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词之“俗”及其影响.doc_第1页
论柳永词之“俗”及其影响.doc_第2页
论柳永词之“俗”及其影响.doc_第3页
论柳永词之“俗”及其影响.doc_第4页
论柳永词之“俗”及其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柳永词之“俗”及其影响虎生梅(喀什师范学院 人文系 20060502013)摘要:北宋词人柳永因其对词的巨大贡献,奠定了他在词坛上的地位。然而,历代文人却以“俗”病柳词。本文拟从内容、语言、表达方式三个方面阐释柳词“俗”的特征及其所产生的广泛影响,进而肯定其词因“俗”而造就的独特地位。关键词:柳永、俗、特征、影响、地位A Discussion of Liu Yongs popularization poems and its influenceAbstract:Poet Liu Yong contributed to poems in the northern of Song dynasty,so he became very important in domain of poem,However, successive dynasties man of letters regarded his popularization poems as his mistake. This thesis will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u Yongs popularization poems and its extensive influence from three aspects , such as content, language and expression, thus affirms his poems and establishes a unique position in domain of poem.Key words: Liu Yong, popular,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position. 引言柳永,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中国词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开创了俚俗词派,现有乐章集流传于世。他对词的贡献,奠定了他在词坛上的地位。然而,历代词评家却以“俗”病柳词。本文拟从内容、语言、表达方式三个方面阐释柳词“俗”的特征及其所产生的广泛影响,进而肯定其词因“俗”而造就的独特地位。一 柳永词“俗”的表现特征柳永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之一,他一生经历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正值北宋社会承平之时。生产发展、经济上升、都市繁荣,整个社会相对稳定,到处歌舞升平。这种安定的社会背景为专供娱乐消遣的词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对词的创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柳永便在这种时代氛围中应运而生,他顺应了词的发展要求,大量创作慢词并且开创了俚俗词派。然而,却遭到了宋以来文人的一致否定和批判,他们认为这种俗词所反映的内容不符合“雅”词的标准。例如,晏殊就曾以自己“不曾道彩线闲捻伴伊坐。”1来贬斥柳词之俗。另如: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2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谐音律,而词语尘下。3毫无疑问,这些词评家一致认为柳永词一言以蔽之俗。观其乐章集,柳永的词的确体现出“俗”的特征。其“俗”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 内容俗柳永词在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情趣,着意与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词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 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如定风波一词: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捻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这首词表现的是思妇的闺怨,全词以思妇的口吻写成,表现她同恋人分别后的相思与悔恨。并通过对其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在思妇的眼中,桃红柳绿尽变为伤心触目之色:“惨绿愁红”。一颗芳心竟无处安放:“芳心是事可可”。尽管窗外已是艳阳高照,她却无心起床梳洗,长久的相思之苦已使她形容憔悴。只因为:“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至此,抒情女主人公已抛开含蓄和委婉,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早知那样,真应该当初就把他留在身边。“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捻伴伊坐。”在“我俩”的小天地里,“他”用功念书,“我”拈着针线陪着“他”,那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年少光阴虚过”了。这位抒情女主人公如此泼辣、放肆的追求爱情的心理,在文人看来是俗不可耐的。2. 表现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如驻马听一词: 凤枕鸾帏。二三载,如鱼似水相知。良天好景,深怜多爱,无非尽意依随。奈何伊。恣性灵,忒煞些儿,无事孜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 而今渐行渐远,渐觉虽悔难追。漫寄消寄息,终究奚为。也拟重论缱绻,争奈翻覆思维。纵再会,只恐恩情,难似当时。 词一开始写抒情女主人公沉溺在对往日甜蜜的爱情生活的回忆里,虽然那种幸福的生活只有:“二三载”,却过得:“如鱼似水相知”。如今却:“无事孜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 恣性灵,忒煞些儿”由于男子的性格不好,而导致了“分离”。每当她闲着无事时,将往事反复考虑,仍然免不了对离人的眷恋。“孜煎”即忧虑、思念之极,诉说女子失恋之后的苦闷情绪。词的下片着力描写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矛盾、复杂的心理。离人“渐行渐远”、“ 虽悔难追”,即使后悔分离,也无济于事。女主人公也想过要与“他”再续前缘,“重论缱绻”,但想来想去,“纵再会,只恐恩情,难似当时。”即使和好如初,感情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如鱼似水相知”了。这首词将失恋女子苦闷、犹豫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配合着哀婉动人的新声曲调演唱,自然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3. 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门从良的愿望。这类描写妓女的词,在柳永的乐章集中占绝大多数。柳永早期曾因仕途不顺而留恋青楼妓馆,长期生活在歌儿舞女之间的特殊经历,使得他对歌妓的生活有较深的了解,对她们的心理情感颇有体会,同时也对她们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如迷仙引: 才过笈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舜华偷换,光阴虚度。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宵,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在这首词中,柳永对自小流落风尘的少女表示由衷的惋惜,并代为她们表达了“永弃却,烟花伴侣”的希翼和渴望有人“与花为主”、“携手同归去”的理想。歌妓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特殊群体,柳永的词真切的表现了她们的命运和心声,非常贴近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趣味,因而得以在市民阶层中广泛流传。(二) 语言俗柳永在词的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的文人词那样更多地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市井俚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定风波中:“芳心是事可可”、“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捻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又如昼夜乐:“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初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处,更别又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晔攒眉千度。”两心同:“个人人,昨夜分明,许伊偕老。”“无那”、“恁地”、“悔”等字词在其词中频繁出现。有学者曾做过统计,在柳词中,“恁”字共出现过五十八次,“得” 字共出现过四十九次,“争” 字共出现过三十六次,“处”字、成字各出现过二十多次,“怎”字、“了”字各出现过十多次。此外,还有恼、孜煎、怎生、端的、无端、人人、忒煞、无那之类的词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4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而市民化的俚俗语言更是柳词的一大特色。柳词大量猎取市井习语,妥帖地运用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一种清新晓畅,“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语言风格。5如锦堂春:“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更敢无端。”整首词写一位思妇抱怨丈夫久游不归,并打算待丈夫回来时好好整治他。“无端”本是无缘无故的意思,这里却是无赖之意,它既包含了女主人公的一段心理活动,又富有感情色彩。似乎很难找出别的词来代替。这种俚俗词语的运用,不仅浅显易懂,更符合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及心理特征。词是一种音乐艺术,一种听觉艺术,其内容和情感是通过唱表达出来的。只有语言的通俗浅显,才能直接诉诸听众的耳膜和心灵,以达到感染听众,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的目的。柳词以俗为美的语言风格,重新焕发了以俗文学起步的词的青春,使词重新回到市民文学的怀抱。这给后世的词曲家和小说加以莫大的启示,使戏曲、小说等俗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后期的主流。(三) 因慢词体式而造成的柳词“俗”的表现特征柳永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成为我国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小令一直是词的主要艺术形式,尤其到了北宋,以晏殊为代表的雅词词人们,以其出众的才华,把令词的创作技巧推进到一个相当高超的程度。然而,与此同时,令词的局限性也暴露出来了。由于篇幅短小,文辞上不得不高度精约,表现手法上不得不运用传统惯用的比兴手法,这样就难以书写内容丰富的题材,无法细腻地、淋漓尽致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流程。此时,柳永开始以其熟谙声律的优势,大力创作慢词。慢词是相对于急曲子而言的。在敦煌发现的唐琵琶谱中,有“慢曲子”之名。6慢词是依慢曲子填写的歌词。从现从的词牌上标明了“慢”字的词来看,它的字数一般较多。如柳永的木兰花慢(倚危楼伫立)一词共101字,又如他的定风波,全词共99字,他最长的一首慢词戚氏更是长达212字。柳永一生共创作慢词125首,占其词作总数的一半以上。字数的增加,给了词人更大的空间。在慢词中,词人不必再像小令那样遣词炼句、高度精约,正是因为这样,柳永在其慢词中以一种放开来说的姿态进行创作,并且大量使用俗字俚语,这在小令中是不可能见到的。可以说,柳永词之所以“俗”,除了其思想内容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所采用的慢词体式造成的。慢词的兴盛,标志着宋词腾飞性的发展。词的形式壮大了,能够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书写更广泛的题材,表现更复杂、更细腻的感情,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柳永作为慢词的开创者,应记头功。柳永为适应慢词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要求,创造性的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柳永作词,首先是善于以赋的表现方法进行铺叙,多以感情为线索,步步深入,层层展开,结构有序。如浪淘沙慢: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熄。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阙,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滞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全词共三叠。上片写今,中片忆往昔,下片再次转入写今。全词是一个有机的组合体。像这种铺叙展衍的表现手法,在柳词中极为常见。它在结构上表现为大开大阖、首尾完整。在叙事上表现为一气贯注、腾挪跌宕。在抒情上波澜起伏、摇曳动荡,给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感。其次是“实说”。张端义在贵耳集上说:“项平斋自号江陵病叟。余侍先君往荆南,所训: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扣其所以,云: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7实说的长处在于叙事抒情的直接性和细腻性。这里的“实说”,其实就是铺陈叙说。因此,难免写得琐碎、艳俗,而缺乏含蓄高雅之美。它适应于听觉艺术(歌唱艺术),适应于广大市民的审美趣味和欣赏能力。二、柳永俗词产生的广泛影响柳永词由于浅近俚俗,长调情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词不仅深受广大市民阶层和歌妓乐工们的热爱,更影响到了以雅为尚的文人墨客的创作甚至后来的元曲创作,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词的影响。本文就从柳永词对下层人民、对以雅为尚的后世文人及对元曲的影响三个方面来阐述。(一) 柳永词对下层人们的影响“耆卿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俚俗,故市井人悦之。”8之前对柳永词“俗”的表现的三点阐述都证明了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词这种艺术,源于民间,本用来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了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9供歌妓在茶馆酒坊、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广也。”10由此可见,柳永词确实因其“俗”的特征而在当时的下层社会广泛流传。(二) 柳永俗词对以雅为尚的文人创作的影响作为第一位对宋词体式进行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本文以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四位著名词人为例来说明柳词对以雅为尚的文人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苏轼,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他与柳永二人之间,貌似没有任何关联,但若细究,苏轼这位大文豪亦有学柳之处。例如他的殢人娇(小王都尉席上赠侍人)一词: 满院桃花,尽是刘郎未见。于中更、一枝纤软。仙家日月,笑人间春晚。浓睡起、惊飞乱红千片。 密意难传,羞容易变。平白地、为伊断肠。问君终日,怎安排心眼?须信道、司空自来见惯。11整首词写得平白浅近,“浓睡起、惊飞乱红千片”与柳永定风波中“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女子浓睡晚起的慵懒姿态。“问君终日,怎安排心眼?”看来又与定风波中的“芳心是事可可”有相似之处,只是两句中的主语不同,苏词中是女子的意中人“君”心不在,柳词中则是女子本人芳心无处安放。苏轼在这首词中还是用了“平白地”、“怎”、“心眼”等俗字俚语,更是学习了柳永俗词的一贯作风。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的词人黄庭坚,现存词192首,其中有三十多首艳词和俗词。论其源流,明显是从柳永而来。如“把我身心,为伊烦恼,算天便知”,“你去即无妨我共谁”(沁园春)。“有分看伊,无分共伊宿。一贯一文跷十贯,千不足,万不足”(江城子)。有些艳词比柳词还露骨,语言比柳词更俚俗,有的方言甚至连字书上也找不到。在北宋词坛上,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秦观,也有学柳之处。如其名作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此词与柳永的雨霖铃有神似之处。别时的伤感,往日的柔情,别后的思念,层层叠叙。其中“销魂。当此际”即秦学柳处。为此,苏轼还曾责备秦观“不意别后,却学柳七作词”12钱塘才子周邦彦的词作,其章法结构,主要是从柳永词变化而来。柳词善铺叙,但大多是平铺直叙,一般为时空序列性结构,即按情事发生、发展的时空顺序来组织词的结构,明白晓畅,但失于平板单一而少变化。周词也长于铺叙,但他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如其名作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蒿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此词别情中渗透着漂泊的疲倦感。第一片写自我的漂泊,挽合今昔。第二片写目前送别情景,既有往事的回忆,又有别后愁苦的设想。第三片又由眼前景折回到前事。今昔回环、情、景、事交错,备极吞吐之妙。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周邦彦与柳永一样,也长于自度曲。他新创、自度的曲调共五十多调,虽然创调之多不及柳永,但他所创之调,如瑞龙吟、兰陵王和六丑等,声腔圆美,用字高雅,较之柳永所创的俗词俗调,更符合南宋雅士尤其是知音识律者的审美趣味,因而受到更广泛的遵从和效法。由以上四人之例可见,柳永词对以雅为尚的文人创作的影响甚为深远。(三) 对元曲的影响北宋与元代繁荣的城市文化为柳永词与元曲的创作提供了相似的土壤,在市民阶层相似的文化需要下元曲出现了与柳永词相似的内容。本文一开始,对柳永词“俗”的表现特征已经从三方面阐释过,在其词影响下,元曲亦有与之相似的三点内容:(与(一)“内容俗”一节比照对应)1. 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如刘庭信双调折桂枝忆别中: 想人生最苦离别,到阳光,休唱三叠。书儿信儿是必休绝,花儿草儿打听的风声,车儿马儿我亲自来也。写一对市民小夫妻,妻子多情泼辣,在诙谐调笑间表达了思念的感情,最后三句警告丈夫:如果得了官就去寻花问柳抛弃她,那么她只要打听到一点风声,就会亲自去找他算账。对丈夫爱之深,则责之切,这正表现了追求平等人格的市民好的爱情观。这种爱情观和柳词中市民女子的爱情观极为相似。2.表现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如查得卿寄生草间别中:姻缘薄剪做鞋样,比翼鸟搏了翅翰,火烧残连理枝成炭,针签瞎比目鱼儿眼,手挼散并蒂莲花瓣,掷金钗撷断凤凰头,绕池塘挼碎鸳鸯弹。写一女子被抛弃后的悔恨、愤怒、并断然与负心汗女主人公虽然因失恋而痛苦,却依然自尊自立,珍惜真情,刚烈而不优柔。这一形象与柳永锦堂春(坠髻慵梳)中的女子十分相似,但可以看出,比柳永笔下的失恋女子更坚决,更刚烈,是对柳永笔下的失恋女子的继承和发展3.元曲中也有众多风尘女子形象,她们独立、有教养、有才情、5敢于斗争、善于应变,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卢挚双调蟾宫曲醉赠乐府朱帘秀中: 系行舟谁遣卿卿,爱林下风姿,云外歌声。宝髻堆云,冰弦散雨,总是才情 这支曲子着重写朱帘秀的教养和才情,用大家女子举止神情的“林下风姿”来形容她的娴雅风度,写出了朱帘秀的色艺俱佳的天赋与修养。再如石君宝的曲江池,取材于唐传奇李娃传,李亚仙在郑公子被他父亲毒打将死时给予他极大同情,反思了自己的过错,坚决地要走出鸨母的圈套,维护自己的幸福,她语言直率明快,有汪洋恣肆的强烈气势,这样的女性形象在元曲中不胜枚举。柳永作为一个浪子词人,在宋元以来的小说和戏曲中,也多有出现。其中记载了有关柳永的轶事。著名的有关汉卿的谢天香,以妓女谢天香为主人公,写她与柳永历尽艰辛终得结合的爱情故事。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柳永词对元曲的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加上之前所述柳永词对市民阶层、对以雅为尚的文人创作等的影响,柳永俗词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可见一斑。三 柳永词因“俗”而造成的独特地位柳永本人因其俗词而造成的地位,一方面由于过于艳俗而遭到贬斥。包括宋仁宗在内的上层社会一致指责柳永词品格不高。另一方面,柳永的俗词对市民阶层、对后世文人词的创作及对后来的元曲、小说等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我认为,柳永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十分独特。应该承认的是,柳永确实是促成雅文学向俗文学蜕变的过渡人物,是我国俗文学发展的领军人物。 结束语柳永打破了“花间”的窠臼,改变了词的传统发展方向,开创了俚俗词派。他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敦煌曲子词俗文学的艺术精神,一方面努力深入生活,吸收和改造了市井俗乐,使源于民间、后被诗客雅士们占有、利用从而推向“高雅”的词,回到俗文学的发展轨道上来,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再加上他对慢词的创制,使词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他的词便是树立在这条道路上的一块新的丰碑。他留下的乐章集,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美学风貌,蕴含着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注释1张舜明画墁录柳永词详注及集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6页2陈师道后山诗话柳永词详注及集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3李清照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