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硕法制史试题.doc_第1页
法硕法制史试题.doc_第2页
法硕法制史试题.doc_第3页
法硕法制史试题.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法律硕士法制史试题1、格在下列哪个时期“以格代科”后,成为一种独立的法律形式?() A 北魏B 曹魏C 北齐D 西魏 【答案】A 格原于汉代的科,北魏“以格代科”后,将律无正条者编为格,与律并行,格便成为一种独立的法律形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2、麟趾格颁布于() A东魏B西魏C北魏D北齐 【答案】 A 【考点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形式。麟趾格东魏政权颁行的法典。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东魏于孝静帝兴和三年议定新制,“以格代科,于麟趾殿删定,名为麟趾格。”同年颁行天下。 【考生注意】考生注意掌握中国历史上主要法律形式,如律、令、格、式、科、比等发展变化。格是封建社会的行政法规,源于汉代的科,至东魏始末独立的法典名称。 3.中国古代设置“登闻鼓”始于()。 A 曹魏B 西晋C 北魏D 隋 【答案】B 直诉作为制度成于西晋。直诉,即不依诉讼等级直接诉于皇帝或钦差大臣,是诉讼中的特别上诉程序。传说的周代路鼓、肺石之制,汉代有缇萦上书文帝,以己身赎父罪,但均非一种定制。晋书武帝纪载晋武帝设登闻鼓,悬于朝堂外或都城内,百姓可击鼓鸣冤,有司闻声录状上奏。此后历代相承。如北魏太武帝时,于宫阙左面悬鼓,人有冤则挝之,由公车上奏其表。梁书亦有“击鼓乞代父命”的记载。 4“八议”中的“议宾”一项中的“宾”是指()。 A 皇亲国戚B 皇帝的故旧C 皇帝的客人D 前朝皇室宗亲 【答案】D “八议”制度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后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其中,议宾的宾指的是前代皇室宗亲。 5、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死刑复奏制度”确立于()。 A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 隋唐时期C 秦汉时期D 西周时期 【答案】A “死刑复奏制度”体现恤刑及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为了减少错杀无辜,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将死刑权收归中央。三国时期魏明帝曾规定:除谋反、杀人罪外,其余死刑案件必须上奏皇帝。这是最早关于“死刑复奏制度”的规定。 6、【例】唐律疏议的重要指导思想是() A.明刑弼教B.明德慎罚C.德主刑辅D.德本刑用 【答案】 D 【考点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唐初统治者“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对封建法制建设十分重视,并对立法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和反思。唐初统治者顺应了自汉魏以来法律儒家化的潮流,继受了儒家的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正统法律思想,将礼、法由互补发展为统一的体用关系。唐律疏议名例明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一思想既强调治理国家必须兼有德礼和刑罚,又强调德礼和刑罚在实施政教中的关系是“德本”、“刑用”。因此本题答案是D。 【考生注意】以礼为主,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法律思想。早在西周初年,周公旦就提出了 “明德慎罚”的思想,指导西周的法制建设。至西汉时期,大儒董仲舒提出完整的“德主刑辅”的理论体系,改“民本”为“君本”,得到了武帝的确认,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立法的指导思想。唐朝统治者把这一理论发展到“德本刑用”的高度,推进了唐朝的封建法制建设。由于社会历史阶段的变化,明太祖朱元璋时,开始推行重典治国,于是强调传统的“明刑弼教”,以其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明刑弼教”重在明刑,以刑辅教,偏离了传统的德主刑辅的精神,反映了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清朝则以 “尚德缓刑”为其主要的立法指导思想。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几位律学家为晋律做注,经晋武帝批准,“诏颁天下”,与晋律具有同等效力?() A 张斐B 王植C 杜预D 董仲舒 【答案】AC 晋律是泰始三年(公元267 年)晋武帝下诏颁行的一部法典,又称泰始律。在晋律颁布的同时,律学家张斐和杜预为律作注,“兼采汗世律家诸说之长”,总结了历代刑法理论与刑事立法的经验,经晋武帝批准,“诏颁天下”,与晋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经张斐和杜预注解后的晋律也称为“张杜律”。 2、以下哪些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司法机构发生的变化?() A 北齐时期正式设置大理寺B 尚书台地位提高 C 御史台权力增强D 建立三省六部制 【答案】ABC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司法机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北齐时正式设置大理寺,以大理寺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大理寺由廷尉扩大改称而成,增强了中央司法机构的审判职能,为后世王朝健全这一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2)御史台权力增强,晋以御史中丞为台主,权能极广,受命于皇帝,有权纠举一切不法案件。又设黄河狱诏书侍御史,纠举审判官吏的不法行为。(3)尚书台地位提高,其中的“三公曹”与“二千石曹”执掌司法审判,同时掌管囚账,这为隋唐时期刑部尚书执掌审判复核提供了前提。 3、魏律对两汉相沿的旧律进行的改革有( ) A 篇条由9 章增加到18 章 B 改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 C 正式规定了“八议”条款 D 规定了“重罪十条” 【答案】ABC 魏明帝即位以后,鉴于汉代律令繁杂,于太和三年(公元229 年)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18 篇,后人称之为魏律或“曹魏律”。此次修订魏律,对秦汉相沿的旧律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首先,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其次,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最后,进一步调整法典的结构与内容,使中国传统法典结构在系统和科学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可以说魏律的修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后传统法典完备化的第一阶段。北齐为维护封建国家根本利益,在北齐律中首次规定“重罪十条”。 4、晋律较魏律的重大发展是()。 A 严格区别律令的界限 B 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 C“礼律并重”,如第一次将“服制”列入律典 D 体例更加严谨 【答案】ABCD 西晋泰始三年(公元267 年),晋武帝诏颁晋律,又称泰始律。晋律对汉、魏法律继续进行改革,形成20 篇的格局,精简了法律条文。至西晋修律时,开始区分律令的界限。同时,依服制定罪是晋律首创,目的在“峻礼教之防”。晋代张斐、杜预对泰始律的解释,对法律概念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作出了较大贡献,使得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晋律将魏律的刑名”分为“刑名”和“法例”两篇,结构更加合理。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凯程考研的价值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