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广场舞的新闻报道.doc_第1页
有关广场舞的新闻报道.doc_第2页
有关广场舞的新闻报道.doc_第3页
有关广场舞的新闻报道.doc_第4页
有关广场舞的新闻报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州城管高考前劝解广场舞者 遭大妈围攻(图)据兰州晚报6月5日报道,中、高考临近,广场舞也让很多备考的考生们无法集中精力复习,6月3日晚,东方红广场城管执法人员对东方红广场舞大妈进行劝解和执法,却遭到了广场舞大妈大叔们的围攻。在喷泉对面,城管与跳舞市民发生了激烈的冲突。100多人围住城管,一位老大爷情绪激动地说,“广场就是跳舞的,凭什么收走音响。城管不管别的,管这些干嘛!”说着这位老大爷还要动手打人,还好被旁人拦了下来。图为现场。每日电讯:高考季如何让大妈不跳广场舞郭元鹏2014年06月05日09:09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原标题:高考季如何让大妈不跳广场舞近年来,因为广场舞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高考临近,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晚自习学生们也有这样的困扰。3日晚上,在第十二中学西南的庄怡公园中,记者跟随城管人员在内的联合倡议组来到这里,大概有300人在跳舞,地点狭长,显得有些拥挤,记者听到音响声音开得并不算大,只有在附近才能感觉到低音炮的声音。大妈们说:“我们声音已经开得很小了,不能影响孩子高考。”(6月4日北京青年报)高考期间能不能不跳广场舞?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这实际上是权益之争。对于准备高考的孩子来说,他们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益,而对于这些大妈来说,她们也有享受娱乐的权益。自然,我们希望老人放下自己的权益维护孩子的权益。好像只有这样才是高尚的人。其实,在我看来,这些大妈也够可怜的,300多个人挤在一处算不上广场的地方在跳舞,还尽量调低了声音。但是,孩子的高考也挺重要,让酷爱广场舞的大妈们临时放下权益,让权益为公德让一下路也是需要的。毕竟这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十年寒窗就为这一次人生的大考。作为老人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也是应该在“爱幼”中显示自己的风格的。可是,在我们强烈要求这些大妈放弃权益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为老人娱乐的权益找一个温柔出口?有关部门与其苦口婆心劝说,不如为大妈的娱乐权做些事情。毕竟她们都上了年纪也无事可做,孤寂心灵也需爱的安慰。这些大妈有的儿女不在身边,有的老伴过早离开,有的还迫于健康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推开一扇窗。一是,划定区域接送。适合跳广场舞的地方并不多,适合在高考期间跳广场舞的地方更不多。但是,这不代表没有这样的地方。比如离学校远些的河边,郊区的乡间,风儿轻轻吹的海滩。是不是也能像开设“高考公交”一样,为这些老人划定一些区域,开设“广场舞公交”,把有此诉求的老人接送到适合的地方,去舞一段?二是,社区组织文化引领。老人为什么都喜欢跳广场舞?这是因为她们没有什么可玩的。在高考期间,我们的社区组织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一些不产生噪音的文艺活动,组织大家搞些文化讲座、健康讲座、打打扑克。还可以来些物质的奖励。总之,让老人用权益为公德让路,需要有关部门用柔情的手段化解对抗的寒冰。解析广场舞:最初出于创文创卫的需要由政府推广2013年11月28日 08:59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赵妍分享到:11人参与2条评论原标题:广场舞,一场集体主义怀旧本报记者赵妍 发自上海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广州市将于明年出台新的公园管理条例,考虑新增对广场舞噪音污染的规范和处罚,对广场舞等活动实施限音量、限时段、限区域、限设备等措施,并拟赋予公园管理部门权限,对广场舞违规最高可处1000元罚款。新浪微博紧跟着做了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网友支持对广场舞立法罚款,有78%的网友建议该条例应全国推广。在中国,广场舞正在以“健身”的名义高强度、大范围蔓延,从城市到乡村,中老年人“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小区空地。有人将之形容为“遍地开花”。“花”开的声音有点大,陆续有城市居民不堪忍受“广场舞”配乐音量巨大,称其“扰民”。2013年10月,有消息称,由于楼下广场舞放出音量过大,北京施某拿出家中藏匿的双筒猎枪朝天鸣枪,还放出自己饲养的3只藏獒冲散跳舞人群。施某后因涉嫌非法持有枪支罪在昌平法院受审。另一则来自武汉的消息同样“骇人听闻”:也是今年10月,熊女士等人按惯例来到广场跳舞,还没跳上半小时,众人突然感到有东西从临近的2号楼上飘洒下来,不少人被撒了个满头满身。等到反应过来,众人发现,泼下的竟是粪便。广场舞“扰民”之罪甚至横跨了太平洋。今年8月,美国侨报发表题为纽约华人舞蹈队公园排练音乐扰民遭投诉的报道,报道称,纽约布鲁克林的日落公园目前是华人晨练、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但随之而来的音乐扰民问题不断遭到周围其他族裔的投诉与抗议。日前,一支华人舞蹈队在该公园排练时,遭到附近居民的多次报警,前来的警员将领队王女士铐起来并开出传票,王女士不日将出庭应诉。汤玉芳,沪籍皖人,1955年出生,50岁时提前退休,定居上海。年轻时,她带着厂里妇联的几个骨干组织各种文艺演出;退休后,她在小区附近跳起了“广场舞”。“我几乎每天都会去广场上跳舞。”汤玉芳说,只要天气不是特别恶劣,她和她的队友们每天都会坚持不懈地跳上近2个小时哪怕下着蒙蒙雨。“我总结了一下,觉得跳广场舞真的对我们老年人有好处。跟着我一起跳的人,都说自己身材瘦了一些,而且能够防止老年痴呆。”面对“广场舞扰民”的指责,汤玉芳通情达理:“我们当然理解,有些孩子傍晚回家要做作业,有些人在看电视觉得我们声音太大。不扰民,是我们首先注意的。”为此,汤玉芳特意更换了跳舞的音响设备。但是,她强调,她们不会因此放弃“广场舞”。缴年费,广场舞也有仪式感加入广场舞队伍之初,汤玉芳只是一个站在后排、跟着领舞老师跳的“学生”,现在,她是一位众人拥护的广场舞领袖,领头的广场舞团队规模已达80余人。在上海西藏北路一带众小区,汤玉芳颇有些“远近闻名”的意味,舞蹈队里人人喊她“汤老师”,隔三差五就有慕名而来的加入者。能有如此“江湖地位”,汤玉芳总结,与自己年轻时在工厂所从事的妇联工作有很大关系。“很大规模的厂,有三四千人。我是党组成员,管一些妇联工作。那时候我们经常组织文艺演出,所以编个舞蹈、唱个歌,都是有些经验的。”向时代周报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汤玉芳语速飞快、思路清晰。2005年,汤玉芳退休后才到上海。刚开始,陌生的环境和邻里让她颇不适应。后来寻摸了一个裁缝的工作打发时间,可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我就看楼下一些差不多年纪的老太太,每天傍晚六点半、七点,在那儿跳。我在一旁看着看着,就跟着跳起来。去的次数多了,得知她们每年要交钱,主要是用来买设备、交电费,我也就把钱交了。”缴费,让汤玉芳有了正式加入的仪式感。据汤玉芳介绍,一般情况下,上海的广场舞团体成员都会缴纳一些费用,由领舞老师统一收取、支配。费用有每人每年20元的,也有每人每月5元的,视各领舞老师的意愿而定,但总体来说,“费用是很少的”。曾在长沙做“广场舞”民族志研究的曹露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广场舞”一度被市民称作“绝经舞”,颇有些“污名化”的意味。但近几年来,出于对“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广场舞”的行列,并逐渐呈年轻化趋势。在长沙,一般需要缴纳的费用在每人每年40元左右。广场舞内部分裂,汤玉芳成功逆袭“广场舞”大致可分“排舞”和“交谊舞”。所谓“排舞”,就是大家排成几行几列的队形,由最前面的领舞老师带队一起跳。参与者往往是退休的老大妈,少有男士出现;“交谊舞”则不然,通常被称为“三步、四步”的交谊舞,通常由一位男士带领一位女士,搭配起舞。汤玉芳跳的是“排舞”。一个人在“排舞”中所处的位置,往往能够代表一个人跳舞的熟练程度、舞姿的优美程度。通常情况下,排在最前排的往往是领舞老师或长年练习的“骨干”,排在最末的当然是新人。年轻时的文艺从业经验,让最初排在队伍末尾的汤玉芳迅速走到了第一排。“有一次,一位江苏来的老师教我们一支新舞。这位老师在业内非常有名气,不过老师因为时间紧张,只能教我们一天。没想到,其他人还跟不上拍子,我竟然一天之内就完全学会了。那位老师走过我身旁,也夸了一句:你跳得不错。”顺里成章地,汤玉芳开始教大家跳这支新舞,而她平时因帮助其他队员纠正动作而积攒下的“人缘”,也让其迅速成了众人拥护的对象。如此,原先的领舞老师心生嫌隙,用汤玉芳的话说就是,“那些上海人都搞不清楚,我们外地人脾气爽快,跟她们走不到一起”。十几个拥戴“汤老师”的人跟随她另起炉灶,换到其他场地,开始了自己的“广场舞”生涯,“结果没想到,原先队伍里的人听说我们到别的地方跳了,第二天就哗啦啦都跟来啦”。研究者曹露观察到,类似汤玉芳所经历的“分裂”,实际上是众多“广场舞”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分裂,让同一个地方的“广场舞”队伍越来越多。一些原本的领导者,在遭遇“分裂”后,要么自此放弃队伍,“退下来”;要么进行内部变革。“分裂”后的队伍,或多或少存在群体间的竞争意识。据曹露向时代周报记者描述,一位湖南师范大学的退休女教师,先是参加了学校附近的“广场舞”团体,熟练后感到“舞蹈节奏太慢,更新的速度也不太频繁”,随后带着队伍里的一些成员重新成立了自己的团队,从网上看视频学习舞蹈,甚至到外地“取经”,自此以每周教学一支新舞的速度,迅速将原先的队伍比了下去。而汤玉芳团队“远近闻名”的原因,也正取决于其快速的舞蹈更新速度以及合理的内部管理。“我们现在是两个星期教一支新舞,音乐是我从酷狗上下载的,特别好听。还有,我即便是纠正队员的动作,也不会像其他老师那样很凶,我不会说你跳错了,我会跟她说:你自己感觉一下,是不是有些别扭?这样一来,她就会自己去琢磨,发现自己错了。”汤老师的管理经,还包括对新人的帮助刚加入的新人都被安排在队伍中间,而非传统的最后一排,以保证新人从四个方位都能找到模仿对象;此外,在队伍经费的管理上,她也请来另一位队员监督,以示清廉。“老不正经”的交谊舞“广场舞”的另一大类“交谊舞”,则是诸多是非的来源。“在我所接触的广场舞者中,对交谊舞大多有些看法。很多人都觉得,这些男男女女搂抱在一起的人,怀着一些跳舞之外的目的,有一些老不正经。”曹露说,在长沙,交谊舞者每天都会精心打扮一番,除了个别是夫妻外,其他中年人的舞伴均是妻子或者丈夫之外的人。一个被访问对象甚至公开表达了自己交友的意愿。“那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每天都西装革履地来跳交谊舞。我问他你的妻子为什么不一起来,他反问我:这种场合干吗要叫老婆?老婆什么都不懂,有什么意思?”汤玉芳对“交谊舞”的评价,进一步证实了曹露的观察。“一般人跳交谊舞说自己高雅,高雅是高雅,但也容易引起家庭矛盾。”她补充,“隔壁邻居俩夫妻天天出去跳舞,女方说,跟自己的老公跳没有感觉,就像左手摸右手。结果夫妻俩都跟别人跳,跳出默契来了,一方吃醋了,这几天天天打架,闹离婚。”形形色色的广场“交谊舞”,如今已经越来越成为中老年人与异性交往的场所。一些发现商机的舞蹈培训组织,甚至还开展中老年交谊舞培训班,目标人群就是一些单身、丧偶的老人,除强身健体外,“交谊舞”因其男女搭伴的特殊性,为老年人“交友”带来了便利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交谊舞”目前仍非“广场舞”主流。自发群体和政府介入并存“你很难说清楚广场舞最初出现的时间。”研究者曹露说,“已经跳了几年的广场舞者总会告诉你,带她的前辈在此之前早就开始了。”汤玉芳的说法与之相同。2005年加入“广场舞”时,她就听说同伴中已经有人练了十几年。在“知乎”上,有一个颇为热门的话题:“我国的中老年广场舞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有匿名网友称,南方多个城市的“广场舞”最初是出于创文创卫的需要,多有政府推广。该网友列举了国家创文创卫的一整套指标体系,其中就有:业余群众文体活动团队数量(支/街道)、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人/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之前,居委会的人来叫我参加他们组织的广场舞,我最终没有去。居委会组织的都有活动经费,要参加比赛,但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并且对专业要求也更高。我觉得自己个子不够高他们基本都要一米六以上就没有参加。还是自己组织,自娱自乐比较好。”汤玉芳的说法,从侧面证实了部分“广场舞”具备政府组织性质这一猜测。由政府扶持的“广场舞”,除了财政支持外,还有当地群众文化艺术馆指导,各个社区也有专人负责教练、组织。2012年,来自湖南大学35个部门工会的700多名在职教工和200多名离退休老教工联合组成千人广场舞表演队,身穿统一红色服装,伴着越来越好及爱我中华的旋律,成为当时当地的一道风景。一些卫视也开始介入“广场舞”比赛。江苏卫视在去年推出了大型公益健身类节目最炫民族风,镜头对准的是全国1.8亿老人。该节目在全国七大城市进行了招募,在众多“广场舞”群体中引起巨大反响,奖金更是高达上百万。“究竟是现有民众自发,还是先有地方政府组织,很难被证实。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大大小小的城市,以及更接近农村的县城,一些规模较大的广场舞基本都有政府力量介入。县、区的广场舞比赛,也是通过地方组织而形成的。”曹露说,“你不能否认自发群体的存在,但一些外来的力量正在推动这个群体进一步扩张。”集体主义,人类进化中的遗产“你们真的不懂广场舞。宏大喇叭、爆强节奏、整齐划一的步伐,的确穿透了你的鼓膜,但也穿透了大爷大妈沉寂多年的盆腔、附件、子宫内膜和前列腺,奔向30年前人生的黄金时代。”在热闹的“广场舞”纷争中,一位署名骁遥的网友,以诙谐的方式诠释了广场舞者的“心声”。“当年傲视群艳一枝独秀连食堂打饭都要加块肉的厂花,如今不屈又傲然地站在广场舞的前排。退休了下岗了,与这个国家最直接的关系只剩下每个月10号排队领社保了。每天接完孙子孙女下课、做完晚饭等儿子闺女下班,不爱看电视、电脑不会玩的他们循声来到楼下的小广场,这是他们的江湖,明日黄花的擂台,迟暮英雄的战场。”骁遥补充道。他认为,“广场舞”实际上是集体主义生活的歌舞怀旧仪式,“是不甘青春老去又无可奈何的集体墓场”。青年导演王博,在其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协奏曲中这样写道:“在中国旅行非常有意思,尤其是见到如此多人,如此富有感情。在某个意义上集体主义情感似乎非常重要,不少学者将集体主义情感看成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产,他们相信人们跟随节奏集体舞蹈,或是集体合唱,乃至跳舞到欢喜的状态的能力,都是在人类早期的仪式中形成的,使得个体进入一种集体化的身份中,通过进入这种塑造起来的群体意识,个体不再感受恐惧和疼痛,不再质疑同伴,甚至准备自我牺牲。人类作为一个种族得以在单独个体无法存活的情况下存活下来。”中国协奏曲对准了重庆唱红打黑期间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大量老年人在广场上载歌载舞的画面。镜头对准了一个在广场上奋力起跳的中年男人。王博以旁白身份说,“我也遇到一些人,试图用重复以前的事情来追忆过去的感觉,但看上去他们的尝试失败了。一个人说,他非常失望于精神的消逝和理想主义的失败,这些也许是他难以追忆过去的原因。这个世界变了。”毫无疑问,中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大广场和最多市民广场的国度,每个广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中国城市中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曾经只追求“吃饱穿暖”的这一辈人,如今对精神生活有更为强烈的需求。作为一种公共生活,“广场舞”让一些因“独生子女”政策“空巢”的老人重新有了新的精神寄托。沉浸在欢快音乐里的“广场舞”者们,沉浸在对集体主义生活的怀旧里分贝越大,沉浸越深。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一群被这个社会遗忘的人。他们最爱跳的一支曲子是这样唱的: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昨天遗忘啊/风干了忧伤/我要和你重逢在那苍茫的路上报道北京:城管高考前欲劝停广场舞 大妈不买账继续跳(图)2014年06月04日 03:41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李涛 杨琳101539人参与8420评论昨天晚上,丰台区城管队员在公园向广场舞大妈发放高考期间暂停跳舞或调低音量的倡议书 摄影/本报记者袁艺原标题:丰台城管向广场舞大妈发倡议书 倡议高考期间暂停广场舞城管劝停广场舞 大妈不买账称可调低音量不会影响考生 抱怨跳舞场地难找近年来,因为广场舞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高考临近,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晚自习学生们也有这样的困扰,每天晚自习时,学校旁边广场上广场舞的音乐声打扰了学生们的思绪。昨天晚上,丰台城管来到丰台十二中附近的广场上,向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发放了倡议书,劝导大妈们在高考来临之际和高考期间,暂停广场舞或者降低声音,为考生营造良好环境。对于城管的劝导,大妈们并不买账,待城管走后,大妈们仍然选择调低音量继续跳舞。学校投诉住宿学生晚自习受广场舞影响昨天19时许,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室并没有听到广场舞的音乐声,不过有老师介绍,昨天声音确实不大,因为学校上周刚找过派出所和城管,应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以前声音大的时候,就像旁边停了一辆汽车,敞着车门把声音开到特大,“特别是那个低音炮的声音,震得学生难以集中精力”。据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办公室刘主任介绍,最近两年晚自习学生经常受到附近广场舞的噪音侵扰,“冬天还好,天冷结束得早,夏天天气热,学生晚自习一般是7点开始到10点结束,跳舞也是7点开始,九十点结束。”据了解,目前十二中该校区中有400名学生将参加高考,住宿学生大概500人左右,晚自习学生还是很多的。刘主任表示,学校没有找过跳广场舞的大妈,主要是通过派出所进行沟通,最近两年已经找过不少次了,最近一个月还找过两三次,找过民警也找过所长,派出所很重视,每次找过派出所,就好几天,声音小几天,但过一段就又开大了。近300人齐跳广场舞“一共有三拨人。”在庄怡公园散步的王大爷说,公园内每晚都会出现三批跳舞的“人马”,在公园两头各有一批人,这两批人数不多,总共也就几十人。“中间的最多,大约有二三百人。”北青报记者来到公园中间部位的一条小道上,这条小路长约120米左右,离丰益城市花园小区不到100米。大约7点来钟,公园中间的小路上已经聚拢了上百人,他们大多数都是五十岁以上的大妈,人群中也有不少中老年男性,甚至还夹杂着一些青年男女,一台大音响被放在了道路中间位置一侧的草坪中。耳边突然传来舞曲声,聚拢的大爷大妈们如同听到了命令一般,迅速排成了两列,组成多个方队,如长龙般边行进边舞动起来,很快这里便有近300人的广场舞队伍,由于人数较多,两列人马如环形般首尾相扣,将道路“围”了起来。一会儿,无歌词的舞曲转换成了带有激情旋律的红尘情歌,一会儿,又变为网络流行歌曲牧羊姑娘,在不同的节奏下还夹杂着男声的动作指令,大妈大爷们随着节奏舞动着,并不时变换着动作,看不出一丝疲惫的神情。每到换歌的时候,他们才能停下来休息数秒,不少大妈在换歌期间双手叉腰喘口气,又在新的歌曲带动下跳起来。倡议高考临近暂停广场舞或调低音量据丰台区卢沟桥乡城管执法队队员介绍,在向辖区学校了解中高考保障需求时,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老师介绍,进入夏季后,周围群众开始了露天消夏、健身活动,在不远处小广场上跳广场舞的声音直接传到了学校,这段时间正是学生晚自习的时间,临近高考了,学生本身会有紧张情绪,这些声音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们备考,恳请有关部门倡议、劝导一下。了解情况后,城管队员立即向属地政府汇报。卢沟桥乡政府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制作了宣传牌、致社区群众的一封信并到现场倡议。城管队员表示,虽然广场舞扰民并不算城管职责,但城管队员希望通过倡议来进行劝导。昨天在第十二中学西南的庄怡公园中,北青报记者跟随城管人员在内的联合倡议组来到一处跳广场舞地点,该地点大概有300人在跳舞,地点狭长,并不算一处广场,显得有些拥挤,北青报记者听到音响声音开得并不算大,只有在附近才能感觉到低音炮的声音。北青报记者看到,昨天城管队员还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发给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并发放了倡议书。有的阿姨说,“孩子要考试了我们也知道,现在声音不大,我们不会影响孩子考试。”也有不少大爷大妈围着城管抱怨,“现在哪里有健身的地方,这个公园越来越小,现在就是原来一半大了。”后续城管走后调低音量继续跳舞7点半左右,城管赶到现场,几乎所有跳舞的大妈大爷们将城管围拢起来,听着城管队员解释为什么前来劝阻他们跳舞。“听说过几天高考。”几位大妈拿着城管颁发的通知单说,“也互相谅解吧,这几天不让跳就不跳了呗。”有些舞者则有些生气,“我们本来就没个娱乐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块地儿还不让跳了。”一位大妈说,她们一直很注意音响的声音,不可能对周围居民和学校造成影响。另一位大妈说,这个公园由于周边建设施工,面积越来越小,我们这些老年人的娱乐需求谁来保障呀。“以前声音确实略高一些。”一位大爷说,以前的声音略大,丰益城市花园最西边的楼道里会听到,但是后来有一些邻居反映过,这些日子声音已经小了一些,不会对周边产生影响了。“大家都要互相体谅嘛。”城管走后,城管带来的展板也被“请”出了跳舞的地方,大爷大妈们又继续开始了健身舞。只不过声音确实已经调小,北青报记者走到道路最东端靠近丰益城市花园处,基本听不到什么音乐声。“今天这边基本听不到舞曲声了。”公园东门口一位小贩说。在公园另外一处人数较少跳广场舞处,经过城管队员劝说,大妈们关了音响,并和城管队员握了握手,“谁都有孩子,我们也会支持的。”文/本报记者李涛 杨琳对话领队我们不会把音量开得很大二三百人的健身舞队伍分为多个方队,每个方队都有一位领队,其中有一位身穿健身服的领队格外显眼,她大约50多岁,身材未见发福,声音洪亮,站立如钟,步伐矫健,腰板直溜,一招一式都极其标准,不少舞者和围观者都对她竖起大拇指。“看见没,这是我们当中舞姿最标准的,胳膊端得多平呀,很多人都跟她学的。”这位领队就是李女士。北青报:您和舞伴们跳的什么舞,跳了多少年了?李领队:我们现在跳的是佳木斯广场舞,每天从7点多跳到9点多,跳完再跟爱好者们一起编舞。我是东北人,在家乡的时候就开始跳。在东北,很多人都参与到跳健身舞中,甚至都买了统一的跳舞服装。我今年55了,跳健身舞已经有四五年了。以前在丰台公园跳舞,这两年在庄怡公园跳,毕竟这里离家近。今年年初我回家,家乡人见我跳得好,还推荐我参加了“舞动龙江”的比赛。北青报:听说最开始是您一个人在公园里跳,如何形成现在两三百人的规模?李领队:最开始是我一个人跳,有的邻居见我跳得好,自动就跟我跳,好多人都是我教的。北京这边跳健身舞的气氛挺好的,有些人每天下午早早地就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跟我一个方队跳。有些时候我累了想休息一天,她们也要拉着我去,除了恶劣天气,我们这儿几乎每天都有人跳,冬天也经常跳。北青报:跳健身舞有什么好处呢?李领队:对身体好处很大。我现在血压也正常了,身体很健康,几乎不感冒,以前我120斤,现在只有112斤。我有一些舞伴患有糖尿病,跳健身舞时间长了,连胰岛素都不用打了。有很多男的也加入了我们,有的男的肚子老大老大了,跳舞也减肚子,有个男的就减了36斤。跳健身舞让我们邻里关系更好了,不跳舞的话,我们平时吃完饭就歇了,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挺无聊的,还长肚子,现在大家都加入到健身舞中,跳舞的很多都是附近小区的邻里,大家彼此相互认识,活跃了邻里气氛,真的挺开心的。有20多个年轻的小伙子现在也经常跟着我们跳,不仅锻炼身体,还可以减压。北青报:音响是谁买的?李领队:音响就是大家凑钱买的,一个人出10元钱,买的就是那种广场舞的大音响,花了1000元钱买的。现在跟着我们跳的人太多了,要是使用小音箱的话,队伍后方根本听不到呀。北青报:如何看待广场舞与普通住户生活之间的矛盾?李领队:我们也不会把音响开得很大,一般音量适中就行。两边都要互相理解,我们也争取不给居民生活造成麻烦,以后跳舞音量肯定注意,不会开太大。文/本报记者杨琳当“广场舞”成了噪音公害2014年04月02日04:36来源:中国青年报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原标题:当“广场舞”成了噪音公害“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立即停止违法行为!”3月29日下午,在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后,温州市区松台广场上空不断地回荡着这句话。声音是从松台广场对面新国光商住广场C幢4楼平台发出的。平台上架了6个大喇叭,正对着松台广场,目的就是对抗不堪其扰的广场舞。从当天下午2点开始,“警告声”一直播放到傍晚5点多。一些广场舞大妈实在受不了了,陆续打道回府。(杭州日报4月1日)扯着大喇叭,对着居民区大放“民族风”的广场舞,已经成为不少城市居民的心头之患。跳舞的也不是没道理,这是强身健体、陶情冶性的娱乐方式,还能锻炼社交能力。而且舞迷们也不是恶人,多是大妈,就这么点爱好,还不让跳,好像有点说不过去。只是,苦了附近的居民,喇叭震天响,睡也睡不着,弄得小区的房子转手都困难;去说理吧,还架不住跳舞的人多势众,急火攻心,难免就有了过激行为。仅以去年为例,4月,成都一小区几家临街住户由于长期受广场舞音乐困扰,一气之下向跳舞人群扔水弹;8月,北京昌平区,由于邻居跳广场舞放音响过大影响了自己休息,56岁的施某拿出家中藏匿的双筒猎枪朝天鸣枪,还放出饲养的3只藏獒冲散跳舞人群;10月,武汉一小区内正在跳广场舞的人群遭楼上业主泼粪眼下,温州的高音炮,虽属于“功能型武器”,实在也是不得已之举。据说去年10月,在业委会的牵头下,温州新国光商住广场600余位住户一起出钱,凑了26万元,买了一套扩音设备“还击”广场舞音乐。这份“齐心协力”,比交物业费爽快许多,也足以窥见两者之间的纠葛之深、“广场舞”的扰民之烦。地方部门也没闲着,今年年初,温州鹿城区还发布了“广场舞公约”,并由公安、环保、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只是,这就像猫抓老鼠的游戏,执法人员来了,大妈们就调低音量,走了又调高了。跳舞也是合理的民生需求,噪音则是明显的污染,地方部门也管了问了,但这样的症结还是悬而未解,究竟谁该对此担责?于理而言,跳舞的太吵,自然理亏在先,至于拿高音炮“以暴制暴”,也难以契合程序正义。但我们不妨从下面这组数字来窥视广场舞之争背后的事实:据统计,我国平均每10万人的运动场地数量只有65.8个,而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都在200个以上,截至2010年底,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2平方米。2012年年底发布的“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规定,到2015年,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1.5平方米以上,基本实现“县县都有公共体育场”。只是,这“1.5平方米”的目标,还是不足美国的1/10,不足日本的1/12。面对这样的现实,围绕广场舞的爱恨情仇,该如何解决?禁止与对抗都不是办法,舞还得跳,但又不能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公共服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去协调好两者间的矛盾。法制日报:广场舞高音炮和解只是开始毛建国2014年04月11日09:20来源:法制日报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原标题:广场舞高音炮和解只是开始广场舞困境不仅折射出法律建设和公共精神的缺失,还折射着公共文化和公共空间的不足。从长远看,更好地满足公众不断发展的公共文化需求,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