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 、劝 学 (国际教材人教版必修 3 第 10 课、苏教版必修 1 、山东人民版必修第一册第 1 课、广东教育版必修 4 第 15 课)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创作自由,思想纷呈的文化盛宴。其在思想上的阐发和艺术上的创造,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的劝学是诸子散文中广为传诵的佳篇。劝学虽节选原文的一、三、六段独立成篇,却天衣无缝,一脉相承。劝学旨在劝勉人坚持不懈地学习,用学习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全文议论纵横开合,立足于“劝”,多方面、多角度取譬设喻,深入浅出,思路绵密,见解精辟。文中多处名句已成为我们现在的常用成语或自勉奋进的座右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教学本课时,一是梳理文言知识点,赏析并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二是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性,并能用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文章的思想内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鉴赏、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理解劝学的主要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工作、学习、奉献等)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它的题目是:劝学。 (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疏通字句,整体感知。 1 、疏通字句,积累文言知识。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句意。 ()找出难句,各小组集中讨论释难点。 ()将学生分为五组,各组归纳一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用法、虚词“而”、通假字。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 词类活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上、在下) 特殊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木直中绳,糅之以之为轮。(省略句) 固定用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或方法)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者也,表示判断) 通假字: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糅”通“煣”)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示并列)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连词表示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示并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示承接)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示修饰) 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连词表示修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示转折)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连词表示转折) 2 、整体感知,粗知大意 ()本文是围绕哪一个问题展开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各段都谈学习的重要性,但有所侧重,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帮荀子列一个写作提纲。 (学生自列提纲,交流,补充,完整。) 参考: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改变自身,提高修养 劝学(学习的意义) 弥补不足 劝学 (学习的作用) 持之以恒,积累专一(学习的态度、方法) (积累文言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编写提纲,可以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能力。) 三、品读语言,学习论证法。 1 、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第二段为例,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比喻论证的运用及其艺术特色。 参考: 连用五个比喻:“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五个比喻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学习可以弥补人的先天不足。比喻层层叠加,如重峦叠峰,并力而向,内容丰富,说理生动,有雄辩之气。 荀子的比喻并不生僻险怪,而是极其生活化。“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所喻都极其普通寻常,但作者善于将这些看似琐碎毫无大意的事物恰到好处地引入文章,读来并不造作,非常生动亲切,使人信服。 比喻看似堆砌,实有作者的精思在其中。“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一喻后紧承登高而来“登高而招”,而不是接“顺风而呼”一句。其二注重层次,“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又位于“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之前,暗含事物由小到大的层次之分。最后总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 2 、荀子独善博喻,用众多的比喻来说明事理。结合课文,说说荀子如何富有变化地运用比喻来论证的?(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参考 : ()喻体丰繁,内容丰富 本文三个分论点,都用了比喻论证法。选文近三百字,却用了二十多个比喻。喻体丰繁,赋予变化,有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金石珠玉,舟楫弓矢等等。运用形象思维巧妙地将其本质联系在一起,无堆砌之感。 ()形式多样,相辅相承 比喻论证的论证形式多样:数喻一理,正反对比,先喻后理,先理后喻,喻中含理等。内容有侧重,句式变化,读来自然流畅。 3 、学习比喻论证法 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组句子并说明一个道理。 (提出要求,明确目标,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赏析内容,理解主旨 1 、“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简洁精练。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其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如青如冰,如中绳之木,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其二、学习如登高而招,如顺风而呼,只有借助有利的外界条件,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才 能如 君子善假于物。其三、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学习所需要的端正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应证了“学不可以已”。) 2 、荀子劝人们学习什么呢?结合劝学中的有关补充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参考: 荀子劝勉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经典,“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只有学习这些才符合封建时代的人才选拔标准,并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君子学习是为了增其外修内美,“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勉励人们以贤人君子为榜样,始终如一,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这些都是强调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德行。由此可见,这里的学习不单指我们普遍意义上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侧重思想品德的修养。另外,“劝学”与荀子的性恶论紧密相连,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不断学习来改造这种恶的本性,使人趋于善。由此看来,他所说的学习注重思想品德修养,学习以修身为本。 3 、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结合劝学的其他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熟读成诵,感悟语言,丰富了文言储备。) 五、研讨课文,提高能力 1 、荀子的观点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尽信书,不如无书”,你认为有哪些思考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小组讨论,交流,小结。) 提示: 可供继承发扬: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名句越历千年流传至今,学习者耳熟能详。它们已成为无数学子自勉进取的人生信条,成为一种永不褪色的思想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本身就是很好的例证。 ()荀子的“学”与思想品德修养密切相关,重视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对今天的我们应有深刻的启示:“百年树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教育是为了培养有用之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仍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要素。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一贯追求学习的分数只能产生机器,而不是真正有用的人。时代需要有道德、有理想、有学识、有才能、有创新的人。 ()知识经济时代,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科学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学习尤为重要。两千多年前的呼声仍是今天时代的最强音。 ()荀子开宗明意“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以停止。荀子追求做一个完全的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说人应该做全、粹、德的君子,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全面的才能,这是荀子追求的人的理想境界。时代在发展变化,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永恒的,力求做一个完美的人,应世代成为我们做人的信念和准则。 需要批判发展: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意思是空想不如学习,心动不如行动,而第二段论证学习可以弥补不足,两者关系不紧密。另外,“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法太绝对,应该改为“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表达就有了分寸。 ()荀子非常重视完美人格的塑造,在劝学中主要论述了思想品德的修养和学习,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发展。文中就有这方面的疏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蚓的生活习性和本能,并非用心专一。蟹应是八跪二螯,且蟹有穴可寄托,也并不寄托在蛇蟮之穴中,这也是它的生活习性,与用心浮躁无关。 ()劝学强调应该用学习来指导人的思想行为,要与个人的思想品德相联系,要与个人的立身行事相联系,这是可贵的。但他的思想修养又着眼于个人的荣辱祸福,“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故言有召祸也,行有召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也。”以修身作为躲避祸患的途径,从个人得失看待问题,显然有失偏颇。学习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学有所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师生互动,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分享教学资源。) 2 、劝学中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道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 3 、搜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选择其中的一句,写一篇字左右的劝学。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的特色: 1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要求学生合作交流,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相关工具书,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空探测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高空作业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北京期末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 TK-684-生命科学试剂-MCE
- D-Arabitol-d7-生命科学试剂-MCE
- SB-3CT-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园林绿化考试题及答案
- 变形观测考试题及答案
- 病原考试题及答案
- 保安考试试卷大题题库及答案
- 护理安全警示:跌倒与坠床
- 2025年全家岗前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2025教育方针解读
-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鲁东大学
- 多尺度有限元分析-深度研究
- 骨科用药课件
- 知识产权管理评审报告
- 医院员工手册培训
- 尿毒症伴心梗个案护理
- 《发热护理》课件
- 化学实验室通风柜安装安全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