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管理理念及实践.doc_第1页
编辑部管理理念及实践.doc_第2页
编辑部管理理念及实践.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辑部管理理念及实践19世纪创刊的美国纽约时报,于20世纪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在西方报界独领风骚。其成功背后的推动者和支撑者,是报社内部一批深受尊敬的报人。特纳卡特利奇(Turner Catledge),就是纽约时报的功臣之一。他的一生都在为提倡和实现纽约时报编辑部的管理优化、改革进步而呕心沥血。在48年的新闻生涯中,他确立了一套完整清晰的编辑部管理思想。自1927年8月始,卡特利奇为纽约时报效劳了40多年。他主要的思想贡献在对报纸编辑部的有效管理方面。 权力集中是编辑部管理的前提 纽约时报实行的是“家族发行人制”,一个家族对报纸的执掌和统治的色彩十分浓厚。“在家族报纸内部,其制度安排具有若干封建色彩,而维系这种独特制度的关键人物显然是家族指定的发行人。”在这样一个不宣自明的“报纸王国”里,权力的集中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报纸的运作效率。正由于纽约时报自阿道夫奥克斯时期确立并延续下来的“终身雇用制”、“家族发行人制”,使得倚仗特权和关系的“诸侯”们割据称霸,各自为政。这种分裂的状态无疑会影响到编辑部的资源整合及职员间的互动协调,出现军心涣散、工作效率降低的后果,并使编辑方针无法畅通贯彻。卡特利奇作为领导,意识到收回编辑大权已刻不容缓。于是,卡特利奇便以遵循奥克斯时代既定的大方针为前提,在苏兹贝格家族发行人的协助下,开始了对行政混乱的整顿和对编辑部领导权的集中。1.对赛苏兹贝格特权的取消赛苏兹贝格(以下简称赛)是发行人阿瑟海斯苏兹贝格的侄子。赛是驻巴黎分社的驻外首席记者,凭借自身才能以及高层亲属的眷顾,他特立独行、独来独往,藐视纽约总社的制约,成为虽无名却有实的国际新闻总编,其放任自流的作风让其他编辑敢怒不敢言,更与卡特利奇新闻集中化管理的理念背道而驰。卡特利奇致信赛,严厉指出:对于采写和发表大量报道的指挥权,应该被逻辑地置于编辑部。他不允许报纸的编辑部被拆分成数个小个体。他认为,最好的新闻产品来源于对负责提供报纸内容的编辑部的严格管理。1954年赛被派遣接任外事专栏作家的职务,其特权被纽约总部收回。2.与华盛顿分社的斗争卡特利奇把纽约总社和华盛顿分社的疏远关系形象地比喻为“双城记”。他甚至连做梦也想促使两社编辑间的关系密切起来。对华盛顿分社维护自主、摆脱纽约总社控制的状况,早在1929年卡特利奇还是一名驻华盛顿记者时,就已察觉到。他认为,新闻的数量和复杂性一直在增加,若编辑部领导不力,会导致大量优秀的报道流入别的渠道,大量的疑问也不会在报道中得到回答,编辑风格也得不到发扬。1968年,卡特利奇鼓励并努力推动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任命别人代替汤姆威克的华盛顿分社社长职务,以削弱华盛顿分社这个“自治领地”的特权。虽然最终由于苏兹贝格的退却而使建议被推翻,卡特利奇仍旧尽力依靠自己在华盛顿分社里的某些私人交情,竭力使两个部门的关系密切起来,并“果真取得一些成绩”。3.与纽约总社内部星期日版“公国”的斗争卡特利奇在回忆录中写到:“由精明强干、性情暴躁的莱斯特马克尔管辖的星期日版编辑部是最自作主张的部门之一谁当编辑主任都不能对星期日版编辑部施加任何有效的影响。星期日版实际上成了一个独立王国,有时甚至违反纽约时报的风格。”对此,时任执行主编的卡特利奇采取了迂回战术他每周用一个上午会见尽量多的星期日版编辑,并带去自己的报道设想,谨慎而努力地使内容和版面发生一些变化。他和编辑们一起将新点子注入星期日版内,不但为该版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对马克尔的独行政策进行了警告和抵制“公国”的特殊权力得到遏制。在某种程度上,卡特利奇对报纸编辑部的管理闪现着强硬的色彩。他不是谋私利,也不是搞自治。他意在“从上至下坚持努力设立一种理想的、必须的直线领导关系。”纽约时报发展史也证明,卡特利奇所作的编辑集权努力,纠正了当时编辑部的涣散风气,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阿道夫奥克斯时代的遗弊,扭转了编辑方针,带领编辑部走上了良性运作的轨道。 整体意识是编辑部管理的法宝 卡特利奇在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认为,作为一个报纸编辑主任,他并不是在和抽象概念打交道,而是和人,和那些有天赋、敏感而野心勃勃的男男女女们打交道。他觉得自己必须与这些人一道,并通过他们来进行工作。他们有才华、有抱负,个性高傲,彼此争执不断。因此,整体意识是令他们协同作战的唯一途径。编辑部不是一个普通机构,应该是“富于创造精神的人们一道自由工作的集合体”。卡特利奇深知要巧妙地聚合各种要素,创造一个彼此理解、相互合作、积极和谐的编辑集体,才能确保他们才能的最大化发挥。1.沟通白班和夜班编辑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自阿道夫奥克斯时代起,编辑部遗留下了一种“两班编辑制度”。“实行两班编辑制,一班白天工作,完成大多数新闻的采访和写作工作;另一班晚上工作,完成报纸的排版和印刷。夜班编辑们我们也称他们为大主笔,对白班编辑们的意见和知识置若罔闻。”编辑部内两个班别之间彼此分离必然带来恶性的后果:报道的最终决策权紧握在夜班编辑的手中,白班编辑就会落得被怠慢、蔑视的境地。两班间丧失业务上的连续性和彼此间必要的互动磋商。裂痕加深、人际关系紧张,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白班、夜班的分裂现象引起了卡特利奇的注意。他每天中午上班,晚上10点下班,以保证每天晚上报纸在排版时,由他而不是由夜班编辑做最后决定,白班编辑的意见被采纳,两班得以沟通。 2.调整编辑间的分裂、重叠纽约时报编辑部出现过以下怪事不但有“商业新闻编辑”,而且还有“财政新闻编辑”,并且没人确切地知道二者的区别;在一次酒会上,社内体育新闻编辑和国内新闻编辑相遇时,却彼此陌生;本地、国内和国际新闻部的编辑们因争夺版面,分裂日深;报道范围按地理位置而不是按主题划分;编辑间鲜有交流沟通,编排的新闻报道交叉重叠,质量不高。编辑部内逐日加深的不和谐,为编辑政策的贯彻执行埋下了重重阻碍。为突破这些桎梏,卡特利奇每天下午举行新闻碰头会,大家聚在一起探讨记者编辑的表现及新闻的发展问题,各部门编辑据此了解其他编辑在做什么,相互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他坚信,新闻碰头会可以使工作人员团结起来,并“让大家养成一种看法决定是集体做出的,每个编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人才建设是编辑部管理的核心 卡特利奇作为编辑部领导,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年轻、能干的人才队伍。在他看来,好的编辑是报纸的核心。也许在读者看来名不见经传的编辑,却关系到报纸的存亡。他认为,根据才能擢升编辑人员的制度,可使引人注目的人得到推荐。而优厚的待遇可以提高争夺有才能的青年的可能性。同时,给予编辑人才以高工资,不是经费的浪费,而是一笔人才的投资,更是对职员工作成绩的肯定与赞赏。此外,他视“把有抱负、有才华的人集中在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