,即方楼内院中又套着一个方形的四合院,使楼内空间更为丰富。同样在具体阐述单个方楼前先来了解一下方楼的特点:1、 纵轴对称,主次分明。在一条纵向轴线上,布置了一系列楼堂厢房,鳞次栉比,组成主次分明、对称严谨的庞大建筑群体。这是我国民居建筑的一个传统特征,适合了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因而受到肯定和推崇。2、 以厅堂为中心。在客家民居中,以厅堂为院落中心组织房间也是一个基本特征。在大型的方楼中,厅堂总是布置在中轴线正中,开间最大,装修也最为华丽,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3、 用走廊贯穿全楼。在大型方楼中,不管房间数量多少,布局如何复杂,都必有宽敞的走廊贯穿诸厅堂加以连接,不因风霜雨雪的干扰而影响使用。4、 房间方整宜作卧室。方楼的房间、厅堂都呈长方形或正方形,与其他类型土楼相比,房间更便于长方形 家具如床、桌、橱、柜的摆设,使用起来方便合理。普通通廊式方楼与普通通廊式圆楼在内部结构上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是从外表上看,一个呈方形,一个呈圆形而已。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说。接下来来叙述一下典型方楼实例。遗经楼在福建省著名的方形土楼中,遗经楼可以说是空间布局好、艺术格调高、建筑气势大的一座。它坐落在永定县高陂乡的上洋村,是陈氏第十六代祖陈华升所建,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费时70多年,经三代人的努力才最后建成。遗经楼的总体布局是当地所称的“楼包厝,厝包楼”的形式,即四五层的方楼包围着内院中心单层的方厝,而方楼前又被一二层的厝所包围,在楼前形成一个前院。方楼约45米见方,由五层的“一”字形后楼和四层的“门”形前楼围合而成,设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后楼由三个完全隔开的标准单元只在底层设一个大门,从内院出入,进门是厅,厅后是横梯,三面共六间卧房围绕,各层平面相同,房间的隔墙都是厚厚的夯土墙。前楼是内通廊式土楼,底层厨房,二层谷仓,三四层为卧房,再两个侧门厅内各设一部楼梯。因此,整个方楼的布局是单元式与通廊式的结合。方楼30米见方的内院中心是祖堂,祖堂作为祭祀和婚丧喜庆活动的场所,自成一独立的四合院。祖堂与方楼之间左右连廊相通,前面以漏花墙分隔,增加了内院空间的层次。内院立面也别具一格,前楼的走马廊比一般土楼宽得多,而且不同于其他土楼敞廊的做法,在内院一侧用通长的直棂窗分隔形成半封闭的暖廊,直棂窗间有规律地装点圆形方形的窗洞,既隔又透,使内院立面更显精致。同时在第四层窗底又加一道腰檐,既保护了回廊的木构件,又增加了一层水平的划分,与屋顶出檐构成重檐的效果更丰富了内院立面。后楼立面则完全不同,没有回廊,土墙到顶白灰抹面,单元中厅窗洞较大,两侧房间的窗洞极窄,且从上到下窗洞由大变小,后楼立面洁白、封闭、厚实,与前楼的立面形成色彩、质感、虚实上的对比,相互衬托而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方楼大门前有两组用作私塾学堂的小四合院,称为“文厅”和“武厅”,两层楼房和入口敞厅围合出一个T形的前院。穿过门楼敞厅进入这个前院,四层高的方楼完整地展现在眼前,在左右对称的单层合院的陪衬下更显得高大。 在这里,厅堂、敞廊、窄院、天井、漏窗、花墙巧妙地组合,形成前院空间丰富的层次与变化,更衬托出遗经楼的雄伟壮观。整个建筑群占地3660多平方米,不仅规模巨大而且造型独特。其外墙全部为夯土墙白灰抹面,巨大的歇山屋顶高低错落地盖在高大的土楼之上,正门上部在第四层挑出木构“楼斗”,古朴黝黑的木质构件,黑色的瓦顶与洁白的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西爽楼西爽楼坐落在平和县霞寨镇西安村,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现楼内居住黄姓93户,共520人。方楼面宽86米,进深94米,平面呈四角抹圆的长方形。方楼周边是三层高的土楼,由65个独门独户的小单元围合,每户占一开间,从底层到顶层与相邻单元完全隔开,无走廊连通,自成一个独立的单元。方楼外围墙厚1.7米,在第三层开小窗洞。全楼设一个正门两个边门。其内院中整齐地排列着六组两进的祠堂。祠堂间除正面有较大的前院,其余三面是窄窄的巷道。8单元式的布局是西爽楼的特点。每个单元面宽3至4米不等,进深13.9米。各户有单独的入口大门,进门是单层的门厅,*墙设灶台,经小天井旁的侧廊通大厅。开敞的大厅既作客厅又作餐厅,*小天井采光。厅后是卧房,卧房一侧设楼梯上二、三层。每个单元自成独立的小天地,创造了小家庭内部舒适的生活环境。 西爽楼大门前是15米宽、九十多米长的前埕,用作晒谷坪。埕前有半月形池塘,池塘两端伸出壕沟,像护城河般围绕在方楼四周,这壕沟是建楼取土时自然形成的,同时起到防卫作用,现在已部分淤积。这种单元式的方楼,既有适合小家庭生活需求的私密性空间(小单元户内的居住空间),又有满足大家庭使用的半私密性、办公共性的空间(内院和祠堂),还有供公共性的空间(前埕和池塘),充分满足了楼内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最后说五凤楼。五凤楼的五凤,名出小学绀珠:“五凤:赤者凤,黄者鹓雏,青者鸾,紫者鸑鷟(音yuezhuo、水鸟的意思。),白者鹄。”具有五行意义的随方之色,以东西南北中五方配五色五凤,以此命名住宅,表示中央四轴与四方的内外并合左右一体的造型和相应朴素的哲学辩证法寓意。五凤楼的造型特点:五凤楼的造型在中轴三堂的基础上发展为许多形式,常见的是三堂式、三堂二横式、三堂二横加后围拢式、三堂二横加倒座式、三堂四横加后围拢式、三堂六横加后围拢式、四堂式、九堂四横式、等多种。五凤楼的建筑立面也花样繁多,有后堂及其左右堂屋为二层楼、横屋为平房、中堂为低于后堂的一层加两厢正统间小阁楼,而下厅为平房者;有后堂整横为三层,横层后半部及中堂部为二层,横屋下半部与下厅为平房者;有后堂的中心一堂为三层四层,而后堂左右则二层三层呈官帽状-但不管如何变化,均少不了高大对称的中轴大厅和前低后高的布局形式。 五凤楼的主要特点是:1、 必有高大、建于中轴线的开敞厅堂。 2、 一般是三堂二横或更复杂形式,小型的至少也有上下两堂。3、 左右设有平衡对称的横屋,横屋数量26列不等。 4、 大门前的晒谷坪及半圆形的池塘比不可少有。5、 布局必然是 后高前低,层层迭落。 五凤楼的典型实例:大夫第大夫第又称“文翼堂”,位于永定县高陂乡大塘角村,系王氏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历时六年建成。主体建筑坐南朝北,对称布局,棉宽52米,纵深53米。分左中右三个部分,其俗称“三堂二横”。三堂即中轴线上的下堂、中堂和后堂。下堂即门厅,两侧带厢房,前面大门构筑堂皇,门廊高大,屋顶作三段歇山式,屋脊曲线生起,门楣上书“大夫第”三个字,入口庄重、气派。中堂明间为正厅,作为祭祀的场所,空间高大,两侧次间作客厅、书房或帐房。后堂为四层的主楼,立在中轴线的尽端,为全宅最高的建筑,作为家长的住所,在总体构图上显居统帅地位。三堂之间是前后两个天井,前天井两侧为敞廊。后天井两侧是小厨房。 两横即两侧的横屋,分别由三个平面形式相同的基本单元沿纵向拼接而成,横屋最前面一间高一层,前段一单元两层作学堂,后段两个单元三层为四兄弟的住所,其屋顶歇山向前层层跌落,颇有特色。 在三堂两横之间形成窄长的庭院,前后设门,中间隔以连廊。两侧楼外是一排矮平房,用作仓库、磨坊、牛栏、猪舍及厕所。大门前是晒谷坪,坪前为照壁及半圆形水池。楼后的山坡上围出一个半圆形的场院,俗称“楼背”。前后合成一个整圆,既有风水的考虑又含圆满之意。水池是建楼取土时挖成的,既可养鱼又便于取水灭火。 四层的主楼及两侧的横屋均为夯土结构,内外墙都是50厘米厚的夯土墙,使卧房冬暖夏凉。木楼板厚一寸(约3厘米),板面上再铺地砖,既防火又隔声。高低错落的土楼,配以巨大出檐的九脊顶,使整个建筑群布局规整、条理井然。虽院落重叠、屋宇参差,但主次分明、和谐统一,显出古朴庄重的艺术风格。永隆昌楼位于永定县怃市乡前村的永隆昌楼是一组规模巨大的土楼建筑群,它由一座五凤楼与一座方楼组合而成。五凤楼名“福盛楼”,为四堂两横背后再加一排四层土楼并与两横连接,形成更为壮观的布局。其主楼高六层,是福建省最高的层数,夯土墙能建造六层高楼的确是一个奇迹。其总体布局与众不同的是在三堂与两横之间的院子中,又围出六个小四合院,使得横屋底层中厅的空间更加丰富、更具私密性,形成大家族内小家庭相对独立的小天地。福盛楼的内部空间可以算得上是永定县五凤楼中变化最丰富的一个。楼前的平房围出宽敞的晒坪,位于晒坪一角的门楼高大、庄重、气派。紧挨福盛楼,并与其中轴线成45度方向布置的方楼名“福善楼”,它是单元式方楼的变异。约40米见方的四层土楼,围合一个矩形的内院,内院中心是祖堂。每个单元都是由中厅和两侧的卧房组成,厅后是楼梯,底层用作厨房。方楼内院立面上木够饰面与白粉墙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除了圆楼、方楼、五凤楼外,土楼还有其他特殊形状的土楼:1、 椭圆楼 总数只有十来座,分布在诏安县官陂乡、平和县大溪乡、南靖县的书洋乡和南坑乡。而拥有众多土楼的永定县竟然无一座椭圆楼。椭圆楼的布局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基地情况,如南靖田螺坑的文昌楼其基地本身就是一块长方形的台地,上下左右均为陡坡,只好依地形建了椭圆楼;二是风水因素,一般来说,圆楼在建筑朝向方面适应性比较大,方向性不是那么强烈。椭圆楼则不同,大门祖堂设在短轴方向是不可改变的,那么大门和祖堂要朝着山口和水口则要风水师决定,这就限制了椭圆楼的布局。2、 八卦楼 八卦是中国远古流传下来的文化符号,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宗教、医学、水利学和建筑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在全国各地的各式各样的新老民宅里,八卦阴阳太极图案在梁架、墙壁、入口、墙角无处不在。在客家民居中,土楼的选址定位,镇宅祛邪也离不开八卦。振成楼和再田楼就是典型的八卦楼式土楼。3、 环形楼 环形楼主要集中在诏安太平、官陂、秀篆诸乡,是诏安县独有的形式。有一环、二环、三环,最多达五环。环形楼的布局特点是围绕着当中一祖屋或禾坪层层围绕、环环相套。环与环之间留有宽大的走道与排水沟,纵向又通过房间或走廊联系,构成一组密切相关又相互独立的建筑群落,其呈现出来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令人震惊。环之间留有宽大的走道与排水沟,纵向又通过房间或走廊联系,构成一组密切相关又相互独立的建筑群落,其呈现出来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令人震惊。环形楼有半月楼和大屋村游宅两种。4、 多边形楼 除了规范形体的土楼外,还有一种数量极少的多边形建筑,主要建造特点是利用地形地貌依势设计营造,它依山就势,布局灵活,娇小多变,综合了其他形状土楼的长处,减少了方楼的直角,内部空间也因地势高低而富有变化,是一种富有现代设计手法的土楼。永定县古竹乡高东村的顺源楼,就是一座五边形土楼。 接下来来谈谈土楼的择址与设计。在福建土楼地区无论是客家人还是闽南人,一般同宗同组的人,总是五服近亲为邻,兄弟比屋而居。盖屋就在自己房头的地盘范围内,匀出一块地皮来建房。相反,如果盖屋不是在自己地盘上找地皮,会被邻里取笑,会被认为是兄弟亲人不和要远离亲堂,因而是万万使不得的。基于这种心理和习俗,土楼山村总是同宗同族挤在一起,因此一座座大小不同、形象不同、年代各异的土楼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构成了土楼民居的景观。此外,在土楼的选址上,还特别受到风水思想的影响,这个话题我们放在后面风水的话题里再来叙说。土楼人家选择宅基的原则是:1、 宅基力求作北朝南,即古代所谓“负阴抱阳”。一些特殊的情况如受地形或风水思想的禁忌、避煞等限制可朝东或朝西,但不得朝北。 2、 背*大山或丘陵,面对朝山(古代称案山),左右两侧有小丘陵。3、 面对河流或水塘(若无条件时可挖水塘)。以当代人的眼光看,“背山”即朝向阳光,可以得到较好的日照和有利于组织通风。“面水”不仅环境秀丽,而且可以得到、生活、生产用的水源,同时还可组织排水,有利建筑的保护。这种优美的环境也是当今建筑师所追求的。土楼设计 土楼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通常要在道路设置、屋水沟渠流向和门户朝向等方面与同宗兄弟亲朋商量,取得一致的意见后请逆水前、泥水匠、木匠师傅来一同确定设计问题。通常的所谓设计,就是确定土楼平面布局和开间尺寸、层数高度等基本框架的要求,画一张简单的平面示意图即可。泥、木匠就是设计师了,他们到处替人建房,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往往可以提出比较切实中肯的意见。主人家根据商定好的尺寸和泥瓦木匠的要求去准备木料、砂石、屋瓦、黄土等用料。经验丰富的泥瓦匠在主人家邀请的几个小时的晚宴中,一边饮酒一边就将一座土楼的基本设计确定下来了。 这些工匠们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土楼建造工艺了然于心,对于土楼的设计可谓轻车熟路,所以,住宅的细部构架和装饰装修的技艺,基本上都是泥瓦木匠按照经验和习惯,在施工过程中临时决定的。通常主家也可以提出自己对未来住宅的想法和要求,如厅堂天屏、楼梯、门窗尺寸、屋面架数、地基高低之类的工艺要求,如果这些要求不会妨碍基本设计,不会引起连锁性技术工艺变动的话,泥瓦木匠认为可以,那就按主人家的意思去做。主人家未做具体要求的,就按惯例去做。因此,一座土楼的设计,是主人家与泥瓦木匠师傅共同创作的过程,是相互尊重、密切配合的产物。 土楼细部与空间 排水 排水俗称出水,风水学认为水属阴,是阳气化生之母。水又属财,是富庶之象征。敞直无阻而泄,乃耗财。理想的排水原则是不直出,不横出,不多多端出水,不穿厅过房,而须曲折如蛇,绕边弯转缓缓泄出。天井 按风水说法,天井乃吐纳阴阳之气,总脉之要,太窄使厅房黑暗无光,不胜屋水,太阔,则散气空然。天井的深浅度须考虑天井汇集的屋水,因天井汇集的屋水乃天外来水,它象征财气,要汇集归总到下厅前天井的吉方寻一个总出口出水。中堂天井要求干净清爽,只可放花盆而不可栽树。 ruA4水井 土楼人家对水井的布局也有讲究。一般在五凤楼的中间天井是不设水井,要设须设在横屋的天井中。大型方圆土楼设水井也不可正对祖堂,应放在屋角或偏离中轴的位置。大凡古代建造的水井都有石板井圈和井盖,井盖还设计成水桶可下而人下不去的楼花式,有些井盖井圈则设计成八卦形,有压阴镇邪之意。大门 风水学认为大门是作为接收和分配天地阴阳之气的窗口,“门多必失”,同时,也是对安全方面的考虑。这就是许多大型土楼为何只设一个大门的缘故。 大门的坐向往往与整座土楼的坐向不同。在建造土楼时,因地盘限制,楼的平面不能摆到理想的风水方向,如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设计一个能如意择向的外大门,来弥补这个缺陷。这就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大型方、圆土楼和五凤楼,在主楼前禾坪外所建的外大门常常是偏向某一方位,这正是由于风水上所谓避煞和求吉手法使然。大门的门面装饰,富有者常以麻石饰面。 门 土楼内部的门,多做成不相对的,即不在同一直线上安置。在大型单环方圆土楼内,为避免两门相对,通常就以一左一右方式安装门户。 门的木料使用也有讲究。一般来说,杉木门框应取头在下为在上,不可倒置。比较重要的门框板要取同一根杉木对开,以求木质、纹理、色泽之一律。门板要和吉利尺寸还要取单数。 建筑空间 在土楼的空间处理上,在中堂的正脊空间高度上,有较严格的讲究。中堂两边厢房内可以架楼,而中堂不能架楼。一般中脊高度应稍大于正厅面阔的尺寸,目的是为了保障中堂的空间气魄,同时也确保了自然采光通风。土楼的建造一座土楼的建造过程,大约经过备料、开地基、打石角、行墙、献架、封顶和装修七个阶段。 1、 备料 “*山吃山”,建造土楼的材料就是山区最丰富的土、木、竹、砂和石。 土红壤土、田岬泥、老墙泥(即瓦硕土)。 木竹杉木、少量松杂木、老竹片竹篾等。砂石河砂、河卵石、山石块。石灰。清砖清瓦。土纸浆。 2、 开地基(放线、挖槽) 兴建土楼时,先请风水先生选择地点。首先要确定的不是圆心,而是正门门槛的位置。随后再用罗盘定出楼的中轴线,在轴线端头不妨碍施工的地方立“杨公先师”牌符木桩。然后根据已经策划好的意图、所需房间的多少,定出圆楼的层数和间数,算出半径。再从门槛中点出发沿中轴线定出圆心。用绳子绕圆心画出内、外墙的位置,划分开间。最后依基础设计外墙的宽度并放好基槽的灰线,就可以开挖基槽的工作。在立“杨公先师”牌符的同时要烧香化纸、杀鸡祭天地,出煞驱邪,洁净宅地,然后方可动土开基。土楼基槽的深度是据当地土质情况而定的。一般挖至老土(硬土),深约60公分至2米不等。基槽也叫基坑,俗称大脚坑,意思是地面以下的石砌基础称大脚,地面以上的墙角、腰壁称小脚。顾名思义地面以下的基槽叫大脚坑其坑宽度要比地面以上的小脚宽度大,一般是大脚坑的宽度比小脚的宽度约大一倍以内,深度则据楼高与地基而定。楼高三层以内的,基坑深60厘米左右,干砌一至两路大石就行了。地基不实或易受洪水处,则挖至实处;虚土过深或沙底,若不放弃,则以打松木桩、填巨石等办法固基,或坐低地面。 3、 打石脚 基槽开挖之后接着垫墙基、砌墙脚,称之为“打石角”。垫墙基之前,要在中轴线的后端,大厅后墙的后墙的基槽中摆放五块卵石代表“金木水火土”,称“五星石”,其摆放的次序也有讲究,“土”居中,“木”、“水”在左,“金”、“火”在右,曰金不怕火,水木相容,土生木、木生金。并将公鸡血滴在“五星石”上,叫做“刮红制刹”。随之楼主发红包、放鞭炮后才可以开始垫墙基。墙基用大块卵石垒砌,卵石必须大面朝下,并用小卵石填塞缝隙。墙基砌平至室外地平后,开始砌墙脚(小脚)。小脚的厚度要比墙体小一些,收缩成瓶颈曲线状,一般比墙体小45厘米,即小脚上的墙体内外两面都要比小脚大出2厘米左右,这样就比笔直到底要美观多了。墙角用表面比较平的河卵石或块石垒砌,石块的铺排必须与墙基石块的方向不同,这样才会稳固。通常以三合土湿砌。明朝早期的土楼通常不砌墙脚,台基面以上即为夯土墙,后来才出现土墙外皮贴一层小卵石的墙脚,起到防水作用。只是清代以后的土楼才砌石墙脚,可见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发展的过程。各地区土楼墙脚高度不一,一般是5060厘米左右,也有高至80厘米甚至到门楣以上的。易受山洪地区要砌至最高洪水位以上,以避免洪水浸泡土墙发生坍塌。 4、 行墙 小脚砌成后稍等几天,待其三合土接缝干固之后,就可开始夯筑土墙,俗称“行墙”。开板行墙前夜,主人家要请泥木匠班与小工、风水师等前来吃动工酒。开板行墙时还要鸣放高生爆竹与鞭炮,有的还给墙槌板上红。接着支模板夯筑土墙,即开始“行墙”。夯土墙的模板,客家人称为“墙枋”,闽南人称为“墙筛”。模板高约40厘米,长约1.52米,用57厘米厚的杉木板制成。一幅模板筑成的一段土墙俗称一版。模板一端支在墙钉上,用墙卡牢牢地夹在已经夯好的土墙上,另一端有横搁在墙上的横钉支撑。模板端头的挡板下开两个小缺口,使竹片墙筋(俗称拖骨或长筋)能伸出来,使每一版之间有很好的拉结。挡板上挂一铅垂,用以检查模板放置的垂直度。无论方楼还是圆楼所使用的墙枋都为直线型,由于圆楼的直径很大,墙钫长度很短,每层先夯筑成折线型,外墙皮很容易修整成圆形。夯土的工具主要是舂杵,用质地坚硬的杂木加工而成,长约1.6米,两头为长方锥形,端部装铁头,中段收缩成圆棍便于双手握住夯筑。另备硬木制成的拍板,用以拍实夯好的土墙侧面,以提高土墙表面的耐水性。另有木制补板是填补墙面小孔洞及修整墙面的工具。还用墙铲来削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