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 谏逐客书.doc_第1页
李斯 谏逐客书.doc_第2页
李斯 谏逐客书.doc_第3页
李斯 谏逐客书.doc_第4页
李斯 谏逐客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案周次第 十二 周第 一 次 课备 注章节名称第七单元 以史为鉴 李斯谏逐客书授课形式理论课();实验课( );实习( )教学时数2教学目的及要求1、 了解李斯生平经历及思想主张;2、 了解掌握李斯写作谏逐客书的时代背景;3、 理解李斯反对“重物轻人”、主张“纳客无敌”的人才观及现实意义。4、 学习掌握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教 学 内 容 提 要时间分配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分 1分 86分 1分1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李斯其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主张2、 谏逐客书“广纳人才”的人才观及艺术特色 写作议论性文章如何做到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讨论练习作业1、文章的中心议题是“客卿问题”,作者却避谈客卿的利益,处处从秦国的危亡着眼,为秦王的统一大业着想,你如何看待这种写法?2、本文对于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建立一种海纳百川的科学人才观有什么现实意义?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练结合、互动讨论参考资料1、李斯/view/25990.htm2、史记李斯列传, 司马迁撰 ,点校郑强胜 、季荣臣, 台海出版社, 1997年10月第1版 ,ISBN7-80141-012-2/I9 3、大学语文教学用书,周圣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ISBN978-7-5617-5873-1/G3403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七单元 以史为鉴 李斯谏逐客书【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李斯生平经历及思想主张;2、 了解掌握李斯写作谏逐客书的时代背景;3、 理解李斯反对“重物轻人”、主张“纳客无敌”的人才观及现实意义。4、 学习掌握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李斯其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主张 2、 谏逐客书“广纳人才”的人才观及艺术特色 难点: 写作议论性文章如何做到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讲授、辩论【教学内容】1、李斯的生平经历及思想主张;2、谏逐客书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用意义;3、谏逐客书“层层推进,击中要害”、用“事实说话”、“正反并论,反复对比”及大量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的艺术特色。4、学习并运用李斯先进的人才观。主要教学内容: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实践活动的总和,包蕴着人类的全部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经验和教训。洞察历史,可以使人眼界开阔,见识深远;汲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后来人少犯错误,使社会发展少走弯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悠岁月,难以数计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这是一笔极为难得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作家们以史为鉴,从中寻绎国家兴废的原因,探究朝代更替的缘由。旨在或针砭时弊,或警示危机,或为疗救现实提供良方猛药。历史的积淀是厚重的,一些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实质上演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值得我们记取。另外,历史是厚重的也包括它所带来的顽疾遗毒,也不会轻易退出现实舞台。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史为鉴,也具有普遍而永恒的意义。当今世界追求和而不同,建立和谐地球,更需要我们向祖先学习海纳百川的精神,共同发展。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斯的这篇文章,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让我们来简要地了解李斯其人。李斯的生平思想 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嬴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将其处以五种酷刑:黥刑(在脸上刺字)、劓刑(割掉鼻子)、断舌、砍趾后被腰斩于咸阳闹市(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并夷三族。不甘寂寞 赴秦施才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象在粮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地方才能显露才干,得到荣华富贵呢?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其它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决定到秦国去。临行之前,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李斯告别了老师,到秦国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书谏逐客 妒杀韩非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他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力量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李斯的见解是正确的,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吏。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李斯的这封上书,不仅情词恳切,而且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因此,这篇谏逐客书成为历史名作。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这时,即将被杀的郑国也向秦王进言:韩国让秦国大兴水利建设工程,当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国实力,但水渠修成之后,对秦国也是有利的。尽管兴修水利,减轻了秦国对东方各国的压力,让韩国多存在几年,但修好渠却“为秦建万代之功”。秦王觉得郑国的话有道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领导修完水渠,这就是后来闻名于史的郑国渠,它对发展繁荣秦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过这一次反复,秦国仍旧坚持招揽和重用外来客卿的传统,这些外来的客卿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取消逐客令不久,魏国大梁人尉缭也来到了秦国。当时的形势是,秦王已经除掉内部的反对派吕不韦等,大权进一步集中,积极向外扩张,东方各国都个个自危。尉缭向秦王建议说:当前,以秦国的力量消灭东方各国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如果各个诸侯国联合起来,合纵抗秦,结果就很难说了。因此,不要吝惜财物,向各国掌权的“豪臣”行贿,破坏他们的联合,只用三十万金,就可以达到兼并各个诸侯国的目的。秦王采纳了尉缭的计谋,在同各国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不少次是用此策而取得胜利的。当然,秦国的反间计是以武力为后盾的,正如李斯所讲:“不肯者,利剑刺之”。秦国坚持接纳、使用客卿的政策,对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迅速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秦始皇时代的客卿就有:王崎、茅焦、尉缭、王翦、李斯、王贲、李信、王离、蒙恬等。李斯的谏逐客书,对秦网罗天下人才是有功绩的。正当李斯步步高升的时候,秦王却十分喜爱韩非的才华。韩非和李斯是同学,他继承了荀子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结合起来,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韩非是战国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学问比李斯大得多。韩非因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太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由于讲的都是“尊主安国”的理论,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并说:“我要是能见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恨。”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李斯知道韩非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王重用他,对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向秦王说韩非的坏话:“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决定不用韩非,把他放走,对我们不利,不如把他杀掉。”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抓起来。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韩非到秦国以后,又得罪了姚贾。姚贾为秦国立过功,深得秦王的重用,被任命为上卿。韩非却向秦王说,姚贾出身不高贵,当过大盗,在赵国做官时被赶跑了,认为用这样的人是很不应该的,使得秦王很扫兴。事后秦王又向姚贾问起韩非,姚贾当然不会讲韩非的好话。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没有办法,只好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从此以后,李斯没有对手,更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秦王统一六国出谋划策了。郡县制与焚书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东到大海,南达岭南,西至甘青高原,北至今内蒙古、辽东的空前的封建大一统国家。秦王,这时已称为秦始皇了。为了巩固这个封建统一的国家,李斯也是做了一定贡献的。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赵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虽然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但是他仅仅是一个提出者,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并且,此时的李斯,已经彻底蜕变,他写督责书,很大的原因是为“阿二世意,欲求容”,此时的李斯,已经没有了“依法治国”的志向。他已经不再代表法家了。因此,李斯后期的思想是否应该归入法家的体系,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李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法家的最完全的执行者。 背景简介李斯是战国末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谏逐客书是他写给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的一个奏疏,由于这个奏疏使秦王撤消了驱逐客卿的成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解决了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因而被司马迁全文收录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并成为一篇流传千古的典范议论文。根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王下逐客令是在公元前237年,距秦统一天下还有16年。时处战国末期,几个大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秦国最为强大,由它来统一天下的局势已相当明朗。其他诸侯国都很畏惧,就千方百计地遏止秦国的扩张。就在这时,韩国利用秦国大力进行水利建设的机会,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到秦国去,劝说秦王修筑一条很长的灌溉渠(郑国渠),目的是想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人力、财力,使它难以对外用兵。后来这一阴谋被发觉了。于是,秦国宗室的贵族大臣们就联名上书,要求秦王下令逐客。李斯本来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就在这种情况下写了这个奏疏给秦王,自己则收拾行装出走。由于这个奏疏切中秦王想统一天下的要害,有理有力,因而使秦王立即撤消了逐客令,并派人把李斯从半路上追了回来。内容述评一、 层次结构剖析李斯写此奏疏目的和主旨是劝说秦王从统一天下的大局出发,不要驱逐客卿。全文分五个层次来说明其中道理,五个层次就是文章五个自然段。第一段,提出总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是统领全文的总纲。开头两句点明论题和主旨,简洁明快中体现出一种斗争策略。谏逐客书的读者是极为特殊的,旨意又是反对他的“逐客”成命,而作者本人也在被驱逐之列。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秦国的命运,也关系到作者的利害。要求奏疏特别注意策略和分寸。韩国水工事件已经沸沸扬扬,贵族借机排挤打击各国客卿,矛盾十分尖锐。对此,李斯只字不提,只用“臣闻吏议逐客”六字,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且用“窃以为”的口吻,态度谦卑,语气缓和,这就避免了对主张逐客的权贵们的刺激,绕开了许多可能发生的矛盾和纠缠,同时也给秦王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以便于他收回成命。第二段,通过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任用客卿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说明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富庶和强大。不惜笔墨例举四位君王,是为了强化论据,加强说服力。缪公用客卿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变法强国;惠王用客卿扩张疆土;昭王用客卿抑制豪门;四个例证都是说明“以客之功”,只是各有侧重而已。作者避同取异,变化角度,既暗示四个方面的治国要策,又避免了行文的重复雷同。接着以一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结上启下,由摆事实转入讲道理,由正面例证转入推理反证,事、理相生,正反相成,充分说明了客卿的重要作用。第三段,通过铺陈眼下的实际作为来说明重物轻人不符合统一天下的大政方针。一层是极力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凸显这些好玩之物都是别的诸侯国所产,从而与秦王惟独在用人上排挤客卿构成对比,说明秦王下逐客令是与自己的其他作为相矛盾的,是违背常理的。二层是通过秦王喜好别国出产的物而排斥别国投来的人这一对比,揭示出秦王重物轻人的错误行径。并进而指明这一行径是与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暗含着对秦王耽于声色的讽喻,而重在彰明危害,婉曲进言,有理、有力、有节。第四段,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与害:纳客就能无敌于天下,逐客则是削弱了自己、资助了敌国。二、三两段侧重摆事实,本段主要讲道理。泰山、河海比喻纳客重要;以五帝三王无敌天下广纳人才是成功关键;以“今”字一转落实到却宾客的严重危害,古今对比,得失鲜明。第五段,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结全文。最后这一段针对前面各段收结“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之意;“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第二段之意;“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照应第四段之意;最后以“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回应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中心论点,将逐客之过上升到亡国的年度,强化了主旨,凝聚了全文,十分有力。总之,谏逐客书中心集中,论说深透,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议论问教本。二、 思想内涵概要秦国贵族借韩国水工事件鼓噪驱逐客卿,实质上是一次排斥打击异己力量的权力和利益的争斗,这一狭隘的做法对秦国的发展和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十分有害。李斯在这个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抓住要害,说服秦王,着眼大局,扭转危势,充分体现了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胆识。全文强调广纳人才是富国强兵的首务,处处从能否制服诸侯、统一天下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切中了秦王的心理,也切合了当时历史发展由纷争到一统的大势,符合当时广大人民反对战乱、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是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的。艺术赏析这是一篇收到理想效果的典范议论文,把握它的艺术特色,应当围绕它为什么能够说服秦王这个问题。从论说焦点、论证方法和行文特点诸方面去思考。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值得别注意。一、 抓住秦王的最大欲望,层层推进,击中要害秦王最大的欲望就是尽快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李斯便号准这个脉搏,将每个段落的着眼点或收束点,都集中在这个根本的利系上。纳客能够富国强兵,统一天下;逐客可能损己益仇、衰微亡国。抓住秦王的心,击中要害,本奏疏的根本说服力就在此。大致说来,第一段总提;第二段道古;第三段论今;第四第五说到将来;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现实是非,将来是国家命运。道古的结论是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的强大将一统天下之意留在言外,让秦王思而得之。论今的结论是重物轻人的态度不合“跨海内、制诸侯”的方略进一步切中要害;最后一段的结论是逐客不但不能统一天下,而且还可能亡国逐客的危害发挥到极点。由轻到重,层层加码的说理方式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不仅可以避免一上来就重语冲撞、造成相反效果的可能性,而且往往能够使劝说者在不知不觉中顺着劝说者的思路前进,从而收取水到渠成的效果。 李斯的劝说对象是操生杀大权的君主,这样由缓趋急的说服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二、铺陈张扬,用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第二、第三段泼墨最多,主要是摆事实。第二段铺陈张扬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史实后,用“客何负于秦哉”反问,不用多说,逐客之过自明。第三段铺陈张扬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使用外物与客卿构成鲜明矛盾对比,逐客之不合理也昭然若揭。先以大量事实诱导,后用简洁切要的结语点拨,论据充分,点拨警策,说服力倍增。事例须切近。秦王想统一天下,就用秦国历史上“以客之功”的君王为例;秦王耽于声色,就以眼前的珍宝、美色、音乐作话题。事例切近,熟悉,易于理解,便于接受。事例须典型、重要。秦国历史上的君王很多,为什么只选这四个?因为他们在“以客之功”方面典型。珍宝、美色、音乐很多,为什么要写这几样?因为它们是秦王最喜好的。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有助于强化说理的根据和分量。三、正反并论,利害昭彰,反复对比,透辟有力。奏疏中反复采用正面论述和反面推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说理。第二段中,四位君王“以客之功”是以史实正面论述,而“向使”一转,便折入了反面推论。第三段中,贯穿着“用外物”与“逐客卿”、“重物”与“轻人”的对比,也是正反对举论证方法。第四段中,五帝三王的“无敌”于天下与秦王的“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道理。正面论说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以突出逐客之害,一正一反,一利一害,两相对照,利害更加昭晰。细推全文,处处交织着昔与今、物与人、纳与逐、利与害、损与益、强与王的鲜明对比,确实做到了论证切中腠理,说理透辟有力。四、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增强了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