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滨州信仰崇祀一、崇祀在滨州地区,崇祀行为可分为主流崇祀和非主流崇祀两大类。前者有对天、地、祖先、圣贤的崇祀等;后者有对佛教、道教、拜物教的一些信仰对象的祟祀等。(一)主流崇祀(1)祭天对天的祭祀至迟在周代就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祀典了。历代封建王朝大都在都城南郊建立圜丘,作为祭天的祭坛。一般于每年冬至日由帝王亲自致祭。祭时要事先斋戒,穿特定礼服,陈特定礼器,供特定祭品,行特定礼仪。祭祀对象尊称为“皇天上帝”或“吴天上帝”。旧时民间普遍于春节期间祭天,具体时间一般为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三。祭祀对象尊称为“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俗称 “老天爷”。在老百姓心目中,老天爷是至高无上的神灵,主宰天庭、人世、阴司万物万事。呼天求助,以纾困厄;指天明誓,以示不欺;成败荣辱,率推天意。旧时,民间几平每家每户都在院子当中砌有一个“香台”,专门用于春节祭天。日常生活中,因“天高帝远”,在一般小事上,老百姓并不轻易尘渎天听,更多的是乞灵于观音菩萨、财神老爷甚至黄仙姑之类。只有结婚成礼这样的终身大事才不忘叩拜天神。(2)祭地人们崇拜大地。“厚德载物”,大地是人类直接感触到的最切实的存在。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资,衣食住行所需皆取之于大地,对地有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似的敬畏地祗和天神一样,历来受到人们的崇祀。中国历代王朝遵循阴阳五行的哲学理念,父事天,母事地,最初将地与天合起来祭祀后来又单独祭地。一般在国都的北郊建立“方泽”作为祭地的祭坛。祭仪类似祭天,只不过强调一些阴阳、方圆、苍黄的对比而已。国家祭地大典一般在每年夏至日举行。祭祀对象尊称为 “后土”或“皇地祗”。在古代,基于国土疆域和农耕经济理念,还把土地神和谷神联系起来,设立祭地的“社坛”和祭谷的“稷坛”,合为“社稷坛”,并将“社稷”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民间所谓“春祈秋报”,就是说春耕前祈祷土地神保佑,秋天收获之后,报谢它的恩情。这种“春祈秋报”的祭祀活动,也是人们对土地神的一种敬奉。旧时,民间奉祀的地神为“后土”。最突出的体现是各家族的墓地,均在左后角位置竖有一方“后上之神位”的石碑。人们岁时祭祖,逢丧安葬,都要先祭拜后土神。平时,凡用酒场合,无论家宴、客场,人们饮酒前总先滴酒酹地,以示对地祗的尊崇。(3)祭祖中国人崇拜祖先,讲究“慎终追远”。对祖先的祭祀,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王以下“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太祖庙百世不迁。就是说按地位的高低,天子祭太祖和父以上六代祖先,侯祭太祖父以上四代祖先,大夫祭太祖和父、祖,士只需祭祀太祖,无论什么人,太祖是永远要祭祀的。后世祭祖礼仪虽然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讲究祭祀始祖和近几代祖先。祖先崇拜是人类自身的崇拜,其产生和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在民间信仰中,灵魂的信仰,来自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的观念。古人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活动,分别受作用于魂和魄,人死则形魄人土,而灵魂则升天成为鬼魂。传说鬼魂有超人的力量,能施祸降福于人间众生。祖先崇拜是在鬼魂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表现了人们对祖先灵魂的敬仰。人们对祖先的敬奉是虔诚的,祭者对祖先既不敢称神,又不忍呼鬼,通常称“老祖宗”、“列祖列宗”。家庭中的长者去世,作为慰灵仪式,是要将他的灵魂送往天堂和祖先居住的地方,而其神主则供奉于家庭、家庙和祠堂之中,定期祭祀。供奉祖先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地方供“神主”,有的供奉祖先图像。祖先崇拜是一种血亲崇拜,崇拜者与被崇拜者之间必须具有血缘关系。各宗族因此规定,凡参加祭礼活动的,必须是本族内的行过冠礼的男子。本族女子虽然是与本族祖宗同一血统,但她出嫁后便成了外族成员,故无祭祀资格。民间祭祖先分为家祭、庙祭和墓祭。现庙祭已不存在,坟地也已夷平,即使有祭墓者,也不过是在祖坟的遗址上望空一拜,或烧些纸香而已。从前祭墓,一般为除夕请祖先、清明节扫墓、十月一上坟等,此外娶媳妇要上喜坟。湖区渔民至今仍保留着敬家祖的习俗,就是每隔几年或十多年,在捕鱼大丰收之际,由渔帮族长发起“敬家祖”活动,把各家的大船连在一起,用篷桅搭起神棚,将各家的神祖像挂在棚内,摆供菜、上香烛、焚纸箔、放鞭炮,请“端公”(即神汉)唱娱神曲。这种场面持续7天7夜才收场。祭祖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民俗事象,含有祈求祖先保佑,缅怀祖先业绩的情感因素和光宗耀祖的价值取向。(4)祭古圣贤历代圣贤对民族发展曾做出积极贡献,历来受到后人的尊崇,甚至被神化。这些古圣贤有的被列入国家的祀典,有的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是其桑梓之邦和建功立业之地受到人民的膜拜。出生于曲阜的孔子,以其在思想、文化、教育诸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卓越贡献,更是被崇奉为“千古帝王师”受到历代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的崇祀。旧时,滨州所辖县均建有祭祀孔子的“文庙”。至今汶上文庙仍保存较为完好。曲阜孔庙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以其仅次于北京故宫的宫殿式建筑群享誉海内外。除孔子外,旧时滨州民间崇祀的先圣先贤主要还有少昊、周公、孟子、颜回、曾参、仲由、鲁班、关羽等。(5)祭孔大典祭孔,亦称作“祀孔”。孔子去世后,鲁哀公将其生前所居之堂辟作“寿堂”,令其裔孙岁时奉祀。由于孔子的思想在其生前并没有被当时执政者所采纳,死时官位又不高,祀典也比较简单。秦焚书坑儒,儒学仅不绝如缕。直至西汉初,汉高祖于十二年(前195年)过鲁时,才用太牢祀孔子,并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把孔子抬高到德可配天的崇高地位。儒学也正式被确认为封建统治的主导思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又规定在学校奉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后章帝巡幸郡国,至鲁,在曲阜阙里孔子故宅祭孔子及其72弟子。从此祭孔被列为国家祀典。祭祀时,皇帝升庙,面西,群臣在中庭,面北,皆再拜。皇帝进爵奠祭,然后坐,命群儒讨论经义。此后,孔子的地位被越抬越高。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不久又改封“至圣文宣王”。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八年 (1529年)又加封“至圣先师”。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祭孔仪式也越来越隆重。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祀孔时,更定了祭孔用乐;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年)又规定祭孔行“三献”之礼;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进一步规定,祭孔乐用宫悬,舞用六佾;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又将六佾舞改为八佾舞。祭祀的次数也逐代增多。最初只在每年秋季设祭一次,后增为春秋二祭。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诏孔子裔孙奉圣亭侯孔嶷四时祭祀孔子。此后逐渐发展为春夏秋冬四上丁(即农历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上旬丁日)、四仲丁(即上述四个月中旬的丁日)八大祭和每年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初一、仲秋节、重阳节、十月初一、腊八、除夕八小祭。后又加上每月塑望,甚至二十四节气。这些祭祀有国祭、家祭两种,相对独立,不能互代。有时一天遇上几个祭礼,便要祭几次。这些祭祀中最隆重的是春秋二上丁之祭,二者又以秋祭为主。后来,人们又于农历每年8月27日孔子诞辰举行大祭。进人民国,曾将这一大祭定为公历9月28日。最初,孔庙大成殿内只供奉孔子一人。后来逐渐增加上亚圣孟轲、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称为“四配”,以及闵子骞、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和南宋大儒朱熹,称为“十二哲”。东西两庑则位列孔子其他弟子和日后传播儒家思想的“先贤”(林放、原宪、澹台灭明等)、“先儒”(公羊高、谷梁赤、伏胜等),最多时达156人。另外,大成殿后寝殿内供奉孔子妻亓官氏;西路启圣殿及寝殿内供奉孔子父母叔梁纥、颜征在,东路后部家庙及崇圣祠内奉祀孔子以上五代祖:肇圣王木金父、裕圣王祈父、诒圣王孔防叔、昌圣王伯夏、启圣王叔梁纥,还有圣兄孟皮;另有颜回之父颜无繇、曾参之父曾点、盂轲之父孟孙激、朱熹之父朱松、程颢之父程珂、周敦颐之父周辅成、蔡沈之父蔡元定、张载之父张迪等。参加祭孔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子直系子孙,自孔子九世孙孔腾被封为“奉祀君”,中历数十代“衍圣公”,至七十七代孔德成被任命为“奉祀官”,都明确规定他们的主要职责为祭祀孔子。后来祭孔升为国家大典。国祭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亲临阙里孔庙致祭,这种“国祭”更加隆重,但“家祭”也照常进行。祭时,还有亚献、分献、监祭、典仪等,除主祭人之外,各种职官共103名。另有鸣赞、相礼生80名(后增至100名)、乐舞生120名。有时孔府所属官员、四氏学生员、孔氏族人等也与祭。据孔府档案记载,一次祭祀要用牛2头,猪26头、羊31只、鹿5只,其他如稻粱、果蔬、禽兽、鱼贝、酒水、香烛之类,所费不赀。按照惯例,参加祭祀的只能是男子。祭孔之前,主祭人和一些陪祭人员要提前3天去孔庙东、西斋宿所斋戒沐浴,做好各种准备。参加祭祀者所穿服装均依古礼,不得擅自更改。如衍圣公所穿礼服为绛紫色,绣团花,喇叭形宽大的袖口,下身穿类似裙子的“裳”。礼生、乐舞生更有特制的服装。祭祀时用“大成乐”。为保证祭孔乐舞的古意,不使这种古代乐舞湮没,清朝至民国年间,曲阜特别设立了“古乐传习所”,专门传授乐舞技艺。祭孔乐舞的表演场所在大成殿前的露台上。“大成乐”主要有祝(木制,头状,敲柷开始)、敔(木制,虎形,刷敔结束)、特钟、特磬、编钟、编磬、琴、瑟、箫、排箫、笙、笛、篪、搏、柎、壎等。舞生一部分持节,大部分人两手分持龠和羽。舞时分初献、亚献、终献。每部分又有32节,即32节动作。每种动作以一个字作代表,如初献第一节“觉”为“正立龠下垂羽植”,亚献第一节“至”为“正立龠平衡羽植居右”,终献第三十二节“嘉”为“俯苜至羽龠如十字”等。这套祭孔乐舞直至50年代仍有人会演奏和表演。近年又经挖掘整理,使其重新以表演的形式出现于孔子文化节上。祭孔的具体方法、祭时行跪拜礼的次数、各种规定程序,从来就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载于礼乐典籍和志书里,为历朝祭孔时所遵从。大成殿释典礼规定的祭孔仪程为:鸣赞:(唱礼的司仪)乐舞生就位,执事者各司其事,倍祭官就位,分献官就位。引赞:(在主祭身旁引导主祭进行各种活动的人)就位。鸣赞:瘗毛血。引赞:诣盥洗所盥手,诣酌奠位酹酒尊,一叩三。鸣赞:迎神。(起乐)举迎神乐,奏昭平之章。引赞:诣盥洗所盥手,升堂,至先师神位前跪,叩头,平身,上香,复位。鸣赞:三跪礼叩。奠帛行初献乐,(起乐)举初献,奏宣平之章。引赞:诣盥洗所,盥手洗爵,诣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诣至圣先师神位前跪,叩头,平身,献爵,复位。鸣赞:行终献礼。(起乐)举终献,奏叙平之章。引赞:诣盥手所,盥手洗爵,诣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诣至圣先师神位前跪,叩头,平身,献爵。鸣赞:赐福胙。引赞:升堂诣原位,赐酒受福胙。一跪三,复位。鸣赞:三跪九叩瘗馔。(起乐)举瘗馔,乐奏懿平之章。鸣赞:送神。(起乐)(举送神),奏德平之章。鸣赞:三跪九叩,恭捧祝帛诣燎位。引赞:诣亡王位,焚正位,祝一柝,帛一段,复位。鸣赞:礼毕。上述祭礼仪式中多次盥手,是为了表示祭祀“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孔氏族规);焚“帛”是把一种纸筒内装的棉花、丝绸等,拿到大成殿后面的“焚帛祠”烧掉;“瘗毛血”就是把宰杀的牛羊猪的毛血埋掉。民国以来,国民政府提倡尊孔,在举行祭礼的同时,对旧的祭孔仪程有所改变,由旧时半夜起祭,改为早上七点,由献爵献胙改为献花圈。政府官员多不穿古式祭服,而穿长袍马褂,由跪拜礼改为鞠躬礼。主要仪式为:一、典礼开始。二、全体肃立。三、主祭者就位。四、陪祭者就位。五、余祭者就位。六、上香。七、献花。八、献爵。九、读祭文。十、全体向先师孔子行三鞠躬礼。十一、礼成。2004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5年纪念日,曲阜市举行了隆重的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在孔庙大成殿前用延续了千百年的祭拜方式,综合展现“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历史盛况。曲阜市人民政府市长诵读祭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第一次由民间祭孔改为官方祭孔,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群众公祭孔子。其祭文如下:维公元2004年9月28日,岁在甲中,节届中秋,先师孔子诞辰2555年,曲阜各界代表、海内外宾朋、孔子后裔,肃立大成殿前,谨以鲜花雅乐,恭祭先师孔子。文曰:文圣吾祖,恩泽海宇。千古巨人,万世先师。欣逢盛世,物阜民熙。高岸秀木,惟恐失序。居安思危,重振纲纪。以德治国,德法兼济。幸赖圣儒,万代垂仪。道贯古今,德侔天地。杏坛春晖,泮池桃李。三坟五典,六经古籍。薪火传承,百代不熄。而今吾辈,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弘扬承继。依仁志道,据德游艺。仁为己任,见利思义。中和至德,过犹不及。和协万邦,摒弃暴戾。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创新活力。清风遍拂,神州万里。群情振奋,勃发骐骥。文化名城,通衢如砥。碧树花团,芬苾争奇。百业兴隆,日新月异。近悦远来,治平修齐。老养壮用,兆民甘饴。儒风犹在,先圣故里,慎终追远,奋吾国膂。继往开来,同德凝聚。东方巨龙,吼啸腾起。四海擎天,有吾一臂。长鲸吞吐,丹凤鼓翼。揽月追日,神舟环宇。告慰先祖,盛世在即。大同世界,四海兄弟。世界和平,假年可期!伏惟尚飨,为祷为祈!(二)非主流崇祀旧时,滨州民间崇祀的神灵很复杂,佛教、道教、拜物教无所不有。老百姓对于这些神灵多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加以崇祀,并不过多地在意谁是哪路神仙。道教的有玉皇大帝,佛教的有观音菩萨,一城有本城城隍,一地有当地土地,一家有监家灶君,一户有当值门神,靠山的敬山神老爷,临水的拜水府龙君,求财的供赵公元帅,求子的礼碧霞元君,井有井神,路有路神,甚至枯木朽株、玄狐黄鼬也可成为膜拜的对象。(1)城隍城隍是旧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灵。旧时,滨州地区各县城均建有城隍庙。城隍原指城墙和护城河,即所谓“城池”。最初,古人也有城隍之祭,崇祀的对象就是“城”和“池”,以求“金汤永固”,不受侵扰。后来,“城隍”演变为一位在阴司中主管全城的地方长官,对治下百姓有生死予夺之权,善恶必报,立降祸福,深为人们所敬畏。就是,一地新官上任,要先到城隍庙参拜这位冥冥中的同僚。老百姓遇上世间不能解决的事,也去城隍庙报告这位阴司中的父母官。城隍既管人,也管鬼,维护阴阳两界治安秩序,抑恶扬善。旧时,滨州城隍庙里有两种城隍神像,一种为泥塑,坐享供奉;一种为木雕,备抬出巡察。木像大小如真人,关节可屈伸,能立能坐。(2)土地神土地神俗称“土地爷”。旧时,滨州农村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座土地庙。土地庙大多比较简陋,多用石头、砖和土坯砌成,高不过丈余,内塑土地爷和土地奶奶像。坐像用泥塑成,外边彩绘。据说,塑神时不能让女子见,见了就塑不起来。规模较大的土地庙,还塑有手持勾魂牌和锁链的鬼卒。这位阴司的小小神灵,有似人世的乡约、保正,是最低一级的神职。往往由有德望的人死后充任。晋干宝搜神记载:“蒋子文者汉末为秣陵尉,逐贼至钟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绶缚之,有顷遂死。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文于道,乘白马,执白羽,侍者如平生。见者惊走。文追之,谓曰: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清赵翼陔馀丛考载:“今翰林院及吏部所祀土地神,相传为唐之韩昌黎。”据说,人死后,灵魂首先要到土地神处报到,暂押3天后再启程西行。因此,旧时谁家死了人,要到土地庙“报庙”,并且一天3次去送浆水,烧香烧纸,请求土地爷和鬼卒对死者予以照顾。土地庙的位置般在村头的大路旁,建国后多已被拆除,但对土地神的信仰在某些地方仍在流行,有的人家死了人还习惯于去庙基处报庙。(3)玉皇玉皇是道教尊奉的神灵,在道教中地位并不高,但民间却认为它是天庭诸神中的最高首领,位高至极,称之为“玉皇大帝”。过去民间不少村庄有玉皇庙供奉玉皇。民间相传,玉皇除了管天上诸神外,还主管人的福禄寿夭,所以民众多来祈福祈寿,烧香许愿。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初九,道教把玉皇大帝的诞辰定为这一天,即所谓“玉皇诞”,因此,这天多有庙会,到“玉皇庙”进香、求祈、还愿的人川流不息,其中以妇女多见。(4)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是民间普遍信奉的一尊女神;被称为“泰山老奶奶”、“泰山娘娘”、“泰山老母”,碧霞元君的全称是“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传说泰山老奶奶能使妇女多子,能够保护儿童,所以信奉的多是妇女。三月十五日是她的生日,所以旧时,人们在此日赶泰山庙会进香许愿。(5)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又称观音大士、观世音。在性别上有说是男性,有说为女性,民间多把观音菩萨信奉为女神,她的全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音原是佛教的菩萨,但她在民间的声誉却比佛祖释迦牟尼还高。民间认为她有求必应。有的观音金身趺坐,有的白衣玉立,手持净瓶、柳柱向人间洒救苦救难的甘露。除此,还有手抱婴儿者为送子观音。脚踩大鱼者为鱼篮观音,千手千眼者为千手观音等。(6)财神财神是最受人们欢迎的神灵,民间供奉的财神分为文、武二财神。文财神的造型白面长须,头戴幞头,身穿红袍玉带。传说是殷商时的比干,为人忠耿正直。比干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谏。纣王不但听不进去,而且越来越讨厌这位叔父,将其挖心处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所以商人敬他为财神,标榜童叟无欺。武财神为赵公明,其造型为铁冠、黑面、虬发,手执铁鞭,跨着猛虎。据说他义气千秋,可以保佑大家发财。从祀的还有招财童子、市利仙官等。旧时,民间的财神庙为数不多,庙内都塑有类似的文、武财神的泥胎。庙内对联多半是“代天兴宝藏,裕国是苍藜”、“宝马驮来千倍利,铁龙引进四方财”等。一般家庭均设财神牌位,张贴财神画像,除夕夜有接财神的活动。夜半时,按当年财神所在的方向,出大门走向街口,放鞭炮,烧香磕头,然后不回头、不说话走回家去,再点燃香烛,摆上供品祭神。(7)大王境内微山湖区渔民有崇祀“大王”的习俗。“大王”是以蛇为具象的水神。敬大王活动一般在农历三月十三和九月十七所谓“大王会”日举行,有时也在初冬砸凌起草时举行。被视为“大王”的蛇现身在湖中草丛里,能变幻黄、红、绿三色,头方形并隐约有“王”字。接大王一般用水瓢,恭恭敬敬地恳请蛇爬到瓢里来。待蛇爬进瓢里,捧瓢置顶送到岸上大王庙前,高搭香棚,焚香叩拜。然后燃放鞭炮,唱戏或唱端公腔娱神。敬大的供品为乌猪两头、白羊两只、单冠红公鸡5只以及鲤、鲫、鳊、黄丈、青鳝五色鱼。戏连唱3天,人神共娱,通宵达旦。3天后再用盘子托了“大王”送到湖边,鼓乐吹打一番,将“大王”送回湖里。起草敬大王,瑞公常唱的段子为百神赴号,其中有一段唱词为:哪吒其实哟好神仙哪,星不得睡哟,月不眠,伸腿不蹬蜷腿睡,蹬倒了乾坤塌了天,开坛哟!先要请金吒、木吒、哪吒哟三神仙。灌州城里的杨二郎哟,身穿着一身淡鹅黄,斧劈桃山,救过了母,朝阳洞,儿救娘,开坛哟,先要请好道真君杨二郎。观音奶奶出洞来,脚穿着莲花藕色鞋,金佩霞帔头上戴,金色的纽扣扣满怀,人人都说风流女,不知道修仙哪里来,开坛哟!先要请救苦扒难的观音奶奶。除了起草时渔湖民联合起来举行盛大仪式敬大王,各家各户自己也敬大王。在渔民的连家船上有专门安放神位的案板,每年进入农历腊月二十以后,就开始在自家的船上或陆居主房敬大王,首先把大王神像“请”到家,放到神位上,点上香烛,摆上供品,放一挂鞭炮,全家由年长者领头叩拜,并祷告:“大王老爷,保俺下湖平安,多逮鱼、逮大鱼。”自摆上供品起,每天早晚祷告一次,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三。正月初一早晨吃水饺,首先把前两碗饺子,摆上供桌,请大王爷“享用”。正月初三祷告完,恭恭敬敬地取下大王神像焚化,同时烧纸元宝,即算送走了大王。(8)树木古树往往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人们为何崇拜古树,传说有二,一说年深日久,自成精灵;二说古树干枯,常有精灵居住其间。尤其是庙宇里的古树,经常有人烧香磕头,求药治病。(9)灵物灵物,指民间认为有灵性的动物,如狐狸、黄鼬等。它们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超自然的奇异功能,一向被人们视为仙家之类来敬奉。狐仙,人们迷信狐狸有灵性,能给人以祸福,天长日久,还会成仙得道,变幻人形。如家里住上狐仙,是万万不可打扰惊动的,而要烧香叩头的敬奉,说是有狐仙保驾,缸里的粮食吃不完,老少平安。如果因事不小心打扰了它,致使狐仙搬家,这说明灾难就要降临。大年夜间,如果包好的水饺失踪,有的就往往说这是得罪了狐仙,被它搬走了。神经错乱、语言和行为失常的人,大哭大笑,胡说八道,人们便认为这是狐仙附到了身上,于是就要烧香烧纸,磕头请罪,上供许愿。黄仙,人们对黄鼠狼的敬畏大体与狐狸相同,称为“黄仙”。(10)其他井神和路神也是民间崇祀的对象,不过不如对以上神灵的崇拜显得隆重和普遍,因地而异。有的地方,每到除夕晚上,民间要封井;春节后第一次去井上挑水时要烧纸祭井,谓之“开井”。传说除夕日井神要去东海向龙王汇报供水情况,初二回来等候玉帝的检查,所以正月初一这一天,不准人们担水。祭路之风,比祭井更为淡薄。六月六日路祭,一般是在中午或晚上,到大路的十字路口烧纸、上香、磕头,以求行人顺利,车马平安。“门”也是古代的五祀之。长期以来,人们还形成了一种对冤鬼和暴死鬼等鬼魂的迷信。传说,这类鬼魂既不能升天堂,也不能下地狱,它必须找到替死鬼才能到阎王爷那里报到,否则就是游魂。上吊死的称为“吊死鬼”,落水死的称为“勾死鬼”,到处流窜作孽。除夕日请祖先来家过年时,家家产户都放一根拦门棍,为的就是怕这些孤魂混进入家门。二、巫卜习俗旧时,民间不少人特别是女性相信巫术和占卜,具体表现在占卜、测字、相面、诅咒、厌胜等方面。巫术是原始人的观念和信仰,它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认识水平相一致。当时,由于生产力及人们的认识水平低下,原始人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在他们眼中,周围的世界充满了一种不可知的力量。这种力量到处存在着,随时都有可能对生产、对社会产生破坏,简直防不胜防。另外,原始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它的直觉性。他们凭经验办事,认为客观的物质世界和物质世界以外的某种超现实、超自然的力量是互相联系的,而且超自然的东西,也是客观存在。他们敬畏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又企图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利用它,于是产生了巫术。巫术在其产生之时,和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结合。巫术活动,自然成了他们生产和生活习俗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原始人看来,可实行巫术的范围是很广的,巫术的力量也是无限的。久旱不雨或雨水过多影响作物的生长,是巫术在起作用;家畜病死,瘟疫流行,也是巫术在起作用;疾病、死亡,也归咎于巫术在起作用。总之,万事万物有灵成为主宰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观念,自然界或社会中发生的一切吉利或不幸,都可用巫术的观念去解释。当阶级社会和现代宗教产生之后,原始的巫术作为传承文化或者为剥削阶级所利用,或者与现代宗教相结合,于是掺杂进许多封建迷信的东西,继续在民间流传。所以,我们今天所见的巫术活动,大都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原始巫术的传承,另一方面它又以变形的形式,加进许多新的内容。在其性质上,它已脱离了原始的唯物成分,变得和封建迷信密不可分。(一)祈求巫术祈求自然力或神灵的保护,获得丰收和平安,是原始巫术的本来目的。这种巫术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也是普遍实行的仪式之一。我国以农为本,风调雨顺是确保农作物丰收的必备条件,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将“风调雨顺”视为上天或神灵的赐与,由此产生出种种祷神求雨的法术和风俗。如旧时,当旱情严重时,民间便组织求雨活动,有时是县令或绅士组织。求雨时,乡村里面,有专人串联各家各户捐凑钱款,请唢呐班,雇彩轿(或用方桌扎上抬杆),到附近庙宇内将关公或玉皇大帝等神像(俗称“仙神”)抬出来,锣鼓喧天,沿村游行,所请仙神途经村庄时,村内民众送水送饭招待求雨者,并燃放鞭炮,献香磕头,礼拜仙神。求雨时,尽管烈日炎炎,但却不准戴草帽,并且要赤着双脚,以示虔诚。求雨活动逢雨即停,视为“显灵”。如果几天连续求雨,仍不降雨,也只好不了了之。据载,泗水县城西有一涧沟村,村内有座二郎神庙,相传二郎神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求雨时,全村主事人组织全村老年和青壮年近百人,在庙前搭棚设坛,供奉二郎神牌位,并请道士诵经祈祷,还要从群众中挑选属大龙或属马的5至6人为“马匹”,在神牌前跪坛。据说求到一定时候,二郎神就会附到“马匹”身上说话,一求48天,不下再求,直到落雨为止。凡求雨人,必须沐浴吃斋,不吃葱蒜,不吃鱼虾,集体吃住,不准回家,人称“涧沟求雨不离坛”。落雨后,还要唱大戏谢雨。此俗现已绝迹。曲阜一带逢大旱便到城东南的龙王庙求雨是历来的传统。据载,清朝光绪二年,曲阜蝗虫加大旱,老百姓抬着泥神排成长队敲锣打鼓到城里来求雨。衍圣公下令,把孔府大门外东边的石狮子抬下来,放在路中间曝晒,并烧香,因为它是龙王爷的儿子,叫他去找龙王爷上天求雨。然后又派人到龙王庙给龙王烧香,直到降下雨来,才把石狮子抬上去。光绪二十三年,曲阜又遇于旱,老百姓再次进城求雨,来到孔府找到衍圣公,衍圣公只好又命令把大门外东边石狮子抬下来,叫它找龙王爷上天求雨,并给龙王爷也烧了香。但这一次却不见灵验,一连好多天一滴雨也没下。衍圣公一气之下,命令百户带着“四路健丁”、“四路老总”各持皮鞭、黑红棍、板子、铁锁链,到龙王庙用铁锁把龙王锁上,从庙中抬出来放在院子中间,让太阳曝晒,并警告龙王,几时下了雨,几时才放你回去。百户官带着健丁老总们回城,尚来到东南城门,天上忽然大雨倾盆。此后,老百姓们笑称:“龙王爷宜恶不宜善,敬酒不吃吃罚酒。”清末民初,兖州有“十八夏庄求雨”活动。“十八夏庄”是义和拳的一个基层组织,包括以夏庄为中心的十几个村庄的18个族性,也称夏庄坛。这个组织的求雨之法据传载于天书。天书又称“黄经”,叠放起来有半米多高,是义和拳的经藏。求雨时高搭经棚,供奉义和拳信奉的“七十二将”。“七十二将”中有九位“大将军”,为首者为黄将军。据说天书秘不外传,即便是在道的读天书也不得出声,因为读到那位将军,那位便会现身听从调遣,问“唤我哪方使用?”大旱之年,义和拳坛主便与各村主事人商议,向百姓收取费用组织求雨活动。参加求雨活动的一群人悉为男性,事先在庙中斋戒净身一个月,不食荤腥,不近异姓,甚至连所食米面都要由庙中道士亲自碾磨。然后是瘗符和练功,在庙内殿房外四角挖坎,内置瓦盆,每盆放一道符和一支铁鞭,再各覆以瓦盆以上掩埋。静候符动以耳贴地,听到盆内发出神秘的声响谓之符动,同时按分工默诵各自咒语。筹备完毕,便在野外择地搭设经棚。画四道符,将其存在正反相扣的碗内,分别埋在经棚四角。棚内摆设几案,供72位神将牌位。旁边设鼓乐。棚前设祭坛,供正副坛手登坛作法,选行道中功夫最强者九人为九大将军“尸”,赤膊各就各位,燃炮示九大将军附体。然后轮番登坛诵咒作法。呼风、生云、鸣雷、布雨。降雨时众皆跪伏拜天。降雨之后,择日唱戏谢天。是日,充当九大将军“尸”的人,要喝下朱砂符一道,取现场烧红的铁链放在臂膀上抽拉,然后表演“上刀山”、“下火海”功夫。刀山为九面铡刀刃口朝上架设的高梯,火海为九面烧红的鏊子排成的长阵。众“尸”需袒跣完成上山、下海一系列动作。据说,当时“十八夏庄”求雨活动远近闻名,届时人山人海,连北京、南京、天津等地都有人不远千里前来观看。最后一次求雨活动于1937年举行。(二)接触、驱赶巫术接触巫术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达到巫术的目的。譬如有的人想要通过巫术杀死自己的仇人,怎么办呢?于是想方设法,首先弄到属于仇人的一样东西,如头发、衣服或者相片、八字、名字等,借这些东西施行巫术,因为这些东西,在实行巫术的人看来,是仇人的灵魂和精神的一部分,可以像本人一样来对待。对所得的物品进行诅咒和践踏,就可以产生魔力,使仇人死去或受到折磨,能给本人出口气。所以,有的地方旧俗,小孩剃头以后,头发要由家长小心收起来作兑善处理,目的是为了避免不幸。有的人对出生年月日时闭口不讲,怕的是泄漏了“八字”,遭遇不测。唾液,是身体的废弃物,如果唾在对方身上或脸上,被认为是很晦气的。特别是倒药渣的习俗,在民间流行也很广。一个人病了,常把服用后的中草药渣泼洒在当街的十字路口,让别人来踩,将疾病带走。也就是说,谁踩了药渣,病就“过”给谁了。驱赶巫术却与此相反,它是将附在自己身上的鬼魂或疾病等,借助巫术的力量驱赶走。这种巫术是由巫师或神婆做出一些惊险无比,使人看了不寒而栗的法事动作,让鬼神害怕而离去,达到驱鬼的目的。比如有的人患疟疾,民间以为“疟子鬼”缠身,常用拴、吓、送三种方法驱逐。拴,深夜用苘一束系于孤树;吓,让病人睡卧孤坟;送,取引魂幡一段或从墓穴中弄寿木一块偷偷放于患者身上,过一两天扔之郊外。(三)符咒巫术符咒巫术是一种古老的巫术。符是看上去似懂非懂的图画文字,是从口语巫术发展而来的。旧时,人们认为用它贴在家中可以避邪,带在身上可以自卫,焚烧以后可以祛邪,能给人以威力常在的感觉,所以对此十分崇拜。清代至民国时,不少地方巫觋盛行(女称巫婆、男称神汉),家有病人,一般要请他们诊治。民间有“家里有病人,不能不信神”之说,所以,他们便利用封建迷信,装神弄鬼,画符焚香,借机敛财。下神看病时,设香案,摆供菜,巫婆或神汉烧香,主人磕头,巫婆打几个哈欠,伪装神灵大狐仙附体,故作姿态,口中或唱或念,胡诌一套,道出病因何方鬼怪作祟,呼唤“天兵天将”,拿出一道符,用火焚之,将符灰包好,充神药蒙骗病人。建国后,迷信巫医的人逐渐减少。又如,谁家的小孩突然受到惊吓,哭闹不止,或者无精打采,精神萎靡,直想睡觉,大人则认为是孩子吓着了,丢掉了“魂灵”,就要叫魂。叫魂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小孩在什么地方惊吓,家长就把小孩抱往原地,一手扶着孩子,一手在地上刮,然后从脚到头抚摩孩子的身体,边摩边叫孩子的乳名:“XX别害怕,x x来上身。”如此重复,直到孩子猛的打颤,才算把孩子的魂叫回来,重新附体。二是大人用一把竹扫帚,上边搭上孩子的上衣服,由出事地点拖着往家拉,边拉边叫:“孩子回家吧。”到家后,将其上衣盖在小孩的身上或压在身下。三是夜深后,孩子睡着,在家的东南方向找一草堆,拽一把草堆上的草往家走,不回头,在孩子睡觉的床前点着,然后在火上烤孩子的上衣,烤后压在孩子的身上或枕头下,这样丢掉的魂也能重新附体。四是在灶君前烧香焚符祈求帮助找魂,使其回归原体。除此,其它叫魂的方法还有举魂、捧魂、吹魂、叨魂、拉魂、舀魂等,有的地方还有“换人”即“找替身”之俗,婴儿久病,巫婆说是金童玉女转世,令其父母用纸扎一人,带纸锞元宝,到十字路口焚烧,用来代替生病的孩于。咒是口头语言,咒语也被人看得具有无比的威力。常见有人在与别人发生吵骂时,在地上用脚或树枝画一个半圆圈,吐上一口唾液,用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苏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批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南平政和县卫健系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紧缺急需专业工作人员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晋江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权属子公司招聘3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三明市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61人模拟试卷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人工智能研发创新团队招聘(上海)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湖北武汉市通城县事业单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4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关于租车协议书
- 2025广东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彭孝军院士团队专职研究员招聘1名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八上数学预习每日一练小纸条 30天【答案】
- 技术专家管理制度
- 2025年云南交投集团校园招聘管理人员8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有答案)
- 2025年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试卷
- 2025年6月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 小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航空航天用特种电缆研发生产合同
- 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断路径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2025年标准)篮球免责协议书
- 码头突发事件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