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服装艺术作品中国风格的美学特征.doc_第1页
论服装艺术作品中国风格的美学特征.doc_第2页
论服装艺术作品中国风格的美学特征.doc_第3页
论服装艺术作品中国风格的美学特征.doc_第4页
论服装艺术作品中国风格的美学特征.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谈中国设计艺术作品美学思想与文化 艺术创作的起源在于对生命及生活热爱的一种表现,而风格是自然带出,不能把现代中国艺术文化的前途走向当作创作的使命。所谓风格自然带出,其实受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影响很大,简单的说就是文化背景和环境的影响,所以真正的中式风格应从内在的修养上接近中国。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的传统美学源于礼乐传统的儒家美学,并在发展中逐渐与老庄、玄学、佛禅等美学思想相融合。虽然社会不断进步,但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代设计师的各种视觉想象与实践。如今,新技术、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对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对当代设计的影响。要认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一定要把握住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首先,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到汉魏的王充、刘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学思想。除了哲学家,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品。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材料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值得现代设计师有很好地学习。其次,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譬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这个特点使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实质。第三,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虽然自先秦诸子以来,造物的工艺就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古人强调“技进乎道”,从实际操作的高超技艺中可以归结出美的规律“道”。技艺的神化,进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和激发因素。这种道与技的辨证关系,应该为现代设计师所把握。文化传统对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传统影响设计原则;传统影响设计师和受众的思维方式;传统影响设计的形式体系;传统影响设计的评价标准。设计无时无处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恣意作为的纯个人行为。从材料、工具、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影响着每一个设计师。中国的设计界也应该重视传统继承的问题。举例来说,国人欣赏具有“高雅”、“雅致”格调的物品,实际上是受传统老庄美学宣传的“恬静淡泊”的美的影响。那么设计师在处理这一类格调的设计时,必然须遵循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是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的。这种创作之道的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提取出来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中国审美传统有所认识,对设计师而言是相当必要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继承并发展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是设计创新的前提。而脱出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将美学传统的精神注入到设计师的头脑里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创新。有人说中国风格可以分为三种型态,也是三种气质的表现:1、表现“敦厚稳重,端庄气派”的感觉。2、表现一种“潇洒飘逸,含蓄优雅”的气质。3、表现“纯朴古拙”的味道,追求“反扑归真”的理想。以上三种都是中国传统风格表现出的不同形态。此外在某些时段,中国人还喜欢一种热闹、丰富、欣欣向荣、喜气洋洋的气氛,如过年过节或喜庆时候的布置。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确实有了极大的改变,而且时代改变了,社会结构、经济、政治等环境也变了,甚至现代人的思想、需求、价值标准及美学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故从理论上来看,现代中式风格,应是传统与现代的配合。中国文化的魅力或许会在大多数人厌倦了西方那种模式化之后大放异彩,但是不可否认,西方的艺术文化侵略的模式成熟度比我们强,包括我们现在见到的新城市建筑风格,街心花园之类的,都有很多参照物可以借鉴,而这种借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因为他们新鲜,而西方的东西不仅仅是新鲜的缘故,他们打着文明,文化,和高科技的旗号,也因为他们确实比我们发达,自然让人艳羡。让人想拿来显,我们也有这样的文明。毕竟不是自己的,别人看得多了也是不以为然。如何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人的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就需要好的设计师为大家所接受,并制造出更多能溶入大家生活的实用产品。 二、谈中国风格服装设计的起源及发展在中国一部分设计师在探寻中国风格设计之路。我认为要设计出中国风格必需要在中国文化上进行深挖掘,不论是音乐、戏剧、建筑、服饰、文字、手工艺等等,都有着设计师们可以摄取的地方。中国风格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精髓。包括款式造型、材料、色彩、图案、款式及工艺方面。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独特的服饰语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传承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古往今来,人们对精神上的追求远远胜过其他方面,原始社会中,在纺织技术尚为发明之前,人们就懂得利用骨针、骨锥缝合动物的皮毛,然后用天然美石,兽街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原始材料制成大量的装饰物,这些具备纪念意义的饰品既表达出古人对战胜自然的成就感,同时真实的反映出了当时人类对服装设计、搭配的最初印象。中国历代服装虽然姿态万千,各异其制,但在形式上,只有两种类型:一为上衣下裳制,一为衣裳连体制。在西周以前,主要用上衣下裳制。那时的服装,通常被做成两截:一截穿在上身,名曰“衣”;一截穿在下身,名日“裳”;以后的祷褶、襦裙等都是这种服装的遗制。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服装,将上衣下裳连为一体,合并成一件衣服,这种衣服就叫“深衣”。后世的袍褂、长衫等服,都是在深农的基础上产生的。自秦代以后,社会等级划分开始明显,服装设计的流行元素就取材与皇族权贵们的审美观念上,先秦时代,华夏族服装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那时的人们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裙子如今成为在女人们看来是秀出身材的漂亮服饰种类,但很难想象如今这么受欢迎的服装竟然在古代却是男女可共同穿着的服饰,而当时的“裙”造型简单,款式单一。以布绕身一圈束以布条(腰带)就是人们的日常装扮特色。而贵族的身份特征显示则是腰间缠绕布是红色的,在腰问垂于腹前。是当时显赫身份的标志,又叫韦,衣服是右衽窄袖长衣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是襟,裙上以花边装饰,没有纽扣,这样的服装搭配是那时妇人们最时髦的打扮,这种装饰很自然的让我想到了这两年在女孩子群中流行过的韩式小坎肩搭配,它以简单、轻盈的面料,衬托出穿着女子柔媚的气质,设计上起到缩短上身,拉长下身的作用,更加突现出女人完美的比例。与其他短装搭配,还可以打造出不同的层次感。其实,如今的韩国人的确足很好的借鉴了我国古代的服装设计元素,中和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引导现代的女性制造一种新的流行风潮。到了魏晋时期,旧时的袍式服装已经不再被人们沿用,南北朝时期流行幽雅飘逸的文人风度,不曾想乱世之中反倒引出了人们逍遥的态度,人们不再追求华丽、贵气的穿着风格,弧形的衣袖,柔美有垂坠感,使人们在举手投足问有了一种飘逸的风范,相比过去流行已久的袍服更增添了一分舒适性,这就是魏晋杂裾垂髯服,而这种服饰最大的设计感就取材与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而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匕舞。使穿着这样服饰的人有了更优美的体态。仔细想来,这种审美观念和现代的某些服装设计大师设计的概念真的有异曲同工之效。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中国给各个国家领导人定制的唐装成为世纪之交唐装热的高潮,喜庆及重大活动人们穿上唐装尽显中华之特色。这种流行现象的发生在学术上被称为“复古”,中式复古的服装设计并没有完全照抄历史上唐代上衣装束的全部风格,仅仪采用了印花,龙纹和对扣的几项特征元素,在保留原有的花饰图案的同时改变了外形的构造,显得更具备现代感。而唐代女子的特色就更加明显了,国人都知道,唐代女子以丰满为美。身材圆润的女子通常皮肤光泽度较好,用现代的话来讲,那时侯最流行的就足裹胸和清纱披肩,这样的装束无疑打造出女子们丰润、性感的魅力来。如今很多设计师也同样沿用了这样的服装设计概念,让现代的女子也可以穿着这样的服饰,展现傲人的体态。自信的走在大街上,享受大众投来的“注目礼”,这就彻底的反映出了服装设计对生活的影响。到了明、清两朝,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晚期,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分别为大襟、右衽、宽袖所组成,下长过膝。当然贵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绸缎为主,上绘有纹样,也有用织锦缎制作的。做工华丽。袍衫七的纹样,多寓有吉祥之意,这反映了封建统治者严谨的政治特征,服装中开始强调装饰各式抽象的装饰纹样,追求图形组合运用的美感。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原本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在明代妇女服饰中仍占一定比例。上襦为交领、长袖短农。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明朝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带有刺绣纹样,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古语中的“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问有很多细褶,行动如水纹。这种就类似于今天的多褶裙。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问的褶裥越来越细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看起来摇曳多肢,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这种装饰物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丌影响美观。这在很多古装剧中多可以看到,现代人沿用的配饰更具多样性。而清代的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雍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着小袖衣和长裙;可在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衣着中反映身份的大集中在这里。古代不同时期的服饰包含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了人们对服装设计美学的看法。而今天人们面对的是一个百变的世界,看着时装秀T台上模特们千姿百魅的身材以及不同类型的万种风情,我们不得不感慨服装设计对于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风采。当服装设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搭配方案,它给我们带来的最现实意义就是扮靓自己,让生活更加多彩。正是有它们的存在,才能带给我们今天的服装艺术设计学科设计师们更多的灵感构思。让我们的服装艺术设计这门学术不断发展。在对中国服装艺术发展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相信百变的是设计过程中灵感和创意,不变的是生活和我们追寻美感的步伐。三、谈中国设计师对中国风格的继承与发扬中国服饰的发展史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服装的深厚文化底蕴,并且也是设计师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当东方文化与西文文化交汇时,中国传统服装与西方服装体系也得到相互交融使得服装界更加注目于东方古老的文化精粹更使得服装舞台上的东方情结频现光彩。服装设计师们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充分将传统服装中的式样、局部、面料特点、图案和各种小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伟大民族精髓在时装舞台上刮起了长久的“中国风”。观看完10年秋冬中国时装周后你会明显感受到众多品牌均将设计的焦点集中在了中国元素上。近几年中国的时装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他们完美地将中国风格元素融入服装中其无论是面料选用,还是设计风格,都充满了典型的中国特色。中国顶级奢侈品象征的服装品牌NETIGER,每一季的服装发布都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季NETIGER以“天干地支”的主题,十二生肖为设计灵感,力求挖掘干支与生肖文化背后的永恒概念,翻新具有千年古羌韵味的羌绣,让我们再一次被华服震撼的气势所打动。梁子的“天意”品牌再次刮起“中国风”亦再次席卷世界。梁子的设计以“平和、健康、美丽”为理念,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坚持原创,致力于将中国传统面料和文化元素与国际流行时尚完美结合,使服装体现出个性大气之美。梁子的设计精致灵秀、含蓄优雅,不张扬、不奢华,崇尚纯粹与天然,兼具形式美和神韵美。其风格平和、淡定、自然、流畅,经得起推敲,带有浓郁的中国风情和人文雅韵,讲究于高贵优雅气质中体现出内在知性淳美的本色,令人品味出一种中国式的穿衣哲学。今年春末夏初之际我们08级美术系去了一次湖南凤凰古镇写生,我觉得这样的古镇居民苗族人的着装一点缺乏美感。与古镇的建筑那样的统一与和谐。镇上不论哪一家的民族服饰还有人们的着装都能与这个镇子融为一体。再看看我们身处的城市,人们的着装越来越“被西化”,“英伦风”、“韩日潮流”、“西部牛仔”等着装风格不就是对当今街头服饰的描述吗?我想应该把这种现象归罪于设计师对于地方传统文化认知的缺乏。中国服装设计如想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就必须重新找回自己的传统文化,事实上中国有很多特色都是因为坚持自己的文化才能走到现在,才能为世界各地的人所认可,比如中国戏剧,那种夸张的脸谱、那种唱腔、那种服饰无不成为外国人心中的中国风格。天地之间的美,要靠心灵来体会,中国古老的文明也要用心来欣赏。四、结束语在21世纪的国际时装舞台上。流行主题在不断更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