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土地的视角探讨城市化的定义王耕源 龚晓林(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摘要:城市化从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各定义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从资源配置、人口迁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城市化的定义。关键词:城市化;土地资源;人口迁移中图分类号:F291.1Exploring the Definition of Urba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Wang Gengyuan Gong Xiaolin(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se, Guizhou, Xingyi 562400)Abstract:Different disciplines hav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urbanization,.based the land resource, from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To explore the definition of urbanization.Keywords:Urbanization;Land Resources;Migration一、现行城市化定义的分类及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学术界对城市化的不同定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工业化论。这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过程,并认为城市化就是等于工业化。应该说,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的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工业化只是加速了城市化的速度而已,工业化既不是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也不是城市产生的原因),更不是城市化的终结。(2)社会转型论。即城市化是一个农村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过程。这一观点较之工业化论较为确切些。但同工业化论一样,社会转型也不是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但只是城市化的结果而已。(3)人口城市化论,即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虽然这一观点能够很好的解释城市化在人口方面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依然是片面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也只是城市化的一种结果而已,至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有城市人口流向郊区(即所谓的逆城市化)。(4)地理空间转化论。城市化实质是又乡村空间变为城市空间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区域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农业活动比重下降,居民点的地理景观、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特怔靠拢的过程。这一观点也是只从城市化的表面现象解释了城市化。由此可以看出,以上这些对城市化的定义,主要是从城市化的结果出发,并结合城市化在不同方面的(表面)特征,得出了不同的城市化结论;虽然能够从某一方面描述城市化,但并没有从本质上揭露城市化,理解城市化。事物的本质是单一的,而现象是多元的。城市化也是如此,从分析现象出发,由于其表象的多元性,所以才有那么多不同的解释。二、从土地的视角定义城市化1从土地视角定义城市化的原因从土地的视角理解和看待城市化的本质,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1)土地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 土地在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内,附着许多滋生万物的生产能力,如土壤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以及水分、空气,还可以接受太阳照射的光、热等。这些都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地球上的生物不可能生长和繁育,人类也就无法衍、存在和发展。(2)土地是人类生产及财富的根本源泉。 土地是人类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自然资源宝库、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其他一切生产资源和生产资源来源的来源和依托。土地与人类财富的关系,正如威廉配第所说的那样“土地是财富之母”。(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地关系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利用土地中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关系的实质就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人地关系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内涵:基本层次上,人地关系可简称为人口与土地的关系,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中间层次上,人地关系是指从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的关系层次上而言的,人地关系即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亦即人口与粮食供应的关系;综合层次,是指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亦即人口、环境(土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这三个层次的人地关系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4)土地是城市化发生的载体。土地由于其物理特性,具有承载万物的功能,因而成为人类进行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场所和空间,成为人类进行房屋、道路等建设的地基。可见土地是城市的载体,也是城市化进行的载体。2定义城市化的相关理论简述和概念解释(1)土地特性土地的特性主要有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报酬递减性等。土地的空间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地球是自然形成的,因此从总体上说,地球路面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虽然在沿海地区可以少量的围海造田,扩大土地面积,但这样的扩展是很有限的。土地报酬递减是指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土地的 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的后果。(2)土地价值差异土地的价值差异,往往是由土地的产值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土地价值的不同往往是由于其产出差异决定的。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以及相应的气候条件(光照、温度、雨量等)的差异,因而造成土地的巨大自然差异。这种自然差异导致了不同土地的价值(产值)不同。同时,由于人类的活动,比如道路修建,城市的建立以及其他一些活动,都可能导致土地产值差异的发生。(3)人的需要理论1943年,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将人的需要分成了5个等级:一、生存需要,如吃、喝、住处。二、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人身不会受到伤害,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三、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依附于群体,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四、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五、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是城市化的真正动力。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不仅有生物性,还有社会性,人是生物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体。人的生命也可分为生理生命和心理生命。人的生理生命需要,自然是重要的,衣、食、住、行一样都不能少,因而人们努力去发展农业、工业、交通业、住宅业等等。但人的生理生命需要是极其有限的,人的精神需要和心理欲望则是无限的1。(4)人口流动(迁移)理论人口迁移是各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社会经济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从人口迁移的动机和原因来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被迫迁移,由于政治和战争等的原因,或者是由于生活所迫(由于自然灾害或者土地本身的贫瘠,不能维持生存)会产生大量迁移(难民)人口,他们逃往其他安全的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常提供经济上和人道主义的援助,保证难民的生存权利。第二类是劳动力迁移,人口由于寻求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工作机会而进行迁移,经济上的考虑是其迁移的直接原因。第三类迁移是非经济原因的人口迁移,如学习,培训、婚姻、投靠亲戚朋友、退休等等。应该指出,大部分所谓的非经济原因的迁移,其背后仍受到经济上的考虑所影响 2(P108-111)。城市化所涉及的人口迁移,主要包括第一类和第二类型的人口迁移。没有人口的迁移,城市化是本能进行的。 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这中迁移更是如此。(5)可持续发展理论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并得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的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即为可持续发展3(P10)。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五个原则: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主权原则和共同原则。其中公平性原则包含三层意思: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公平利用有限资源;可持续性原则指的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4(P12-14)。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和载体。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要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即满足当代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在对土地的利用中,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从中获取生活资料的“物质性生产方式”;其二是将土地看成是生存空间和依托的“精神性生产方式”,即土地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为主的方式。所以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首先是对这两种方式进行协调,达到土地利用同时满足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需求5(P36-37)。3从土地的视角定义城市化城市化,就是以土地资源价值(产值)差异为前提、以人口的流动为基础、以人的需要为驱动力,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简单说来就是人口流动以寻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6。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的需要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生存的需要,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选择更易于生存的地方(产值高的地区)。第二层意思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包括生活方式的变更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农村到城市,使得人的需要趋于得到满足。不同地域的土地资源的价值(产值)不同,导致了人口在不同的土地产值地域间流动,当然这种流动是也是伴随人口的增加而进行的。人们从低产值的土地流向高产值的土地。这种流动是以人们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源欲望为前提的,特别是当低产值的土地不能满足人们的生存或者生活时,更趋于流向能满足生存或生活的产值较高的土地。(在这里,人们也可能由产值较高的土地流向产值较低的土地,比如逆城市化。)正是由于土地具有固定性,而人口具有流动性,所以城市化是土地的固定性与人的流动性的有机结合。人口流动首先在自然条件产生土地产值差异的区域流动,进而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流动。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配置,在城市内部,要求根据城市各经济部门、各企业单位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以及土地自身的适宜性,在各行业部门间分配土地,调整土地经济关系,确定土地的各种不同的经济用途,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在农村,要对因城市话人口而放弃的农村土地进行整理和规划,进而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利用;协调城乡用地、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经济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1李明,张文和.城市化定义再研究J,重庆建筑,2003年(5).2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业务合同审批与存档的标准化模板
- 招聘成本效益分析-洞察及研究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湖北-湖北普外科(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湖北-湖北人力资源管理(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顶极物种适应性-洞察及研究
- 能源效率提升技术-第1篇-洞察及研究
- 特高压设备竞争-洞察及研究
- 粉丝社群认同建构-洞察及研究
- 高标准建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方案
- 住宅小区建设实施方案
- 2025年发展对象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2025年甘肃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 公司解散清算的法律意见书、债权处理法律意见书
- 《心系国防 强国有我》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第一课国防教育主题班会
- 连续安全技术交底8篇-1
- 2022年高校教师资格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试题库高分300题带解析答案(安徽省专用)
- 口腔科超声波洁牙知情同意书
- 公安派出所优质建筑外观形象设计基础规范
- C型钢检验报告
- 甲状腺腺瘤教学查房课件
- 人民法院法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