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11木构架做法ppt课件_第1页
中国建筑史11木构架做法ppt课件_第2页
中国建筑史11木构架做法ppt课件_第3页
中国建筑史11木构架做法ppt课件_第4页
中国建筑史11木构架做法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部分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1 第一节清式建筑平面布局 2 一 间 古代木构建筑平面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 1 涵义 1 四柱之间的空间 2 两榀由柱梁组合的屋架加上联系的枋檩组成的空间 常用 2 优势 1 有极大的灵活性 适应性 可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各类建筑 2 适宜不同气候 不同地理条件的要求 图7 5 间 示意图 一 单体建筑平面 3 二 开间 面阔 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 开间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 通面阔 1 开间数 汉以前有奇数也有偶数的 汉以后多用十一以下的奇数 1 民间建筑常用三 五开间 2 宫殿 庙宇 官署多用五 七开间 3 十分隆重的用九开间 十一开间的建筑 仅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 麟德殿遗址和北京清故宫太和殿三例 图7 18平面开间示意图 4 2 开间的名称因位置不同而异 正中一间称为明间 其左 右侧的称次间 再外的称梢间 最外的称尽间 九开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 3 开间尺寸 1 各间面阔 即开间的尺度 在夏 商宫殿中都是相等的 2 到南北朝时石窟中雕刻的建筑还有这种做法 后来中部各间相等 仅端部一间减窄 3 在宋代建筑遗物和 营造法式 中 各间面阔有相等的 有当心间稍宽 次间较窄的 也有各间不匀的 4 元以后也大体如此 图7 19平面开间名称示意图 5 三 步1 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清代称为 步 2 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 通进深 亦即前后檐柱间之水平距离 宋代 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 通进深 这时常简称为 进深 清代各步距离相等 宋代有相等的 递增或递增以及不规则排列的 6 四 单体建筑 正式 与 杂式 1 正式 在古建筑中 平面投影为长方形 屋顶为硬山 悬山 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2 杂式 其它形式的 常用作亭 榭 塔 7 图7 9合院式 二 庭院式组群布局 运用群体组织方式构成不同的功能利用 就单体建筑而言是没有区别的 1 廊院式 以回廊围合成院 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1 单核 2 多核2 合院式 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 廊围合而成 1 二合院 2 三合院 3 四合院 图7 8廊院式 一 构成机制 8 1 对称式 2 半对称式 3 不对称式 二 组合方式 9 第二节台基 踏步 栏杆及铺地 10 一 台基 房屋下面的底座 是整座建筑物的基础部分 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一般房屋用单层 隆重殿堂用两层和三层 一 台基的作用 防水避潮 结构 生活稳固基础调适构图扩大体量调度空间等级标志独立建坛 11 图7 13台基示意图 二 台基的组成 台明 台基的主体台阶 台基的踏步栏杆 台基的栏杆 台基较高时设勾栏月台 台明的延伸 高等级的建筑才有 12 台明按样式分为1 普通台基 1 构件组成 图7 14汉代台基 图7 15台基示意图 垂带石 砚窝石 象眼石 垂带石 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象眼石 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砚窝石 埋在台阶地下 用以抵抗阶之推力 13 宋代 以石条为框 其间嵌砌条砖或虎皮石 清代 高为檐柱的15 100 20 100 地面铺砖 称为墁地 用条砖或方砖 2 发展演变 至少在商代已出现 全部用夯土筑成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 东汉画像砖中 台基用砖石包土 具备了压阑石 角柱和间柱 形制和后代已基本一致 南北朝至唐 侧面错砌 不同颜色的条砖 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作连续的壶门 图7 15隋唐台基示意图 图7 15汉代台基示意图 14 2 须弥座 由佛教演变而来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形体较复杂的基座 最早实例 北朝石窟 形式很简单 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 没有多少装饰 后来渐渐出现莲瓣 卷草纹饰 力神 壶门等 造型日益复杂 唐代须弥座更加华丽 装饰性很强 五代 两宋 辽 金 壶门中佛像 伎乐人物雕刻更加细腻生动 元代起趋向简化 壶门及人物雕刻已不大使用 明清 束腰变矮 莲瓣肥厚 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15 图7 16宋式砖须弥座 图7 17清式石须弥座 宋式清式层次构成分层多 9 12层分层少 6层体量权衡主次分明无明显主体个别线脚不合理线脚形式推敲合理格调韵味秀挺 精细 洒脱敦实 粗壮 庄重 宋式和清式须弥座二者相比较 16 二 踏道 一 阶梯形踏步1 起源 在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即已使用 多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 2 材料 较早用夯土 亦用土坯 陕西岐山凤雏村 3 构造 1 踏跺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 2 踏步的布置 可位于室内或室外 也可用单阶 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3 踏的高宽比例一般是1 2 特殊情况下可1 1 4 如意踏步 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 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它的形式比较自由 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 或用天然石块堆砌成不规则形状 17 二 坡道1 礓礤 慢道 1 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 可以防滑 一般用于室外 2 营造法式 规定 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 5 厅堂慢道为1 4 2 御道 1 礓礤置于两阶级形踏道之间 又称斜道 辇道 2 倾度平缓 用以行车的坡道 18 一 作用防护安全 分隔空间 装饰台基 丰富剪影 尺度标志 二 发展历程1 距今六干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中 就已发现有木构的直棂栏杆 2 汉代 栏杆的望柱 寻杖 阑板已具备 望柱头有了装饰 阑板有直棂 卧棂 斜格和套环等 3 唐代 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 寻杖 阑板上绘以各种色彩图纹 4 宋代 大体沿用唐制 1 单勾阑 一层阑板 2 重台勾阑 二层阑板 三 栏杆 勾阑 19 宋式勾阑清式勾阑 宋式清式分件构成构件之间打榫卯除望柱 地栿外其余都制成一体的栏板构件多 分件多构件少 分件少体量望柱之间距离大 望柱之间距离小 栏板缩小寻杖细长寻杖粗壮通透度大通透度小风格清秀 清快 苗条庄重 稳定 强劲木材质的权衡真正石材的权衡 20 三 名词解释 宋以前寻杖多为通长 仅转角活结束处立望柱 1 寻杖绞角造 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柱 相互搭交而伸出者 2 寻杖合角造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不伸出者 四 细部1 支托寻杖的短柱 以外形可分为 斗子蜀柱 撮项或瘿项加云栱三类 2 望柱断面 方 圆 八角 多瓣 3 园林建筑的栏杆处理比较活泼自由 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 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可兼作坐凳 称为坐槛 21 四 铺地 一 室内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 很少侧放 一般对缝或错缝 但条砖有用席纹或二块砖相并横直间放的 考究的殿堂为了防潮 先在地下砌地龙墙 墙上再放木搁栅 并铺大方砖 或先在地面铺一层小砖 上面再放经过桐油浸泡 表面磨光的大型地砖 金砖 二 室外1 在新石器中期已使用了卵石铺砌的室外路面 以卵石竖砌室外散水 至少始于西周中期 2 秦 汉时又在卵石两侧砌砖 使散水不易被冲散 3 唐代就全用预制的地砖了 铺于室外的地砖既为了防滑 又起着保护路面 装饰美观等作用 为此 砖之表面多作成各种花纹 苏州 花街铺地 分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两类 原始社会 就有用烧烤地面的方法使居室地面硬化 以隔潮湿 22 第三节木构架 中国古建筑的主流 以木构梁柱为承托骨架 以其他材料作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3 一 中国古代木结构类型 一 抬梁式1 方式 柱上支梁 梁上放短柱 其上再置梁 梁两端并承檩 如是层叠而上 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当柱上采用斗栱时 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 图7 1抬梁式构架构造示意图 24 2 适宜区域 应用广泛 尤其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 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3 优缺点 1 优点 室内少柱或无柱 可获得较大空间 2 缺点 柱梁用材较大 消耗木材较多 梁 柱 25 二 穿斗式1 方式 由柱距较密 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 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 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图7 2穿斗式构架构造示意图 26 2 适宜区域 常见于南方地区 于江西 湖南 四川 贵州等 3 优缺点 1 优点 用料小 山面抗风性能好 2 缺点 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因此常与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 穿 挑 柱 檩 27 三 井干式1 方式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 组合成矩形木框 层层相叠作为墙壁 即木承重结构墙 2 适宜区域 常见于东北林区 图7 3井干式构架构造示意图 图7 4干阑式构架构造示意图 3 优缺点 1 优点 厚重保暖 2 缺点 耗材量大 建筑面阔和进深受限制 干阑式常见于长江以南地区 云 贵等山区水域 浙江为其发源地 优点 防虫防水 缺点 防卫功能差 28 二 木构架特征 一 结构上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形式 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 斗栱 和斜向支撑 叉手 托脚 斗栱 1 可以承托一定距离的出跳重量 2 屋顶梁架和柱间壁在结构和外观上的过度构件 二 构造上各节点使用了榫卯结合 在承受水平外力上有一定适应能力 图7 6古代榫卯构造示意图 29 三 建筑设计和施工中1 类似近代建筑的模数制 宋 材 清 斗口 2 构件的定型化唐代建筑已经成熟 古典模数制已普遍使用 经五代到宋更有所发展 宋的 营造法式 和清代工部 工程做法则例 都是当时的官式建筑在设计 施工 选料等方面的规范和经验总结 注 营造法式 宋将作监李诫进行总结工作 于公元1100年编成 1103年刊印 适用于宫室 坛庙 官署 府弟工程的预算 计工料之用 全书36卷 30 第四节大木作 31 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 由柱 梁 枋 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 概说 一 按结构所处位置部分 有五种 二 柱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 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 角柱檐柱 前后檐处除了角柱以外的柱子中柱 处于脊下的柱子金柱 其余的称金柱山柱童柱 瓜柱 没有落地的柱子 32 二 构造原始社会的绑扎法 新石器的榫卯 三 名词解释1 梭柱 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 上段有收杀 中 下二段平直 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 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 2 生起 在檐柱以内 除纵向中轴线上的都是 3 侧脚 为了建筑达到较好的稳定性 图7 20生起示意图 33 三 枋 一 额枋 宋称阑额 1 柱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构件 南北朝及以前大多置于柱顶 隋唐后才移到柱间 2 上面的叫大额枋 下面叫小额枋 由额 二者间用由额垫板 二 平板枋 宋称普拍枋 位于额枋之上 是承托斗栱的构件 最早见于西安兴教寺玄奘塔 三 雀替 宋称绰幕枋 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 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图7 25额枋示意图 图7 26雀替示意图 34 三 斗栱 一 概述1 定义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 用于柱头 额枋 屋檐或构架间的组合木构件 2 组成 由方形的斗 升和矩形的栱 斜的昂组成 3 作用 图7 27做外侧图 图7 29平面开间名称示意图 1 在结构上挑出承重 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2 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3 作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图7 28平面开间名称示意图 35 4 分类 大体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外檐斗栱从具体部位又分为 1 柱头斗栱 柱头铺作 柱头科 2 柱间斗栱 补间铺作 平身科 3 转角斗栱 角铺作 角科 4 平座斗栱 图7 30佛光寺大殿斗栱示意 图7 31柱头斗栱和柱间斗栱 图7 32转角斗栱 36 5 发展历程 图7 33南禅寺大殿斗拱示意 1 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 2 汉时基本特点已形成 百花齐放 3 唐代是斗拱发展的一重要阶段 柱头铺作已相当完善 并使用了下昂 总的形制与后代相差不远 补间铺作简单 4 宋已经成熟 转角铺作已经完善 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一 规定了材的等级并把它和栔作为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 5 辽金继承唐宋形制 但有若干变化 补间铺作用45 和60 斜栱 斜昂 6 元起斗栱尺度渐小 7 明清斗拱尺度更小 图7 34晚期大殿斗拱示意 37 二 详述1 斗 升凡是像斗形的立方块均称为斗 包括斗与升 在大约有4种 1 坐斗 宋称栌斗 在斗拱最下一层的构件 斗拱支撑集中点 2 十八斗 宋称交互斗 位于挑出的翘头上的叫做十八斗 3 三才升 宋称散斗 在横栱两端 托着上一层拱或枋子的叫三才升 4 槽升子 宋称齐心斗 正心栱两端的升 外侧有槽 以固定栱垫板斗口 坐斗上 有十字的卯口 以随瓜拱和头层的翘或昂 这随翘或昂的口叫做斗口 图7 35坐斗 图7 38槽升子 图7 36十八斗 图7 37三才升 38 2 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位置与建筑物平行或成直角统称栱 1 五栱a 翘头 宋称华栱 凡向内外出跳的栱 b 瓜栱 宋称瓜子栱 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c 万栱 宋称慢栱 跳头上 出坐斗左右 第二层横栱 d 正心瓜栱 宋称泥道栱 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e 厢栱 宋称令栱 最外跳挑檐檩下 最内跳天花枋下的横栱 2 单栱与双栱a 单栱 坐斗口只置一层栱 b 双栱 坐斗口只置二层栱 图7 39翘头 图7 42内檐令栱 图7 40正心瓜栱 图7 41万栱 39 图7 43昂示意图 图7 44五铺作斗栱示意图 3 计心造与偷心造a 计心造 跳头上置横栱 金元以后 b 偷心造 跳头上不置横栱 唐宋常用 4 唐时统一样式 宋规定栱昂用材制度a 宋 材分八等 单材加栔谓之 足材 b 清 斗口宽度 即栱宽 又叫口份 分十一等 3 昂斗栱中斜置的构件 其杠杆作用 有上 下昂之分 出跳 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 清代称为踩 宋称为铺作 出一跳叫三踩 宋称四铺作 出二跳叫五踩 宋称五铺作 一般建筑不超过九踩 七铺作 出四跳 40 四 梁 宋称栿 1 功能 承受由上面桁檩传下的屋顶的重量 再向下传到柱上 然后下到地上去 2 按构架中部位分单步梁 抱头梁 挑尖梁 劄牵双步梁 乳栿三架梁 平梁五架梁 四椽栿七架梁 六椽栿顺梁 与主要梁架成正角 3 梁外观分为 直梁和月梁 梁肩弧形 即卷杀做法 梁底略向上凹 梁侧做成琴面 4 梁断面 多为矩形 南方住宅 园林 用圆木梁叫做圆作 图7 47梁架名称示意 41 五 檩 宋称槫 1 定义 与屋脊平行的构件 命名与柱子名称一致 清代斗栱大式中称桁 其他称檩 2 名称脊桁 檩 脊槫上金桁 檩 上平槫中金桁 檩 中平槫下金桁 檩 下平槫正心桁 檩 檐槫挑檐桁 檩 撩檐槫3 槫径 檐柱径4 出际 槫头伸出山墙以外 称为 长度依屋椽数而定 两椽出二尺五寸四椽出三尺之三尺五寸 图7 48桁示意图 42 六 椽1 定义 垂直搁置在檩上 直接承屋面荷载的构件 2 按部位分脑椽花架椽 平椽檐椽飞檐椽 飞子顶椽 罗锅椽 用于卷棚屋顶 3 断面 矩形 圆 荷包形等 檐椽端部有卷杀4 椽在屋角近角梁处的排列有平行和放射两种 图7 49椽示意图 43 第四节屋顶 44 二 分类 一 庑殿 宋称四阿顶 1 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 一般用于皇宫 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 2 可用单檐 特别隆重的用重檐 1 单檐 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 共五脊 所以又称为五脊殿 2 重檐 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3 最早实例 唐佛光寺大殿 图7 50庑殿顶示意图 屋顶的形式多种多样 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物的整体造型 基本是两坡顶和四坡顶两大类别 1 两坡顶构造较简单 有硬山和悬山两种 悬山又称挑山 2 四坡顶有庑殿顶 攒尖顶等 两坡和四坡组合又成歇山顶 一 概述 45 二 歇山 宋称九脊殿顶 1 歇山的等级仅次于庑殿 2 它由正脊 四条垂脊 四条戗脊组成 故称九脊殿 若加上山面的二条搏脊 则共应有脊十一条 3 有单檐 重檐的形式 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 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 4 抱厦 两九脊殿相交丁字 其插入部分称为 始于五代 盛于宋金 十字脊 两九脊殿十字相交 5 山面的搏风板 悬鱼尾装饰重点 图7 51歇山顶示意图 46 三 悬山 宋称挑山 出山 1 是两坡顶的一种 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 在规格上仅次于四阿 九脊殿 2 特点 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 3 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 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 山墙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墙 四 硬山1 也是两坡顶的一种 但屋面不悬出于山墙之外 2 山墙大多用砖石承重墙并高出屋面 墙头有各种形式 图7 53硬山示意图 图7 52悬山示意图 47 五 攒尖 宋称斗尖 1 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 如塔 亭 阁等 2 特点 屋面较陡 无正脊 数条垂脊交和于顶部 上再覆以宝顶 3 平面有方 圆 三角 五角 六角 八角 十二角等 一般以单檐的为多 二重檐的已少 但塔例外 六 单坡多为辅助性建筑 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 七 平顶在我国华北 西北与康藏一带 由于雨量很少 建筑屋面常用平顶 即在椽上铺板 垫以土坯或灰土 再拍实表面 图7 54攒尖顶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