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第二批简体字”.doc_第1页
短命的“第二批简体字”.doc_第2页
短命的“第二批简体字”.doc_第3页
短命的“第二批简体字”.doc_第4页
短命的“第二批简体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命的“第二批简体字”繁简之争,是近几年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无论是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提出恢复繁体字,还是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在两会正式递交关于繁体字的提案,还是马英九先生倡导“识繁书简”,都让网友们为简体字、繁体字哪个更好争论不休。这里我们不讨论繁简这两种字体的优劣,而是回顾一个我国汉字简化历程中被否定的产物“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曾经,我国的“副总理”被写为 “付总理”;曾经,发展的“展”字是尸体的“尸”字下面加一横。这种“超简化的”字体,仅仅试用过半年就被叫停。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它需要保持稳定,不是一块抹布,可以随便拿一块新的就扔掉旧的。或许“二简字”能对繁简之争带来启示。 【起因】汉字继续简化是路线斗争需要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毛泽东:汉字简化最终目的是汉字拼音化为普及教育和方便书写而对汉字进行简化,自清末到民国,想法由来已久。但直到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才从此正式揭开了汉字简化的序幕。总的来说,尽管有得有失,56年汉字简化方案是总结了前人经验、谨慎梳理了古代俗体简体字形而出台的,经历数年试行,1964年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这个总表收录了2235个简化汉字,成为目前通行的规范汉字的来源,具有相当的科学性。随着新华字典等工具书的普及,以及红岩青春之歌等简体字小说的大量发行,这套简体字开始被广泛熟悉。当文革时期数上亿册的简体字版毛选毛语录的印刷发行后,简体字在中国大陆已经几乎是无人不晓无人不识。然而即便如此,简化字的脚步并未停止下来。事实上,文字简化并非文字改革的最后目标。毛泽东在1951年就曾经说过“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许多文字专家深信这一点,而继续简化,有利于在过渡时期减少汉字在使用上的困难。从学术问题变为政治问题:反对汉字改革就是反对毛泽东思想 另一方面,与那个年代其他的事物一样,汉字简化这个具有很强学术性的问题,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因素。原因在于,简化字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其来源也是人民群众的智慧,代表着“工农阶级先进文化的方向”,为此还上升到了路线斗争的高度“1957年,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曾经在文字改革问题上借题发挥,大肆攻击。”“刘少奇一伙,继承了尊孔复古的反动衣钵,在文字改革问题上大放厥词,胡说什么简化汉字工作将来是要吃大亏的。他们对群众创造的简化字看不顺眼,横加指责,真是丧心病狂到了极点。反对汉字改革,实际就是反对工农兵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至此,不管是基于汉字拼音化的愿望,还是政治上的实际需要,对汉字的进一步简化可谓是理所当然的。寻找“二简字”:从“在古代俗体字中找”到“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找” 经历过文革初期的冲击,在林彪叛逃以后,文字改革委员会重新开始了工作。可是继续对汉字简化,却显得困难重重。编定第一套简化字的时候,简化字的来源主要是古代的俗体字,有的俗体字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特别在宋元以来的抄本、刻本和碑本中较为常见。再想找这种古代俗体字,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于是只好从“群众的创造”中找流行的字。1972年,著名学者郭沫若在红旗刊文谈如何寻找简化字:“从事文改工作的人,应该经常注意民间的简化汉字,吸取其可取者而随时加以推广。国务院所颁布的简化汉字,是应该随时增加的。”“遵循毛主席教导,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于是,文字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制定“第二批简化字”的原则“广大群众对汉字进行的简化,充分显示了群众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智慧。从事汉字简化工作,就是要总结群众创造简化字的规律,应用群众简化汉字的方法,在广泛搜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收集的资料,主要来自文字改革委员会1972年各省、市、自治区征集的新简化字材料,推荐的新简化字材料,以及群众来信中提供的新简化字材料。然而,这些所谓的新简化字,很多只是来自各地人们“大字报”里的创作,为简化而简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约定俗成机会,不是成熟的俗体字。 周恩来:这次为什么简化这么一点 经过三年整理研究,在第一次简化字的基础之上,1975年5月,由叶籁士领导的文字改革委员会反复敲定了111个新简化字,报送国务院审阅。四个月后,国务院办公室转来周恩来的批示:“第一批已经公布这么多年了,这次为什么简化这么一点?”总理的埋怨让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叶籁士如坐针毡。这111个字,是经过反复挑选的,群众已经使用的字,如果再增加就只能生造了。但总理的指示又必须要执行,于是方案又进行了近两年的修订工作。1977年5月,委员会修订后的草案再次报送国务院审阅,此时草案光第一表就有了248个新简化字。这时,毛泽东、周恩来均已去世。五个多月后,国务院批示:草案可在人民日报及省一级的报纸上发表,征求各界意见,其中第一表的字,自草案发表之日起即在图书报刊上先行试用,在试用中征求意见。第二表收录了605个新简化字,推出后仅供讨论,没有直接实行。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及各省级行政区一级报纸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人民日报第二日起即开始试用,这就是所谓的“二简字”。 【试用】“二简字”引发反弹:半年后即停止试用“产量翻几番”对汉字进行大手术:笔画减少将近一半 “二简”与“一简”一样,都是针对最常用的字,比“一简”还要简单。几乎动用了所有的方法,想方设法减少笔画、简化结构。大致上可以从简化形体和同音兼并两个方面去分析,这两者不是截然分清的,有部分是交叉内容。虽然“二简”只对常用字简化,但汉字的体制并不允许随便地对局部进行改造,其原有的成分与新简化字相互抵触。所以,“二简”突破了“以利目前使用”、针对常用字的原则,力图全面的改进汉字的总体功能。因此,淘汰了一部分“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改为同音字;将一些复杂的偏旁和结构简化或变换为新的写法;合并了一部分偏旁。这种简化实际上是对汉字进行了大的手术。具体可参加下图:简化结果为:“草案”把原来590个一简字化为462个二简字(不包括简化偏旁类推出来的391个二简字)。平均笔画从131降低到69,二简字比原来的一简字的笔画几乎减少了一半。在看似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反弹。 批评者称“二简字”缺胳膊少腿难看至极 1978年3月4日,胡愈之、王力、周有光等23人联名写信给第五届全国政协秘书处和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秘书处,要求第五届全国政协和第五届全国人大的主要文件不采用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胡愈之、王力、周有光等本是文革前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重要人物,叶籁士最初领导文字改革委员会搞“二简字”时,他们还深陷文革漩涡中不能自拔。随着文革的结束,他们逐渐得到平反。这些制定“一简字”的老一辈专家,认为二简字有很大不妥之处,一些字根本就是生造。批评者说,直观地看,这些简化字缺胳膊少腿难看至极。专家指出,“二简”方案放弃了原来取得成功的以“简化偏旁”和“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为简化的主要方式,而是缺乏规律地甚至是大量地简化字形;一些字只在个别行业或某个地区使用,普遍性不强。有的为简而简,是人为新造的,缺乏约定俗成基础,所以难以推行。而且方案拟订和公布过程十分仓促,事先既未召开文字改革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也未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像“一简”方案那样慎重地事先广泛征求意见,专家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并修订。1978年4月到7月,国家教育部、中共中央中宣部分别发出内部通知,在中小学课本、教科书和报纸、刊物、图书等方面停止使用第一表简化字。 【废除】胡耀邦一锤定音 “二简字”被彻底否定1985年邮戳“内蒙古”“二简字”反复修订,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二简字”停止使用,但是并没有作废。“二简”是“草案”,一旦公布,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使它成为正式的方案。因此,文字改革委员会立即进入了修订阶段。委员会还进行了改组,其中董纯才、胡愈之、吕叔湘、王力、周有光等人都是文革前文改会的重要成员,阵容可谓十分强大。他们依据约定俗成和合理简化的原则,又综合之前各界对草案提出的意见,做了许多工作,反复进行逐字审议。最终于1981年8月制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修订草案),这个草案共收简化字111个,删除了另外一百多个饱受各界批评的“二简字”。这个修订草案再次面向群众征集意见,同意简化的占据了多数。有些群众甚至还觉得简化字收得少了些。但也有群众提出不同的意见,也有中央领导认为需要对汉字简化工作再进行通盘考虑,慎重进行。结果修订草案又是一拖再拖,方案始终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胡耀邦:规范用字,不准任意简化,拉丁化拼音只作为语音符号使用 随着“左”的思想风气一天天的纠正,久拖不决的修订汉字简化方案来了一个全盘改组。1985年12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强调国家语委要“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这一通知表明拼音化道路已被放弃。 随后,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自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二简字”的问题。胡耀邦说,已有的简化成果要稳定下来,规范用字,不准任意简化,拉丁化拼音只作为语音符号使用。1986年6月,国务院转批了国家语委废除二简字草案的请示,并发出通知说:“当前社会上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随便写特别字,这种用字混乱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废止1977年的二简字草案,也等于将后来的修订草案和增订草案统统废除。随后,国家语委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共计2235个简化字,只对1964年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中的6个字做了调整,沿用至今。这表明,“二简字”这个从1972年就开始酝酿的特殊时代的产物,被彻底否定。文字学家周有光:人心思定让“二简字”没有继续推行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它需要保持稳定,不是一块抹布,可以随便拿一块新的就扔掉旧的。“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主要表征,它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能不改就不要改,以免割断历史。”第一次简化字推行没多久,第二次简化就盲目推行,无视文字的稳定性与延续性无疑属于犯了“左”的错误。推行“一简”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左”倾因素,而“二简”则是远远跑过了头。文字学家周有光对“二简”失败的原因,有一个独特的观点。他认为50年代人心思变,所以“一简”成功了;而70年代末人心思定,怕听“改革”二字 ,所以“二简”没有推行得下去。然而,7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起航的时候,人们又何来怕听“改革”一说呢?应该说,“二简”不是改革,而是6、70年代特有的“继续革命”,人们早已经疲倦了。“二简字”在今天的遗存 “二简字”推行的时间虽然只有半年,但由于几个大报都使用过,许多“二简字”教科书也没来得及停止使用,加上“二简字”笔画非常简单,书写简单,易于流行,因此影响还是非常广泛。即使“二简字”被宣布废除,也无法消除其影响。而到如今,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当时在公安部门登记的姓氏,由于不方便改动,所以很多人使用的其实是被废除了的“二简字”里的姓氏,例如许多“萧”姓现在被写作“肖”,“阎”姓写作“闫”,等等。资料来源:郭沫若怎样看待群众中新流行的简化字,红旗;吕叔湘汉字改革问题,文字改革;陆锡兴“二简”研究,南昌大学学报;李君平简化字由来、出路及词典霸权问题,开放时代;傅永和汉字简化五十年回顾,中国语文;马永春二简字,理想主义的破灭,看历史;等等读者调查您对本期辞典内容之前是否了解了解2862感谢参与不了解5048投票0%0%社会上常见的二简字:左为二简字,右为规范字当时的“二简字”封面:英雄洞二简字 “部”作“卩”;“零”作“另”。简介二简字(Second-round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简称二简(SRSC)1,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继世纪年代汉字简化方案提出后在年月日提出来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23中的简化汉字。二简方案分为两个表:第一表收录了个简化字,推出后直接实行;第二表收录了个简化字,推出后仅供讨论,没有直接实行。 一般认为这个方案把一些不应该简化的字简化了,又把一些应该简化的没有简化。并且简化得过于简单,社会上使用“二简字”过于混乱。当时学者普遍认为:相比第一次简化的汉字,二简草案大多采取了通行于一种行业、一个地区的新简化字,约未全定,俗未全成,造成了二简字不能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并且当时受极左思想统治,人们认为汉字是为工农兵服务的,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所以简化汉字时并没有征求知识分子的意见,甚至没有经过文字改革委员会的表决,事实上不能算是“通过”。 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因为“二简字”的简化不成功,废止了这个方案,并指出了:“今后对汉字的改革要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社会应用。” “二简字”在书写上更加简单易行,但是后人认为它在构造上失去汉字造型美观的特点。自人民日报开始试用“二简字”后,社会上使用“二简字”出现了混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字在国际语言中的形象,国内的很多专家和学者纷纷质疑此次简化。最后在年废除了“二简字”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二简字”不属于规范用字。并指出了:“今后对汉字的改革要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社会应用。”这次简化是不成功的,自此以后,官方未提出过任何简化方案。 影响内地影响由于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二简字”发布和宣传的力度较强,并且在当时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媒体和报刊都使用“二简字”;加上“二简字”笔画少,书写简单,易于流行,在当时社会上已经非常广泛。而且,在一些地方“二简字”已经成为教学用字,因此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些原因都造成了部分“二简字”在残留在社会里。然而,由于“二简字”简化得太厉害,难以辨认,当现在的人们阅读回二简试行时期的报刊资料,往往亦满脑疑惑。 同时,因为“二简字”对汉字原来笔画和构成部分,作了很大幅度的减省,使人们认为可以以相同的方式书写汉字,民间自造、乱造简化字的风气又再度盛行起来。这亦是“二简字”带来的不良影响。 “疆”二简字作“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禁止了错别字、异体字、“二简字”和繁体字的不正当应用。由于曾经在社会上“二简字”被使用了一段时间,而且简单易写,废止后的“二简字”有时会出现在非公开的需要快速书写的文本如笔记、病历等,在公共场所也影响着现在的社会生活,市场、商场甚至路牌等重要场所都有出现二简字。比如:市场中“鸡蛋”经常被写作“鸡旦”,公共场所“停车”被写作“仃车”。很多媒体在推广汉语的节目中都以此为例。 港台影响此外,由于部份内地人在移民香港时,二简字尚未废止,他们在与大陆通讯时仍不时使用二简字。即使是日常公文里,亦会把“副经理”简化成为“付经理”。内地员工在收到这些公文时,都会感到啼笑皆非,但若给他们指正时,亦有人会坚持自己没有写错,因为他们小时候所学习的,就是这样写。这亦是为何不少二简字的习惯都现在还存在的原因。 最大的影响:姓氏更动“傅”姓与“付”姓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傅姓而无付姓,宋代的百家姓当中也没有“付”姓。而二简字将“傅”简化成“付”(在此前民间的碑刻当中对于“傅”就有这样的简化写法),虽然二简字很快被叫停,但是这次更改在社会影响很大。此后在大陆的许多文献中两字几乎不分,比如:傅作义将军的名字在二简字后被写为付作义,很多姓傅的更是在户籍上被大量更改为“付”,甚至有的一家人出现了两个姓的写法,实属谬误。 “萧”姓与“肖”姓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姓氏,只有萧姓而无肖姓。而二简字将“萧”简化成“肖”(在此前民间对于“萧”就有这样的简化写法),虽然二简字很快被叫停,但是这次更改在社会影响很大。此后在大陆的许多文献中两字几乎不分,比如:中国名将萧劲光在二简字后被写为肖劲光,现在的很多文章乃至很多人都分不清,甚至于一篇文章中同时出现萧劲光与肖劲光。 “阎”姓与“闫”姓康熙字典“阎”与“闫”字: 一、 阎 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 二、 正字通云:说文有阎无闫,今姓谱分为二姓。 三、说文解字有阎无闫,闫乃后世俗字,闫不是姓。今之所谓闫姓是因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后被废止)把阎的繁体字误简化为闫才出现的。 阎姓 阎氏家谱谱牒资料-详细 闫=阎+闫 闫同阎字。百姓们写阎字麻烦,所以就有了闫字,出自民间。 闫读盐音,和阎字同音,古书上说是两个字。古代有一本大辞典,叫说文解字,其中只有阎字,没有闫字,而古人编百家姓时,因为看到许多人姓闫,就编进去了,同时阎姓也是另外一姓。闫姓人的家谱,和阎姓人的家谱,在写堂号时都写成太原。这样就让人去猜测,闫姓可能是阎姓的一支。古时常有这种事:一种姓氏的人,为了避仇,将姓改换或者改写,是不是阎姓人也为了这原因,将姓改写成闫呢?或者因为平民百姓,为了写字省事,就简写成闫?因为古代史书上不记闫姓,所以闫姓人物应当在阎姓中去找。而阎姓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 关于阎(闫)姓 百家姓中恐怕只有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