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试题(先秦至唐朝).doc_第1页
中国古代史试题(先秦至唐朝).doc_第2页
中国古代史试题(先秦至唐朝).doc_第3页
中国古代史试题(先秦至唐朝).doc_第4页
中国古代史试题(先秦至唐朝).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试题(先秦至唐朝)一、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下列事件中,最能代表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事件是A、“初税亩”的实行 B、井田制的瓦解C、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 D、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2、春秋时期发生于鲁国的下列事件的因果关系是私田的出现 初税田实行 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剥削方式出现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A、 B、 C、 D、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因桀亡”出自以下哪位思想家之口?A、老子 B、荀子 C、范缜 D、孔子4、战国时期有一位学者提倡“有人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该学者所属学派是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5、在我国古代,最早以法律形式禁止弃农经商是在A、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C、西汉 D、东汉6、西周实行分封制,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秦朝统一实行郡县制的直接目的是A发展封建经济 B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制 C强化中央集权 D巩固统治 7、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是 A改国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8、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A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 B儒法之争激烈 C仁政代替了法治 D封建统治思想成熟9、对万里长城正确而又全面的评价应当是有利于北方农业的发展 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阻碍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A、 B、 C、 D、10、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与政策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 B沿用秦朝的郡县制 C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D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11、张骞与班超相同的贡献是 A打通了中西交往关系 B帮助西域人民摆脱了匈奴贵族奴役 C使西域归属中央 D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中西交往 12、秦和汉在制度方面的相同点有都实行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 都在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都推选察举制和皇帝征召制度 赋役都比较重 A B C D 13、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硷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14、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筋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 不劳辛苦汉三军。”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肯定昭君主要因为 A昭君出塞是为了个人幸福 B昭君不畏艰险 C昭君出塞是为了国家利益 D昭君出塞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关系 15、秦汉时期中国已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亚等地区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条件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贸易往来 16、下列哪些史实符合荀子的唯物史观 李冰修筑都江堰 汉武帝治黄河 杜诗发明水排 西汉时用煤冶铁 A B C D 17、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8、下列关于秦兵马俑的说法正确的是再现了秦朝时的军容 反映了秦朝繁重的徭役 显示了秦朝高超的造型艺术 反映了秦朝手工业的成就 A B C D19、以下历史事件开始于汉武帝时期的有: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设置刺使制度 历法形成固定系统A B C D20、佛教传人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却没有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A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B民间道教抵制 C范滇等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稳固21、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A、战国时秦的统治之下 B、汉武帝设置郡县机构C、蜀汉政权统治时期 D、南朝江南开发时期22、范缜的神灭论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A抵制佛教传播 B揭穿统治者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 C揭露教徒们的虚伪 D树立无神论思想23、“将兴辽东之段,自洛口开渠达涿郡,以通漕运”,这条运河是指 A通济渠 B永济渠 C会通渠 D邗沟24、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之中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是A、皇帝必须任用贤臣 B必须善于纳谏 C必须轻徭薄赋 D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2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注重的问题是A重用人才 B善于纳谏 轻谣薄赋 D减轻刑罚26、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A丞相权力增大 B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D体现了任人唯贤的原则27、唐朝初年,江南的稻米已经大量运往洛阳等地,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江南经济地位上升 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南北经济交流加强 A B C D28、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安事苦民。”对这一史理解正确的是 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 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 A B C D29、唐朝对外关系发展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A封建经济出现繁盛局面,是当时世界上综合国力强盛的国家 B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超过前代 C各民族问经济文化交流活跃,接触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D科学、文学、史学、教育等有新发展,我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30、从7世纪到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了13批遣唐使,接待这些人的唐政府机构是 A工部 B户部 C礼部 D吏部31、“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是 A调整统治政策 B社会政治稳定 C重视发展经济 D中外交通发达32、唐朝实行的两税法产生的实际作用是 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B缓解了均田制破坏所造成的财政问题 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33、与唐朝的诗歌繁荣有直接关系的是 A唐朝强盛 B造纸术发明 C社会安定 D科举制实行34、下列对租庸调制的解释,错误的是A、是唐朝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 B、纳银代役,叫“庸”C、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 D、交纳定量的谷物,叫“租” 35、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 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唐通过有效管理促进城市商业发展 B、唐商品经济繁荣C、唐抑制城市商业发展 D、唐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二、非选择题(3小题,每小题各10分,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材料二 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材料三 秦田律规定:“春二月,保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材料四 汉淮南王刘安说:“教民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硗:指(土地)坚硬不肥活1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 春伐枯槁,夏取果萌,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 回答:(1)关于环境保护,管仲和苟子在上述材料中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2分)(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3分)(3)刘安的思想与管仲和苟子相比有哪些新发展?(2分)(4)从以上材料中可得出怎样的认识?(3分)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三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引自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二 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祸小;不削返迟,祸大。” 引自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三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引自汉书主父偃传 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析汉初分封王国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的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后来为何又要解决王国问题?(2分)(2)材料二、树料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手段上和产生的结果方面有何不同?(3分)(3)有人认为:“汉景帝如果也能采用推恩的方法,而不是采纳削藩的建议,就不会酿成七国之乱了。”这结论是否正确、说明你的结论。(4分) (4)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1分)38、回答以下有关汉、唐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汉、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2分) 汉、唐选官程序有何不同?反映什么实质问题?(3分) 从汉至唐在选官标准上发生哪些变化?(2分) 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DCBABBDDACDCDCDCDCBD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ABBDACCCACABDBA二、非选择题(3小题,每小题各10分,共30分)36、(1)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将保护与发展协调起来。(2分) (2)秦王朝重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田律可以说是我国较早的环境保护法令之一,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3分) (3)提出了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农林牧渔的农业思想。(2分)(4)中国古代有关环保的思想和法令,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值得继承,古人的环保实践,有不少值得效法之处。(3分)(不必拘泥于答案,只要合理即可得分)37、(1)“惩诫亡秦孤立之败”,“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加强。(2分) (2)前者采取强削的办法;后者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前者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了七国之乱;后者使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3分) (3)不正确。 因为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要触及王国的利益,都要引起诸侯工的反抗。王国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势力强大,景帝平定叛乱、加强对王国的治理。如果没有上述条件,单靠“推恩”的方法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4分) (4)强大的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1分)38、汉代察举制(举孝廉)和皇帝征召制度;唐代科举制(2分)汉代由地方推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