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书笔法教材行书笔法教材第一部分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帮谓之行书。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同楷书相比,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 减省点画: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2) 笔势流动:A: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在点画之 间增加勾挑与牵丝。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但需要注意的是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否则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了。B:改变书写笔顺: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如“秋、有、戎、半”四个宇,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3) 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写好横竖画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如果从右边翻笔写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书写法,由上回锋写一挑固然好,用牵丝把竖勾与斜挑连起来写则更佳。(4) 体态多变: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如“是”字的四个字尾,“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写意,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体态多变是行书的长处,是楷书和草书所望尘莫及的。 第二部分行书的用笔的特点是:起笔如楷,运笔如草,点画应接,笔断气连,主笔沉着,连笔轻细。 1、落笔 行笔 收笔 行书书写时,的每一笔点画都有落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1) 落笔:指的是开始书写点画时的起笔;(2) 行笔:指的是书写点画的中间运笔;(3) 收笔:指的是书写点画结束时的用笔。 如横画,左为落笔,中为行笔,右为收笔。如竖画,上为落笔,中为行笔,下为收笔。如撇和捺,头为落笔,中为行笔,尾为收笔。落笔有轻有重,行笔有快有慢,收笔有回有露。2、提笔 按笔 行书的用笔很讲究提按,这起到点画粗细变化和节奏的轻重作用。3、翻笔 折笔 不论翻笔还是折笔,都要求用笔慢而有力。(1)提笔:就是笔从纸面提起。提笔要轻,笔迹要细;(2)按笔:就是笔在纸上按下。按笔要重,笔迹要粗。 如:“毛”字的短撇和“领”字的斜撇,右上粗,左下细,都是先按后提;如“拉”字的平挑和“钢”字的斜挑,左下粗,右上细,也是先按后提。提笔与按笔,在用笔上总是结合着使用的。 4、连写笔 连写笔就是点画连写不断,中间用牵丝相连。用连写笔写出来的字,意态活泼,带有动态。 如:“乎”字的平两点、“易”字的两撇、“冬”字的下两点、“思”字的心字点,都是用连写笔写成。5、另起笔 另起笔就是点画不连写,而是另 起笔写;中间只有势相贯,而无笔相连。用另起笔写出来的字,用笔简洁平和而有静趣。 如“力”字的撇画、“未”和“文”字的反捺、“生”字的第二横画,都是用另起笔写成。 6、侧笔 侧笔就是侧锋落笔的简称。侧笔主要是取字的姿态,笔致比较方折,显得很刚劲。侧笔的用笔是偏倒一方,竖画横落笔,横画直落笔。 如五字的长横,广字的侧点,志字的中竖,个字的斜撇,都是侧笔写成7、顿笔 顿笔与按笔相似,但用笔要更重而有力。一般顿笔用在点画收笔的勾挑上。 如民家木元等字的勾挑,都是顿笔写成。 8、回锋 露锋(1)回峰:行书的用笔强调回锋,回锋一般是指在原笔迹上来回。回锋是锋芒毕露,显得很有精神。 如之字的平捺,走字的反捺的起笔部分。(2)露锋:露锋是锋尖落笔或出锋收笔,使锋尖露出。露锋时落笔要轻收笔要快。 如之字的侧点,井字的上横;出锋收笔如井字的右竖,天字的撇捺。9、撇出 挑出 无论撇出还是挑出,用笔都要干脆、迅速、有力。撇出是自上而下,挑出是自下而上,用笔都是由重而轻提笔出锋。(1)撇出 用笔撇锋而出叫撇出。 如“会”字的斜撇,“月”字的竖撇。(2)挑出 用笔挑修而出叫挑出。 如“红”字的挑画,“孙”字的挑画。 10、勾出 用笔勾锋而出叫勾出。凡勾出处,必须先顿笔一下,然后提笔勾出。 勾出可以由下而上,如周字的竖勾; 也可以由上而下,如空字的横勾。 在行书中,有的点画的勾出,是为了书写流利而一笔带出来的,如却字的右竖,大字的反捺。11、顺势顺着笔势而书写成画叫顺势。由于顺势用笔,行书才获得生命,点画之间递相映带,有情有态,神完气足,显得特别空灵流动。 如果点画相连,那么顺势的用笔则成了连写笔,如“春”字的三横、“火”字的点捺; 如果点画相断,那么顺势的用笔则成了另起笔,如“上”字的横与竖、“下”字的竖与点。第三部分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偏旁部首有利于写好汉字。行书的偏旁部首来自楷书,但书写更为简便。第 19 页 共 19 页单人旁 落笔稍重,向左下行笔,随后回锋翻笔,再顺势落笔写竖,先轻后重,最后回锋向右上趯出。如任字。 三点水 落笔轻,露锋尖,触纸后用力顿一下,然后勾出,接着顺势落笔写竖勾,勾时用力向右上趯出。如沈左耳旁 落笔写短横,顺势用笔而下写弧,再顿笔勾出,接着写竖勾,竖勾要挺劲,带有一定的弯势。如陈字。 右耳旁 落笔由轻而重写横出折,再顺势写弯勾,然后翻笔而上写竖画,竖如悬针,上粗下细一般来说,左耳收,右耳放;左耳流利,右耳工整;左耳竖有勾,右耳竖无勾;左耳占地小,右耳占地大。如都字。提手旁 落笔写横,再翻笔写竖勾,然后顺势写斜世无双挑。横画略向右上斜,竖勾挺拔带弧势,挑画由左下而右上,线条由粗而细,点画分明有力。如推字。 宝盖头 轻落笔重按笔写点,然后勾出,顺势写左竖点,再连着折笔写横,末了折笔用力向左下勾出整个宝盖头点画呼应,成上包下之势,字头宽敞,能包括或容纳下面部分。如宣字。趯土旁 落笔先写横画,再翻笔写短竖,然后顺势折笔用力向右上趯出。趯土旁的趯土要写得精悍,同时要与右面部分发生关系,其中特别是趯画。如城字。 双人旁 落笔先写短撇,回锋折笔写长撇,再回锋向上写竖画,然后顿笔勾出。整个双人旁要一笔写成,虽然用笔有提有按,但笔尖始终没有离开纸面。如徐字。 反犬旁 侧锋落笔,随即向右下撇出,顺势另起笔写竖勾,再落笔写撇折挑。反犬旁可以写成楷书似的勾挑,也可以回锋收笔无勾挑;有勾挑的势必从左上落笔写撇或撇挑,无勾挑的势必从右上落笔写撇或撇挑,用笔的笔势不同,因此字的体态也不同。如独字。王字旁 落笔写上横,随即折笔写竖画,再转笔向右上顺势写中横,然后折笔向左下写下横。王字旁的三横,要求长短角度有变化,一般来说,上画较短略向右仰,中横略长比较平正,下横最长由左下向右上挑出。三横有变化又和谐,这样安排就饶有趣味。如理字。 广字旁 先写上面侧点,接着提笔就势写横,再折笔写撇。广字旁的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往往由左上包右下,因此要注意空间。如店字。第四部分行书的笔法书法艺术 2011-01-29 17:50:13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根据上一节对行书特点的分析,我们对行书已有所理解和认识了。那么,它的结体和笔法有无规律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先来研究行书笔法的主要特点: 1改变楷法首先,要区别楷书和行书的笔法。楷书用楷法,包括点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一系列法则和要求。如起笔、收笔需要逆入停顿藏锋,收锋右行稍成波曲,收锋时也要停顿回锋,转折时有顿笔出锋成方折笔呈方笔,或藏锋成圆笔,钩笔有驻笔回挑等等。行书则要改变这些楷书的笔法,尽量采用简洁笔法。如起笔弃去楷法的逆入回顿笔,而是抢锋顺入;收笔时弃去停顿回锋,而是直接放锋,或上行书笔法举例:横竖画顺锋入笔,收笔放锋或上下连带行书转折顺锋下行行书的钩无驻笔回钩,而是直接放锋挑出带下连;行书的钩笔则弃去楷法驻锋回钩,而是顺锋左转直接放锋(见图7)。从图7的 “林”、“古”字的横画,抢笔顺入或不露锋或稍露锋尖,收笔时往上连竖笔入锋;“唐”字横画收笔时与左撇连接;“天”字第一横画收笔时与第二横画作笔断意连。图7的“明”、“开”、“高”、“展”等四字的各种转折都是顺锋或蹲锋下行,无楷书转折时的顿挫笔。图7的“而”、“秀”二字的楷书左钩,转化成放笔弧曲线;“衣”字的右钩与右捺相连成为一笔;“也”字的抛钩弃去,只有笔意。 2简笔连画简笔连画是行书的重要笔法。行书重行,为了书写时简便,在不影响基本字形的原则下,可以将就近的笔画连在一起,以减少起收笔的时间,如“波”字本应八笔,连画以后成五笔;“勞”字原为十二笔,连画以后变成八笔;“楊”字本是十三笔,连笔后减成五笔;“亦”字本是六笔,连笔后减成二笔(图 8)。连笔的法则应是顺势,相同或相近的笔画可以相连。背势的笔画多数情况下不能相连,行书连笔减画字例(一) 连笔减画字例如“木”字的左右撇捺,“小”字的左右点笔(图9)都是背势,故不能采用连笔。把左右两笔连在一起,即破坏了原来的字形结构,而容易误认为是别的字;但可以萦带连丝。线条连笔和使转过程中的萦带连丝应有区别。如“乘”字的第二横画连带第三横画(图10),又如“妙”字之“少”左点和右点的带丝,必须依势,比笔画本身要细,不可和笔画本身一样粗。故带丝的过程即是提笔的过程。图9行书连笔减画字例(二) “小”字、“木”字左右两笔不能连笔,连笔则易被误认,如、字例图10行书连笔减画字例(三) “乘”字、“妙”字连笔带丝,、连丝不能和连笔一样粗3笔断意连行书还有一个特点,各种点画之间都存在彼此的联系、呼应,这种联系和呼应,既有它减少笔画以利加速书写的实际作用,又能加强行书的艺术渲染效果。这种笔意萦带是行书中又一重要笔法。一个字两笔之间有距离,不能连带甚至不能连丝作一笔处理,又要在运笔过程中连带起来顺势而行,只得用笔意萦带的办法使笔画与笔画之间取得联系。其具体办法有两种形式:一种即前面曾说过的萦带牵丝的实连。而这种萦带牵丝不同于线条粗的连笔,联系过程用提笔牵丝运动,如“是、苦、图11行书笔画萦带牵丝字例救、于”等字(图11),都是通过不同笔画之间用萦带牵丝的办法形成一笔完成。另一种是笔断意连。笔断意连在行书笔法中有普遍意义,更赋有艺术品格。书法艺术中笔画呼应是构成艺术的重要手段,如上下、左右、长短、轻重等等,都存在呼应的关系。呼应使笔画之间形成一种有节律韵味彼此联系的整体效果,因而具有更丰富更含蓄的艺术内容。笔断意连是在两个笔画之间前一笔画收笔和下一笔画的起笔,通过形态、笔势的示意,在人们意念中形成的联系和呼应。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手段。如“以、水、能、谐”等字(图12),可见不同的笔画间的笔断意连。如果从更广泛意义上来理解,笔画之间的任何呼应和联系,都可以理解为笔断意连,如图13“所”字两竖画的收笔间,也是一种意连;“隆”字的竖画的右挑和右上“文”字的右捺回带,也是一种呼应;“门”字左右两笔虽然是背势,但也是一种呼应,是通过起笔之势相呼应。形成这种呼应,不是人们凭空得来的意念,而是通过笔法所表现出来的笔画形态、笔势,在人们的意念中所造成的联想。图12行书笔断意连字例(一)图13行书笔断意连字例(二)在行草书中,用笔的断和连所形成的联系,是行草书中的重要笔法技巧。要追求行草书的艺术效果,就必须认真地研究这种技巧,细致观察和研究传统书法作品中的点画形态和表现这种形态的用笔细微之处。笔法的连和断,连笔似乎更能表现出线条的连绵不断的气势。而笔断意连则艺术上更为含蓄,在行书的整个笔法处理上,更具有普遍意义,对提高行书的艺术品位更有它的价值。 4连绵用笔这里讲的连绵用笔,不仅讲一个字,也指字与字之间的萦带用笔。更接近草书的行草书,经常出现字与字之间的萦带运笔,以造成章法上的连绵不断的气势,犹如行云流水。在这种行草书中,一种是字体繁笔,但运笔连续,如王羲之丧乱帖中的“酷甚”、“痛贯”(图14)。这种通过两字之间的连带笔法,形成两字间的气势贯通,有一种节奏韵味。“痛”字的起点和“贯”字的下两笔形成呼应,在整体上就有虚实的变化。“酷甚”两字因其上下“惟”、“號”(号)两字距离相等,如无这两字间的连笔萦带,在章法上就显得松散了;连带以后,章法上贯通而又有变化。又一种是草体简笔的连笔萦带,如王羲之频有哀祸帖中“奈何”、“省慰”等字。这种连笔萦带,则更有动感,更显示出连绵的气势(图 15)。除这种两字间连笔萦带外,还有多字的连笔,从王羲之的行书手札中常见到这种情况。王献之以后更强化了这种多字的连笔萦带写法。如王献之鹅群帖(图16)、十二月割至帖(图17)中局部出现这种多字连笔萦带,固然是一种艺术处理手段,可以加强章法的跳跃和流动感,局部造成连绵的气势,但过多地使用多字连笔萦带,即会出现简单的重复,而简单的重复是令人厌烦的,是艺术中的忌讳,故运用时要很恰当,须与整幅作品协调统一。这种笔法似不宜多用,即便运用时,也应注意不要重复笔画形态,要有变化,并和整幅作品章法协调和谐。如米芾的张季明帖中的“气力复何如也”(图3),六字间均采用连笔,一气呵成。米芾尽量使用不同角度,变换着连笔的形态。 5超长笔法在行书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超长的竖笔和撇笔,如李邕的云摩将军碑中常见到的“神仙事” (图18),苏东坡寒食帖中的“湿苇”、“衔纸”的中间竖画故意拉长(图19)。又如颜真卿的江外帖中的“耳”字长笔法(图20)。米芾烝徒帖中的“寂”、“声”两字中的长笔(图21)。还有董其昌行书对联中的“声”字的长笔法(图22)。可见书法家常用这种超长笔法来变化布局,以白当黑,加重虚实变化。但是这种超长笔法在整幅作品中也不宜多用,用多了就显得重复,反而起相反的作用。所以,要使用适当而有变化,只能偶尔出现,犹如画龙点睛。当然,行书的笔法也是很丰富的,除以上所说明的几种笔法以外,还有如中锋、偏锋、露锋、藏锋、转笔等等,这些都属基本笔法,不仅行书中常使用,写其它书体也是常用的。在写行草书当中,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行笔的速度,即行笔中的快慢迟速的关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对于一幅作品的气韵、节奏、品位等都有极大的关联。行笔的快慢、迟速是辩证的关系,总是快和慢、迟和速存在转换,既不能一味的快速,也不能一味的迟慢,无论写一个字或写一幅作品,总是要快慢结合、迟速转换,才能有节奏、律动。一般讲,写点画时行笔速度要慢一些,写连带使转时行笔会快一些;接近楷体的字会慢一些,而接近草体的字会快一些。当然,行笔的快慢迟速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都是相比较而存在,也是提按运动过程,按下去时自然行笔要慢、迟一些,提起来运行时要快、捷一些,这当中是很细微的,需要很好体会,写出来才能自然。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图23)。其中连笔字如“之、顿首、善”等等,行笔速度较快。但从全篇看,似乎都是行楷书的繁体字,行笔速度较慢,实际上通过连笔和萦带、转笔等处理,不仅在章法上显得活跃,有节奏变化,并从中体现出行笔的速度,线条的流动,结字的活泼,表现出很高的艺术趣味。从全帖看是慢笔多,而实际上行笔较快,这是一种形似慢而运笔跳跃快速的写法。另外,如丧乱帖(图24,局部)都是行书笔法,连笔萦带多,看来似乎行笔速度较快,但实际上除了连带较多的字行笔速度较快外,大多数字通过起、收笔的点画,在较快速度使转中减低了行笔速度,这是一种似快而慢的写法。以上例子说明,行笔的快慢疾迟都与字体结构有关系。但更主要的是善于运用笔法,掌握好快慢迟速的运笔节奏,这对提高行书的艺术性起着重大作用,故必须认真研究。行书的结构和章法书法艺术 2011-01-29 17:47:50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从结构说,楷书比较有自己固定的结构,草书的结构也有它的规则,行书因介于这两种书体之间,故其结体比较灵活。但是,行书也必然有它自己可遵循的规则和要求,掌握和理解它的规律特点并加以灵活运用,就会提高它的艺术品位。作者如何运用行书结构规律特点并在实践中善于处理,是如何进行艺术造型的问题。那么,行书的结构章法究竟有哪些应遵循的规则呢?行书的结构和章法的规则要求主要是:结体大小轻重要适当,长短纵横要合度,疏密黑白要相称,左右欹正相呼应,使之错落变化,气势贯通,协调统一,神定气足。下面具体地进行一些分析。 1大小、轻重适当行书结体和楷书不同。楷书由各部分组成协调固定的结体,而行书则解散楷法,连笔简体,其大小、轻重搭配,要重新进行调整组合,否则稍不慎就会失去协调。以有偏旁的字为例,如“言”、“彳”、 “糸”等偏旁,按楷书笔画较多,而行书则笔画大量简化,就和右边的结构产生轻重安排的问题。如 “谢”、“得”、“缘”等字,简化以后左偏旁与右边轻重就失调了(图25),如果左边线条加粗重些即比较协调(图25)。又如“丝”、“经”、“续”等字,偏旁简化以后,如果线条细轻,即失去协调(图26 ),如果加重偏旁线条,即比较协调(图26)。纵势的字由上下几部分组成,如“争”、“無”、“葉”等字,上两部分笔画多,“争”字上部分为四笔,连笔后为两笔;“無”字上部分为七笔,连笔后为两笔; “葉”字上部分为四笔(按旧字形计),连笔后为三笔。如果用笔过轻就会头轻脚重,必须在下笔时适当加重,才和整体协调,并与下部分呼应(图27、)。一个字的局部笔画粗重轻细,字形加大缩小,纵势、横势,都要随机应变,以与全字结体、章法协调统一和相互呼应为目的。行书的章法也要讲究大小轻重变化。由于连带减笔所引起结体的变化,上下字的结体大小轻重也要作适当的处理。如圣教序中的“恳诚而遂显”(图28),对“诚”、“遂”两字笔画写得轻,且一个写得大,一个写得小,这都是书者考虑到由章法引起的需要,进行轻重处理,使之有节奏变化。又如图29兰亭序中“清惠风和畅”五个字,“惠”、“和”两字显然有意写得小而轻一些,那是因“清、风、畅”三字都写得较长较大,这样就造成大小轻重变化。这种字的形体,线条的大小、轻重的变化处理,既要考虑字的自然结体的大小繁简,又要根据章法的需要,大小轻重的节奏变化要求,特别是随行书连笔减画以后的结体变化,加以精心的处理,使整个章法既有节奏变化,又能和谐一致,神韵饱满。 2长短、纵横合度行书不同于楷书严密结体所呈现出来的静态,而由于连笔减画引起的动感所带来的节律变化,故在章法上就要按照字形的自然结体,对纵势横势不同的结体,处理得纵横有度、错落有致,以提高节奏韵味。如兰亭序中的“或取诸怀抱”中的“取”字,按自然结体是既短又是横势,但王羲之在这里写成纵势(图30),把它拉长了。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因为“取”上“或”字是纵侧左,而下一个字 “诸”是横势,如果将“取”字再写成横势,就不甚协调,章法上也显得呆板了,故把“取”字写成纵势,就显得稳定协调而有变化了。长短纵横、大小轻重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的对比强烈,有的对比平和,这是两种不同的格调。这与作品的性质和作者的个性、艺术追求有密切关联。一般讲,偏重实用而又端庄的,大小轻重、纵横长短对比要弱而缓和一些,格调较平稳,如欧阳询的千字文,陆柬之的文赋(图31,局部)等都是这类作品。如果作者要表现自己的情绪,而且性格较容易冲动,又有艺术气质,则易追求大小轻重、纵横长短对比起伏比较强烈的,如苏东坡的寒食帖,米芾的苕溪诗帖(图32,局部)。大小轻重、纵横长短的处理又与章法上的虚实疏密有很大的关系,疏密虚实也是黑白的关系。 “计白当黑”,即一字一行乃至整幅作品都要留有恰当的协调的空白。在黑白关系中,黑是结构线条的具体形象,是视觉可视可识的;而白则是无固定形的,其大小和形状是多变的,是随线条分割而成的。故黑色的线条是构成白色形块的分界线,空白的形状和大小是和线条的行笔与疏密相一致的。线条疏或细处,留白即大,即虚;相反,线条茂密粗重,留白即小,即实多。所以结体的纵横长短和大小轻重,都和黑白对比产生密切的关系。如果线条茂密,即显得拥挤,留白必少;线条过疏,留白必多,易显得宽松。故在整幅作品中,妥当地留白更为重要,它是整幅作品章法的“气眼”,空白留得恰好、协调,能提高作品的神韵氛围。如苏东坡寒食帖的“衔纸”(图19),超长的直笔,在粗重茂密的线条中,显得特别空灵。 3平整、错落协调行书的平整、错落结构含有两重意思:一是个体字结构的平整、错落;二是章法结构的平整、错落。章法是由个体字组成的,个体字的结体平整,由个体字组成的章法自然是平整。我们说章法的平整,并不是说没有错落,只是以平整为主调,是平整中的错落。如赵孟頫的后赤壁赋(图33,局部)。同样的,由个体字错落变化组成的章法,自然也是错落有致。我们说章法的错落有致,也并不是说错落中就无平整,只是以错落为主,是错落中的平整,如张瑞图行书立轴(图34),傅山的条幅立轴(图35)。一般讲,平整结构注重全幅作品的内蕴情趣,而注重章法错落变化则偏重形式的艺术性、情感的发泄。这是不同结构造成不同的风格情趣,是因为作者的性情、艺术情趣、追求不同造成的。性情较平和与文化素质较高的,易追求平整而内含丰富的风格;性情豪爽赋有艺术感的,则易追求错落变化的风格情趣。平整结构要求创作主体具有高深的技法表现能力,高格调的审美能力和广博的文化修养。错落结构则要求创作主体应深懂艺术形式美的变化规律和表现技巧,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两者各有特色和难度。至于由这两大类结构变化出来的各种风格,自然很多,这就要看每个人的创造性和技巧了。 4字距、行间得体字距、行间空白的处理在行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与作品的格调品位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趣味、习惯来安排,但应该说也有它的规律。如王羲之的作品,一般说行间空白多于字间空白,行疏字密,如王羲之奉橘帖(图36,局部)等。另外如王献之、王、欧阳询、虞世南、陆柬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他们的作品也属这类。尽管他们之间的作品,字间或密一些,或疏一些,都有所不同,甚至个人不同作品也有所差异,但这种章法布局,能突出行间主体的风格。另外一种,字距和行间空白大致相等,如李邕、杨凝式、赵孟頫、米芾的部分作品,这种黑白间距,显得宽松、潇洒,疏疏落落,飘洒清雅,如杨凝式韭花帖(图37,局部),但是这种章法处理不好,会使人产生松散、稀疏之感。第三种是字距行间布局比较茂密,如张瑞图、何绍基、赵之谦等人的行书作品(图38,局部)。这种字距行间的布局,显得茂盛丰满,但也容易使人产生拥挤堵塞的感觉。字距行间的空白处理,虽然大体上有这样三大类,但书法家在实践中,大多会按照自己平时的作品风格来处理。由于各种因素,经常也会有许多变化,在这幅作品中也许是行疏字距密,在另外的作品中,也许字距行间都很茂密,或都很疏落,如米芾就是这样的书法家。所以书法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风格要求,以及书写的习惯,灵活的处理。 5形体、神韵兼备字的结构和谋篇目的是追求形神统一,使形体能充分反映出神韵。行书的笔法、结体、章法是行书形式美的主要内容。作品的神韵是通过行书的形式美得以充分的表现。如果行书的形式不统一,是不能很好地表现出作品的风格和神韵的。所以要创作一幅形神完美的作品,必须要求形体、用笔、章法、风格四方面的统一。第一,形体统一。此指字体、造型的统一。行书的字体应表现行书的特点,不能把篆体、隶体照搬进来。即使用楷体,也不能用严格意义的楷书,只能用楷书的繁体字,而用行书笔法,否则就不协调了。结体造型统一,是指行书结体或肥或瘦,或扁或长,或纵势或横势,或错落或平整,都要在主体统一下加以变化,对比也是一种艺术手段,但不可生硬,总之要在协调下求变化。第二,用笔统一。即要在一幅作品中始终统一用行书笔法,而且要用一家笔法,做到笔法的一致性,一种格调。学行书者往往学过多家用笔,容易杂用,用得不好即会产生格调不统一。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或肥或瘦,或肥瘦兼顾,或方或圆,或方圆兼顾,或横势开拓,或纵笔凌厉,总要在一种笔法为主下求变化,笔法线条之间相互协调,和谐一致,有统一,有变化。第三,章法统一。是指结体大小、虚实、纵横、平整、错落等方面,要在一幅作品中统一协调。当然统一并不是要求整齐划一,不是死板而无生气,而是说始终如一地前后协调变化,关键在善于处理协调和变化的关系,不可生硬,不可对比重复单调。第四,风格统一。不是只单纯地指格式统一,条幅、对联、中堂、横幅等格式本身各有各的格式要求。这里主要指一幅作品的书风,即风格本身要统一。个人的书风都会因时间、地点、审美、临池时的情绪等因素起变化,书风都会不同。试观王羲之、王献之、李邕、杨凝式、米芾、赵孟頫等人的作品的风格,作品之间的风格往往有所不同。但是在一幅作品之中书风必须统一,不能一忽儿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一忽儿又是杨凝式的韭花帖,一忽儿又是米芾的蜀素帖,这就破坏了一幅作品风格的统一,成为不伦不类的东西。如果我们学习行书已有一定基础,必然临过许多家的若干帖,如果不注意书风的统一,信手写来,夹杂进行,生硬搬弄,还以为是一种融合创新,就很难成为一幅成功的作品,这正破坏了书风的统一,成不了一幅风格神韵统一的完美作品,只是一种大杂烩。但是,这不妨碍多方面吸取,经过自己融合以后以我为主的风格。这种经过自己探索融合以后具有个性的风格,它是统一的,虽然还会出现前人的某些笔意,但与前种生硬照搬拼凑在一起是不同的。形和神的统一不完全属于结体、笔法、章法等的技法问题,它也属于创作问题。技法功夫扎实是创作的首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创作还有其它修养和素质等问题。这里说形和神的统一,更多是从技法角度来说的。在学习行书过程中,都要注意学习技法,是为了如何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格调和神韵,不是为技法而学习技法。要技法更好地表现作品的风格神韵,形体、笔法、章法就必须统一。比如在临摹中如何忠实于原帖的形体、笔法、章法的统一,不随意搀杂别家别的帖进去,也不能自以为是地加进个人的习惯写法等。搞习作时更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如技法要融会贯通所学各家笔意长处,再融合消化成为自己所写的统一风格,是需要长期探索、认真研究才能做到的,难度很大,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有悟性。所以学习技法过程,是不断开发自己悟性的过程,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行书是“五体书”中最具实用性的一种书体,它最能活泼地表现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书法艺术的发展,使行书更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为广大书家所青睐。然而,写好行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画、一字、一行、一篇都离不开正确的书法理念和技法手段。在行书的临摹和创作活动中,笔者感到有很多问题需要研习,尤其对行气的要领作了反复的理性思考,以为“行气”的优劣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因此,我认为在处理“行气”时有必要把握好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字间的笔画要连贯流畅。行书中单字的间架结构是靠笔画组成的,行笔的流畅直接影响着“行气”和字的神韵。怎样才能流畅呢?在实际练习中,尤感提按起伏和翻绞使转之难度,如果能畅快地在使转中起伏,在起伏中变化,那么行笔流畅的问题就解决了。再者,笔画之间要相互映带,处理好上笔与下笔的照应,做到笔笔有交待,处处有呼应;或几笔萦连成一笔,或笔断意连;或符号代入,使笔锋、副毫和水墨融为一体,充满筋骨血肉之感,把单字写活,为“行气”的形成作好铺垫,奠定基础。二是字外的相互呼应。所谓字外相互呼应,我的体会是邻字之间要有顾盼关系,不能把每一个字都孤立起来,谁也不管谁。笔势要有从上至下连贯行走的态势,前后左右合理避让,有时是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同样的字要有几种写法;有时是字意的呼应,即不同的字表达相近的意思;有时是笔画的呼应,就是上一字的收笔映带下一字的起笔,可以实连,也可以虚连;实连时可以两三个字成为一体,虚连时则笔画断开,而意向呼应。一般主笔要用实笔,要实连;而映带要用游丝、飞白、细笔,这是虚连。这种上下左右的字外呼应,能使“行气”连贯,从而血脉流畅,浑然一体,生动活泼。三是字形收放得法。字形的收与放是行书的重要特征,它反映着“行气”的动势。我觉得作为单字而言,收要收的住,放要放得开。有的是内收外放,有的则是内放外收;有的是上放下收,有的则是上收下放;有的是左收右放,有的则是左放右收。如此种种,只有收放得法,才能使“行气”形成逆能紧、拓能开、擒能定、纵能安的艺术效果。四是字径大小相济。在一篇作品中,第一个字的大小决定其它字的大小,此乃首字领篇之要义。但在研究“行气”时,不能简单套用,切忌把首字领篇误用为首字领行,否则,就会导致谋篇布局上重下轻、天大地小的弊病。在一行字中,每个字都要有大小之别,有的是呈“大小大小”之形,有的是呈“大大小小”之形,有的可以一大几小,有的也可以一小几大。这种大与小的安排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样的一行字,可以有多种处理。但一般来说,笔画多的要大,笔画少的要小,要特别强调的可大,可弱化处理的则小,这样“行气”就有一种轻松明快起伏跳跃之感,充分展示律动的生命活力。五是字距疏密有度。从章法上讲,行书要求竖有行而横无列。这就说明行书每行的字距是不相等的,各行字与字之间的距离错位形成壁折之势。这就是“行气”疏密的基本要求。行书的字距就不能像正书那样整齐的纵行横列,又不能像草书那样过分夸张。一般来说,字距小于行距,在同一行里,各字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有时也可以适度拉开,但以不断气为宜。当然字距的疏密程度不能孤立地处理,更不能随心所欲,要与字形的状态和字径的大小乃至书法环境变化结合起来把握,以形成一种“行气”流的冲击感。六是字势要欹正得当。大凡“五体书”都有一个欹正的问题,而行书的“行气”对字势的欹正关系更有着特殊的要求。我体悟到“行气”是由单字与单字之间构成的,所以“行气”的欹正之势取决于字势之态。有的字左欹右正,有的左正右欹;有的上正下欹,有的上欹下正。有的字把欹正要求用方圆的形式加以处理,如内圆外方,内方外圆;上圆下方,上方下圆;左圆右方,左方右圆等取势都是适用行书的“行气”要求的。关键是要取势得当,该欹则欹,该正则正,该圆则圆,该方则方,有时可能是某一笔画的欹正,有时可能是某一部分的欹正,有时也可能是某个字的欹正,这就需要书家的匠心独具,别出心裁。七是字轴贯通到底。由于欹正和错落的要求,弄不好,往往会使字轴偏离字行的中心线,这样就会破坏行气,使行列不分,章法混乱。我认为,不管字如何欹正错落,大小变化,其字的轴心都要始终保持在一条中心线上,力求上下贯通,体现一气呵成之感,这样的“行气”才会生动有力。八是字的墨色要层次分明。字的深浅是靠墨色的浓淡润燥来实现的:浓者燥之,淡者润之。我觉得调墨是形成墨色浓淡的基本条件。而用墨则是创造燥润艺术层次的重要手段,所以调好墨色只是满足了书法作品基本层面的要求,如何在这个层面上以燥取险或以润取妍,创造艺术层次的立体视觉,这是对书家用墨技法的实际检验。要产生这种效果,必须在控墨上动脑筋。我的体会是蘸一次墨写完六七个字左右,笔上的墨就会由浓变淡,再由淡变涩,乃至枯笔,这时再蘸墨继续书写,而且各行的蘸墨时机自然错开,于是就出现墨色浓淡燥润的层次变化,形成由平面简单到立体动感的艺术升华。行书技法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如下页。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如: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如 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法。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如: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态。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转折,变化无穷,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22章 二次函数 单元测试(含答案)人教版(2024)数学九年级上 册
- 2025年中高端衡器合作协议书
- 校长招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外国语学校中考数学模拟试卷(3月份)(含答案)
- 工程造价信息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心理与健康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阜阳中考试卷及详细答案
- 2025年宁夏二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分类考试笔试题目及答案
- 慢性伤口概述
- 肿瘤科实习生入科培训课件
- 国际商务谈判英文版课件PPT
- 【课件】1.2 点线传情——造型元素之点线面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选修绘画
- 注塑机安全操作规程
- 运动处方(课堂PPT)
- 第2章曲柄压力机
- 物资储备与物流方案
- 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 译林英语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关于加强铁路企业年金管理的指导意见
- 资金筹集业务核算培训教材(共39页).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