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阿里山纪行.doc_第1页
十一、阿里山纪行.doc_第2页
十一、阿里山纪行.doc_第3页
十一、阿里山纪行.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第四单元“江山多娇”中的第三篇文章。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写的一篇散文。1997年七月初,他应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台湾美学家热情陪同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吴功正先生在我写阿里山纪行一文中提到一件事:他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看到了南京条约的原件,“深深激发了他的民族耻辱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美丽的阿里山景色一下子吸引了我,甚至震撼了我的心灵。”“以彩笔绘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应该是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因此,本文内藏着思想底蕴。”吴先生还说,“一切都是原生态的。这里体现了台湾人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因此,本文潜隐着的思想意图需要人们去体味。” 这是一篇游记,题目就直接点明了游记的对象阿里山,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的呈现在读者眼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带到阿里山的灵魂神木。 这是一篇美学家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民族情和爱国情的意蕴美。在遣词造句上尤见功力。若只是将游览线路做导游式的讲解,恐学生无味。联系生活实际,去体味文字之奇妙,景致之奇美,语文之大美。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品味本文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由衷喜爱,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感情,引发我们爱祖国山河的情感。过程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用感性画面引发学生的理想思维,领略“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设置问题探讨思考,读、品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阅读的能动性。教学重点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长在山区,投入大山的怀抱,感受山之情,品味山之韵,顿觉神清气爽,对山有着特殊的感情。今天老师也来介绍一座山,是我国台湾省的阿里山。阿里山并非指一座山,而是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闻名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之说。具体景致如何呢?就让我们来看一组画面。(多媒体展示)怎么样,美不美?大家想去这个地方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的美文,神游阿里山。 板书课题:阿里山纪行2、 朗读课文、明行踪赏美景。(一)、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二)、读了课文以后同学觉得阿里山的风光如何?能否用一句话说出来?明确: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3) 、作者选取了哪些美的景物来构成这幅美丽的图画呢?(依次找一找)并把你喜欢的景物读给同学们听听,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明确:古式火车 红色、古典文化清澈姊妹潭 清澈、倒置水墨画原始林海 静谧、净洁、安宁青苔幽径 绿、密、厚树木 姿态各异、整肃、湿千年神木 大、悠久、标志(四)、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完善解说词。(温馨提示: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示例: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 台北松山机场 )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嘉义 ),然后改乘( 森林小火车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 阿里山站 ),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 林区 ),我们会看到( 清澈的姊妹潭 ),迈过(原始森林 )间的(曲径幽路 ),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千年神木 )然后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下山。小结:这种写法叫做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写法。作者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将他在阿里山所见的美景一步一步的呈现在我们眼前。3、 细读文、悟人美。出示问题:1文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歌曲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人美一:以歌传情,心相融,意相通。我游阿里山的缘由。2、赞铁路,旅游方式独特说明了什么?人美二:勤劳智慧有创意。3、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说明了什么?人美三:重环保,护生态。4、 再读神木,他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人美四:神木历史悠久,昂扬向上;遭巨创依然不折不挠,威风八面。台湾人民也历经磨难像神木一样坚强不屈,不折不挠,神木是阿里山精神的象征;我们的民族也历经磨难,神木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小结:勤劳智慧的阿里山人,享受阿里山的美景,创造阿里山的美,保护阿里山的美。历经磨难,百折不挠。这不也是一种美景吗?“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在何方。”但“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阿里山的姑娘无处不在。景美,人美,都在本文的字里行间。三、赏读文、品语言美(一)、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二)随意读几句,我们都会感觉到本文语言之美,现在我们选自己喜欢的几处,读给你的同座听听,读完以后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小结:作者通过修辞美(比喻、排比、对偶),句式美(长句、短句、以及比喻排比带来的整齐句式),音节美(叠词、虚词、四字词语等),活用古诗文等手段,使得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情韵美,用这样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风景如画的美丽的阿里山世界。4、 探美因,感真情。提问:那么是什么激发作者写出如此的美文呢?明确: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中我们可以读出这都是源于作者爱风景美如画的阿里山,爱勤劳智慧的台湾人民,爱我们的祖国!5、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阿里山奇美的风光,品析了文章奇妙的词句,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我们喜爱美丽如画的阿里山风光,我们渴望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同胞又何尝不是呢?在台湾有这样一句民谣:“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