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6m内河集散两用船舶规范设计.docx_第1页
89.6m内河集散两用船舶规范设计.docx_第2页
89.6m内河集散两用船舶规范设计.docx_第3页
89.6m内河集散两用船舶规范设计.docx_第4页
89.6m内河集散两用船舶规范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目录第一章 集装箱船舶发展综述报告11.1引言11.2 集装箱的定义:11.3 集装箱的分类:21.4 内河集装箱船的特点31.4.1 内河集装箱船的船型结构特点:31.4.2 结构设计原则41.5 敞口集装箱船41.5.1敞口集装箱船优点41.5.2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51.6 制约集装箱船大型化的因素61.7 集装箱船结构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61.7.1典型货舱的集装箱布置61.7.2 集装箱箱角处的加强71.7.3 横向强度7第二章 船体结构规范计算书92.1 本船简介92.2 船体主要参数92.3 船体结构构件计算92.3.0. 肋距92.3.1外板及内底板92.3.2.甲板122.3.3货舱区域纵骨架式双层底骨架142.3.4 首、尾部横骨架式单底骨架182.3.5货舱区域纵骨架式双舷侧骨架202.3.6.首、尾部横骨架式单舷侧骨架222.3.7.货舱区域纵骨架式甲板骨架232.3.8.首、尾部横骨架式甲板骨架262.3.9.舱壁272.3.10首尾结构及尾轴架312.3.11主机基座、轴隧及机舱骨架32第三章 强度校核393.1.总纵强度校核393.1.1 船中横剖面剖面模数及惯性矩校核393.1.2按规范要求计算剖面模数和惯性矩39结 语43致 谢45参考文献46II摘 要本文根据给定的89.6米内河集散两用船的船体主尺度、总布置图等主要资料进行其结构规范设计。结构规范设计是船舶设计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设计的合理性对生产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论文设计的对象是集散两用船,主要是根据集装箱规范来计算的多用途船。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调研,搜集集装箱船的相关的资料,并对内河集装箱船的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归纳;(2)总结该船的结构特点,结合所给定的主尺度等资料确定集装箱船结构设计的总体原则和结构型式,按照中国船级社钢质内河船入级与建造规范进行结构规范设计,确定船体构件的主要尺寸;(3)对设计船进行总纵强度校核,在总纵强度满足要求的基础上绘制基本结构图、中部、和机舱横剖面图;(4)总结本次设计,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宝贵的经验。关键词:结构规范设计;集装箱船;总纵强度AbstractIn this thesis, we use the hull main dimensions, and the layout of the 89.6 m inland container ship to design the structure. Structural design in rule is extremely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design process because the rational of the design influence the production design highly. This paper studies are as follows: (1) Paper is the distribution of objects designed combination carriers, mainly based on calculation of the multi-purpose container vessel specifications.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ndate design to investigate and collect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container ships, and to summarize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trade container ships. (2) Sum up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at, and then combine the giving principal dimensions and other information to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and structural pattern of container ships structural design. Under CCS rules for building and classing steel inland vessels, complete structural design and confirm the main dimensions of hull structure.(3) Check the bending strength, and then draw basic constructional drawing and transverse sectional drawing of center, bow and poop when the bending strength meets the requirements.(4) Sum up this design, and point out the deficiencies and improve methods to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future work.Keywords: Structural design in rule; Container ship;The bending strengthII第一章 集装箱船舶发展综述报告1.1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内河集装箱船运输船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运输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所要设计的船为全电焊钢质船舶,为主航于长江中下游的机动集装箱船,适用于运输各种散杂货亦可用于集装箱运输,结构符合我国船检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所以我们不仅要找集装箱船的资料,还要兼顾散货船的特点.以装运集装箱为主的小型多用途集装箱船自80年代初出现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为欧洲各国航运公司所广泛采用,作为港口之间特别是中小港口与大型集装箱枢纽港之间的集装箱喂给船,它亦具有装载件杂货、散货、长大件货甚至危险品等各类货物的能力,因为具有周转灵活、营运经济型好的优点。随着国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这种已在欧洲发展成熟的穿行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船东的重视,自1989年以来,国内外船东要求各研究院所对该类船舶的报价陆续增多。几年来,我国对这种穿行的研究改进工作一直没有停止。1990年,在原有的3600多吨多用途货船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同类船舶,在保证船舶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以提高经济型为指导思想,对船舶的尺寸、线型、布置及主要设备国产化选型等各方面均进行了优化改进后,推出了多种多用途船。其中包括集散两用船舶。随着世界航运业竞争日趋激烈,对船舶的性能和使用要求亦愈加增高,船舶的高技术化和多功能多用途化已经成为趋势。然而,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船价不断下降,似的造船业中的竞争更加剧烈。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竞争中求生存,降低造船成本是一条必由之路。1.2 集装箱的定义:集装箱(container)是指海、陆、空不同运输方式进行联运时用以装运货物的一种容器。香港称之为货箱 。台湾称之为“货柜”。关于集装箱的定义,国际上不同国家、地区和组织的表述有所不同。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集装箱定义如下: 集装箱是一种运输设备;具有足够的强度,可长期反复使用;为便于商品运送而专门设计的,在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下运输时,无需中途换装;具有快速装卸和搬运的装置,特别是从一种运输方式转移到另一种运输方式时; 设计时注意到便于货物装满或卸空;内容积为1 立方米或1 立方米以上。 集装箱这一术语的含义不包括车辆的一般包装。 1.3 集装箱的分类: 运输货物用的集装箱种类繁多,从运输家用物品的小型折叠式集装箱直到40英尺标准集装箱,以及航空集装箱等,不一而足。这里仅介绍在海上运输中常见的国际货运集装箱类型。 按用途分类: 集装箱按箱内所装货物一般分为:(1)通用干货集装箱(Dry Cargo Container) 这种集装箱也称为杂货集装箱,用来运输无需控制温度的件杂货。其使用范围极广,据1983年的统计,世界上300万个集装箱中,杂货集装箱占85,约为254万个。这种集装箱通常为封闭式,在一端或侧面设有箱门。 这种集装箱通常用来装运文化用品、化工用品、电子机械、工艺品、医药、日用品、纺织品及仪器零件等。这是平时最常用的集装箱。不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各类固体散货、颗粒或粉未状的货物都可以由这种集装箱装运。 (2)罐式集装箱(Tank Container) 它是专用以装运酒类、油类(如动植物油)、液体食品以及化学品等液体货物的集装箱。它还可以装运其他液体的危险货物。这种集装箱有单罐和多罐数种,罐体四角由支柱、撑杆构成整体框架。者由于侧壁强度较大,故一般装载麦芽和化学品等相对密度较大的散货,后者则用于装载相对密度较小的谷物。散货集装箱顶部的装货口应设水密性良好的盖,以防雨水侵入箱内。 (3)台架式集装箱(Platform Based Container) 它是没有箱顶和侧壁,甚至连端壁也去掉而只有底板和四个角柱的集装箱。这种集装箱可以从前后、左右及上方进行装卸作业,适合装载长大件和重货件,如重型机械、钢材、钢管、木材、钢锭等。台架式的集装箱没有水密性,怕水湿的货物不能装运,或用帆布遮盖装运。 (4)平台集装箱(Platform Container) 这种集装箱是在台架式集装箱上再简化而只保留底板的一种特殊结构集装箱。平台的长度与宽度。与国际标准集装箱的箱底尺寸相同,可使用与其他集装箱相同的紧固件和起吊装置。这一集装箱的采用打破了过去一直认为集装箱必须具有一定容积的概念。 (5)敞顶集装箱(Open Top Container) 这是一种没有刚性箱顶的集装箱,但有由可折叠式或可折式顶梁支撑的帆布、塑料布或涂塑布制成的顶篷,其他构件与通用集装箱类似。这种集装箱适于装载大型货物和重货,如钢铁、木材,特别是像玻璃板等易碎的重货,利用吊车从顶部吊入箱内不易损坏,而且也便于在箱内固定。 (6)汽车集装箱(Car Container) 它是一种运输小型轿车用的专用集装箱船。1.4 内河集装箱船的特点 1.4.1 内河集装箱船的船型结构特点:内河集装箱船的船型较有特点,它多为带有首楼和尾甲板室,单层连续甲板,尾机型,甲板具有超大型开口、双桨、较瘦狭、柴油机驱动。1)内河集装箱船的船型特点内河集装箱船舶的船型较有特点,它多为带有艏楼和艉甲板室、单层连续甲板、艉机型、甲板具有超大型开口、双桨、较瘦狭、柴油机驱动。2)内河集装箱船的结构特点 a.内河集装箱船结构型式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规定的基本结构型式主要有三种:双底双舷、双底单舷、单底单舷,并在舷侧顶部设置纵向抗扭箱结构。b.内河集装箱船特点内河集装箱船具有宽大的货舱开口及方整的货舱,舷侧上部设抗扭箱,通常上甲板、双层底、抗扭箱均为纵骨架式结构,其余舷侧、艏艉舱为横骨架式结构,集装箱四角船底部分需局部加强。由于内河集装箱船具有宽大的货舱开口,其扭转强度的重要性已上升到与总纵强度同等的地位。1.4.2 结构设计原则全船采用混合骨架式结构,货舱区采用双壳双底,首尾机舱区域为横骨架式。无论采用什么骨架形式,纵向构件均应有良好的结构连续性;甲板、舷册及船底骨架应能有效地连接,构成完整的钢性整体。肋骨或纵骨间距一般应不大于600mm.板的取值如果小于10mm时,其小数点后面的数值小于0.25时舍去;大于或等于0.75mm时进1mm ,如果计算所得的板厚大于10mm,小数点后的数值按四舍五入。当骨材直接与板相连接时,要求的剖面模数和惯性矩为带板的最小要求值;普通骨材的 带板宽度取骨材的间距;强骨材带板宽度取强骨材跨距的1/6,但大于负荷平均宽度,亦不小于普通骨材间距。若骨材仅一侧有带板时,则带板宽度取上述规定的50%。当骨材不直接与板相连时,要求的剖面模数与惯性矩仅为骨材不带板最小要求值。1.5 敞口集装箱船1.5.1敞口集装箱船优点 敞口集装箱船是指其一个或多个货舱不需设置舱口盖的船舶,它具有很多优点:1) 港口装卸速度快由于没有(或很少) 舱口盖需要开闭,也没有(或大部分没有) 堆放在舱口盖上的集装箱,省掉了复杂的绑扎装置,使船舶停港时间大为缩短,特别是对那些短程航行并频繁停靠港口的集装箱船来说将带来更大利益。2) 货物堆置管理方便一般集装箱船必须先把舱口盖上的集装箱移走并开启舱盖,才能吊取船内集装箱,而敞口集装箱船允许货物直接进行装卸,可以减少集装箱不必要的重新堆置和移换,尤其是装载重箱更体现其优越性。对于停靠较多港口需反复装卸的集装箱船,将显得更加有价值。3) 减轻船员负荷敞口集装箱船由于绑扎系统减少,绑扎索具的拆卸、安装和维修工作以及离港前的绑扎情况检查都减少,这样可大大减轻船员的工作负荷。4) 其它一般集装箱船需有较大空间给翻滚和堆放舱盖用,故比敞口集装箱船有较大的船长。此外,一般集装箱船存在舱口盖容易变形等缺点。总之,货舱不设舱口盖,可供货物装卸简单快捷是显而易见的。1.5.2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因舱盖存在舱内进水问题,实际证明下雨是舱内有水的主要来源。对舱内进水问题所采取的措施:1)用得较多的措施是:为了减少航行中海水溅入,穿首部1-2个货舱加盖,既能避免首部上浪进水又不可放不宜进水的集装箱。另外,增大型深,或加高货舱前端围壁,或将上层建筑驾驶室前移至货舱前面,以减少货舱进水量。2)在无舱盖上放设置轻便的活动遮雨蓬,防止暴雨袭击。3)通过船模耐波性试验测定货舱进水量,据此配备足够余量的大容量的自动舱底泵,排出货舱积水。4)在水线以上适当高度处设置装有止回阀的排水孔,作为故障保护。5)为了减少货舱底部积水的自由液面影响,货舱内用槽形内底或在内底板上设300mm高的纵行。6)采用球首和外飘的组合型船首,使首部上浪和飞溅降至最低。1.6 制约集装箱船大型化的因素制约集装箱船大型化的因素主要有船舶本身的技术因素、港口方面的因素以及集装箱和集装箱绑扎的因素。1、船舶本身的技术因素是:a. 结构强度: 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设计中结构强度, 尤其是抗扭强度问题最为突出。b. 稳性:船舶稳性的要求限制了集装箱的堆高。但大型集装箱船因宽度增大, 因此改善了稳性。c. 舱口盖的强度:受制于岸吊的起吊能力, 舱口盖的强度不能无限制的扩大, 因而也制约了集装箱的堆高。d. 进系统:受制于单个主机功率以及单个艉轴强度。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航速要求越来越高,对推进效率、主机马力、艉轴强度等要求都很高。目前的6000箱船主机缸数已达12个缸,如建造12000箱船,单个主机能否发出足够的功率尚待研究。2、港口方面的因素: 对8000箱以上的集装箱船所要挂靠的港口来说,其泊位长度、吃水,岸吊的臂展,装卸速度及码头堆场的容量要求均较高。3、 集装箱的因素:集装箱自身的强度限制了集装箱的堆高。4、 集装箱绑扎的因素:集装箱绑扎件的强度限制了甲板上堆放的数量和重量。另外,经营超大型集装箱船,船东的揽货能力无疑是决定其发展的最重要商业因素。1.7 集装箱船结构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1.7.1典型货舱的集装箱布置一般来说, 典型货舱的集装箱布置应合理而紧凑, 它对集装箱船的主尺度、货舱及货舱口的大小、船体结构强度等有很大的影响。通常一个货舱有2 个货舱口, 每个货舱口纵向布置2 行20f t 或1 行40f t 集装箱,每个货舱口长度为40f t 集装箱长度加上集装箱与舱口的间隙, 货舱口之间的横向甲板条一般取2 档肋距。对于一千几百箱级的集装箱船, 通常货舱口的长度为16 个肋距, 肋距0. 79m 0. 8m , 大型集装箱船的肋距可大到0. 82m。只要间隙够, 应尽可能取小的肋距。2 个货舱口长度与横向甲板条加上货舱两端空间就决定了一个货舱长度。货舱口宽度为集装箱列数乘以箱宽加上集装箱之间横向间隙, 再加上集装箱与舱口的间隙。集装箱与舱口间的纵向及横向间隙取决于导轨架的形式和舱口角隅半径。上述这些间隙也影响货舱口的长度和宽度。甲板上集装箱的列数通常比舱内集装箱多1 2 列。如多2 列集装箱, 双壳宽度(或甲板宽度) 较大, 达2. 2m 左右, 纵舱壁可伸到双层底(; 而多1 列集装箱, 双壳宽度较小, 在1. 1m 左右, 纵舱壁不能伸到双层底, 因此舱内最底层外侧1 列集装箱需取消, 改为阶梯平台。显然双壳窄的船宽就小, 结构重量也轻, 更先进一些。货舱内集装箱的层数确定后, 船的型深和货舱舱口围板的高度就相应确定了。其他货舱的集装箱布置可参照典型货舱集装箱布置依此类推。1.7.2 集装箱箱角处的加强在集装箱箱座下面,双层底内应设置桁材和肋板,平台或甲板下应设置纵桁和横向强构件(如强横梁、横隔板或横舱壁)。在集装箱箱座的水平方向,舷侧应设置水平构件(如桁材、纵骨、或平台),横舱壁初应设置水平桁。1.7.3 横向强度集装箱船货舱区域的舷侧横强度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设计中应注意下述两点:1)横向强肋框,它是由肋板、强肋骨和纵舱壁的垂直桁及甲板强横梁构成;或肋板和带有开孔的横向强框架构成。通常是3个4个肋距设置,横向强肋框主要承受水压力和货物重力。肋板和舷侧横向强框架连接处一般是高应力区,该部位的构件需适当加厚。必要时,应进行二维有限元分析确定该处板厚值。2)货舱区舷侧上部的纵向抗扭箱是集装箱船船体结构中最薄弱的部位,不但应力高,横向变形也大,这种特征在大型集装箱船上尤为显著。尽管船体结构的横向变形是在弹性范围内,但它对甲板上放置集装箱或保证舱口盖的密封是不利的。因此,应增加纵向抗扭箱构件的尺寸,特别是增加甲板的板厚,提高该区域的结构刚度,尽可能控制船体的横向变形。但这会导致船体重量增加,重心提高。比较合理的方法就是在开口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横向支持舱壁或横向抗扭箱结构,增加开口区域的横向刚度。此外,可设置纵向连续舱壁围板。虽然纵向连续舱口围板本身的抗扭作用并不明显,但它能计入总纵强度,增加船体舯剖面模数。第二章 船体结构规范计算书2.1 本船简介本船为航行于长江A级航区的集散两用船。主要用于运载标准集装箱及一般干杂类货物。本船设单层连续强力甲板,并设有平台甲板。货舱区域为纵骨架式,设双层底、双舷侧。首、尾部为横骨架式,设单层底、单舷侧。本计算书按CCS2009钢质内河船建造规范设计。2.2 船体主要参数 总 长LOA 89.60 m 两柱间长Lpp 85.50 m 型 宽B 15.20 m 型 深D 6.55 m 设计吃水d 5.80 m 肋 距s 0.60 m 主尺度比 L/D=13.0 B/D=2.432.3 船体结构构件计算2.3.0. 肋距 由于总布置图中所给的肋距是s=0.6m。 取肋距: s=0.6m 2.3.1外板及内底板2.3.1.1船底板根据钢质内河船建造规范(以下简称内规)8.3.1.1节大舱口船货舱区域的船底板厚度t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t=aL+s+ mm式中: L-船长,m; s-肋骨或纵骨间距,m; a-航区系数,A级航区船舶取a=1;、-系数,纵骨架式取=0.05 =3.9 =1.0。 本船取:L=85.5m s=0.6m a=1 =0.05 =3.9 =1.0计算得: t=7.615 mm 根据内规2.3.2.1节船底板厚度t尚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t=4.8sd+r mm 式中: d-吃水,m; s-肋骨或纵骨间距,m;r-半波高,m,按内规1.2.4节的规定确定。 取r=1.25m; 本船取:d=5.8m s=0.6m r=1.25m计算得: t=7.65 mm 船底板厚度取t=10 mm 满足要求 根据内规2.3.2.3节首,尾部船底板厚度应不小于船中部的船底板厚度。 取t=11 mm 满足要求 根据内规2.3.2.4节过渡区域船底板厚度应不小于船中部船底板厚度的0.8倍。 取t=10 mm 满足要求2.3.1.2平板龙骨根据内规2.3.1节船中部平板龙骨厚度应按船中底部厚度增加1mm。 取t=11 mm 满足要求根据内规2.3.1节首,尾部平板龙骨厚度应不小于船中部船底板厚度。 取t=12 mm 满足要求平板龙骨宽度应不小于0.1B,且应不小于0.75m。 取b=1600 mm 满足要求2.3.1.3舭列板 根据内规2.3.3节若船底板厚度大于8mm时,则舭列板厚度厚度可与船底板厚度相同。取船中 t=10 mm首、尾部 t=11 mm 满足要求2.3.1.4舷侧列板 根据内规2.3.4节船中部及过渡区域舷侧外板厚度应不小于船底板厚度的0.9倍。取t=10 mm 满足要求船首尾部舷侧外板厚度,应不小于船中部船底板厚度。 取t=11 mm 满足要求2.3.1.5舷侧顶列板 根据内规8.3.3节舷侧顶列板在强力甲板下的宽度应不小于0.15D,且应不小于250mm。 取b=1000 mm 满足要求 船中部舷侧顶列板得厚度应不小于强力甲板厚度的0.85倍或舷侧外板厚度增加1mm,取其大者。舷侧顶列板可逐渐向首尾两端减至首、尾部的舷侧外板的厚度。 取船中 t=11 mm; 首、尾部 t=11mm 满足要求2.3.1.6内底板根据内规2.3.9节内底板厚度t应不小于内规2.3.2.1节和2.3.2.2节计算所得的0.8倍。取t=8 mm 满足要求 根据内规8.3.5.2节 装载集装箱或件杂货物时内底板厚度t尚不应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t=5.5sh mm t=0.8t1 mm式中: s-肋骨或纵骨间距,m;h-计算水柱高度,m,自内底板上缘量至干舷甲板边线(或舱棚顶板与围壁板交线)的距离。 t1-由内规8.3.3.1节计算所得,本船: s=0.6m h=5.55m t1=7.615mm 计算得:t=7.774 mm t=6.092 mm取t=10 mm 满足要求 根据内规2.3.9.3节机舱内的内底板厚度和双层底内燃油舱的内底板厚度尚应加厚1mm。取t=11 mm 满足要求 根据内规2.3.9.5节内底边板的厚度应不小于内底板的厚度。取t=11 mm 满足要求2.3.2.甲板2.3.2.1强力甲板根据内规2.4.1节 船长大于或等于50m的船舶,其中部强力甲板的最小厚度t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首、尾部强力甲板最小厚度应不小于中部的0.9倍。 t=sa(L+85) mm式中:L-船长,m;s-纵骨间距,m;a-航区系数,对A级航区船舶取a=1。 计算得: t=7.83 mm取 t=10 mm 满足要求 首、尾部强力甲板厚度取t=10 mm 满足要求 2.3.2.2甲板边板根据内规2.4.1.3节船中部甲板边板的宽度应不小于0.1B,厚度应按甲板厚度增加1mm。首、尾部甲板边板厚度可与该处的甲板厚度相同。根据内规8.3.6.1节货舱区域内的甲板边板的厚度t尚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值: t=1.1L mm式中:L-船长,m。 计算得:t=10.2 mm货舱区域以外的甲板边板可以逐渐减薄至与甲板相同的厚度。 取 船中部:b=1550mm t=11mm 首、尾部:b=1550mm t=11mm 满足要求2.3.2.3非强力甲板根据内规2.4.3节其他各层非强力甲板厚度一般不小于3.0mm。 取t=8 mm 满足要求顶篷甲板可以减薄至2.0mm。 取t=2 mm 满足要求 2.3.3货舱区域纵骨架式双层底骨架2.3.3.1 双层底高根据内规2.6.1.2节 双层底无论何种骨架形式,其在中纵剖面处的高度h应不小于下式计算值,且不小于700mm也不大于1500mm。 h=27+47B1 mm式中:B1-双层底计算跨度,m,双舷侧船取内舷板至内舷板间的距离。本船取B1=11.3m 计算得:h=558.1 mm 取h=900 mm 满足要求2.3.3.2 实肋板根据内规2.6.2.1节双层底实肋板不论骨架形式,其间距应不大于2.5m。 取l=1.8 m 满足要求 根据内规2.6.2.2节 实肋板厚度与所在部位船底板厚度相同,但应不小于5mm。 取t=10 mm 满足要求2.3.3.3 水密肋板根据内规8.4.2.5节水密实肋板的间距应不大于0.3L,其腹板厚度应较实肋板厚度增加1mm。对双舷侧结构船,水密实肋板应与水密横舱壁在同一肋位上。 取t=11mm 满足要求 2.3.3.4 中桁材 根据内规2.6.4节 中桁材应连续贯通。中桁材的厚度应与所在部位平板龙骨的厚度相同,但应不小于相连实肋板的厚度。取h=900mm t=11mm 满足要求2.3.3.5 旁桁材根据内规8.4.3.1节桁材的间距应不大于2.6m。 取l=1.8m 满足要求根据内规8.4.3.3节旁桁材由间断板构成,旁桁材厚度应与所在部位船底板的厚度相同,但应不小于相连实肋板厚度。取h=900mm t=10mm 满足要求 2.3.3.6船底纵骨根据内规2.6.7.1节船底纵骨的剖面模数应不小于下式计算所得值得0.8倍。 W=Ksd+rl2 cm3式中:K-系数,在船中部K=0.015L+5.6,其中L为船长,船中部以外可逐步递减至0.8K;s-船底骨材间距,m;d-吃水,m;r-半波高,A级航区取r=1.25m;l-纵骨跨距,m,取实肋板间距。 本船取: K=6.89 s=0.6m d=5.8m r=1.25m l=1.8m 计算得: W=184.6*0.8=147.7 cm3 纵骨的剖面惯性矩应不小于下式计算所得值: I=1.1al cm4式中:a-纵骨连同带板的剖面积,cm2;l-纵骨跨距,m,取实肋板间距。本船取: a=60cm2 l=1.8m 计算得: I=380.16 cm4 根据内规8.4.5.1节船底纵骨除应满足内规2.6.7.1节要求外,其剖面模数尚应不小于内底纵骨剖面模数的0.85倍。计算得: W=0.85W1=0.85*122.37=104.01 cm3查型钢表:取L140*90*10 其W=199.61 cm3I=2317.19 cm4 满足要求 2.3.3.7 内底纵骨根据内规2.6.7节内底纵骨的剖面模数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值: W=W1hD cm3 式中:W1-外底纵骨计算所得的剖面模数;h-自内底板量至干舷甲板(或舱棚顶板)下缘的垂直距离,m;D-型深,m。本船:W1=147.7 cm3 h=5.55m D=6.55m 计算得:W=125.15 cm3 根据内规8.4.4.1节货舱区域内底纵骨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值: W=5.8shl2 cm3式中:s-纵骨间距,m; l-纵骨跨距,m;h-计算水柱高,m。装集装箱和件杂货时,取内底板上表面至干舷甲板边线(或舱口围板顶缘)的距离。 本船取:s=0.6m l=1.8m h=5.55m 计算得:W=122.37 cm3查型钢表:取L140*90*10 其W=199.61 cm4 满足要求 2.3.3.8 肘板根据内规2.6.8.1节纵骨架式中桁材在实肋板间距的中点,应左右加设通至邻近纵骨处的肘板,其厚度与实肋板相同。 取t=10mm 满足要求 根据内规2.6.8.3节纵骨架式双层底的舭部无实肋板的肋位上应设置与实肋板厚度相同的肘板,并延伸至邻近的船底纵骨和内底纵骨。 取t=10mm 满足要求2.3.3.9 开孔根据内规2.6.9.1节内底板上的人孔,应尽量在双层底的对角处,并用水密封闭。 取椭圆人孔400*500 满足要求根据内规2.6.9.2节实肋板与旁桁材均应开设人孔,开孔的位置应沿船长、船宽方向尽量呈直线排列。开孔高度应不大于双层底高度一半,宽度应不大于双层底高度。 取椭圆人孔400*500 满足要求根据内规2.6.9.3节实肋板与旁桁材的上应开设适当的流水孔和透气孔。 取流水孔D=50mm 透气孔D=50mm 满足要求2.3.4 首、尾部横骨架式单底骨架2.3.4.1实肋板根据内规2.5.2.1节 横骨架式船应在每个肋位上设置实肋板。根据内规2.5.2.2节实肋板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值(如设有纵舱壁或双向纵桁架时,应按内规7.5.1.2节的规定进行计算): W=Ks(fd+r)l2 cm3 式中:s-实肋板间距,m;f-系数,按表2.5.2.2(1)取f=1;d-吃水,m;r-半波高,m,A级航区船取r=1;l-实肋板跨距,m,取实肋板与舷侧外板交点之间的距离;K-内龙骨修正系数,按下式计算: K=a(l1/l-1.1)+b其中:a、b-系数,按表2.5.2.2(2)取a=2.5 b=2.4 l1/l-船长比,l1为舱底平面长度(取两横舱壁间距离)m;取值范围按表2.5.2.2(3)选取。 取l=7.6m l1=8.4m 计算得:K=2.4 本船取:s=0.6m f=1 d=5.8m r=1.25m l=7.6m K=2.4 计算得:W=586.38 cm3 取实肋板:9001012010 其剖面模数W=1512.63cm3 惯性矩I=50886.7cm4 满足要求2.3.4.2 中内龙骨根据内规2.5.3.1节船底应设中内龙骨。中内龙骨应尽量贯穿全船,首、尾尖舱部分可用间断板。根据内规2.5.3.2节中内龙骨腹板的高度和厚度与该处实肋板相同,面板剖面积应不小于实肋板剖面积的1.5倍。 取中内龙骨:9001015012 满足要求2.3.4.3旁内龙骨根据内规2.5.4.1节船底应设置旁内龙骨。旁内龙骨可用间断板构成,尺寸与该处实肋板相同。 取旁内龙骨:9001012010 满足要求2.3.5货舱区域纵骨架式双舷侧骨架2.3.5.1 舷侧纵骨根据内规8.6.2.1节舷舱内的骨架如为纵骨架式,其外舷纵骨和内舷纵骨(舱壁纵向扶强材)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值 W=5s(0.9d+r)l2 cm3 式中:s-纵骨间距,m;d-设计吃水,m;r-半波高,m;l-纵骨跨距,m。 本船取:s=0.6m d=5.8m r=1.25m l=1.8m 计算得W=111.8 cm3舷侧纵骨的剖面惯性矩I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值: I=1.1al2 cm4式中:a-纵骨连同带板的剖面积,cm2;l-纵骨跨距,m。 本船取: a=60cm2 l=1.8m 计算得: I=380.16 cm4 查型钢表选取内外舷纵骨尺寸相同为: 角钢 L140*90*10 其W=199.61 cm4 I=2317.19 cm4 满足要求 2.3.5.2 强肋骨根据内规8.6.3.1节内、外舷强肋骨的间距应不大于2.6m,且应与实肋板处于同一个肋位上。 取l=1.8m 满足要求根据内规8.6.3.2节舷侧骨架为纵骨架式时,强肋骨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W=6s(d+r)l2 cm3式中:s-强肋骨间距,m;d-吃水,m;r-半波高,m;l-强肋骨跨距,m,取实肋板上缘至强横梁下缘的垂直距离;当设置撑材时,取上述距离的1/2,但应不小于1.2m 。本船取:s=1.8m d=5.8m r=1.25m l=1.8m计算得: W=328.92 cm3查型钢表:选取T型材: 3501215012 其剖面模数W=974.83 cm3 满足要求2.3.5.3 舭肘板 根据内规2.7.5.3节船底如为双层底时,应用舭肘板将肋骨与内底边板固定,舭肘板的直角边长应不小于肋骨高度的3倍,其搭接长度应不小于肋骨高度的2倍。 根据内规2.7.5.4节舭肘板的自由边应有折边(或面板),折边(面板)的宽度一般为舭部厚度的10倍。 取舭肘板: 60060010 2.3.5.4 梁肘板根据内规2.7.6节当肘板任一直角边长与肘板厚度的比值大于30时,肘板的自由边应折边或面板,折边或面板的宽度一般为肘板厚度的10倍。 取梁肘板:60060010 2.3.6.首、尾部横骨架式单舷侧骨架2.3.6.1主肋骨根据内规2.7.1.1节横骨架式舷侧骨架可采用强肋骨与普通肋骨相间布置的交替肋骨制。根据内规2.7.2.1节普通肋骨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W=Ks(d+r)l2 cm3式中:K-系数,按表2.7.2.1选取,取K=3.8;s-肋骨间距,m;d-吃水,m;r-半波高,m,A级航区取r=1.25; l-肋骨跨距,m,对主肋骨和未设置舷侧纵桁的普通肋骨取肋骨与实肋板内缘交点至肋骨与横梁内缘交点间的垂直距离。 本船取:K=3.8 s=0.6m d=5.8m r=1.25m l=5.55m计算得: W=495.12 cm3选取T型材: 2501210012 其剖面模数W=533.65 cm3 满足要求 2.3.6.2 强肋骨根据内规2.7.3.1节舷侧骨架为交替肋骨制时,强肋骨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W=Ks(d+r)l2 cm3式中:K-系数,自航船取4.0;s-强肋骨间距,m;d-吃水,m;r-半波高,m,A级航区取r=1.25;l-强肋骨跨距,m。 本船取:K=4 s=1.8m d=5.8m r=1.25m l=2.95m计算得: W=441.74 cm3选取T型材: 3501215012 其剖面模数W=974.83 cm3 满足要求2.3.6.3 舷侧纵桁根据内规2.7.4.1节舷侧骨架如设置舷侧纵桁时,舷侧纵桁的剖面尺寸应与强肋骨相同,且应尽量延伸至首尾。 选取T型材: 3501215012 其剖面模数W=974.83 cm3 满足要求2.3.7.货舱区域纵骨架式甲板骨架2.3.7.1强横梁根据内规8.8.1.1节开口线外侧甲板在设置强肋骨的肋位上应设置强横梁,强横梁的间距应不大于2.6m。 取l=1.8m 满足要求根据内规8.8.1.2节双舷侧结构的开口线外侧甲板强横梁应与舷侧强肋骨尺寸相同。取T型材: 3501215012 满足要求根据内规2.8.5节纵骨架式强横梁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直之值: W=8cshl2 cm4式中:c-系数,对A级航区强力甲板取1.45;h-甲板计算水柱高,m,强力甲板取0.5m; s-强横梁间距,m;l-强横梁跨距,m,对强力甲板取舷侧至纵舱壁(双向纵桁架)或纵舱壁(双向纵桁架)之间跨距点的距离。本船取: c=1.45 h=0.5 s=1.8m l=1.9m计算得:W=50.25 cm4查型钢表: 取 3501215012 其W=974.83 cm3 满足要求2.3.7.2甲板纵骨根据内规2.8.2.2节甲板纵骨的剖面模数W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值: W=kcshl2 cm3式中:k-系数,船中部k=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