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抽屉原1.doc_第1页
简单的抽屉原1.doc_第2页
简单的抽屉原1.doc_第3页
简单的抽屉原1.doc_第4页
简单的抽屉原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单的抽屉原理”导学案学习内容: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活动,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会用假设法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文化和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培养数学思维。学习难点: 会用“抽屉原理”的思维方式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游戏导入1: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我不看牌,我敢肯定的说: 。验证一下。 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其实这里是应用了一个数学原理抽屉原理(板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数学原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解决下列问题: (1)书上有句话“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枝铅笔”,这里“总有一个”、“至少”怎么理解?(2)把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里,会出现什么情况? (3)把4个苹果放进3个抽屉中,会出现什么情况?(4)“抽屉原理”中的抽屉仅仅指“抽屉”吗?(5)上面几个例子中的物体数和抽屉数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举几个类似的例子,看结论是否都一样,用哪种方法解释最简单?根据以上的例子你能发现什么? 2、学习例2。 组内探究,解决下列问题: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结果会怎样?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呢?如果一共有9本书呢?(2)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否用除法算式表示你的想法?观察被除数、除数分别是什么,最终的结果和谁联系密切?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3)改变书的本数和抽屉数为你喜欢的数,验证你的结论。 三、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为什么? 2、本校有370名学生,至少有( )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3、老师的魔术。 四、畅谈收获,总结评价。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有哪位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最值得你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导学案学习内容:五年级下册第5052页。学习目标:1、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说出容积的含义,2、能说出常用的容积单位及其之间的进率,以及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3、能灵活运用容积知识求出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4、会用容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容积和容积单位及其进率,计算各类物体的体积。学习难点: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习用具:长方体木盒、各种标有容积单位的物体,1升的水,1毫升的水、1立方分米的盒子,有刻度的量杯,10毫升的量筒。学习流程:一、回顾旧知,问题引入。1关于长方体你已经会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是体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用什么单位?2还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二、自学讨论,展示交流。(一)1、自学讨论。(看书50内容,完成下面预习提纲)(1)结合自己手中的实物说一说什么叫物体的容积?计量容积一般是用什么单位?(2)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有( )和( ),也可以写成( )和( )。(3)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那么,1升、1毫升的水的体积各是多少?1升=( )立方分米 1毫升=( )立方厘米(4)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它是这么多的。(5)看看你带的装液体的物品,上面标的是多少毫升?用水倒一倒,看一看:10毫升、500毫升、1升有多少。再估计你每天喝了多少的水?(6)说一说生活中我们还见到哪些物品上标有升和毫升。2、展示交流。(二)1、自学讨论。(1)计算规则物体(例如老师的木盒)的容积方法是什么?它与计算体积有什么不同?(2)怎样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例如,这个西红柿的体积是多少?2、展示交流。三、反馈练习,总结提升。1、4L = ml 4800 ml= L 2.4 L= ml 500 ml= L2、一种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3、求珊瑚石的体积?四、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吧!你认为谁的表现最好,值得你学习,你还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比较小数大小导学案学习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90页例2学习目标:1、能比较小数的大小。2、能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深入理解小数含义,明白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3、能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学习新知识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过程:一、复习并导入新课。1、读一读 写一写23.5 0。04 876。01三十点五九 零点四四 八点一2、填空8.79元=( )元( )角( )分 12.5元=( )元( )角235厘米=( )分米 9.5米=( )分米 0.7分米=( )厘米3、比较大小69 1411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二、学生自学 (一)预习提纲1、比较25米和27米因为25米=( )米( )分米 27米=( )米( )分米 所以25米27米2、比较8.59元和8.45元因为8.59元=( )元( )角( )分 8.45元=( )元( )角( )分所以8.598.453、比较04和06 123和127 4、 通过观察1、2、3 ,我发现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是_5、演练。2.5 2.3 8.6 8.9 0.23 0.53 3.22 1.28 (二)学生预习三、学生交流展示 教师点拨疑难四、反馈练习 提升能力1、P90下边的“做一做”2、练习二十一第3题3练习二十一第4题五、全课总结。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六、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一第五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导学案学习内容: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10-11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学习目标:1、能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能说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3、能根据例1统计图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展示互动活动中学习新知。学习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解释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原因。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习准备:小黑板;调查我们校园中的生活垃圾主要有哪些,其中哪些是有用垃圾。学习过程:一、设疑预习1、问题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比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应用得更普遍。大家想知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2、交流预习课前,我们按学习提纲进行了预习,现在把你的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师参与小组交流。)二、展示探究 1、交流调查情况,创设生活情境课前我们调查了校园中的生活垃圾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可回收的有用垃圾?通过这次调查,你有什么感想?(展示的小组汇报后,其它组可做补充。)2、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法(1)采集信息观察下面的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出问题根据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学生提问,板书算式。)(3)探索算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可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可画图来表示;可用通分的方法计算。)三、归纳反思你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四、应用拓展1、教材112页的第1题。(小提示:一定要养成检验的习惯。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2、教材112页的第2题。3、小明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1/2,第二天读了全书的1/3。请你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4、数学竞赛:对手组各说一个分数,小组成员用这两个分数组成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并计算。比一比,哪个组算的又对又快。(若时间不充足,可在课外开展此竞赛。)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你认为哪个小组或哪个人表现优秀? 口算乘法学习内容: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学习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学习重点: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学习过程: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1、口算下面各题:404 605 303 3007 2008124 242 133 323 115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二、学生预习1、预习提纲(1)仔细观察例1图,提出问题。列出算式(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3、)尝试解决问题。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4、)。出示:4210 2330 14200 思考,讨论怎么算?2、学生预习三、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拨疑难四、巩固提升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四、总结:你收获了什么?五、板书年月日导学案学习内容: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学习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2、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难点: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发现并掌握平闰年的判断方法。学习准备:年历卡、课件学习过程:一、口算:567 86-49 3008 33-25 54+28 67+23 6004 829 72-16 52-28 二、导入新课现在是什么时刻? 年 月 日 时 分 秒在这句话中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什么的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年月日)三、学生预习(一)预习提纲1、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1)观察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2)、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报纸上、日记里、食品和药品标签上的保质期。)(3)、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2、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看年历,思考: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3、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4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 5、认识平年和闰年。(1)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举例说(2)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3)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4)阅读49页月历下的文字,说说怎样辨别平年和闰年6、计算全年天数。(二)学生预习三、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拨疑难点四、巩固新知,应用提高。1、填空。(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月和()月。2、判断。(1)每年都是365天。(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4)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3、找规律。1月,3月,5月,7月,8月,( ),(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教学后记:估算导学案学习内容:59页例2(估算)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学习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下面各题: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12400 2402 1303 303 1150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32 18 687 295 358 42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3、估算:1984 3056 4853 1825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二、学生预习1、预习提纲:(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列出算式(3)小组讨论:怎样估算1822 2218得数?2、学生预习三、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疑难点四、练习1、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2、练习十四第7题:3、。练习十四第8题四、总结:你收获了什么小数乘整数导学案学习内容小数乘整数,教科书例1、2及练习一1-3题主备教师学习目标1、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 经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学会转化的方法,提高类推的能力。学习重点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学习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学习准备课件学习过程教 师 导 案学 案一、创设情境、入题预习1、结合算式486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法怎样计算。2.、学习例1,出示预习提纲。(1)图中要我们求买3个“蝴蝶”样式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用以前的知识计算吗?如用加法或把3.5元转化3元5角分步来计算,并对计算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2)如果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竖式计算,怎样算?你能对计算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3)完成第二页的“做一做”:买5个风筝(每个4.8元)需要多少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巡视到每组,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根据重点、难点进行启发和引导。学习提纲:(1)图中要我们求买3个“蝴蝶”样式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用以前的知识计算吗?如用加法或把3.5元转化3元5角分步来计算,并对计算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2)如果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竖式计算,怎样算?你能对计算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3)完成第二页的“做一做”:买5个风筝(每个4.8元)需要多少钱?二、展示交流、点拨疑惑1、你们有什么收获吗?愿意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吗?2、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主要点拨以下几个问题(1)小数乘法中乘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位数有什么关系?(2)当因数扩大时,乘积会怎样,有什么规律?(3)当乘积小数点末尾有0时,可以怎么办?有什么依据?1、 把上面的问题的解答在小组内交流,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小组内解决。2、 每一小组展示一两问题,重点、难点问题详述,例如重点展示用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第(2)个问题。3、 教师要引导对学生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深入的探究。三、巩固练习、学会应用1、算一算、比一比364 3.64 0.364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第2题。2.054 12.47 12.542 3、练习一地2题:先填出课本的单价,再计算总价。1、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具体交流。2、小组完成后,组内交流,评价,帮扶。四、总结归纳、建构提升通过“小数乘整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并对自己和同学作出评价。板书设计小数乘整数例1:3.53=10.5例2:0.725=3.63.5 0.72 3 5 10.5 3.6 0作业设计课堂作业第一课时:1、2、3题必做,其它选做。分数和小数互化导学案学习内容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97、 98的内容及相应练习。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自学能感受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互化。(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学习难点:可以熟练、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互化。学习流程:一、 课前预习1、填空。(1)0.7表示( )分之( ),0.097表示( )分之( ),0.125表示( )分之( )。(2)0.37表示( )分之( ),可以写作( )( )。老师小结: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100、100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2、提问:还记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分数的基本性质呢?二、预习提纲.自学讨论,完成下面的题目1、在例1中,你能用小数和分数来表示计算结果吗?试着做一做。(1)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310m与0.3m有什么关系?(2)你能把小数直接写成分数吗?如果可以,该怎么写?请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在例2中,把这些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1)这些数有小数、分数,要比较它们的大小,该怎么办?(2)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3)请你尝试把725化成小数。学生在小组内试着解决。(4)你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写出来。三、展示交流 交流预习情况: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小结:小数化成分数时,先看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做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注意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该怎么化成小数?学生试着解决,看看出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用分子去除以分母,一般情况下,要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把这些小数保留几位小数)四、达标检测1、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0.5 0.8 0.07 0.65 0.3042、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药保留两位小数)110 45 811 716 1325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分别除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看看化成的小数有什么规律?17 211 422 五、体验收获: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导学案预习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预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情感态度价值观: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预习重点: 负数和负数的比较,负数和正数、0的比较。预习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预习过程:一、老师出示复习提纲: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8 5.6 +0.9 - + 0 -82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_摄氏度。二、学生预习预习提纲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2、怎样在数轴在表示运动情况(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6)引导学生观察: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3、学生自学例4:(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4、进行比较,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6、练习:做一做第3题。三、学生展示疑难点,老师随机点拨。四、学生谈收获。总结本节课的得与失小学的产生和意义导学案学习内容: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正确说出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提高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学习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学习难点: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准备:投影片、直尺学习过程:1、 导入填空(投影出示)(1)0.1是( )分之一。0.7里有( )个0.1。(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3)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二、预习交流1、自学小数的产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 )2学习小数的意义例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3份呢?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多少毫米?3份呢?口述:1分米是( )分之( )米,还可写成( )米? 1厘米是( )分之( )米,还可写成( )米?1毫米是( )分之( )米,还可写成( )米?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 )位小数?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 3、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 )( )( )分别写作( )( )( )0.457:4表示( );5表示( );7表示( )。三、预习展示1、 学生依小组展示各组的收获。2、 学生解读各组的自学内容四、反馈提高1、判断:(1)0.40里面有4个0.01( )(2)35克=0.35千克( )2把小数改写成分数0.9 0.09 0.03593、课本练习九的1、2、3题。五、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科书第82页)。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三角形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这节课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的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从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三角形任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技能目标: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学具:不同长度的吸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第82页例3情境图。(1)学生观察图例,老师设问:这是小明上学的路线图,从他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近呢?为什么?(2)学生思考交流。(3)学生回答:走中间的这条路最近,因为那条路是“直路”,而另两条路是“弯路”。二、导入新课1、解决实例,引出问题。指导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个地方,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个地方,近似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大家认为最近的这条路,实际上就是三角形的一条边,旁边的路实际上就是三角形的两条边。根据同这们的判断得出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长,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2、操作感知。(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三组吸管做摆三角形的实验。第一组吸管长分别为:6厘米、7厘米、8厘米;第二组吸管长分别为:4厘米、5厘米、9厘米;第三组吸管长分别为:3厘米、6厘米、10厘米。(2)操作交流,得出结论。第一组吸管能摆成三角形。第二组吸管不能摆成三角形。第三组吸管不能摆成三角形。3、讨论总结。讨论:(1)第一组吸管长度之间有何关系?指导总结:6+78 6+87 7+86 三条边中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2)第二组吸管长度之间有何关系?总结:4+5=9 4+95 9+54 即不满足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3)第三组吸管长度之间有何关系?总结:3+66 10+63 即不满足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总结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4、应用结论解决“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喊四名不同层次学生口答,然后再齐答。三、巩固应用1、判断下列各组数,能构成三角形的在( )中打“”。(1)4、5、6( ) (2)2、2、4( )(3)5、8、2( ) (4)3、4、4( )2、五根长度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7厘米、8厘米的小棒,你能摆几组三角形?(1)学生独立解答。(2)交流、评议。(3)解答疑问。3、为什么用长度为3厘米、4厘米、7厘米的小棒摆不成三角形?4、为什么长度为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四、总结评价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由于本节课我没有用传统的教授式、讲课式,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的讨论、交流,自已去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正因为学生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个学生都进行充分的观察、思考、发现,并且敢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解比例学案 年 级六学 科数学第三单元3课时设计人曹学习内容解比例(教材第35页,例2 ,例3及做一做,练习六相应的练习)学习内容分 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能够根据比例的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来迁移,类推解比例的方法。学习目标1. 通过预习、讨论知道列比例式的依据,能够说出列比例式的依据。2.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练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3. 能够运用所学的比例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解比例的方法学习难点:学会解比例学习准备学案一份、教材等学习时数1课时学案我 的 成 果一. 一 预习(教材第35页的内容)1 .什么叫做比例?2 比例中共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3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4说一说什么叫做解比例 教学例2 1) 预习课本例22) 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3) 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4) 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教学例31) 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2) 交流解答方法。作 业 设 计 1 .解下面的比例 X:10 = : 0.4 ;x = 1.2 :2 2 .按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外项分别是2和5,两个内项分别是x和2.5 3 做教材第38页的第9题学 习 小 结正反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 年 级六年级学 科数学三章第15课时主备人曹金梅学习内容正反比例、解决问题。(课本第63页整理复习,第4题,练习十五相应的练习)学情分析正、比例这部分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前面知识的教学中都能掌握并理解,还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判断方法的掌握仍然有困难。学习目标1 .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学习重难点重点;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列比例式。难点;列比例式的依据学习准备 文具等教学过程一 .预习整理1在某城市的旅游图上,用1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2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细胞照片上量得一细胞长1.5厘米,已知该细胞实际长0.5毫米,求这幅照片的比例尺是多少?3比例尺是1:30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座大桥的长度是7厘米,这座大桥的实际长度是多少米?4x与y成反比例关系,根据条件完成下表。二 问题交流 1 .个人预习 ;把预习的内容写下来,写下你的做法。过程。 2 .小组交流 ;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学困生说给优生听。3 .全班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允许补充。 4 .启发学生再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5 .引导订正。 6 .小结。三 .强化提升 5学校食堂买5袋同样的大米用了600元,照这样计算,买40袋这样的大米要用多少钱?6一辆汽车要从甲地到乙地,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8小时到达。实际6小时到达,实际每小时行多少千米?7一种农药,用药液和水按照2500配制而成。5千克药液能配制这种农药多少千克?8一辆汽车要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了1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再行3小时能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作 业 设 计1 解比例 2商店有一种衣服,售价是24元,比原来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