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一、申报范围及限额2008年计划建设1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8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面向所有普通本科院校申报,“211工程”院校申报课程不超过2门,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申报课程不超过1门。申报课程应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均可,教学运用的外语为英语。每位教师最多参与申报1门课程。2007年已立项建设的课程不再参加申报。二、申报要求1、申报课程应具有较好的建设基础,至少已面向两届学生开设,修习该课程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外语基础,双语教学效果良好。2、申报课程的负责人要有1年以上(含1年)海外留学、进修或工作的经历。应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外语和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优良。鼓励聘请国外教师、专家来华进行双语教学工作。3、申报课程除按要求填报项目申报表外,还须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试卷及参考答案、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课程负责人或教学团队成员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4、除教育部资助经费外,申报课程所在学校应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提供配套经费。三、申报办法采取函报与网络申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申报。有关高等学校应在5月30日前(以寄出地邮戳为准)将文字报送材料及光盘寄至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C座10层,邮编:100011,报送材料包括:1、2008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见附件20);2、2008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联系人信息表(见附件21);3、2008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见附件22);4、光盘,光盘内容包括:(1)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录像采用rm格式,不超过50MB);(2)附件20、附件21、附件22的电子文档;(3)其他所有上报材料的电子文档。同时,各申报课程的负责人应在5月19日至30日期间登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网站”)中“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栏目:http:/ ,网上填写申报表和其他材料,并提供课程网站网址链接。附件20、附件21、附件22的电子版将上传至质量工程网站“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栏目,请有关高校及时下载并填写。四、联系方式2008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由高等教育司财经政法与管理教育处组织,联系人:金星,电话函报与网络申报联系人:张秀芹、邓捷,电话58581448。附件20: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21: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联系人信息表附件22: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附件23: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指标体系附件20: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高等学校(加盖公章)排序课 程 名 称(中文)课 程 名 称(英文)课程负责人课程类别所属专业专业代码开设学期姓名电话E-mail1跨文化交流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林一63339648linyi_专业课国际文化交流 050414-3 5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附件21: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联系人信息表单位姓名部门职务电话传真手机E-mail中国戏曲学院林一对外交流合作部处长633396486333964813701222691linyi_附件22:2008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所 属 学 校 中国戏曲学院课程名称(中文) 跨文化交流学(英文)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外 语 语 种 英语 课 程 类 别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所 属 专 业 国际文化交流专 业 代 码 050414-3 开 设 学 期 第五学期课 程 负 责 人 林一申 报 日 期 2008-5-30教育部 财政部 制二八年四月填 写 要 求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 开设学期是指在教学计划中的开课学期。1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林一性 别女出生年月1963.10学 历研究生专业技术职 务教授电 话63339648学 位博士行 政职 务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传 真63339648所在院系戏曲文学系学科专业国际文化交流通信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100073邮 编100073E-maillinyi_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跨文化传播、艺术教育国际化、艺术管理、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1-2教学情况近两年来授课、教学研究情况:讲授的主要课程:跨文化交流学,国际文化交流方法论,艺术管理学,跨文化交流专业英语,西方哲学史,科学技术与文化术等。两年来共计授课时间696学时。跨文化交流学已经在中国戏曲学院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立项,成为校级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教学研究情况: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研究和探索双语教学的理念、方法和成功因素。研究生招生方向:国际文化交流方法论;中国传统艺术的全球传播战略;面向世界的中国戏曲;现代大学管理思想;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复杂性交互发展研究。1-3学术研究近两年来科研情况:主要研究领域: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跨文化传播、艺术教育国际化、艺术管理、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等。近两年主要研究课题:1、主持文化部项目:中国传统艺术的全球传播战略2、主持北京市项目:面向世界的中国戏曲3、主持新闻出版总署项目:德国图书文化传播研究4、主持北京市创新平台京剧学通论子项目:京剧对外传播与交流研究5、参与北京市项目跨文化语境中的戏曲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学术资源:课程负责人在承担院系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和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是一个集教学、研究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开发于一体的专业实体。这一实体为跨文化交流学双语教学提供了从师资到实践环节的强有力的国际性支持平台。主要学术兼职有: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理事会督察长,联合国第五届世界电视论坛中国代表,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近两年主要研究成果:1、 学术专著国际文化交流方法论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 正在出版过程中。国际文化交流方法论是课程负责人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交流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晶,其重要学术价值和理论贡献是创建了应用复杂系统科学思想来分析和研究跨文化交流与传播问题的方法论体系。这一方法论思想应用于双语课程跨文化交流学教学中,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对于培养学生多维度感知世界、感知文化的能力、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流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2006年出版英文版专著:An Innovative Methodology for Analysing Policy and Fina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China Central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Beijing3、专著走进世界一流大学2003年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二 次印刷4、“论电视纪录片的结构问题”,香港社科研究,2008年第4期,获香 港社科研究优秀论文奖5、“电视纪录片结构刍论”,当代电视2008年第2期6、Quantifying the triangle of coordination: a cas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Higher Education Review, Vol. 38, Number 3, 2006,London,UK;7、Funding mechanisms and hierarchy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ome comparisons with the English system, SRHE Annual Conference 2006, Brighton,UK1-4外语水平及双语教学国外学习经历:英国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公共政策与管理专业 博士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双语教学经历(含课程名称、学时数、学生数、开设时间):1、跨文化交流学,64学时,29名本科生,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 开设2、国际文化交流方法论,64学时,12名本科生,2007年2月至7月 开设3、国际文化交流方法论,72学时,4名研究生,2007年9月至2008年 1月开设4、专业英语,72学时,2名研究生,2008年3月至7月开设1-5获奖情况近两年获奖情况:1、教育部项目:“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 获教育部国际合作奖励基金2、香港核心期刊论文:“论电视纪录片的结构问题”获香港社科研究优秀 论文奖2. 教学队伍情况1人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务 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David Rolston男1953副教授芝加哥大学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Studies讲授跨文化交流学专题,西方文化史英语口语等课程Ginny Eley女1942高级讲师英国威斯敏斯大学跨文化管理、法语语言文学讲授跨文化交流学专题,西方社会、语言与文化、跨文化管理、英语口语等DonnaRenae女1963资深记者美国CNN讲授跨文化交流学实践专题公共关系学英语口语等刘珺女19793讲师跨文化交流与管理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教研室主任;跨文化交流学在线辅导和实践指导,讲授传播学艺术营销商务英语等课程王美凝女19762讲师,国家二级翻译英语语言文学跨文化交流学在线辅导和实践指导,讲授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艺术英语法语等课程马萱女19799讲师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跨文化交流学网络建设,讲授英语精读、英语听力文化市场学文化经纪人概论等课程包宏伟男1977讲师英语语言文学 跨文化交流学网络建设,与学生在线互动,讲授跨文化交流学专题,西方文化史英语精读英语听力 等课程2-2主讲教师情况除课程负责人外的其他主讲教师情况简介(国外学习经历;近两年来授课、教学研究情况)David Rolston, 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副教授,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对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戏剧戏曲有深入研究。目前致力于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国京剧的跨文化交流研究。他是美国How to Read the Chinese Novel编辑。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Fiction and Fiction Commentary: Reading and Writing Between the Lines。Ginny Eley,英国威斯敏斯大学高级讲师,英国伦敦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学士、硕士学位,英国威斯敏斯大学罗马语硕士学位。主要教学研究领域与成果是跨文化交流与管理。1997年以来,一直从事中西文化交流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近年来在中国戏曲学院从事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教学工作,讲授西方社会、语言与文化、跨文化管理、英语口语等。深受学生欢迎。DONNA RENAE,曾任美国CNN资深记者,2007年后半年曾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跨文化交流课程教学,2008年3月起在我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担任公共关系学和英语口语课程教学工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刘珺,讲师,教研室主任。2004年1月毕业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跨文化交流与文化管理专业,取得硕士学位。近两年来主要讲授传播学艺术营销商务英语等课程,参与北京市创新平台项目京剧学通论子项目“京剧对外传播与交流研究”、北京市项目跨文化语境中的戏曲、北京市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艺术经营与管理研究等的相关研究工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篇。王美凝,讲师,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毕业,国家二级翻译。近两年来主要讲授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艺术英语法语等课程。参与文化部项目中国传统艺术的全球传播战略、北京市创新平台京剧学通论子项目京剧对外传播与交流研究、北京市项目跨文化语境中的戏曲等的相关研究工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篇。马萱,讲师,跨文化交流与管理专业硕士毕业,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在读博士,2007年9月至12月,在美国宾汉顿大学从事跨文化戏曲教学合作项目,担任助教和翻译工作。讲授英语精读、英语听力文化市场学文化经纪人概论等课程。参与文化部项目中国传统艺术的全球传播战略、北京市项目面向世界的中国戏曲、北京市创新平台京剧学通论子项目京剧对外传播与交流研究、北京市项目跨文化语境中的戏曲、北京市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艺术经营与管理研究等的相关研究工作。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包宏伟,讲师,2000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获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第二学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在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John-Hopkins University)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进行美国文化学习与研究;2004年3月在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攻读艺术学在职研究生,2006年8月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参与北京市项目跨文化语境中的戏曲、北京市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艺术经营与管理研究等的相关研究工作。3课程描述3-1本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理念:“一流”加“特色”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即将从事艺术领域跨文化交流工作的本科学生”,因此,确定我们的教学理念有两个基础:一是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流普适能力的培养,二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艺术领域跨文化交流所需要的特殊素质的培养。二者的结合构成我们完整的教学理念:第一,要求学生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思想、概念、原则、方法。第二,培养学生应对多样化世界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的能力,文化感知能力,以及从较深的层次理解文化功能与价值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对现实世界跨文化交流行为与现象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运用跨文交流学的原理、原则、方法和技能来分析艺术领域跨文化传播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问题。为此,要进行多层次系列课程的建设和改革,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鲜明的特色,加快辅助教学课件、网络课件和录像教材等的配置和研制,使用网络教学与管理,使中国戏曲学院跨文化交流学课程成为该学科中有一定影响、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教学目标:“五个一流” 、“五个达到” 、一个特色1. 一流教师队伍 教师达到熟练的双语教学能力和较强的科研能力2. 一流教学内容 课程达到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先进、实用的讲授内容3. 一流教材 教材达到艺术类相关专业的优秀典型和通识教材4. 一流教学方法 教学达到教师想讲、学生爱听、科学施教、与时俱进5. 一流教学管理 管理达到课上课下互动不断,自觉进行研究性学习6、鲜明的课程特色 运用跨文化交流学的普遍原理、原则、方法、技能来分析艺术领域跨文化传播中的理论、实际与创新等问题。将本课程建设成为该学科中有一定影响、有鲜明特色的艺术类跨文化交流课程。3-2 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1 跨文化交流的现实挑战及其重要性 4学时2 跨文化交流的概念、原则与过程 4学时3 多样的文化模式及其价值维度 8学时4 文化的深层结构及其比较 8学时5 语言与文化的功能及其使用 8学时6 非语言交流:行动、空间、时间和沉默所表达的信息 4学时7 非语言交流在艺术领域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和引导创新的意义 4学时8 文化对环境的影响:艺术领域4学时9 文化对环境的影响: 文化产业、商业领域4学时10 文化对环境的影响:教育与医疗领域 8学时11 跨文化交流中的潜在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8学时3-3教学方法、手段(举例说明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 本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三个突出的特色: 1、互动性:本课程的师资由具有中西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教师组成,形成多元化的课堂、课后师生互动。本课程中的若干内容与环节,如非语言交流理论在戏曲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一章,外教直接进入课堂辅助教学,做非语言交流示范和基于文化差异的分析。 2、体验性:本课程强调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流实践,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我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并在课程结束后,自愿选择由我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提供的出国交流实习的机会。2008年有12名学生赴美国实习。 3、研究性:本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一是通过课堂的不断设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二是通过强化国际文化交流“方法论”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具体研究方法的训练;三是通过跨文化交流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并结合艺术领域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课程论文。在过去的3年里,这种教学方式受到师生们的普遍欢迎。主要教学方式1、多媒体教学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目前,本课程主要教学方式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相关的背景材料图像化,将含蓄的意境意象直观化,增加了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此外,部分课时,外教融入与学生一起演示再现交流实践中的情景。这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深受学生欢迎。 2、课堂分组讨论与小组代表陈述相结合:这两种形式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对跨文化交流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对跨文化交流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学会在有序方式下有理有据的陈述自己的观点,这一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面向大众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学生深感通过这样的形式学习受益匪浅。由于每次讨论和观点阐述的选题都有预先充分的设计,主题吸引人,学生积极性高,课堂的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3、课后作业课程论文 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进行文献阅读,扩大信息量和进行研究性学习。每一阶段性教学周期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一篇有关跨文化交流问题的相关论文,每个学生就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做选题报告:讲述自己研究的问题或假设,研究该课题所采用的方法,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与大家共同探讨。部分优秀学生已经在尝试将课程论文发展为学术论文。辅助教学方式1、志愿者实习体验:由院系教研室老师、学校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老师指导学生自愿报名作为志愿者参与实际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大部分学生参与了此项活动,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2、在教学辅助方式上,本课程主要采用Email形式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与学生保持联系,解答相关问题。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3-4考核(考试)方法总成绩=(1)平时成绩+ (2)期末考试成绩(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专题陈述、课后作业、课程论文等,占70%; (2)期末考试成绩:试卷以英文命题,答题可用中文或英文进行,占30%。 这一考核方式要求学生重视平时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养成自觉的研究性学习习惯。3-5教材(含双语教材使用与建设;扩充性双语资料使用情况)双语教材使用:1、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Samovar, Larry A., 5th edition, 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4年2、 Kramsch, Claire, Language and Culture,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教社),2000年版。3、 Snow, Don, Encounters with Westerners, 外教社,2004年版。4、 Samovar, Larry A.,跨文化传播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 跨文化交流学关世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6、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7、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 许立生:外教社,2004年版双语教材建设:1、 国际文化交流方法论,由本课程负责人林一教授撰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过程中。2、 跨文化交流案例分析,由本课程负责人林一教授及其团队共同撰写,正在撰写过程中。3、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英语教材,由本课程负责人林一教授及其团队共同撰写,正在撰写过程中。4、 艺术英语由本课程负责人林一教授及其团队共同撰写,正在撰写过程中。扩充性双语资料使用情况1、Linell, Davis, 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外研社,2001年版。2、(美)布拉德福德霍尔,跨越文化的障碍交流的挑战,2003年版。3、(德)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1年版.4、宋莉主编:跨文化交际导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陈晓萍:跨文化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外教社,1997年版。7、胡文仲编: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8、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外研社,1999年版。9、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外研社,1999年版.10、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外研社,2002年版.11、狄艳华:美国文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12、郑立信,顾嘉祖: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1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外研社,2000年版。14、戴凡等:文化碰撞中国北美人际交往误解剖析,外教社,2003年版。15、邓炎昌,刘瑞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研社,1989年版。16、张从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7、何维湘等:跨文化交际技巧,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8、庄恩平: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程,外教社,2004年版。19、拉里-A-萨莫瓦等主编: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年。20、Linda Beamer等著:全球环境中的跨文化沟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21、石定乐等编著:商务跨文化交际,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22、胡文仲主编: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研社,1999年。23、胡超著: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24、辜鸿铭著:中国人的精神外研社,2000年。25、林语堂著:吾国与吾民,外研社,2000年。26、(美)明恩溥著中国人的特性,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27、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东学西鉴丛 书)28、陈伟: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戏剧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2004年。(东方美学对西方的影响丛书29、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0、潘志高著: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31、Carducci, Lisa, As Great As the World, Beijing: 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 2002. 32、郭可著:国际传播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33、庄晓东主编: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34、(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35、林语堂著:从异教徒到基督徒,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6网络资源(含网络硬件环境,网上资源名称列表、网址链接及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1、网络硬件环境 跨文化交流学已经在中国戏曲学院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立项,成为校级教学实验研究课题,在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教育在线及精品课程设有专区,由学院信息网络中心专人负责建设维护,保证了畅通的网络运行效果。2、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课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试卷(参考答案),参考文献目录,课程负责人现场教学录像。3、课程网站 4、课程网站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能基于网络环境,准确把握课程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与互动。 目前课程网络仍在继续完善,跨文化交流学“网络课堂”正处于建设中,完善后的网络课堂将有更广阔的信息资源,并与本学科国际前沿的学术平台链接。5、其他网络资源链接/cccs/about/copyright.php 北京大学跨文化交流网 学生可以通过此网络较好的了解中国近百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情况。/ 北京大学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中心主要帮助学生以中国的跨文化交流与管理实践为核心关注对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与外国之间、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的现实,重点探讨文化因素对人际沟通、信息传播和跨文化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跨文化传播论坛跨文化传播论坛”是以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为中心,从中国日益扩大的对外交往、对外开放的需要出发,探索跨文化传播的规律,更好地向世界阐释中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理念,并通过对相关重要问题的思考和研讨,深化对中国软实力建设中战略性、紧迫性、长期性问题的认识。通过此网络,学生可以及时了解中国政府在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宏观举措和动向。3-7 教学效果(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两年的学生评价分数及评语;课程负责人教学录像要点)1、学生评教指标1)教学认真、负责、敬业; 2)对课程内容及相关领域熟悉; 3)讲授富于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注重给予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其它方面的指导; 6)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关心教学质量和效果; 7)口齿清晰,表达清楚,普通话满足教学要求,板书规范; 8)注意课堂秩序,严格要求学生; 9)鼓励学生提问,乐意与学生交流; 10)有良好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11)上课不迟到、早退,不停课、调课,不请人代课; 12)能及时认真批改作业并讲评; 13)重视答疑,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14)对教师教学的总体评价; 15)对本门课程的整体感觉。2、我校教务处提供的近两年学生评价分数及评语: 近两年来,学生对课程负责人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数 2006-2007年度第一学期跨文化交流学(双语)92.56分优; 2006-2007年度第二学期国际文化交流方法论(双语)94.56分优;2007-2008年度第一学期跨文化交流学(双语)95.77分优; 2007-2008年度第二学期 国际文化交流方法论(双语)93.78分优; 学生评语(节选部分): 这门课程用双语教学非常好,我学到了很多与国际接轨的最新前沿知识,开启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思维模式。 老师很敬业,有专业素养,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非常有内涵。老师讲课很认真,这门课程很重要很实用,学会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技能。 课程开设得很好,使我从更深层次上了解了各国文化的特点,老师上课很棒! 老师认真,有激情,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英语发音很地道。 我很喜欢这门课!学会了独立思考,好像自己变得理性了。 很喜欢老师讲课,很清楚很有条理。 老师授课内容很丰富,能够了解到学术最前沿的信息!现在觉得用英语思考一些问题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教师评教中国戏曲学院质量工程专家组多次听课后,总体认为:备课充分,授课熟练;授课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难点解析透彻,注重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纪律良好,学生热情高,有序互动,教学效果良好。跨文化交流学已经在中国戏曲学院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立项,成为校级教学实验研究课题。课程负责人教学录像要点 1、前一次课关于非语言交流的定义、功能、分类等要点回顾2、新课内容:非语言交流的原则与局限性;非语言交流与文化的关系;理解非语言交流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对于戏剧艺术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及其案例分析;非语言交流理论的应用:理解非语言交流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戏剧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创新。 4课程建设规划4-1 本课程四年内的建设规划(含课程网站建设规划)课程四年建设规划: 2008-2009: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中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新,录制部分教学录像;按步骤完成本课程基础教材的建设,国际文化交流方法论出版;进一步开拓国际资源,加深以本课程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国际合作。 2009-2010:完成本课程基础教材的建设,编写本课程配套系列教材及辅导教材,跨文化交流案例分析出版,同时完善课程教学辅导系统和实践教学平台;逐渐将围绕本课程完成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突出本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特色。 2010-2011:进一步拓展扩充性双语资料渠道,建立双语资料资源库;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英语艺术英语出版;升级课程教学辅导系统;在现有的良好的课程师资梯队的前提下,继续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保持师资团队在数量上的动态稳定和在质量上的稳步提升,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重点培养,为本课程的长期建设打好基础。2011-2012:对本课程的建设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估,将本课程建设的成果与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其它双语课程如国际文化交流方法论等的内容和资源进行整合,建成优质的系列双语精品课程。 课程阶段推广计划 2008-2009:在完善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至少在一所艺术类高校推广该课程; 2009-2010: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个性化教学内容,出版相应的教材,并继续在其他艺术类高校推广; 2010-2011:主办跨文化交流学双语课程教学经验介绍会,为其他艺术类高校培训本课程师资力量; 2011-2012:结合跨文化交流学和国际文化交流方法论的内容和资源,在同类高校中形成品牌效应,建成优质的系列双语精品课程。 课程网站建设规划2008-2009:调整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网上教学内容,充实视频部分; 2009-2010:完成课程网站建设,教材内容电子版完整上网,全部的教学内容视频上网; 2010-2011:建立为艺术类院校相关课程师资进行培训的网站,培训内容上网。 2011-2012:将跨文化交流学和国际文化交流方法论的内容整合到统一的网站。4-2聘请国外教师(专家)来华授课计划继续坚持每年邀请12名本领域的国外知名教师、专家前来任教,并邀请部分专家教授短期来访作专题讲座。继续保持专家队伍的合理结构,特别是多元文化背景。目前已确定了未来两年的计划:2008-2009美国教师、英国教师、俄罗斯教师各1名。2009-2010 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教师各1名。4-3所在高校鼓励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中国戏曲学院始终重视双语课程建设,一直把双语教学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一直致力于资助相关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相关课程,目前已经有一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房屋租赁合同(按季度租赁)
- 2025标准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红苋菜养护知识培训
- 2025加强合同管理规范招标代理合作协议
- 流程优化与问题解决指导模板
- 土地流转技术支持合作协议
- 安全与管理培训课件
- 明源软件培训课件
- 企业采购合作框架协议
- 人工智能赋能的2025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案例分析报告
- 房地产 中国高标仓物流市场报告2025年上半年
- 2025年汽车驾驶员(技师)实操考试题带答案
- 2025-2026学年湘鲁版(2024)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新教材)2025年秋期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核心素养教案)
- 2022年贵州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施工方案)二期混凝土施工方案
- 钢结构简支梁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习题集
- 课堂因“融错·容错·溶措”而精彩
- 《简爱》课本剧剧本
- 阳光晾衣房钢结构专项施工方案
- 肿瘤科实习生入科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