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课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课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课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课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课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一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2、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3、相关资料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2、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今义: 交通 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不足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4、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8、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9、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10、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精读精练】(一)积累运用 1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1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1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渔人甚异之 ( ) 具答之( ) 复前行,欲穷其林( ) 欣然规往( ) 诣太守 ( ) 未果,寻病终( ) (二)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缘: 俨然: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渔人甚异之: 林尽水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17、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18、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19、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2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主题阅读】下面是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路荒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注释:肆:致力。艺:种植。靡:没有。暧:遮蔽。俎豆:祭器。)21、解释下列词语1、日入从所憩( ) 2、童孺纵歌行 ( )3、斑白欢游诣( ) 4、怡然有余乐 ( ) 22、翻译句子1、相命肆农耕 2、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23、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24、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拓展提升】25、.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教(学)后记】二二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2、走近作者(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 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 8劳形 9、何随之有 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世人甚爱牡丹” 1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 “予谓菊” 16、“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1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20、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21、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精读精练】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2填空。 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水不在深, 。 ,草色入帘青。斯是陋室, 。 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3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4翻译句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5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何陋之有?( ) 忘路之远近( ) 渔人甚异之( ) 具答之( )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君之病在肌肤(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6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7下列词语能够统领全篇的是(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8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本文却省略了前句,为什么? 【主题阅读 】 座右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可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9“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流传至今可归纳成一成语:10就“受施慎勿忘”一句,写几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话。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世誉不足慕:行之苟有恒:12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是( ) A名不符实 B不名一文 C莫名其妙 D不能名其一处也 13自古至今有许多伟人有自己的座右铭,请试举一例。 【拓展提升】学完爱莲说,你对文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观点有何看法,请谈一谈。【教(学)后记】二三 核舟记【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学习重点】1、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 一只“曾不盈寸”的桃核上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由此反映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2、走近作者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3、课文简介课文介绍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自主学习】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 )膝() 髻() 倚() 戌() 篆() 八分有()奇()诎( )右臂支船 朗读示范: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珠可历历数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2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合作探究】1、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2、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1)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A、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B、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C、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D、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示范分析B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请选例评点:【精读精练】1、找出通假字,并分别写出本字。(3分)诎右臂支船()通()左手倚一衡木()通()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2翻译下面句子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4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5核舟雕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画面,表现出了画中人物怎样的神情?6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的?【主题阅读】(一)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书林纪事)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3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二)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薜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在文中的含义。 (1)薛谭学(讴)讴:_ (2)(遂)辞归遂:_ (3)响(遏)行云遏:_ (4)薛谭乃谢求(反)反:_ 2对下列各句中加括号的字的意义与“薛谭乃谢求反”中“乃”字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4、翻译下列句子。 (1)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_ (2)薛谭乃谢求反。 译文:_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_【拓展提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呢?(知识、技能、人生启示等谈一点即可)【教(学)后记】 二四 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学习重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学习难点】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2、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男有分( )2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3、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亲:以为亲,意动用法;亲:亲人。不独子其子:子:以为子,意动用法;子:孩子,儿女;4、理解重点句子: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合作探究】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7、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8、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10、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精练精读】1、解释下列加点字 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 男有分( )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谋闭而不兴(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2、翻译下列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主题阅读】(一)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注:语(y):告诉。 王(wng):统一天下。与:语气助词,无义。 1、翻译下列句子。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2、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3、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4、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二)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注释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拘系:拘押,关押庶:庶民,百姓按:察看信:的确,确实1解释加点词语。观者莫识()还对曰( )咸仰首叹曰( )信如其言( )何以去虫( )以酒灌( )2翻译句子。此地必秦之狱处。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拓展提升】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后记】二五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2、相关资料(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自主学习】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合作探究】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品味春望。(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精读精练】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 )(2)齐鲁青未了( )(3)造化钟神秀( )(4)会当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的景象。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而_,时间是从_至_,并由_遥想将来的_。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的。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9“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层:_第二层:_第三层:_10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主题阅读 】(一)新安吏(节选) 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ng。1解释词义:更:次: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拓展提升】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教(学)后记】第五单元复习课一、给句中划线字注音1.具答之,便要()还家2、阡陌()3、绮丽()4、舟尾横卧一楫()5、选贤与()能6、男有分()7、黄发垂髫()8、多髯()9、矜寡()10、不可亵()玩焉。二、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鲜芳草鲜美()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寻病终()陶后鲜有闻()神情与苏黄不属()(4)绝佛印绝类弥勒()端执卷端()(6)足不足为外人道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其人视端容寂()东坡现右足()三、解释下列词语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无论魏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遂与外人间隔()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6、其两膝相比者()7、货恶其弃于地()8、香远益清,亭亭净植()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0、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1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2、箬蓬覆之()13、选贤与能:()14、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1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16、为宫室、器皿、人物()17、盗窃乱贼而不作()18、如闻泣幽咽()19、是谓大同()20、.自李唐来()21、可爱者甚蕃()22、宜乎众矣()23、无案牍之劳形()24、男有分()25、闭之()26、斯是陋室()27、讲信修睦()28、矜、寡、孤独、废疾者:()29、诎右臂支船。()30、神情与苏、黄不属。()四、翻译下面的句子1.落英缤纷2.屋舍俨然3.黄发垂髫4.惟吾德馨5.亭亭净植6.雕栏相望7.矫首昂视8.天下为公 9.莲,花之君子者也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13、苏、黄共阅一手卷 舟尾横卧一楫五、阅读题(一)阅读桃花源记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朝代)诗人_。本文虚构了一个_,寄托了_,反映了_。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文章结构图:()()()。3、描写渔人初入桃花源所见到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语句是:“_”;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的内容是()6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_。(二)阅读陋室铭1、陋室铭中点名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外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