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与_忠实_的关系.pdf_第1页
浅谈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与_忠实_的关系.pdf_第2页
浅谈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与_忠实_的关系.pdf_第3页
浅谈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与_忠实_的关系.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卷第1期唐 山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V o l 5N o 1 2 0 0 7年6月J o u r n a l o f T a n g s h a nV o c a t i o n a l 另一方面 翻译是一种创造活动 是从原作向译 作进行转换的创造过程 文学翻译与其他翻译有 一个根本的区别 它所使用的语言不是一般 的语言 也就是说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仅仅为了 达到交际和沟通信息目的而使用的语言 文学 翻译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是一种艺术语 言 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艺术语言 著名学者谢 天振认为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性质是显而易见 的 它使一件作品在一个新的语言 民族 社会 历史环境里获得了新的生命 然而 文学翻译除 了创造性的一面外还有叛逆性的一面 如果说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 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努力 那么 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 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反映 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 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3 P 6 6 谢天 振 2 0 0 3 6 6 在他看来 在文学翻译里 无论是 浅谈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与 忠实 的关系 林小平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4 0 0 0 4 7 摘要 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是比较文学中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创造性叛逆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本文主要从 媒介者 接受者及接受环境等方面来分析 而 忠实 这一伦理学标准一被引入翻译学 便引起了人们对其与 创造性叛 逆 之间关系的争议 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从现有的材料入手 结合自己的观点 论证了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 创造性叛逆 忠实 等效 作者简介 林小平 1 9 7 9 女 福建漳州人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 与实践 译作胜过原作 还是译作不如原作 这些现象都 是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与叛逆性所决定了的 4 P 1 3 7 谢天振 1 9 9 9 1 3 7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 翻译的创造性性质 不同于原作的创造性性质 它属于二度创造 即 再创造 或称之为二度变形 但是文学翻译的创 造者叛逆的特点当然不止于 变形 它最根本 的特点是 它把原作引入了一个原作者原先所 没有预料到的接受环境 并且改变了原作者原 先赋予作品的形式 此外 创造性叛逆的更重要 的方面还在于它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与传播所起 的作用 一部文学作品 即使不超越它的语言文 化环境 它也不可能把作者意图完整无误地传 达给读者 因为每个接受者都是从自身的经验 出发 去理解 接受作品的 在翻译过程中 翻 译家的主观能动性不但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是 不可缺少的 5 P 4 2 张今 1 9 9 8 4 2 前苏联翻译理 论家费道罗夫也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因为译者组织译文 谴词造句的过程是有意识 的 积极的过程 苏联另一翻译理论家柳比莫夫 则把译者称为 翻译作家 他认为文学翻译与 诗歌及散文是一门艺术 是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乌克兰翻译理论家雷利斯基认为翻译活动是译 者与原作者的创造活动 因此 笔者认为翻译过 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不仅不可避免 而且是不可 或缺的 在 译介学 一书中 谢天振把文学翻译中 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 媒介 者 接受者及接受环境 文学翻译必然涉及不同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 从 而导致了不同程度上的创造性叛逆 正如 中西 比较文学手册 中 翻译 条目所言 翻译是一 种 创造性叛逆 这种 叛逆 表现在形式上就 是翻译中的删减 添加和意译 6 P 1 0 3 1 0 4由于 译者的世界观 立场 以及对所译作家 作品的 态度不同 其译作的效果也会不同 此外 在文 学翻译中 原作的风格 内容 文类 尤其是文类 诗还是散文 对创造性叛逆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一般说来 越是独特的风格 越是陌生的 内容 越容易导致大幅度的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 译中媒介者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 形式 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类型 有意识型和 无意识型 接受者与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更 多地反映在文学翻译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 广 义地说 文学翻译中的接受者应该既包括译者 又包括读者 但是关于译者 上面已经讨论过 了 所以这里主要分析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由于 读者的 翻译 是在译者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它的 翻译 与原作相比的话 必然比译者 的翻译更富创造性 更富叛逆精神 简单地说 读 者 的 创 造 性 叛 逆 一 方 面 来 自 他 的 主 观 因 素 他的世界观 文学观念 个人阅历等等 另一方面 也来自他所处的客观环境 不同 的历史环境往往会影响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方 式 此外 翻译所必然涉及到的文化上的差异和 表述上的困境 使得任何翻译都注定不同程度 地存在着对原作的叛逆 二 忠实 忠实 这一翻译界的神话 一直是无数翻译 者崇拜的图腾 早在古罗马时期 贺拉斯就提出 了 忠实的译者 7 P 1 5 H o r a c e c 1 0 B C 1 9 9 2 1 5 中 国最早是用 信 至少是从佛经翻译时的支谦 一直沿用到严复 直到2 0世纪二 三十年代 忠实 才与 信 并轨 并逐渐成为中国当代翻 译研究的中心 然而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独特 的历史性 考察一个概念 既不能脱离具体的语 境 也不能不考虑它的历史性 无论在东方 还 是在西方 忠实最初都是一个伦理概念 从根本 上讲 它是一个伦理判断 不过伦理上的忠实却 只承认绝对忠实 而不承认相对忠实 但是绝对 忠实显然是不符合翻译实际的 在礼教社会的 伦理集体无意识中 忠实这一概念 如果要量化 的话 只能是百分之百 百分之九十九都算不 忠 不可否认 在伦理的语境中 在男性霸权的 高压下 百分之百的忠却有着几乎是无可争议 的可行性 那遍及中国村野的贞节牌坊和忠烈 祠就是这百分之百的忠的忠实写照 历史证明 伦理的忠实是可行的 也是可能的 原则上是可 以做到的 只是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 翻译家一旦选择了 忠实 作为自己的伦理 准则 也就相当于把自己置于从属的地位了 即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设定了一个假定的标 准 并发誓要效忠于它 然而 语言活动与伦理 活动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 用伦理的忠实来定 义翻译的忠实只能得到伦理的质疑 这是因为 从伦理的角度来看 翻译的忠实是建立在一个 错误的假定之上了 这个假定就是翻译的忠实 也可以像伦理的忠实那样做到百分之百 但是 林小平 浅议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与 忠实 的关系5 4 这一假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传统上的直译派 和意译派都声称自己是忠实的 但都被对方以 不忠实为由而否定 直译派攻击意译派 只忠实 内容不忠实形式 丢掉了蕴涵于形式之中的诗 学价值 意译派攻击直译派 只忠实形式不忠实 内容 使得译文晦涩难懂 影响了内容的表达 虽然两派口头上都认为 百分之百的忠实是不 可能的 但在下意识里 伦理忠实的幽灵仍然在 徘徊 百分之百的忠实才是他们真正的翻译思 想 因而 有了无数的关于 忠实 标准的文学批 评 继 创造性叛逆 一词诞生之后 便有人开始 质疑其与 忠实 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的文章中 笔者将聚焦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 三 创造性叛逆与忠实之间的关系 当翻译上的忠实被不恰当地与伦理上的忠 实相联系时 必然引起概念上的混乱 根据 T r a d u t t o r e t r a d i t o r e 的内在逻辑来看 译者是 忠实 还是 叛逆 二者必居其一 参数设定 忠实的量化标准为百分之百 事实 译者无法在 翻译中做到百分之百的忠实 结论 译者为 叛 逆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个谚语也可以说是不 可译论的另一种说法 而不可译论也正是对翻 译的忠实做了百分之百的量化假定 才得出了 不可译论的结论 而如果把翻译看作是一种对 文本的无限接近 就不会得出这样一种结论了 因为没有什么文本是具有 不可接近性 的 只 要不是完全失传的语言 在笔者看来 创造性叛逆与忠实之间的关 系实际上涉及的是翻译标准的问题 作为翻译 学的术语 忠实 可以说既是一个伦理判断 也 是一个事实判断 对翻译家而言 忠 既是一个 目标 也是一个承诺 在中国2 0世纪以前的经 典译论中 忠 从来就没有成为翻译家们的承 诺和目标 在绵延上千年的翻译文化史里 中国 古代翻译家们对翻译的承诺是 信 当现当代 中国的翻译家们想当然地在 信 与 忠 之间划 上等号时 却始终没有追问二者的伦理价值乃 至语义价值是否等值 一般而言 忠 是对下级 服从上级的一种强制性的伦理规定 而 信 所 预设的则是平级之间或上级对下级的一种选择 性的伦理规范 尽管二者在翻译学上都可用来 表示准确 但在中国传统的集体无意识中 二者 的伦理价值和语义价值显然不能同日而语 所 以 笔者认为 把 忠实 百分之百的量化而作为 判断翻译的标准是不科学的 因为两种语言的 差异和交流注定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 形 与 意 的分离 而这一分离也就意味着不可译性 和不忠实的必然 在不同的语言中 不同的 形 有着不同的搭配习惯 语义范围 历史文化渊 源 诗学价值 用一个完全与原文毫无文化关联 的替代物来替换原文 它所体现出来的在场和 在译文读者心目中所产生的意象与原文作者所 要体现的在场和存在 是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 重合的 用德里达的话来说 只能是 因为混乱 而被 混乱 所翻译 8 P 2 1 9 D e r r i d a 1 9 8 5 1 9 9 2 2 1 9 再者 从翻译的性质来看 译者的忠诚必须 是双向一致的 既忠于原著 又忠于读者 而且 两方面的忠实是统一的 一致的 而在实践中 这 两头忠实 同样也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 标 勒菲弗尔对翻译中的 忠实观 做过全新的 阐释 忠实 只不过是众多翻译策略之中的一 种 是某种意识形态和某种文学观结合之下的 产物 吹捧为唯一可能或者唯一正确的翻译策 略 是不切实际的 徒劳无功的 9 P 1 8 2 勒菲弗 尔 2 0 0 0 1 8 2 换句话说 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 免的 而伦理上绝对的 忠实 也只能是译者们 心中一个永远的乌托邦 除非是原作者本人用 译语写作而成的 否则 创造性叛逆将永远伴随 翻译活动的左右 不过 在笔者看来 创造性叛 逆并非是件坏事 因为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从不 同视角看同一问题的机会 有些甚至是原作者 始料不及的 奈瓦尔用散文体翻译的 浮士德 就是个例证 他也因此博得了原作者歌德的高 度赞赏 不过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 创造性叛逆 都是有价值的 创造性叛逆的程 度必须有所界定 但是这里笔者无法对此作出 严格的界定 只能说必须尽最大努力去达到 近 似 因为 词句忠 正如天上的北斗星 是遥不 可及的 而能力范围内最接近理想的效果也只 能是寻求最大限度的 近似 值 正如德里达所 言 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译的 也没有什么东西 是可译的 无论是最好的翻译 还是最差的翻 译 都是处在两级之间 而 忠于原作的誓言 就像誓言本身一样 注定是要遭到背叛的 因 而 也 注 定 是 一 个 伪 誓 1 0 P 2 7 D e r r i d a 2 0 0 0 2 0 0 1 四 结束语 林小平 浅议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与 忠实 的关系5 5 归根到底 翻译的伦理就是差异的伦理 翻 译就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而所谓 的 忠实 也只能是一种错觉 作为译者的话 大可不必在忠实和叛逆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两 极上寻找自己的家园 用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 来给自己下套 让自己永远在一种伦理的悖论 中无望地挣扎 在笔者看来 创造性叛逆 不一 定就是背离 忠实 因为百分之百的忠实是不 可能的 而译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文的 叛逆 则是不可避免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有时候 创造性叛逆 恰恰是为了达到接近 忠实 的目 的 所以 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只能本着 求真 的宗旨 因为这才是译者真正的主观愿望或本 意 参考文献 1 埃斯卡皮 罗贝尔 文学社会学 M 王美华 于沛译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 9 8 7 2 P e t e r N e w m a r k J AT e x t b o o k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C S h a n g h a i S h a n g h a i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E d u c a t i o nP r e s s 1 9 8 1 3 谢天振 翻译研究新视野 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 0 0 3 4 谢天振 译介学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 9 9 9 5 张今 文学翻译原理 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1 9 9 8 6 勒菲弗尔 中西比较文学手册 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 9 7 8 7 H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