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送东阳马生序.doc_第1页
24 送东阳马生序.doc_第2页
24 送东阳马生序.doc_第3页
24 送东阳马生序.doc_第4页
24 送东阳马生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熟读成诵。教师应提示学生不仅要反复诵读,而且要切实掌握诵读文言文的三种方法:一是“疏通文意的读法”,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读法”,旨在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三种读法是诵读的三种境界,力求达到第三种境界。 2讨论点拨法。本文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有较浓的阅读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小组讨论解决,也可请教别的小组成员或向老师提问。 3复述法。教师要求学生复述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样做的原因,借此梳理行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品读法。重点鉴赏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5延伸拓展法。可以把本文与荀子的劝学进行比较,体会比喻说理和借事说理的不同;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艰难求学的故事有很多,大家能列举一二吗?(学生回答:孙康映雪、车胤囊虫、王冕苦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故事。(教师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颇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关于文体 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资料内容如下: (1)辨明字音 嗜(sh)叱咄(chdu)俟(s) 负箧曳屣(qix)皲(jn)媵(yn) 烨(y)缊袍敝衣(yn)屣(x) (2)辨析多音字(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4)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挂,名词用作动词) (6)一词多义 (7)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8)成语 仔细分析例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并找出词义相同的选项。 例:德隆望尊援疑质理 A望而生畏B大失所望 C望文生义D望子成龙 E德高望重 A理所当然B理直气壮 C理屈词穷D至理名言 E日理万机F不可理喻 (9)文化常识 人生由小到大的顺序是:孩提、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学生: (1)以宋濂的求学故事为题。 (2)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作的原因。 (3)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学生推选两位代表复述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教师根据学生表述,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毅力。一是借书。家贫无书,作者通过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二是求教。既写先生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又写自己虚心谦恭、认真讨教。三是负籍远游。写环境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又写自己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综合以上,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是因为“中有足乐者”。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课文。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上网查阅苦孩子求学不辍,最终成才的故事,并加以整理。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既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A听辄默记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D夜潜出,坐佛膝上 (2)翻译下列句子。或牵牛来责蹊田 B曷不听其所为 C门人事冕如事性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3)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重点鉴赏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的形象性,培养语感;体验反思,组织学生讨论宋濂求学故事的时代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背诵,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 对课文进行审美鉴赏。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现场采访学生,围绕“用审美的眼光看,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的话题,与学生交流。 生1:这篇文章很美,如促膝谈心般,让人感觉很亲切。如果父母也能这么和颜悦色,现身说法就好了。言辞中透着执著、坚韧,让人深思,给人启迪。 生2:这篇文章说理很美,不是板着面孔说教,毫无声色惧厉之感,反而给人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很朴实,很平易。 生3:这篇文章很美,美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事不叙自清,理不讲自明。 生4:文章语言很形象,易激发人的想象,有较强的感染力。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的说理美、手法美、语言美。 (1)赏析本文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明确:作者是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青年,但文章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而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吸引学习的动力,把握学习的方法。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而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 (2)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明确:作者用自己当年求学时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态度与同舍生作对比。同舍生生活条件优裕,显得神气活现,“皆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而作者则与之相反,衣着寒酸,“缊袍敝衣处其间”;饮食上也对比分明,同舍生玉馔锦食,作者却“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但因为自己“中有足乐者”,追求的是知识才学,所以也就“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3)揣摩语言,赏析本文的语言美 学生自由选例评析。 生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形象地写出了抄书的艰难。 生2:“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稍降辞色”“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借写先达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反衬自己虚心求学,百折不回。 生3:“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这几句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反衬出作者求学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 3教师总结:本文善于借事说理,寓理于事,使说理形象化;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表达更鲜明;形象生动的语言,使文章颇具感染力。这是一篇辞文并茂、情理兼备的劝学篇。 三、深层研讨,课堂小结 教师请语文科代表主持讨论会,就“作者求学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或“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为话题展开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准备精彩发言。 生1:逆境成才,这是个亘古常新的命题。困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成功以至成才的关键。 生2:要想自学成才,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宋濂从小就“嗜学”,成人以后,“益慕圣贤之道”,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标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动力。 生3:“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要有正确的苦乐观,要善于苦中作乐,苦中求乐,化苦为乐,宋濂“以中有足乐者”故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们要乐中学,学中乐,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语文科代表总结:各位的发言很精彩。先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尚未放弃心中的梦,仍在执著地努力着。如今我们拥有丰富的藏书,免了抄书之累;有了宽敞的教室,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满怀爱心的老师,免了奔走之劳;有了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裕的生活条件,免了口体之苦。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实应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让我们秉承先辈们刻苦求学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在知识的大道上阔步前行吧! 四、拓展延伸,沟通课堂内外 (多媒体显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节选) 理解这段文字的大意,说说这段文字讲了什么道理,说理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这段文字谈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学习应持的方法态度: 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专一。 运用比喻说理,兼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说理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