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教案.doc_第1页
《中庸》教案.doc_第2页
《中庸》教案.doc_第3页
《中庸》教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漳州正兴学校2012-2013学年 高二 年级 语文 备课组教案 课 题中庸 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教学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教 学 设 计设计意图教 学 内 容教学方法一、导入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2、 作者及作品的相关介绍子思(前483前402),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著作。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须臾( ) 忌惮( ) 笃行( )不肖( ) 不眩( )2、 一词多义 率性之谓道( ) 我知之矣( ) 率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知 知者过之( ) 将率不能则兵弱( )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绝宾客之知( ) 诚者,天之道也( ) 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乃能衔哀致诚( )3、古今异义(1) 从容中道 古义:自然而然今义:_(2)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坚守不渝 今义:_(3) 博学之,审问之 古义:审慎地询问 今义:_4、 词类活用天地位焉 位:_ 来百工也 来:_虽柔必强 强:_ 柔远人也 柔:_子庶民也 民:_ 修身也,尊贤也 贤:_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一:_百:_ 十:_ 千:_虽愚必明 愚:_5、 文言句式(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2)诚者,天之道也( ) (3)可离,非道也 ( ) (4)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 ) (5)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 四、文本内容解析1、如何理解“性”、“道”、“教”的含义及其关系?明确: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与人是一体的,“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朱熹论语集注季氏),天不仅化育了万物,而且把天的正理也赋予了万物,所以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性”。“率性之谓道”,“率性”的意思并不是任由本性为所欲为,而是说,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完善。人之性,是上天所赋予的;道,是按照人的本性去做。教,教化,使道得以修明。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因而,中庸强调,“道”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2、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含意是什么?儒家为什么强调“慎独”?明确:中庸论修道,主要在“慎独”上下功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揭示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与“道”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隐蔽不为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求自己整个身心的活动,处处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当喜、怒、哀、乐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是“性”,“性”本来就包含着喜怒哀乐之情,而且是无过无不及之的,所以把它叫做“中”;这种喜怒哀乐之情表现出来而合乎法度,叫做“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这样,天地万物就能各得其宜,各得其所,运行不息,生生不已。“中”是“性”,是天下的根本。“和”是“道”,是天下人普遍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3、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什么特点?明确:“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天下之至诚,未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之道”的特点是:“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5、 课外研讨 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明确: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6、 小结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检测预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