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九.doc_第1页
IPA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九.doc_第2页
IPA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九.doc_第3页
IPA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九.doc_第4页
IPA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艺术 一书法艺术 【明灯注】书法这部分,除了书法家,几乎没有人可以说懂,考试也就是考一些简单的基本常识,例如文房四宝,著名书法家等。应当了解的一些基本常识是:由于床与书桌都是唐代从西域传过来的,因此在唐代之前,因为没有书桌,古人的书法都采取了特别的姿势:凌空书写(握笔的手是悬空的),用笔讲求转动(握笔的手不停地转动笔杆,这样使笔能在空中的纸张上着力),这从很多考古发现中得到了证明。因此那时使用毛笔的笔法是写好字的关键(王羲之的老师钟繇曾等待十几年,通过盗墓获取了古人的笔法秘笈,从此日进千里,成为一代宗师)。因此在唐代之前,书法的字体普遍较小,多为“蝇头小楷”,作品只能近看,毛笔也通常使用兔毫,而且笔管细长,从马王堆等出土的唐代以前的大量文物证明,那时笔管又细又长,这曾让今人备感困惑:这样的工具怎么能适合书写?现在才知道,那样的毛笔才适宜转笔,才最适合书写;在唐代之后,有了书桌,书法艺术为之别开生面,出现了很多新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大字,可以远看,可以悬挂在墙壁上,可以表现出整体的气势,这是新的发展和飞跃,毛笔也采用了羊毫,笔管变大变粗,到了清代,人们发现宣纸与羊毫笔可谓相得益彰,因此宣纸开始广泛使用。 (一)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开始:与汉字的产生同时。甲骨文象形文字有艺术美,商周时期的金文与篆文,无论铸在钟鼎上还是可在石鼓上,都是艺术。 成熟:汉代书写工具发展,纸张产生,汉字的隶书,草书,楷书等产生,书写者追求艺术美。 大发展:“书圣”王羲之。 鼎盛:产生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把书法的各种体都发展到相当高度。 平和发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 宋初,赵孟頫r 总体失去活力:不如唐宋。出现呆板工整的“台阁体”。 明:董其昌“台阁体”。(徐渭突破“台阁体”) 清:乾隆(注入活力) 郑板桥突破“台阁体” (二)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与汉字同美: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是汉字书法美的基础,无论汉隶,魏碑,晋行,唐楷,万变不离其宗。 运笔取势:艺术特征全在运笔的不同。无论用笔部位,运笔方法,结构安排,都注意运笔取势,力在其中。 起笔要逆,结构要违,章法要侧。 书法艺术讲变化,主次,虚实,奇正,开合自成。 (三)书法名家 :王羲之,王献之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 :赵孟頫r :祝枝山,董其昌,徐渭 :郑燮(郑板桥)特点“怪”。(“难得糊涂”) (四)历代名作 :(金文)毛公鼎铭文 :(大篆)石鼓文 : (隶书)大风歌碑 :(行书)兰亭序 (魏碑)张猛龙碑 : (楷书)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狂草)张旭 肚痛贴 (五)书法学特称 书圣:王羲之 草圣:张旭。(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称“张颠”) 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 宋四大家:苏,黄,米,蔡 瘦金体:宋徽宗赵佶 台阁体:董其昌 碑:历代刻碑,立传或传经用,以碑习字称“碑学” 贴:将碑刻拓印后,或木刻,或石刻,再印成习字标准称“贴”。主张以贴习字称“贴学” 宋前重贴学 清以后重碑学。二 绘画艺术 (一)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新石器时期(约6000年前)彩陶图案,岩画。(河南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称为“黑陶文化”。) 绘画出现了独立作品:墓中出土的帛画已有主题,线条有力生动。 壁画,帛画发展成熟:咸阳秦宫遗址壁画;洛阳汉墓壁画;马王堆西汉帛画;辽蒙东汉壁画。内容丰富,色彩艳丽,以线条勾勒。 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不再是建筑物或器皿等的附属。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先后成熟。 绘画艺术高度发展。种类,技法都超过以往,产生一大批各有风格特点的画家。 绘画受到朝政重视,宫内设画院,科举设画科。画家专业化,产生风格流派,书画结合。 主张艺术革新,表现个性。 产生了唐寅等吴派画家,徐渭大写意。 清初四王;扬州八怪;清末吴昌硕把书法,绘画,篆刻结合在一起。 (至清末)中国绘画完成发展。 门类: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写实,写意;理论:大量画论文章。 (二)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1形神兼备,画贵神韵。注重神似,气韵,形态是否逼真在其次。重在写意,写神。 2诗情画意,重在意境。画如诗,有情趣,有意境。要描绘一种境界,抒发一种感情。使人与自然相通,相融。 3心师造化,迁想妙得。以造化(大自然环境)为师,为创作源泉。在观察体验,“迁想”的基础上,分析,提炼,构想,有“妙得”再去作画。(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 4绘画技巧讲究“六法”:(谢赫提出) 气韵生动: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骨法用笔: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 应物象形: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很重视。但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那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随类赋形: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色彩非自然主义。 经营位置: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非定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 传移模写:临摹作品 5绘画分四品:(也是现在拍卖价格的依据,逸品最贵。) 能品: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达到了形真神似的地步。有功力,能表现。 妙品:在“能品”的基础上更求神似,画面中时有奇妙的神来之笔。得心应手,笔墨精妙。 神品:形神兼备,立意秒合自然。 逸品:技法炉火纯青,不拘章法,尽情表现胸中逸气。 6绘画分南北宗: 受佛教南北禅的影响,唐代开始从艺术审美上将南北风格区分欣赏,绘画分南北宗,但作家不分南北。 北宗理念追求深透,画法著色山水。北宗之祖:李思训(大李将军) 南宗理念追求淡远,画法笔墨渲淡。南宗之祖:王维 (王右丞) (三)绘画的名家名作 1人物画:中国画最早成熟的品种,高度成熟于隋唐时期。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原注】顾恺之“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写入史书作传记的伟大画家。女史箴图: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曹植的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洛神赋图长达近6米,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 【明灯注】根据探索频道的人物节目介绍,专家(杨新)的发现认为,女史箴图不是顾恺之的作品,而出自宫廷画家之手。 张僧繇:画龙点睛 陆探微:与顾,张合称“六朝三杰” 展子虔:游春图卷(青绿山水)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步辇图是留传下来最早的一幅反映我国各民族人民要求统一团结愿望的重要画卷。该画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来迎文成公主入藏时的情景。) “画圣”吴道子,主要壁画,佛教绘画。孔子像送子天王图卷地域变相图 周昉簪花仕女图(形成仕女画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的繁荣景象。图中500余人物) 李公麟维摩居士像 陈洪绶:变形夸张风格。 2山水画:隋唐时成为独立画种,从人物画的背景地位中彻底脱离出来。分为青绿山水,水墨山水。 北宗:(武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青绿山水) 南宗:(文臣)王维 (水墨山水) 荆浩: (北方山水画) 董源(北宋米芾称董源的作品为“江南画”) 米芾,刘松年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戴进,文征明,唐寅,董其昌,石涛,八大山人,王时敏 【原注】唐寅(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才气横溢,但并不风流,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叉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唐寅,为“吴门画派”。r 【原注】董其昌的书法为“台阁体”。 【原注】八大山人即朱耷,生于明朝。23岁时出家为僧,40余岁还俗,其佯狂玩世,疯疯颠颠,一生大半世以鬻书卖画为衣食,以冷逸空灵的笔墨和孤傲不群的形象,来宣泄他满腔的悲愤和家国之痛。所署八大山人,后人看到“八”和“大”这两个字,会想到“哭”和“笑”这两个字,“哭之笑之”,足见他胸中的悲痛与无奈。 任伯年 3花鸟画:中唐出现,宋代成熟,发展迅速 “画鹤名家”薛稷 殷仲容善画花鸟 黄笙,徐熙 宋徽宗赵佶,苏轼 柯九思 王冕善画荷花 陈淳,徐渭 任伯年,八大山人,石涛,金农,郑燮(郑板桥善画竹子) (四)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1书画同源:最早的文字是图画,象形文字又使图画线条化; 2书画同工具:文房四宝纸墨笔砚; 书画同是线型艺术:书法是线条艺术,中国画是点线艺术,不同于油画的板块艺术。中国传统书画属于同一类别; 3书画相通互补:题画文字是书法,部分书法如同画,讲构架美。 三音乐艺术 (一)音乐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起源于表达感情和祭祀活动。 音乐功用大增,水平很高。周公制礼作乐,音乐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三个特点:1)分等级;2)成为教育课程;3)从祭祀转向为政治服务 音乐演奏水平很大提高,研究音乐的著作大量产生,如乐记,荀子的乐论 除加大音乐的社会功能外,又成立“乐府”,搜集整理演奏民歌。 中国音乐大发展 民族大融合使各民族融和;佛教大发展使宗教音乐大量融入;玄学的影响带来对音乐美感作用的研究;南北分裂,使南北方音乐分别得以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最盛期 中原文化生活活跃,到处莺歌燕舞;朝廷喜爱歌舞,建“梨园”,制作歌舞节目。破阵乐霓裳羽衣曲)各个民族、国家文化都被唐朝兼容。 唐代音乐的三部分:燕乐,曲子,变文。 音乐市民色彩增强 宋词来自民间曲子词; 元散曲融入更多市井色彩; 有了专供演出的勾栏瓦舍。 音乐中民歌占很大比重,超过历朝。 音乐理论的研究取得空前成就(朱栽堉乐律全书) (二)音乐的审美特征 1能够抒发感情,跨越时空地传播,引起共鸣,如孔雀东南飞 2可以陶冶性情,使人产生美感享受,如春江花月夜 3表现民众的呼声与愿望,使下情上达,如伐檀、硕鼠 4能够起政治教化作用,激励民众,如大风歌、破阵乐 (三)名家名曲 韶乐舞,用于祭典仪式。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武周武王时期大型乐舞,表演灭商战功和天下太平。 九歌屈原作,祭祀楚国各种神,谱民间祭神乐曲。 高山流水赞誉弹琴人俞伯牙与听琴人钟子期由知音而发展成生死之交,意在感慨“知音难求”。全曲立意清高,有气势,有形象,充分发挥了筝的演奏技巧。巍巍青山,滔滔江河,尽在筝音中,听罢一曲,心旷神怡。 广陵散描写战国时聂政刺杀韩相之事,晋朝嵇康善奏此曲而闻名。 胡笳十八拍是关于蔡文姬的故事,曲谱深沉苍凉。 【原注】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渡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平定中原后,汉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古曲)梅花三弄南朝至唐代演奏。 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古曲)十面埋伏古琵琶曲,描写项羽兵败自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