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导学案 (2).doc_第1页
苏州园林导学案 (2).doc_第2页
苏州园林导学案 (2).doc_第3页
苏州园林导学案 (2).doc_第4页
苏州园林导学案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审核签字:课堂教学导学案年级: 学科:语文课 题苏州园林课 型新课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主备教师秦凤霞课 时2学习重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学习难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A级知识储备、合并归类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美,苏州什么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二、作者简介:(可查阅相关资料)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三、简介苏州园林:(可查阅相关资料)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四、整体感知:(一) 检查预习:(从文中找出不少于10个字音字形的词语,5个词语解释)轩榭( ) 池沼( )邱壑( )模( )样重峦叠嶂( ) 相间( )嶙峋( ) 庸俗( )镂( )空蔷薇( )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B级思考挖掘、延伸拓展一、分析第一、二自然段 1、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作用是什么?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3、文中的“败笔”可否改成“有毛病的地方”,为什么? 4、文中 “一切”“都”“决不”用得准确,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5、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证明了“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分析第三自然段1. 概括本段文字说明的中心。2. 这段文字可分两层,怎样分?3. 本段运用了呢些说明方法4. 本段紧扣全文总说部分的哪句进行说明的?5. 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图案画和美术画的特点?6. 文中的“同样”不能去掉的原因分析第四自然段1. 概括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2. 选文中概括假山特点的一句话是:3. 游览者“忘却了苏州城市,只觉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4. 这段文字中写池沼共写了几个画面:5.“这也是为了-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作用是什么?6.第一句中的“艺术”和“技术”可否调换,为什么?7. 文中的“大多”和“很少”不能删掉的原因是什么。分析第五自然段1. 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是什么?2. 本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 这就一年四季不敢寂寞中的“这“指代什么?这是不足取的“这”指代什么?4. 找出本段中的议论句并说明作用5. 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6. 文中倒数第二句有何作用分析第六七自然段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2分别概括第六,七段文字的说明中心?3、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4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5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分析第八九自然段1. 找出第八段的中心句2. 找出最能表现门窗是“工艺美术上品”艺术效果的句子3. 苏州园林不对称的布局是美术画,而它的门窗组合则是:4. 说说苏州园林的色彩特点5. 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三、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四、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五、总结语言特色六、学习本文后的收获C级自我生成,能力提升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绿地是城市之肺绿地是城市之肺。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由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在绿树成荫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至3岁。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1)选段的三个空格里,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A过滤阻挡吸收B过滤吸收阻挡C吸收阻挡过滤D阻挡过滤吸收(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3)“据专家估算”中加粗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回答。(4)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为了说明_。(5)精读全文,请列举出城市绿地的作用。(至少答出6点)(6)“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句中“交融”一词能否换成“交织”?为什么?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1)解释下面短语中加粗的词。石笋参差石桥俨然(2)扬州“个园”得名的原因是_。(3)下面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句话是A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B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C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D个园四季的景色各具特点。(4)本文介绍个园,是按_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_、_、_、_。(5)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是春之_、夏之_、秋之_、冬之_。(各填一字)(6)本文的结构形式是A总分B分总C总分总D并列(7)说明语言有平实和生动之分。本文多用_的语言来说明。试以“个园春景”一段为例谈谈其语言运用的妙处。学(教)后反思: 三十中学课堂教学导学案年级:初二 学科:语文课 题苏州园林课 型新课 备课日期 2011.9.25授课日期主备教师秦凤霞课 时5学习重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学习难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A级知识储备、合并归类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美,苏州什么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二、作者简介:(可查阅相关资料)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三、简介苏州园林:(可查阅相关资料)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四、整体感知:(一) 检查预习:(从文中找出不少于10个字音字形的词语,5个词语解释)轩榭(xun xi) 池沼(zho)邱壑(h)模(m)样重峦叠嶂(zhng) 相间(jin)嶙峋(ln xn) 庸俗(yng)镂(lu)空蔷薇(qing wi)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B级思考挖掘、延伸拓展一、分析第一、二自然段 1、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作用是什么?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重要地位和影响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四个讲究3、文中的“败笔”可否改成“有毛病的地方”,为什么? 不能,这里指苏州园林建筑上的欠缺,与“完美的图画”相呼应。4、文中 “一切”“都”“决不”用得准确,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十分准确的表示了苏州园林全部如此构成图画美,而绝无例外的情况。5、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证明了“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分析第三自然段2. 概括本段文字说明的中心。说明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2. 这段文字可分两层,怎样分?|3. 本段运用了呢些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作诠释4. 本段紧扣全文总说部分的哪句进行说明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5. 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图案画和美术画的特点?图案画讲究对称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6. 文中的“同样”不能去掉的原因不可以,因为它强调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的特点,体现语言的准确分析第四自然段2. 概括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说明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眼于图画美。2. 选文中概括假山特点的一句话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而不仅是手技术。3. 游览者“忘却了苏州城市,只觉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说明了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4. 这段文字中写池沼共写了几个画面:四幅图画:“有些园林池沼布置”;“水面假如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入画的一景”。5.“这也是为了-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议论作用:说明苏州园林假山池沼的配合处处体现图画美的特点,照应和突出苏州园林的景物特点。6.第一句中的“艺术”和“技术”可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强调技术而把建筑艺术放到了次要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了。7. 文中的“大多”和“很少”不能删掉的原因是什么。“大多”概括一般现象,并非都引用活水;“很少”突出池沼或河道的边沿的自然之趣,砌成齐整的石岸少。分析第五自然段2. 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是什么?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2. 本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摹状貌3. 这就一年四季不敢寂寞中的“这“指代什么?这是不足取的“这”指代什么?第一个“这”指“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第二个“这”指“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4. 找出本段中的议论句并说明作用例如:“因为依据中国的审美观点来看,这是不足取的”阐述了这样栽种树木的艺术效果(选其他议论句皆可)意在深化人们对事物特征的认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5. 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栽种:“高树与低树花树相间”修剪:“没有修剪道旁树”6. 文中倒数第二句有何作用说明苏州园林着眼于画意的特点。分析第六七自然段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答: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2分别概括第六,七段文字的说明中心?6段说明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7段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3、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4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答: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5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答: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分析第八九自然段1. 找出第八段的中心句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2. 找出最能表现门窗是“工艺美术上品”艺术效果的句子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3. 苏州园林不对称的布局是美术画,而它的门窗组合则是:图案画4. 说说苏州园林的色彩特点极少使用彩绘5. 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比较举例子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第二部分(3-9)分类具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分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 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总三、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由概括到具体 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四、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作比较:(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五、总结语言特色准确、周密、前后呼应六、学习本文后的收获C级自我生成,能力提升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绿地是城市之肺绿地是城市之肺。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由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在绿树成荫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至3岁。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1)选段的三个空格里,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A过滤阻挡吸收B过滤吸收阻挡C吸收阻挡过滤D阻挡过滤吸收(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3)“据专家估算”中加粗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回答。(4)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为了说明_。(5)精读全文,请列举出城市绿地的作用。(至少答出6点)(6)“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句中“交融”一词能否换成“交织”?为什么?参考答案:(1)D(2)绿地是城市之肺(3)不好。删去“专家”的,就影响了说明内容的权威性、科学性。(只要能从说明效果、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角度讲清原因,且言之成理即可)(4)伐树毁绿危害健康,影响工作,以致造成经济损失(5)提供氧气减少细菌吸收有害气体减少灰尘减弱城市噪音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者的调节和康复调节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增强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减少疾病引起的经济损失。(答出其中6点即可)(6)不能。“交融”指组合在一起不可分;“交织”指合在一起是可分的。用“交融”更能体现人的生命与绿树生命的密切关系。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