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土壤学说.doc_第1页
共同土壤学说.doc_第2页
共同土壤学说.doc_第3页
共同土壤学说.doc_第4页
共同土壤学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观察到许多个体同时表现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糖代谢障碍(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血甘油三脂浓度升高、极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高血压,向心性肥胖等,这是碰巧聚在一起的吗? 在人群中,完全没有这些特征表现的个体和同时具有三个及以上这些特征表现的个体占到绝大多数,而那些只有一个或两个这类表型的个体很少。 20世纪60年代有人将糖耐量异常和高血压称为“富裕综合征”。1989年有人又将以高胰岛素血症为基础的内脏性肥胖、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血症、高血压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概括为“死亡四重奏”。1991年又有人将这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症候群命名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另外也有人称这种现象为“四高一低”(即高血压、高血糖或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等。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个专家委员会专门对该综合征进行了研讨,推荐使用“代谢综合征”来命名。代谢综合征好发于现代文明社会,诊断为此综合征者约占中老年人口的20%-40%。我国北方居民的患病率高于南方,分别为23.3%和11.5%,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分别为23.5%和14.7%。随着年龄的增长,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目前认为代谢综合征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为什么呢?其实,中心环节为胰岛素抵抗。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胰岛素?胰岛素是身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激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主要作用于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和肝脏,具有多种生理作用,是人体内惟一的一种降低血糖的激素。所谓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组织或靶细胞(如骨骼肌、脂肪及肝脏)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或反应性降低,因而导致正常量的胰岛素不能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而需要超正常量的胰岛素才能达到正常的生理效应。“共同土壤学说”是指冠心病、糖尿病都源于一个共同的致病基础胰岛素抵抗,她是导致冠心病、糖尿病的“共同土壤”,医学界将这一理论称为“共同土壤学说”。医学研究发现,众多冠心病、糖尿病患者都伴有一种病症,医学界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这种病症表现为血液中的胰岛素增多,血糖增高。临床表现为高血脂、高血糖等症状,即冠心病、糖尿病的种种临床症状。由此可见,“胰岛素抵抗”是引发冠心病、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导致冠心病、糖尿病的“共同土壤”。1985年由Modan提出X综合症,确定了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此后经过世界各国医学家的不断验证,直至1995年,sterm提出“土壤学说”。至此,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并确立为“共同土壤学说”。代谢综合征又称为X综合征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Reaven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发现胰岛素抵抗不仅为糖尿病的特征,同时还普遍存在于人类多种疾病及病理状态之中,提出了著名的X综合征的概念,包括以下内容:(1)组织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的抵抗;(2)IGT;(3)高胰岛素血症;(4)VLDL-TG升高,HDL-C降低;(5)高血压.次年Kaplan也提出类似概念,将躯干肥胖、IGT、TG增高及高血压称为死亡四重症.后来的研究者发现,除上述疾病外,代谢综合征这一群疾病和病征还应进一步扩展,诸如中心性(腹部)肥胖、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纤维蛋白原和纤蛋白原和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1(PAI-1)增多,小而致密的LDL胆固醇增多、多囊卵巢综合征、高瘦素血症、黑棘皮病、脂质萎缩综合征、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炎症状态、胆石症及脂肪肝等,而且还可能不断有新的疾病或病症加入,如: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成人多囊肾疾病(APKD).上述多种代谢紊乱可同时或先后出现在同一患者身上.在这一概念出现之前,一些重要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被认为是彼此分割的互不相关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也被人们认为是糖尿病的晚期并发症.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事件既是各自独立、又是有内在联系的一组疾病,这个内在联系就是胰岛素抵抗及其所致的糖、脂代谢紊乱.1995年Srern提出共同土壤学说,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上述疾病滋生的共同土壤即共同的危险因素.用共同土壤学说则较好地解释了一些血糖处于非糖尿病水平,甚至正常血糖水平的患者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现象.由于代谢综合征把过去认为互不相关、彼此分割的疾病及代谢紊乱以胰岛素抵抗为其核心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许多重要疾病机理的认识和处理发生了重大变革,故自90年代以来一直成为世界医学前沿的一大亮点.2004年是糖尿病发病机制认识上巨大飞跃的一年,在当年的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上,Banting奖获得者、来自纽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高级研究员Michael Brownlee博士,做了有关统一发病机制的演讲。他指出,无论糖尿病大血管(如心血管、脑血管及下肢血管)还是微血管(如肾、神经和视网膜)并发症,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机制氧化应激.随之,同年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年会上,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Ceriello教授进一步提出共同土壤学说,即氧化应激是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这些研究提示,抗氧化治疗有望成为这一系列疾病治疗的新策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发现到许多市民同时表现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糖代谢障碍、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向心性肥胖等。这是碰巧聚在一起的吗?内科专家李必迅主任医师介绍说,这些情况属于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又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多种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病共存的临床表现。包括糖尿病、脂代谢异常、高血压、中心性肥胖等,它们是既各自独立,又存在相互内在联系的一组疾病。代谢相关疾病是相互联系的 在人群中,完全没有上述特征表现的个体,和同时具有三个及以上这些特征表现的个体占到绝大多数,而那些只有一个或两个这类表型的个体却很少。由此看来,肥胖、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血压、高甘油三脂血症等临床疾病的聚集并非偶然。李必迅主任介绍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是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内在联系的一组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四种常见慢性病。但以往由于对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发病机理及防治观念认识上的局限性,普遍认为这些疾病是彼此独立的疾病。 近十余年来,随着对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共同土壤”学说的提出,对这些疾病有了新的认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既是各自独立,又是相互内在联系的一组疾病。这个内在联系就是胰岛素抵抗及其糖、脂代谢紊乱这块“共同土壤”。胰岛素抵抗是联接代谢疾病的纽带 李必迅主任介绍,胰岛素抵抗是贯穿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主线,是联接它们的纽带,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高血压、脂代谢异常、高血糖、高血粘、高胰岛素、高尿酸、高体重等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诸成分,均强度不等地直接或间接与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形成相关,其中心环节为胰岛素抵抗。因此,形成了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多种危险因素、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这一发病模式,使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观念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饮食运动药物进行干预治疗 代谢相关疾病,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靶点。据李必迅主任介绍,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减肥疗法及纠正不健康生活方式是纠正胰岛素抵抗、改善糖脂代谢的基础干预措施,大多数糖尿病或糖耐量减退及血脂异常的人群通过饮食干预与运动治疗相结合可以使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血糖、血脂、体重的控制对血压及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部分病人在基础干预的基础上危险因素尚未达标者,可以通过强化降血压、调血脂、降血糖、抗血凝、防血粘、胰岛素增敏、控制体重等系列防治措施,使以针对改善胰岛素抵抗为基础,全面、系统、综合防治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已经成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治的新策略。同时,定期的血糖、血脂、血压监测室是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有效途径。良好的血糖、血压、血脂管理可防止或延缓、改善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记者 张静 通讯员 张晓辉)一.什么是代谢综合症? 它是指多种代谢异常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病理现象,包括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微量白蛋白尿,高尿 酸血症等等,它与过去所说的胰岛素抵抗综合症或 X综合症其实是一回事. 二.代谢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会病分会2004年制定的我国代谢综合症诊断标准.具备以下4项中的3项以上者可诊断: 1.超重和/或肥胖:体重大指数25. 2.高血糖: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及(或)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和(或)已诊断为糖尿病者. 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毫米汞柱,和(或)已经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4.血脂紊乱:空腹甘油三脂1.7毫摩尔/升和(或)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0.9毫摩尔/升,女性1.0毫摩尔/升. 三.代谢综合症的现状与危害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调查报告,目前在中国城市20岁发上的人群中,代谢综合症的患病率为14%-16%,即每6-7个有中就有一个.代谢综合症的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长,30岁以后出现陡增趋势,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五分之一.近年来它有初发年轻也在日趋年轻化,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中年白领. 那么代谢综合症与心,脑血管病又是什么关系呢?医学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会引起高血糖,动脉硬化,糖尿病及高血压;脂代谢率乱,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胆固醇升高,使大量脂质在血管壁上沉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症还表现为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以及血尿酸升高等代谢紊乱,易引起脑中风和痛风.代谢综合症患者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危险是普通人的3倍. 四.如何预防代谢综合症 防治代谢综合症,主要目标是预防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 一般认为,代谢综合症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项: 1.年龄超过40岁. 2.有一项或多项代谢综合症组成成份(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但尚不符合诊断标准. 3.患有心血管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痛风,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疾病. 4.有相关疾病家族史: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尤其是多项组合者. 代谢综合征属于生活方式疾病,治疗的基本策略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为基础,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综合防治,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无效时考虑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作为长期干预的基础措施,最终目标是减轻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减轻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脂代谢异常血症和高凝状态,以减少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发生以及死亡的危险性。同样,这些措施也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妇女的重要手段。药物治疗主要是消除脂毒性、保护细胞功能、纠正血脂异常、恢复内皮功能及起到抗炎作用。格列酮类,目前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首选药物。 实施生活方式的干预首先要了解患者的日常饮食、行为、生活习惯、社会心理压力等。然后,医生要为其制订个性化的生活处方,采用行为治疗的方法,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是脂肪的异位沉积,尤其是向心性肥胖最易引发代谢综合征。因此,体重控制极其重要。体重的下降,必须达到7%以后,患者体内各种成分的代谢紊乱才能得到改善。饮食疗法是治疗肥胖的前提,限制热卡、平衡膳食、增加膳食可溶性纤维素是保证减肥成功的关键。运动锻炼可以:减轻体重;消除向心性肥胖;降低血压,特别是对收缩压的降压效果尤为显著;调节脂代谢,即降低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善纤溶酶活性;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科学的运动处方是治疗的根本,应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和用药情况制订运动处方。制订处方时,临床医师应对病人进行全面的疾病回顾和体格检查,避免因锻炼不当而使原有疾病恶化,增加发生合并症和意外事件的危险性。运动种类,也应根据病人的喜好以及现有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对此,笔者建议,选择有氧运动,辅以适当的力量运动。有氧运动强度初始为40%50%最大心率,逐渐增加到60%65%最大心率,。每周34次的运动可以获得有益的代谢改善,每周45次的运动有助于降低体重。 本文章来源于中国用药安全网博客: /bkarticle4/0000004500000085.html2007年排位 疾病死亡原因 占死亡总数 (%) 1 恶性肿瘤 22.17% 2 脑血管病 22.63% 3 心脏病 16.77%心脑血管疾病是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在中国的城市,第一死亡率的病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认为是癌症,但是现在城市里已经变了,心血管死亡率占第一,脑血管死亡率第二,癌症是第三,心脑血管加在一起绝对是强势。中国农村癌症死亡率还是第一位的,但是心血管的死亡率占第二,它和癌症在曲线上几乎是齐头并进。本文作者(姚建义 苗树军 纪雪梅),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我国居民主要死亡率的流行病学趋势,为我国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0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90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2002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以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的变化等均为可能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的疾病防控工作也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应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 (论文网) 原文链接:/yixue/qita/0511314I2010.html代谢综合征=“死亡四重奏”代谢综合征(MS)是指心血管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共存的一种状态。MS(代谢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肥胖病、尤其是内脏型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为特点的血脂紊乱;高血压。1988年Reaven普称MS为“X综合征”;1989年Kaplan称MS为“死亡四重奏”,后来国内外专家又把MS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等。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建议MS的诊断标准为: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5kg/m2;高血糖:患者空腹血糖(FPG)6.1mmol/L及/或糖负荷后血糖7.8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高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140/90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血脂紊乱:空腹甘油三酯(TG)1.7mmol/L及/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mmol/L(男性)或1.0mmol/L(女性)。符合4项中3项即可确诊为MS。2005年后国内外把脂肪肝也被列入为MS的组成部分之一。并认为高胰岛素血征即胰岛素抵抗是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和脂肪肝诸病理环节发生的共同土壤(Common Soil);因而把代谢综合征(MS)也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有人又把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栓形成加入其中统称为代谢综合征无声六重奏。还认为脂肪肝伴有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上述诸病理环节都是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的直接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这四种病中任何三种同时发生,就成为“新富贵病”,由于其导致心脑意外等死亡几率较高,因此被称为“死亡四重奏”。专家指出,虽然“新富贵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代谢异常的平均发生年龄其实从30多岁就已开始。要预防“新富贵病”,关键在于早期预防,从自由基大量产生、出现代谢异常开始,就应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根据统计,在全国近4千万糖尿病患者中,有近7成伴有高血压、高血脂,构成“新富贵病”人群。这个人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或者说是发病机制就是胰岛素抵抗,即对胰岛素的利用不顺畅。“抵抗”的早期普遍表现为高血压或高血糖。“新富贵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家族和个人集聚性,一旦一个人患有四大“富贵病”之一,其他三种也有可能在他身上或家族其他成员身上发生。而专家指出,在“死亡四重奏”中,最先唱响的往往是“肥胖主旋律”,可以说,肥胖是“新富贵病”的诱因。“新富贵病”的死亡率较高,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因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的概率是单纯高血糖患者的2至3倍。而且,“新富贵病”患者不仅容易存在微小血管病变,表现为心肌病变、中风、下肢坏死、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等,同时还可能导致大血管病变,出现冠心病等症状。因此,我们应时刻注意身体给我们的信号,谨防“新富贵病”的发生。中国14省市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得患病率调查最近5年我国GDP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解中国人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具体情况和发病危险因素,在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在中国东西南北中共14个省市进行本调查。总共调查人数超过5万人,通过多中心、多级分层方法进行抽样,试图代表全国城市、城镇和农村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除已知糖尿病患者外,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一步法OGTT试验确定糖尿病诊断,这是前所未有的。在研究过程中,每个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除一般人口学调查外,还检测血压、心电图、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的测定。同时,研究人员对所有对象留取血尿标本进行血脂谱分析、胰岛素测定和尿微量蛋白的测定,同时留取了的那标本为未来的遗传学研究作了准备。根据初步分析的结果,在20岁以上人口中,全国男性、女性和总人口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2.0%,9.5% 和10.5%,人口年龄标化率分别为11.3%、8.5%和9.6%,糖尿病患病率是01年和94年的2倍和4倍。男性和女性总人口糖调节受损(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4.1% 、14.7%和14.4%,人口年龄标化率为13.6%、13.7%和13.7%,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比糖尿病患病率高约40%。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在男性和女性分别是16.7%和11.7%,总体患病率为13.7%;人口年龄标化率分别为16.2%、10.4%和患病率为12.7%。通过分析发现,年龄、血压、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脂、男性、低收入、锻炼少是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得主要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还发现,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同时中年人群男性的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同龄女性。同时,教育水平与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成负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活动量减少,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加,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得患病率大幅度增高,糖尿病后备军也大幅度增加。这将给我国人民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全社会应该动员起来,广泛地开展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将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摆在政府、各级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和迫切的问题。由于研究是通过OGTT一步法进行的调查,可以极大地减少单纯测定空腹血糖带来的问题,即漏诊单纯餐后高血糖的糖尿病和IGT患者。同时,由于对所有对象都进行OGTT和胰岛素测定,将能发现我国糖尿病前期甚至正常人群向糖代谢异常发展时候的胰岛素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同时,由于参加的中心由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水平甚至不同民族的资料,为将来进一步了解我国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特点奠定料很好的基础。此研究,还可能改变国际上对中国糖尿病流行状态的认识。根据估算,中国糖尿病的糖尿病人群可能已经超过了7000万人,成为世界上糖尿病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次研究得到了多个企业的大力资助,中华医学会、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地方的各级领导和卫生工作者为这项规模庞大的研究的顺利完成付出了辛勤劳动或提供了极大帮助,在此表示感谢。最后,还要非常感谢广大的调查对象,没有他们的参与,根本不可能完成这项调查。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美国对19881994年以来的第三次国家健康及营养调查的(NHANES)四组人群(白种人、黑种人、美籍墨西哥人及其他)用NCEP-ATP(2001)进行代谢综合征诊断,见到其年龄校正患病率为23.7%,由此估测美国有代谢综合征患者4700万。虽然前已述及NCEP-ATP(2001)中的腰围分割点并不适用于中国人,但是为了比较,我们应用此标准对上海社区中国人群筛查进行代谢综合征诊断,其年龄及性别校正患病率为17.31%.在2029岁组中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4.25%,以后随年龄增高到6069岁组患病率达41.51%,即同时具有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及血脂紊乱三者代谢综合征时则见到20岁组上海地区中国人代谢综合征的年龄及性别校正患病率为10.16%。在上海地区筛查出的糖尿病患者中,男性51%、女性57%同时具有高血压及 血脂紊乱即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也即糖尿病患者中约半数伴代谢综合征。糖尿病患者中没有高血压及(或)血脂紊乱的男性中仅10%及女性中仅12%没有高血压及(或)血脂紊乱,即为单一糖尿病患者。沈阳地区老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摘要】年沈阳地区岁及以上老年人例,按国际糖尿病联盟()及中华糖尿病学会()建议诊断的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的患病率计为: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前期(包括和)、糖尿病()、超重和(或)肥胖以及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粗率分别为,和,按照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沈阳地区人口构成比进行标化后,上述各组分标化患病率分别为,和。 与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这就造成了我国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从事老年内分泌代谢工作的医务工作者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是老年糖尿病、老年代谢综合征的患病人数大幅度增加;二是老年患者各种代谢异常的自我知晓率、治疗率以及治疗达标率很低,而因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导致的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