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人物画艺术的写意性研究.doc_第1页
工笔人物画艺术的写意性研究.doc_第2页
工笔人物画艺术的写意性研究.doc_第3页
工笔人物画艺术的写意性研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笔人物画艺术的写意性研究摘要: 本文以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性”表现为切入点,通过对“写意”在传统工笔人物画和现代工笔人物画中的存在方式和表现特点的探讨与研究,试图从工笔人物画本体语言角度揭示“写意性”的重要地位。关键词:工笔人物画写意性引言:在中国绘画史上,工笔人物画在众多的画种中是最为成熟的画种之一,也是最早具有独立意识的绘画形式之一,它起于魏晋而成于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积淀了世代相承的创作经验,形成了代表着东方文明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艺术特点,绘画之物象情态神色俱若自然,笔韵高洁,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美。在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意”是其审美情趣的精神所在,传统工笔人物画是伴随着这种特有的审美观念产生并发展的,从“应物象形、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念到“炎绯碧寒”、“以色貌色”的表现技法,工整而简约,细腻而写神,形成“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笔”的绘画理念,这种蕴涵于“工”的“写意性”是传统工笔人物画的重要特征。盛唐以后随着文人士大夫“怡情、寄兴”绘画主张的发展,写意人物画逐渐兴盛,工笔人物画淡出画坛,后在清代表现出重写实而淡意的绘画风格。纵览中国美术史长河,可以清晰的看到“写意性”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发展脉络,“以形写神,传神写意”的绘画理念始终代表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创作精神,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在研究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特征的同时,也应该充分意识到它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价值。在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下,现代工笔人物画也曾一度忽视了传统绘画的“写意性”,笔者认为只有在意识领域里形成清晰的“写意性”观念,并将这种传统观念始终贯穿于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之中,才能真正理解传统工笔人物画本体语言的艺术价值,才能使现代工笔人物画注入新的生命力并将之发扬光大。1 工笔人物画“写意性”之历史探源 “意”在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传统人物画的精神主旨。传统工笔人物画也同样是伴随着这种特有的审美观念产生并发展的,它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对人物的传神写意而成,这种“写意性”也正是中国传统文明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1.1工笔人物画之品格特性中国画按绘画方法主要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工笔人物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创作笔法、以人物为表现主题的中国画表现方法之一。工笔人物画在画面表现上细致匀净,尤其注重细节的描绘,对人物的形神写照更是“微入纤毫”。它不同于写意画,可以胸有成竹之后而一气呵成,淋漓畅快之中达到气韵生动的意境。工笔人物画“工其形而写其意”,在经营和塑造的过程中将“意”的表现融于画面的形色之间,收中有放,形收而意放;由于特殊的绘画材料使工笔人物画在色彩渲染上运用“三烘九染”的表现技法,色彩透明、绚丽,描绘事物更能入木三分,形成了其特有的装饰性效果。1.2提出“写意性”传神写意工笔人物画讲求工整精细,但在表现上始终追求“写其意趣”。这里提出的“写意”并非狭义的写意画,而是存在于绘画意识形态中的“写意性”观念。写即书写、表现;意指意念,是人作为主体对自我意念的抒发与表现的行为过程。意”还包含画家通过目视对所要描绘的形物摄取之后,经过心视,即与自我的审美情趣、思想相融之后产生的意象。中国画艺术的写意性,不但表现客观形物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精神,还表现画家自我的主观意识、精神、审美观和感情旨趣。既有具象的内容,又有抽象的成分;既有再现的形物,又有表现的意识;既强调客观的真实性,又强调主观的意志性。它们形意相融,主客相合,物我相契而又不互相排斥,构成了中国画特殊的审美艺术观。在画家的把握与引导下,借助笔墨表现出来,既反映了客观自然的美,又揭示了画家的心理世界。这才是中国画真正意义的写意性。”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具体表现为对人物神态及其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刻画即人物的“传神”写意,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云“昔人谓:画人物是传神,画花鸟是写生,画山水是留影。”所有绘画题材中人物的神是最为复杂、丰富而又微妙的。工笔人物画的“意”就是“神”,是有别于人物外表形象的内在精神气质,“写意性”即传神,“写心”、绘“情性笑言之姿”,抒意趣之所在。2“写意性”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表现2.1线条造型的写意特征线,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和形式。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中国画的线是超越写实的,表现物象本身并没有线的存在,这就决定了中国画不是“再现”,而是“表现”,所以中国画必然从写实走向写意。线条不仅塑形,更为精妙之处在于线条的情感性画家对于表现物象的认知与情感,从对物象的观察提炼,以简单的线概括形体并表现物象内在的气质、神态,这要求画家目识心记2.2随类赋彩中国绘画讲求“随类赋彩”,是指画家必须根据所描绘的不同对象的具体要求,而赋以不同的色彩。所谓“随类”,是对颜色的调配与比较,是怎样用色的问题。随类赋彩”的色彩观念表现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也就是“以意赋彩”,是根据物种类别融和画家主观立意的创作,赋彩以强化物象之神韵特征为目的,打破自然色彩的约束,概括分类设色从而达到理想的色彩效果。2.3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之一,指对绘画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是绘画创作的总的原则和突出的美学准则。“要求画家表现人物不仅要注重眼睛传神,而且要求从骨法(骨相)、服饰、嗜好、器玩、环境、动态等全面的展示其神韵风度”。“气韵”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达到神似,绘画作品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有了气韵,画面自然“生动”,一幅画不仅要栩栩如生,而且要达到形神兼备,体现出艺术创作最高的审美要求。3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之意义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意”是其审美情趣的精神所在,也是传统人物画的精神主旨。传统工笔人物画崇尚“传神写意”,并形成以“气韵生动”为最高旨意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美学纲领。这并非是反对形似,而是追求一种超越形似且能夠直接进入物象的精神状态,画的意义在于画外,在于以人为主体的精神世界,这种认知使中国绘画美学达到空前的历史高度。传统工笔人物画从产生之时就带着这种绘画观念,其发展也始终遵循中国绘画的审美特征,“造象以尽意”,把“意”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以抽象的线条造型、深入的表现技法及意象的绘画观念等阐释了中国绘画语言的独到之处,它所蕴涵的“写意性”正是对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情趣的准确诠释,它所包涵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根基所在,而对于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理解和研究是将这种艺术与文明继承并深化的必然途径。4现代工笔人物画对“写意性”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工笔人物画中强调“写意性”,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将这种认识上升为“写意性”的绘画观念,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至高精神“传神写意”发扬光大。现代工笔人物画在造型,表现技法等方面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写意性”特征,并赋予它更丰富的内容。如图,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大量运用线来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人物造型简练概括却不失悠然之神态,以线条的疏密变化将水天交织成一个整体,人物或依或浮,游于其中;简练的色彩强化了线条的作用,淡墨渲染、白色烘托,使画面层次丰富,形成云水相连、水天一色的意境,将传统绘画之“写意性”挥洒的淋漓尽致。有一类作品中以人物与时空的交错虚实变化作为传达“意”的手段,作品敦煌之梦中画家将敦煌文化博大精深、美伦美奂的色彩、宗教的神秘气息都融入了他的绘画中,以自己的艺术语言让观者感受着敦煌之梦。在技法上注重感觉,赭、黄、青、绿、朱砂、黑、白等敦煌之色的运用使画面沉稳大气,层层虚实相间的渲染、肌理效果的处理使画面丰厚耐看。画家擅长白色的运用,大面积的白色与人物肤色形成对比,白并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形有色的,营构古壁画的斑驳感,为画面蒙上独特的审美意趣,综合变形、色彩、肌理等几个要素,吸收西方超现实、表现主义等外来因素,从而凸现出他的个人面貌,既古拙高雅又令人耳目一新,并将人文关怀的主旨自然而贴切的融入了画面人物形象及似真似幻的画面氛围之中,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方法技巧研究,而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乍现了画家扎实的造型能力和良好的艺术素质。马小娟行云流水局部唐勇力敦煌之梦局部5结语综上所述,“写意性”存在于工笔人物画艺术中,对工笔人物画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意义重大。作为中国一种绘画观念,它符合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意趣,赋予传统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象征。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创造,它体现为画家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完美结合。现代工笔人物画要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遵循传统,追求古今结合,不断步陈出新,秉承传统艺术魅力并勇于创新,追求多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个创造过程既需要画家灯火明灭、弹指一挥间的才华灵感,更离不开画家踏破铁鞋的苦思冥想,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劳作,而艺术内容的捕捉与挖掘,艺术语言的成熟与完善,艺术形式自身生命力的壮大与延续,也同样都在这种不懈努力的过程中锻造而成。工笔人物画艺术既有着昨天古老深远的艺术传统,也存在着今天无比良好的发展契机,并且也正以自身不断变换的崭新面貌向全世界展示着它新时代的绚丽多姿和美丽而远大发展前景。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人物画风袁欣苏辉吴斌主编,重庆出版社,1994年7月2明清文人画新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3中国美术通史王伯敏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4中国美术史郑午昌,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年5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熊秉明,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6艺术与历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7中国画派研究丛书波晨画派近藤秀实,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8中国历代名人图鉴(上下册)苏州大学图书馆编著,上海美术出版社,1989年9中国绘画全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0年10中国美术全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11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