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尉逸事状教案.doc_第1页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doc_第2页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doc_第3页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doc_第4页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段太尉逸事状教学目的一、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二、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三、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教学重点、难点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二、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柳宗元: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这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划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二、1、听朗读录音,掌握基本的字音泾州 jng 汾阳王fn 蒲p 晞x 邠bn 嗜sh 嗛 qi 椎chu 釜f 鬲l 瓮wng 盎ng 恬然tin 都虞侯d 槊shu 躄b 谕 y 恣z 戢j 晡b 哗hu 柝tu2、学生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法。)三、布置作业1、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2、思考:全文写了哪几件段太尉的逸事?第二、三课时一、请1-2名同学讲述本文的故事内容。二、探讨文本1、研讨:课文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1.诛杀暴卒 刚正沉勇2.代民偿租 仁慈宽厚3.拒收贿赂 清廉正直2、讲解第一部分(第1-4段):诛杀暴卒 1.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段太尉的哪件逸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诛杀暴卒 刚正沉勇 2.本部分的重点字词【太尉始为泾州刺史】“为”担任。“刺史”刺,动词,指检举不法的人。史,指皇帝派遣的官。刺史,秦始设,原指皇帝派出监督各郡的官。隋以后成为一州的行政长官。【以副元帅居蒲】“以副元帅居蒲”“以”和“副元帅”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修饰动词“居”。表示动作凭借的条件。【王子晞为尚书】“王子晞”汾阳王郭子仪的儿子晞。“王子”和“晞”之间是同位语关系。【领行营节度使】“领”兼管。古时兼代官职的称谓。 “纵士卒无赖”在本文中指对士兵不加管束,纵容他们做不法之事。本句是兼语式,“士卒”作“纵”的宾语,作“无赖”的主语。 “无赖”即“无聊”。它们本是一个词,后语音发生变化,变成了两个词。“聊”和“赖”都是“依靠”的意思。此义在“百无聊赖”中保留下来。但在现代汉语中,“无聊”和“无赖”是两个杰然不同的词。前者指思想上无寄托,后者指无职业、无所依靠,整天游荡。是行动上无寄托的表现。【邠人偷嗜暴恶者】“邠人偷嗜暴恶者”“偷嗜暴恶”构成的并列结构作“者”的定语,构成“者”字词组。偷嗜暴恶,是四种不好的品行。偷,懒惰。嗜,贪婪。暴,凶残。恶,行凶作恶。“邠人”作这个“者”字词组的定语【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卒”最终。 “货”财物。此指贿赂。“窜名军伍中”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军籍。【则肆志,吏不得问】“则”连词,其连接的前后项在时间上联系紧密。 “吏”地方官吏。【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丐取”强取,敲诈勒索。“不嗛”不满足。“嗛”,同“慊”,“惬意”义。“辄”就,即。此义在“动辄得咎”中做为语素义保留下来。【椎釜鬲瓮盎】“椎”同“槌”,这里用作动词,砸。“釜鬲瓮盎”泛指盛物的器具。釜,敛口圆底锅。鬲,似鼎而中空的煮饭用具。盎,盆。【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以王故”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以,介词,因为。王,指郭子仪。“戚”“慽”的借字,担忧。戚,本义是斧头,一种兵器。“刑天舞干戚”中“干戚”这个人名就取义于两种兵器。【以生人付公理】“生人”生民,百姓。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唐人改“民”为“人”。“付公理”交给你治理。公,指白孝德。理,即“治”,避唐高宗李治讳而改。(避讳)关于避讳皇帝名字其它的例子:唐代以前,有一种食物叫薯蓣,避唐代宗李预讳,改为“薯药”。后又避宋英宗赵曙讳,改为“山药”。 古代家中尊者名字也要避讳。如:五代冯道(作过宰相),其家教书先生在教老子开篇首句“道可道,非常道”时,三个“道”都用“不敢说”来代替,即“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既署一月】“署”代理。这里指段太尉代理都虞侯的官职。【入市取酒】“取”此指抢夺。【太尉列卒取十七人】“列卒”集合执法队的士卒。 “取”此指捉拿。【皆断头注槊上】“断头注槊上”即枭首示众。“注槊上”,把人头系在长枪上。“注”,附著。槊,丈八长矛。【植市门外】“植”动词,立。【晞一营大噪,尽甲】“一营”满营。“尽甲”全部穿上盔甲。尽,全、都。甲,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盔甲。【孝德震恐】“震恐”震惊、恐惧。【无伤也,请辞于军】“无伤也”对您无伤害、没关系。“请辞于军”请允许我到邠州军中去解说。请,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辞,解说,名词用作动词。 【太尉尽辞去】“辞”推辞。【选老蹩者一人持马】“蹩”跛脚。 “持马”牵马。 【吾戴吾头来】“戴”戴的东西可与头分开。“戴吾头”,表明随时可能丢掉脑袋,表现了段太尉大无畏的精神。【因谕曰】“因谕”趁势开导。因,就势、趁机。渝,开导。【尚书固负若属邪】“固”真的、确实,副词。 “若属”你们。【奈何欲以乱败郭氏】“奈何”为什么。“败郭氏”指毁坏郭家功名。“败”,毁坏。【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塞”充满。“当务始终”应当努力做到有始有终。务,努力从事。始终,是偏义词,偏于“终”。【尚书恣卒为暴】“尚书恣卒为暴”兼语句。“卒”做“恣”的宾语,做“为暴”的主语。【欲谁归罪】“欲谁归罪”即“欲归罪谁”。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且”将。【杀害人】“杀害人”“杀害”在本文中不是双音词,而是“杀”“害”组成并列词组共同支配宾语“人”。【如是不止】“如是”象这样。【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倚”依靠。 “戢”管束。本义是收藏,引申为收敛,再引申为管束。【其与存者几何】“与”介词。省略宾语,即郭氏。【晞再拜】“再拜”拜了两次。再,二。【愿奉军以从】“奉”率领。【顾叱左右】“顾”回头。说文解字:“,还视也。”即回头看。此义做为语素义保留在“瞻前顾后”中。【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散还火伍”散开回到队伍中去。古代兵制,五人为伍。唐代兵制,十人一灶,共灶起火做饭,故十人为火。“火”,成了军队基层编制单位。伙伴,本义即军队中一起吃饭的人。【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晡食”吃晚饭。说文解字:“,申时食也”。申时,现在下午三点到五点。古人一日两餐。晡食,吃第二顿饭,即吃晚饭。“假”借。 “草具”粗劣的食具。【吾疾作】“作”发作。本义是起立,如侍坐课“舍琴而作”,引申为兴起、出现,再引申为发作。【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戒”命令、告诫。 “候卒”负责巡逻警卫的士兵。“柝”巡夜时敲的木梆子。木兰辞:“朔气传金柝”。【谢不能】“谢”承认错误或罪过。 “不能”无能,没有才能。二、讲解第二部分(第5-6段):代民偿租1.课文第二部分写了段太尉的哪件逸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代民偿租 仁慈宽厚2.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反衬,从而表现作者褒贬分明、爱憎强烈的感情。3.讲解字词(略)三、讲解第三部分(第7段):拒纳朱此大绫1.课文第三部分写了段太尉的哪件逸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拒收贿赂(表现在那些地方)戒其族怒其婿 清廉正直拒收礼2、讲解字词(略)四、第四部分(第8-9段):叙述作状的缘由作者具体说明此“逸事状”材料历经多方搜寻遍访边防旧地,查询老校退卒,咨询会州刺史,证实段秀实素有“所立”,“遇不可,必达其志”,并不是为“取名天下”才“奋不虑死”击贼殉国的武夫,因而将此状上送史馆,以免这些事迹散失不传。第四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运用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及倒叙的写作技法;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一、导入课题二、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课文是如何记叙段太尉的“逸事状”的? 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此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同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丑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史料价值。 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即第一个事件:勇服郭晞。作者依次写悍卒肆志,自荐平乱,诣营陈辞,请留宿营,突出了段秀实外柔内刚的性格。事情的起因是郭晞纵士卒残害百姓,为所欲为。作者先详细地叙述了士卒肆志之状:天天成群结队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不能满意,就奋击折人手足,将各种瓦器都砸碎,狼籍满地,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至撞杀孕妇人。写暴行之惨烈,如在眼前。接着作者指出了士卒之所以敢为所欲为的症结所在,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白孝德只是心中忧伤却不敢说明。紧接着作者又写段秀实自荐担任都虞候前去平乱,显示了他的刚勇无畏。不久,在郭晞士卒十七人再度横行时,段秀实果断地派士兵捕捉了他们,并一一斩首,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街市示众。这里“注”和“植”两个动词,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段秀实的“勇”。这是一写其勇。段秀实为民除了害,大快人心,然郭晞士卒岂肯罢休,立时都披上盔甲,事件进入高潮。此时白孝德震恐,而段秀实从容镇定,临危不惧,决定诣营陈辞。作者极写郭晞士卒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反衬了段秀实的大智大勇。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作者这样叙写的寓意是:段秀实是不怕死的。他外柔内刚,平易而又刚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至此,段秀实已渐居主动地位,他向郭晞慷慨陈词,指明利害关系后,终于折服了对方。这是二写其勇。至此,事件似已告终,不料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写了段秀实要求留宿军营一节。为什么要写这一情节呢?掩卷细想,却又不难理解,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说:“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郭晞到底有无约束部下的决心,段秀实要探明白。留宿军营,既显示了段秀实的坦荡胸怀,又可考察郭晞改过的诚意和决心。这是三写其勇。 第二段即第二个事件:仁愧焦令谌。段秀实除了以刚勇取胜对方外,还具有仁信爱民之心。这则逸事叙述他同情、救助、安抚一个无力交租而惨遭毒打的农民。作者通过段秀实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他对农者的怜悯之情。写这则事件的结局,作者让第三者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出场,由他怒斥焦令谌的不敬、不耻、不愧,从侧面烘托了段秀实仁厚慈惠的爱民之心。第三段即第三个事件:节显治事堂。段秀实不仅具有不畏强暴,疾恶如仇、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而且还有清正廉洁的节操。作者写段秀实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礼,将礼物栖之梁木的逸事,颂扬了他的高风亮节。这则逸事作为段秀实拿笏击泚行为的补充,说明他的气节,不仅表现在大处,而且见于小处,人物形象更显得光彩。 上述三则逸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虽名异,彼此间也无联系,但其精神是相通的。从作者客观的叙述中,使人感受到了深沉的赞颂之情。 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的来源,以说明逸事状内容之不谬。2、思考讨论:本文的结构如何?是怎样把三件逸事串起来的?学生讨论后明确:此文在结构上也颇具匠心。所记逸事的开头,作者都写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按顺序,“仁愧焦令谌”之事应在“勇服郭晞”之事前,作者将它移后,把“勇服郭晞” 提前来写,其好处是能充分体现写作主旨。因作者要反击小人诽谤段秀实以笏击泚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就一定要强调他“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的本质,而“勇服郭晞”最能说明这一点。另外,这种先后倒叙也符合读者的欣赏心理。作者先写剑拔弩张的气氛和激烈的场面,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然后写段秀实性格中仁信爱民的一面,对百姓的和好眷眷之意,文势跌宕起伏,布局富有变化。这样安排,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本文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全文不着一句议论,寓情于事,以形传神,繁简得当。作者在行文中不感情用事,完全让事实和形象说话,他精心选取了段秀实生活中的三则逸事,繁简得当。“勇服郭晞”一事,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其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余音,充分展示了段秀实的刚勇个性。诣营陈辞是这则事件的高潮,叙写尤为详细,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仁愧焦令谌”一事,作者为展示段秀实的仁心爱民的品质,在描述其为被打成重伤的农者洗血、裹疮、注药、哺食、卖马、偿谷,不避琐细。而“节显治事堂”,作者笔墨简略,用的是以简代繁的手法,叙事行文虽寥寥数语,然而由于能抓住主要环节,收到了见微知著的效果,人物的识见和气节仍光彩逼人。3.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讨论后明确: 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特点大抵可分为三点:一是精心选材,每一件事都突出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描写生动形象,而不作议论;三是使用倒叙手法,有利于主题突出,文章结构巧妙。 首先是精心选材,全文写了段秀实三件事,每一件事都表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件逸事是“勇服郭?”,详细记述了段秀实自荐平乱,只身前往军营,面对全身披挂、张牙舞爪的乱军,慷慨陈辞,抓住要害说服郭?,又主动留宿营房,以凛然正气震摄乱军,每一步骤都突出了他的“勇敢”。第二件事是“仁愧焦令谌”,表现了段秀实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第三件事“节显治事堂”,他对朱?的拉拢行贿早有提防,他“戒其族:过岐,朱?幸作万一讲致货币,慎勿纳。”朱?果真送来三百匹大绫,他的女婿实在推托不掉,不得以收下。段秀实事后才知道此事,一面指责他的女婿,一面命令将大绫放在治事堂的房梁上,坚决不许把大绫放在家中。这件事表现了段秀实很有政治远见,颂扬了他的清政廉洁。三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把三件事联系到一起,可以完整地钩勒出段秀实的思想品德:见义勇为、仁义爱民、廉洁清正。 柳宗元在本文中未发一句评论,而是用富有个性化的言语行为来表现段秀实的思想性格。如第一件事,郭?部下十七人依仗郭氏父子势力,到集市抢酒闹事,段秀实将这十七人“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显示了他平定乱军、安抚民心的决心和魄力。乱军“一营皆噪,尽甲”,为了化解矛盾,消除动乱隐患,明示道理,段秀实决定只身独往军营,文章是这样描写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