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上课流程实况.doc_第1页
《赤壁赋》上课流程实况.doc_第2页
《赤壁赋》上课流程实况.doc_第3页
《赤壁赋》上课流程实况.doc_第4页
《赤壁赋》上课流程实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上课流程实况 第一课时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朗诵一首最有名的中秋词,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那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师生集体背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普遍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东坡中秋对月,虽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有情有理趣,耐人寻味。当时,苏轼在山东密州担任太守,即党政军一把手,中国的大诗人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当然也包括对对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赤壁的月亮,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赤壁,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苏轼 学生:不是那个苏轼。 师:这时的苏轼的人生跌了个大跟头,看注解,你得到了哪些关于苏轼的人生的信息? 生:1057年考中进士,很聪慧,少年得志,官当得很大,礼部尚书。 师:那是必须的。还有呢? 生:运气不好,被诬入狱,屡遭贬谪。命运坎坷。 生:还远贬海南岛,倒霉透了。 师:当时海南岛不是现在的旅游度假胜地,是蛮荒之地,再贬就出guo了。苏轼被贬的第一站是湖北黄州。(出示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师生共同朗读。 师:今天他来到赤壁的古战场,面对浩渺的江水和皓皓的明月,思绪万千,赤壁赋横空出世,用汉字中最优美和最纯正的文字,演绎成千古华章。他和和月亮对话,和江水对话,把世俗和官场横加在自己身上的伤害像蜘蛛网一样轻轻的抹去。 师:我们来梳理赋中有关月亮和江水的文字,轻轻的朗读,慢慢的体会。(学生自己查找) 生:第一节中诵明月之诗,月出于东山之上,水光接天。 师:后面还有哪些? 生: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师:哪里有江月? 生:空明就是指水月辉映的江面,流光是流动的月光。 师:好有意境啊。你这样一说,老师有些神往了。还有吗? 生:第三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还有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就是指水月 生:第四节直接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师:同学们把水月都找出来了,不错不错。怪不得有名家如此点评赤壁赋:(出示:此赋通篇只说风月金圣叹,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林云铭。) 师:这些江山风月表达的情感和角度是否一样?我们先朗读第一段。分享朗读后你的心情?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和心情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自得其乐) 生:我用舒缓的语气,悠然自得的心态来读,读起来很爽。 生:我用飘飘然的感觉来读,好像人要超脱尘世,飞到天上去。 生:有看破红尘的感觉,人得道成仙了。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各自的感觉,每一种体验都值得尊重,这一节写得顶呱呱,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在清风中饮酒作乐,是人生的快乐的事。 生:我喜欢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徘徊。还有少焉,月亮好像有感情,呼之欲出,月亮像个美人,羞答答的。 师:刚才有人说得道成仙,谁得道成仙了? 生: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生:在朦胧的月色中,人的仿佛凌空而起,乘风飘去。飘向没有约束,没有烦恼的天上。 生:苏轼好似神仙,不是凡人。非常潇洒自由。而在人世间他是不自由,受压制,他不是贬官了吗,所以想脱离尘世。 生:一些天才级的人物从没把自己当人看,在水调歌头中说我欲乘风归去,他是天上,是天上的星宿下凡。 师:现在想回家看看。天马行空,不是御风,而是相当拉风。很酷吧。 师:第一节描绘了一幅秋月大江泛舟图,诗意流淌,画境和心境融合。这些景和情在江月的背景下生成的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赤壁水月表现出柔和之美,欣赏之乐。(集体朗诵第一节,尝试背诵) 师:身披月光,朗诵明月,但朗诵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于是我就要歌唱,要唱的响亮,这是典型的宋朝好声音。 (师生朗诵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苏轼相当牛,作词,作曲,演唱都是一个人,苏轼是相当精通音律的,当个中国好声音的评委绰绰有余。唱的内容是什么? 生:就是在月光中就划船,划啊划,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游荡,游啊游,心情舒畅。 师:我把他改编一下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他一直高兴吗?刚才在朗读时有同学在笑,笑什么? 生:苏轼想美人,想妻子,有点伤心。 师:男人想妻子有错?童言无忌啊。美人是谁啊?谁是美人? 生:就是妻子,他自己不是情思悠远吗,我的心里只有她。 师:看来苏轼对爱情很忠诚啊,但老师说。这里的美人不是美人,你信吗? 生:不信。 师:说来话长啊,在中国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出现大量的美人和香草,于是美人就不是美人了,她具有比喻含义,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一般美女代指明君贤臣。:“美人”在楚辞里指国君,这里大概是苏轼还想回到朝廷为国效力的想法,美人还是个男人呢。想美人其实就是 生:想皇帝。想朝廷。 师:但美人却不想他,美人就像是水中的月亮,两年多的贬谪,是多么希望被召归呀!“渺渺兮予怀”都盼了两年多了,可是归期还是“渺渺”。美人可望而不可及,而是抛弃了他,伤害了他。苏轼似乎有些一厢情愿。人生的悲剧就是这四个字。你能理解吗? 生:能。 师:有人能理解苏轼吗? 生:客人,就是朋友。 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苏子唱歌,朋友伴奏,朗读有关箫声的句子,如何理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生:箫声发出呜呜一样的声音,像埋怨羡慕,像在哭诉,余音像丝线一样不断绝,让深渊里的蛟龙起舞,让孤舟里的寡妇哭泣.,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好像是女子的哭泣和怨恨,表示音乐极其感人,很伤感。 师:怎么感人?蛟龙潜伏在 生:幽壑中,深渊中。 师:他平时是不轻易动,现在蛟龙都起舞了,是说 生:箫声凄凉和动人。 师:寡妇哭了,怎么回事? 生:想丈夫了。 师:就像苏轼我 生:想皇帝,想朝廷 师:用夸张手法侧面描写,确实传达了箫声的悲伤压抑之情,尤其是在月亮升起的晚上, 生:潜蛟和嫠妇就是写自己。他的歌声自然而然就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情,而这被客人发现了,于是应和的箫声才有这样的悲凉。 师:这也有道理,幽壑潜蛟,,深藏幽壑,有才华而不见用于世,可能是苏轼自己的写照。孤舟嫠妇,多么孤独凄凉,这不正是苏轼此时的处境吗?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多次在给朋友的信中叮嘱友人“看讫火之”,看完后立即烧掉,好像我们地下党从事秘密工作一样。政治上的残酷斗争,让苏轼心有余悸,处境何其悲凉!第一、二两节的情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凄婉的箫声引发了苏子的身世之感,有乐甚转到了悲愁。为下一节的主客问答提供了前提。 第二课时 背诵第一、两节 师:经过箫声发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个情感的过渡,苏子的神情是 生: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师:如果提到赤壁,会引发我们哪些联想?会想到哪些人物? 生:火烧赤壁,赤壁大战。 生: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 生:曹操,孙权、刘备。 师:都是一代豪杰,英雄人物。这篇文字想到的是谁? 生:曹操 师:你喜欢曹操吗?这里怎么会想到曹操? 生:曹操是三国真正的大英雄。 生:曹操是伟大的诗人,军事家,文学家。 师:曹操的粉丝不少,老师代表曹丞相感谢你。在这个夜晚,到底是为什么,让苏子想到曹操? 生:曹操的诗歌中提到了月亮,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吗。 师:老师来背诵一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由曹操的明月诗句想到了赤壁大战。文章怎样描绘这次有非凡意义的大战。 生: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写出曹操气势之盛,势如破竹。 师:最能体现曹操英雄本色的语句是 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文能赋诗,武能横槊,写出了当时曹操的踌躇满志,志在必得。 师:对,这个经典动作只有曹丞相能做,张飞能横槊,但不能赋诗;诸葛亮能赋诗,但不能横槊。文武双全,问天下英雄,谁与争锋。唯孟德耳。但文章强调的是哪一句? 生:而今安在哉? 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一句。 生:读出英雄人物逝去的沧伤感,一代英雄,在赤壁输掉了战争,留下了遗憾和伤心。 生:对伟人的同情和可惜。苏轼认为英雄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烟消云散了。 师:那作为赤壁的胜利者周瑜一方呢,而今安在哉?一切建功立业的伟人们也跳不出生死大限。英雄不好做。所以我很悲哀。那就做一位普通人吧?做一位退隐江湖的人士吧。普通人生活,苏轼是如何描绘的? 生:打打鱼,砍砍柴,和动物玩耍。 生:喝喝酒,划划船,和朋友开心。 师:注意其中的渔樵、侣、友的词类用法,完全把平凡的生活给诗意化了,多么浪漫,多么自由。平民的生活真的很幸福吗? 生:人生很短暂,就像蜉蝣朝生暮死,人生很渺小,就像沧海一粟不足挂齿, 生:哀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奈,在辽阔的天地间,人的脆弱和渺小。 师:可见凡人很烦人,最近比较烦。所以我很悲哀。那好,那神仙总没有烦恼吧。朗读有关神仙的句子。 生:想和神仙一起飞翔太空,伴随一轮明月而得到永生。非常有想象力。 师:当然现在我们神州飞船的宇航员可以这样做,在宋朝那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生:这里是说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这里的风是悲凉的。 师:心随境生啊,正所谓理想很丰满 生:现实很骨感。 师:神仙不敢当,所以我很悲哀。生命中有太多的悲哀,这就是有名的客之三悲。还是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句诗歌引发了对人生的思索。在强大的时空面前更显示出柔弱个体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人生只能羡慕宇宙的永恒,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怎样解决人生的痛苦呢?说说你的体会和经验。 生:我去打篮球,泡网吧。 师:你比较坦率。 生:我找朋友倾诉,或者写日记。 生:我去旅游,对着空旷地大声喊叫,发泄。 师:假如有一位朋友很痛苦,到你这里来诉苦,你怎么办? 生:我会安静的听他讲,让他把话讲完。 生:我会告诉他我比他更痛苦,更烦恼。 师:这倒是一条好途径。人类痛苦的根源大概就在于欲求得不到满足。而不满足便成为痛苦。如果对生命进行本质的思考,变换角度,人是可以得到不同的心境。第四节对水与月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苏轼怎样解读生命中的水月。(朗读第四节) 生:他认为水与月亮都有变与不变的一面。 师:你怎么理解变与不变? 生:逝者如斯,是说水在不停的流动,在变化,但不变的还是水和长江 生:月亮有阴晴圆缺,但月亮的本身没有变化。 生:人的生命有长有短,从不变的角度看,人和万物一样都是无穷无尽的。 师:长江还是那条长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 生:那颗星星 师:我还是 生:那个我 师:所以我是永恒的。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这种观点表明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肯定。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通过一个关联词语 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人应该知足,不应该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生:每个人的能力有限,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过度追求事业和长生不老是不切实际的。 师:是说是我的总归是我的,不是我的 生:不必强求。 师:生活中我们不要太勉强自己,不要奢求,知足常乐。那怎样才能得到真正快乐和幸福呢?这就是第三层,又提到了清风与明月 生:清风明月江水是可以消除烦恼,净化心灵。 生:并且自然界馈赠的美景是的,是无穷无尽的。人可以随时拥有。 生:人要回归自然,享受自然, 师:听清风习习,看明月溶溶,世界对于爱动感情的人,是个悲剧;而对于爱思考的人,是个喜剧。然而世界上爱动感情的人总是比爱思考的人多得多,所以悲剧就比喜剧多得多。是对清风明月的哲学思考,让苏轼从那种压抑和痛苦中冲杀出来,从被贬的失落和怨恨中挣扎出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突围,苏轼终于选择了一种快乐的生活状态,他要快乐的活下去,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文字最后一段的笑是怎样的笑? 生:是淡定的笑,是超脱的笑。 生:是微笑,不露声色的笑,是愉悦的笑, 生:是忘情的笑。 师:相与枕藉于舟中怎样理解? 生:酒喝高了,相互靠着睡觉,很坦然。 生:非常坦率。毫无顾忌,真正回归到自然,真正的解放了自己。 师:世间荣辱,仕途进退,人生得失,在这里都消失了,黄州的长江还在滚滚流逝,赤壁的月亮还在深情的凝视,一场精彩的赤壁盛宴过去了,借助美丽的赤壁风光、江上明月,记述已不是记游,是由身游、目游到心游神游,主客相与枕藉于舟中,感其所感,思其所思,东坡还荡漾着他的小舟,他的人生与水、月一般永恒,成为我们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经典。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案23(苏教版)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一语文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 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 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 出现的精彩总结: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说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 第三课时 一提问背诵 二分析课文的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三鉴赏诗歌的要点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个性鉴赏 就文章的构思,表达方式或语言特点作个性化鉴赏。 提示: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江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笔下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 3、名家点评示例: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赤壁赋基础知识复习 赤壁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通“藉”。狼籍:凌乱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望: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于是饮酒乐甚(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歌窈窕之章(唱,动词)歌曰(歌词,名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4、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均为名词作状语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侣,名词意动用法。友:以为友,名词意动用法 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歌窈窕之章歌:名词作动词,歌咏 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渺沧海之一粟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羽化而登仙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古人称成仙为羽化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妇舞:使动,使起舞;泣:使动,使哭泣 正襟危坐正:使动,端正 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横:这里为“笼罩”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遗弃 寄蜉蝣于天地蜉蝣:朝生暮死的小虫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逆流而上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郁乎:茂盛的样子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舳舻:zhl,这里指战船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sh斟酒。槊:shu长矛。 举匏樽以相属匏:po葫芦 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之所其适藏:zng,宝藏。适:这里有享受之意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7、翻译下面的的句子。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妇 译: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o)樽以相属。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以共适。 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22(xx年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 第十六节赤壁赋 授课时间:xx年11月9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苦难面前,多数人选择逃避,而苏轼是如何面对的?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一起来了解一下他面对苦难的态度 二、解题 师:这是一篇赋 Ppt出示:刘勰文心雕龙“铺采摛文”一段话 师:赋还有另一个特点,不过我们稍后再分析 (大家笑) 三、出示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 2.体悟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 1.Ppt出示:字音正读 2生读(错误比较多,预习效果较差) 师:记住意思,字音就好记了 生齐读 2.Ppt出示:理解词语的意义 美人、舞、侣、友 生1解释 3.Ppt出示:理解语句的意思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虽一毫而莫取 生翻译 师强调:翻译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比如单独一个“红”,你敢翻译吗? 师强调:“且夫”什么意思?况且 4.师:请大家速读文章,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情感的语句 Ppt出示: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理清感情脉络 生2:第一段最后一句,“羽化而登仙”作者欢快得如神仙一般自由 师板书:愉快 师:这句是外在表现还是情感词语的句子? 生没回答(其他老师也一头雾水,不知他问的是什么问题) 师: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生2:“桂棹兮兰桨天一方”这句表现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失落 师板书:悲凉 生3:“客有吹洞箫者嫠妇”这句借客人箫声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暗含作者心情由乐转悲 生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表明他心里比较失落 生5:“肴核既尽客喜而笑”表明作者最后又愉快了 师板书:喜 5.师:“愉快”在第一段中容易找到,大家把字用自己的情感读出来? 生6读第一段 他生评价 Ppt出示:文本探究读第一段体味人物情感 生7再读第一段 师评价:“飘”了吗?让它飘起来 师范读“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你看,飘起来了吧 生8再读喜欢的句子:我也喜欢“飘飘乎”(大家笑) 生8再读“飘飘乎” 师:你能不能再把第一段读一下 生8读第一段(好几处错误) 生齐正音纠错:兴、斗牛 生9读“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指导:应该读出高兴,就像唱歌一样音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 生9再读“徘徊”句 师范读此句 生10再读“徘徊”句 师强调:诵读中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徘徊”一句读了5分钟) 6.师:在高兴的场景里面,苏子歌,客人和,客人吹起洞箫,但箫声悲凉,以至于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何为其然也?请大家诵读一下第2、3段,找一下客悲的原因 生自由小声读 生11: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想而不见,表示自己离君王太远了,壮志未酬诗人其实是借客人说自己 生12:想到曹操一世枭雄,而今安在哉? Ppt出示:赋形式上的特点主客问答主客一体 Ppt出示:文本探究研读第四段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7.生读第四段短暂思考 师:苏子的内心有悲凉,他如何将悲转化为喜呢?大家自由朗读一下,思考这个问题 生自由朗读思考 3生回答 师小结:希望大家都能像苏轼一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用达观的心态去面对 【评述】 一、教师的指令比较模糊,导致有的问题学生难于回答 二、诵读环节,一个“徘徊”就“徘徊”了5分钟,感觉老师在指导诵读上应该再下点功夫 三、Ppt中出示“主客一体主客问答”是“赋”形式上的特点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四、老师讲的过多,导致拖堂 中语会阚老师评课 导向性评价 授课教师的优点: 一、以学生为本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自己体悟文本 教师只需恰当引导即可,让学生自己悟让学生充分展示,遇到新的课堂生成,先存疑,后解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评价,而不是老师做评价 二、重视诵读 重视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老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文本初读要有,深读也要有诵读有利于培养语感,可以看出学生对语句的理解程度 三、言文并重 学生应该接受的是对语言的学习,对文学的鉴赏和人文熏陶 语言方面的学习,有注音、释义、句式句子的理解,还有炼字、炼句等 鉴赏方面的学习,要把握意象情感,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重视教学预设(对教学的整体设计) 设计环节有层次,逐步推进,逻辑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存疑能提前考虑,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有的学生在写作方面表现得相当精彩 五、重视积累 重视背诵所学的诗文,有的老师还注意对背诵思路的指导背诵教学还行该再强调,新课标重视人文素养和文学,各地有忽略积累的现象,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六、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作家、作品、文体特征方面的知识,应该注意 授课教师的缺点: 一、部分课没突出对文本本身内容的学习,或者突出不够,而是扩展太多在文本周围(接近文本,有联系)耗时太多,精力太大,有的甚至好几层次的扩展 古诗文理解本来就有难度,学生一般对文本理解不够,不应扩展太多 二、部分课对文本学习不扎实没能让学生把文本语句理解透彻就急于分析,有走环节、赶进度之嫌 这个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正: (1)对语句的学习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保证 (2)有相应环节落实对语句的理解考查,这个环节不能省略每句话都应该让学生理解,当然不是指逐句释义,有的用自己的话说就可以 三、有的教师存在新型架空分析的倾向 把古诗文当白话文讲,问学生这,问学生那,不能让其深入理解文本,应该联系语句找答案(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四、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每个老师都重视,但实现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设计应该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从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升华中间环节应该由易入深,由浅入深局部的设计也要好好考虑 五、部分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用语不能恰如其分 该对就对,该错就错,该极好就极好许多老师一律用夸张性评价:太好了,非常棒!不够平实 六、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不够 有些课堂,预设性太强,生成性不够,老想把学生的思路拉到老师的思路上去比如,有的课堂学习目标出示太快,还没看清楚什么内容就过去了,读一读是不错的办法 许多问题的提出没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更符合老师、成人的思考角度,老师又不能恰当引导,生硬拉到老师的思路上 七、老师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巧的东西是雕虫小技,老师应该自己钻研教材重点难点,调控课堂 还有的老师教学语言欠准确、精炼(太随意),教态随意,存在知识性偏差 八、拖堂的问题 八个老师最长拖堂5分钟,课堂仓促结束的约有10位老师 九、课堂启发诱导不够 几点建议: 一、自己对课文深入钻研最好,不要离不开教参 二、分析课文的性质,哪些内容是必须的,哪些内容是可有可无的,课堂留余35分钟用来诵读、背诵,没有时间,删掉一些问题也要读一读 三、学习目标应该准确,不要太宽 四、把课文资料提供给评委 五、小组讨论应该有价值,不要太滥,动不动就讨论,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用讨论了 六、有激情不等于太煽情 赤壁赋教案21 9、赤壁赋 教学设计:张飞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 二、解题 1、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才高八斗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