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艺术特色.doc_第1页
《呼兰河传》艺术特色.doc_第2页
《呼兰河传》艺术特色.doc_第3页
《呼兰河传》艺术特色.doc_第4页
《呼兰河传》艺术特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目 录中文摘要2英文摘要2前言31抒情化风格31.1间接抒情31.2直接抒情42散文化结构52.1呼兰城的内外概貌52.2“我”的童年生活邻人们的生活63乡土文学气息浓厚73.1多彩的风俗画73.2怡人的风景画73.3鲜明的时代气息84儿童化的语言84.1方言的使用84.2语言的不规范94.3儿童的语言,成人的批判9结语11参考文献12后记13 摘 要:风格是作家的标志,也是艺术所能涉及的最高境界。萧红就是一位有鲜明创作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她的作品充满着北大荒的地方色彩和乡野韵味,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1940年12月20日,萧红以轻快活泼的笔调,明丽淡雅的色彩完成了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步入了世界文化殿堂。呼兰河传是萧红用抒情化风格、散文化结构、儿童化语言写出的一部充满乡土特色的小说,我们从她那朴实与细腻的文字里感受了小说别样的艺术风格与韵味,也从那如细流般涓涓流淌的笔下读出了生命的痕迹,人生的无奈,民族的苦难,时代的悲剧。关键词:艺术风格 ; 抒情化; 散文化 ;乡土特色; 儿童语言Abstract: The style is the logo of author, is also involved in the arts to the highest level. Xiao Hong is a writer who has a distinct personality and unique creative artistic style and their works pay miscellaneous emotional tone, and economic Goju style of the language, writing and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structure of the deal with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the unique. Her work is full of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and the Local Color countryside charm, can give people the feeling of refreshing. December 20, 1940, Xiao Hong finished her masterpiece Hulan River Biography. using light and lively style, elegant color.The works of the unique artistic style has entered the World Cultural Center. Hulan River Biography is the style of lyric by Xiao Hong, casual and cultural structure, the children write a language full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from her simple and delicate feelings of the text of the novel Different styles of art And flavor, such as Where small stream flows as described by reading out the traces of his life, the life of the helpless, the suffering of people, the tragedy of the times.Keywords: lyric artistic style; the style of express; casual and cultural; local characteristics; children native language前言作家的创作风格就是作家的创作思想、审美趣味及创作个性在创作中的体现。风格是作家的标志,也是艺术所能涉及的最高境界。萧红就是一位有鲜明创作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她在艺术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不墨守成规。她勇于向传统的小说发出挑战:“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这种反叛传统自由创作的文学观,使萧红的创作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独有的艺术风格,反映出充满现代意识的美学追求。4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她之所以能够跻身其中并独占鳌头,恐怕就是她的乡土文学所体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所至。在呼兰河传里,作者打破了传统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典型人物为主要目的的模式,以独特的手法,反传统的写作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别具韵味的艺术世界。下面我就将从抒情化风格、散文化结构、乡土特色、儿童化语言等方面来探讨呼兰河传的艺术风格。1抒情化风格传统的小说都是单一的叙述性的文学体裁,从水浒传三国演义到金粉世家白鹿原等等无疑都是以情节取胜,以离奇、复杂的人事推动故事的发展,很少抒情。文学是一种生产,又是一种继承,作家在创作时,往往会受到传统的制约。而萧红面对传统并没有被动接受,而是根据情感的需要对传统进行选择与重组,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早在三十年代,萧红就表达了她对文学创作的观念: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有人认为小说要有一定的格局,要有一定的要素。 否则就不是小说。其实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2她的小说呼兰河传就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一种反叛,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既定格局。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诗意诗境的追求淡化了故事情节而使其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1.1间接抒情 小说中“我”是抒情主体,这个抒情主体时而采取间接的抒情方式,巧妙的实现叙事与抒情界限的转化,时而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直抒胸臆。如:第三章中,作者写“我”童年生活是那么细致,那么富有深情,作者并没有着重叙述一个或几个表现“我”童年生活的情节,而是不断的渲染“我”和爷爷在后花园的乐趣:“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我”的乐趣在跟着爷爷的后园里在“我”的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作者更多的并不是乐趣,只要我们认真揣摩便不难发现其实作者又在借花草的自由生长来传达着“我”的不自由和寂寞,借秋天的满院蒿草及破水缸等物来抒发家园破败的感慨。又如作者对冯歪嘴子磨房的描写: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这里作者勾勒了一幅冯歪嘴子孤独寂寞的生活图景。“黑沉沉的磨房”与园子里开花结果一幅春意盎然的气象形成鲜明对比,寄寓着“我”悲凉的忆旧之情。同时,我认为这里也暗含着作者写作之时的一种生活状态,她也是被分到热闹的世界之外去了,独自蜷缩在一隅默然创作。这所有的一切无不强化着文章的抒情功能,淡化了情节。但这种淡化情节,浓化情味的写法却比那些客观叙述情节的写法更具动人的情致。1.2直接抒情 作者抒情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如写放河灯的情景:“这时,再往较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儿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的托着走了。打过了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整段文字都是抒情诗般的,没有情节,没有完整的结构,也没有人物,没有描绘景物,而是在借那场面的流动,直抒胸臆传达出抒情主人公的惆怅与凄凉。从那明明灭灭的河灯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幼小心灵的悲凉。萧红小说的抒情意蕴不仅仅表现在情境意味上,还经常由诗歌的抒情形式直接表达,因此这部小说又具有浓浓的诗化风格,这种抒情在文章中一是直接引用古诗,一是运用富有诗味的抒情段落和章节明快的歌谣。直接引用古诗的有: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贺知章的回乡偶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些诗句都是徘徊在萧红寂寞情怀中的幽灵。作者充分运用古典诗歌以它的韵律和意境感染读者这个特点,把这种诗意而哀婉的艺术表达,独到而精深的抒情手段发挥得令我们叹为观止。这种如泣如诉的笔调,将整部小说润泽在浓郁的诗意下,使整个画面罩上一层凄迷的薄雾,字里行间溢出一种淡淡的怅惘,使读者沉醉在她凄美的笔尖下。运用富有诗味的抒情段落和章节明快的歌谣的有:第二章里的“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过了十天半月的,又是跳神的鼓,当当的响。于是人们又都着了慌,爬墙的爬墙,登门的登门,看看这一家的大神,显的是什么本领,穿的是什么衣裳。听听她唱的是什么腔调,看看她的衣裳漂亮不漂亮”“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不但语言、韵律、节奏诗化了,而且也有诗的意境,整段文字不仅叙述了故事情节,也不仅进行了情景描绘,更是创作主体悲凉心境的刻画,直接感染着读者。又如描写后花园的语段:“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整段话作者运用了排比、比拟、对偶等修辞手段,读起来琅琅上口。排比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拟人赋予那些本无思想的花鸟蔬菜以勃勃的生命力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情景交融;对偶相映成趣。在这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自然韵律上跳跃着作家对生命的感悟,表现了“我”对自由的向往。同时,这部小说中还运用了许多民间歌谣,如写黄昏时乌鸦飞过的“乌鸦乌鸦你打场,给你二斗粮”;写看野台子戏的“拉大锯,扯大锯,姥爷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写赶娘娘庙会的“小大姐,去逛庙,扭扭搭搭走的俏,回来买个搬不倒”。这样的歌谣不仅读之有味,而且我们不难发现更是表达的作者对故乡风物的怀念与挚爱之情。呼兰河传通篇都带着强烈的感情印记,弥漫着一缕剪不断的乡愁,尽管作者寄居南国异乡,但她所思所想仍然是故乡的那一片热土,那一轮明月。所以萧红的小说全然不受任何成规所制任由情感的驱使将一个个印象中的画面组接起来,呈现出浓郁的抒情化特征。我们仿佛看见作者怀着难言的苦楚却要微笑着倾吐她的心声,我们仿佛也同作者一起走进了那寂寞的小城,同时对这黯淡的历史报以含泪的微笑。2散文化结构小说别具韵味的抒情使它又呈现出诗歌的优雅,散文的优美。因此从这种意义上看来呼兰河传更像一篇散文诗。那么它当然就具有散文化的结构,即:以“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贯穿其始终的思想感情作主线,通过跨越时间、空间和有着内在联系的一幅幅画面,娓娓动听的叙述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完整的故事,形成自然流动的散文化小说结构。为什么会呈现这种散文化结构呢?这恐怕与作者的感情和艺术追求是分不开的。前面已经提到过萧红身处南国异乡,但她仍然心系家乡,怀念那座小城,所以她要为呼兰城立传,于是诞生了这样一部以城市为主角的长篇小说。那么在这里就不得不谈一谈小说主角易位的问题。小说作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创造出性格复杂的人物,而呼兰河传恰恰背叛了这条视为小说生命的法则。它改变了传统小说的以人物为主角,没有将一个人物浓墨渲染,甚至也没有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 2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淡淡的来,淡淡的去。比如说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跑去看,小团圆媳妇又生病了,大家又去出谋划策为她医治,最后小团圆媳妇又死了。一个人物就这样来去匆匆,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就这样完了,接着又开始讲有二伯、冯歪嘴子的故事。因此就有人批评这部小说:人物和故事都很零碎,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说法站在传统小说结构的立场上看不无道理,但我们若是换个角度站在美学立场上来欣赏呼兰河传,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淡进淡出的人物,这些零零碎碎的琐事组成了一个完美的统一体。只是这个统一体不再以人物作为小说的主角,而是以呼兰城作为主角的。在这里小城不再是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或背景,而是作者要描述的对象。小城的人、事、物退居其次成为表现其内在和外在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这种主角的易位又必然会造成文章结构的重新处理。因此呼兰河传在结构上显示了它突出的特点。2.1呼兰城的内外概貌 小说由三大板快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个最具地方特色的风俗画面:跳大神、放河灯、唱秧歌等等。这些材料似乎是毫无组织的任意点染,似乎就是一个儿童紊乱的思绪。其实不然,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从总体上来把握就会发现这些材料在内部有着文体自身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作为小城的局部特征,它们被作者一个一个的拉出来进行拼凑,就像描写人物的五官一样,慢慢就整合成一个清晰的面部来,这就是呼兰城的外在概貌。4这些记叙就为以后各章奠定了整体的文化氛围,从客观上勾画出了呼兰城的特征:人们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保守愚昧。另外,作者也描写了大量的人物活动来丰满小城的“躯干”,这些活动都是一件一件蔓延开来,不知不觉牵动着人们的视觉。比如: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作者先写它在雨天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然后便有农业学校校长的儿子掉了下去,这自然的引发了人们对农业学校的一番议论,突出了人们保守愚昧的心态。接着笔锋一转,写人们关于买便宜猪肉的议论,本来这便宜猪肉与大泥坑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然而正因为有大泥坑才为买便宜猪肉的人不讲卫生找到了理由。就这样作者以大泥坑为焦点不断向外扩张,扩进与之有关的一切,甚至是人的灵魂。总之,在这里作者写小城的地理风貌突出其萧条闭塞,写风俗民情又突出其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和名目繁多的“精神盛举”。作者爱家乡,但是对家乡人们的这种愚昧生活是既批判又同情,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感情。2.2“我”的童年生活及邻人们的生活 接着第二大板块由三、四章组成,“我”介入文章之中,写“我”后花园的童年生活和对祖父的依恋以及邻人们愚昧无知的不幸生活。“我”每天跟着祖父在后园里劳作、玩耍,祖父教“我”念诗等等,还有“我”独自陶醉于破落的储藏室的情形。本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我”却只能缠着爷爷在后园里度过。可见“我”的童年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作者将后园的美好自由和封建家庭的冷漠压迫相对比,突出了她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接下来第四章的几个单元又都是以“我家的园子是荒凉的”引起,每个片段包含的情节又都以荒凉为基调,讲述着院子里居住人的悲惨故事,然而这些人却不以为然,仍然过着这种千篇一律、自得其乐的生活,“我”实在为他们感到悲哀却又无能为力。 第五、六、七章又分别讲述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故事。小团圆媳妇曾是一个长得“黑忽忽,笑呵呵的”可爱的小姑娘,然而却只半年多就被封建传统的习俗活活的折磨死了。有二伯是一个被剥削者的形象,他一辈子贫穷,却对主子忠心不二,是一个愚忠的人。这两个人物都是愚昧落后、听天由命、可怜的小人物。而冯歪嘴子却是作者笔下少有的一个有着顽强求生心性的人物。小说第七章有这样一段话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着别人也都是这样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以至后来大家都觉得惊奇,简直莫名其妙而有些恐惧了。”可见,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萧红对这个世界并没有绝望,她仍然有求生存的本能与心性,于是她把这种希望寄托在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身上,这种寄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民族的觉醒,看到了国家的希望,看到了一头雄师将在沉睡中醒来!从这三大板块不难看出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都是零碎的,甚至有时显得拖沓而不够紧凑,有时又出现大幅度的跳跃,但细观之下我们会发现,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小城之内,作者又总是着力撷取几个富有深意的片段来描画的,显然这些都是为刻画小城这个“主角”服务的。萧红的作品总是在这种貌似松散的结构之中隐含着不显山露水的张力,倾吐着她的感情,那种怀着对故乡又恨又爱的感情,这种感情渗透在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可见作品结构虽散但神韵不散,这正符合散文的形散神聚的总体美学追求,因此说本篇小说具有独特的散文化结构。3乡土文学气息浓厚三四十年代,萧红历尽磨难从冰天雪地的北中国悄然走来,又在南中国的海边一隅寂然离去。爱情、经历、疾病织成了她不幸的人生,使她仅仅只活了三十一个春秋。俗话说:如果上帝关给你关闭了一扇门,那么它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她生命虽然短暂,但却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使她成为一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乡土作家,她的作品充满着北大荒的地方色彩和乡野韵味。鲁迅称之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茅盾称之为“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3呼兰河传是她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为我们留下的最好的遗产,书中全力描绘了遥远记忆中的风土画面。其乡土特色主要表现为多彩的风俗画、怡人的风景画、鲜明的时代气息。3.1多彩的风俗画 文章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描写了呼兰河畔的奇寒与空旷。“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 推门,竟推不开门了。”这些描写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语言,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景物再现,更重要的是蕴涵着作者对家乡劳动人民不屈不挠同恶劣生活环境的抗争,以及作者的同情。虽然整篇文章呈现一种荒凉的基调,但从这里我们仍然可以窥见作者心底的那一抹激情与豪迈,这正是通过东北人民同恶劣生存环境做斗争的粗犷中表现出来的。接下来又描写了小城人们的诸多“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跳大神是请神治病,野台子戏是感谢龙王爷降雨,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又是烧香磕头的祭鬼。从这些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东北人民是处在一个以神鬼为中心的荒诞世界,见鬼不见人的社会环境呈现出他们整体生存状态的沉滞,生了就自然的生去,死了就死了,生的人照样得活着,他们对生死处在一种麻木的状态中,根本谈不上什么生命意识,生活希望,幸福理想,这一切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吃饭。东北大地上的这一群愚夫愚妇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想象的漠然,那为什么又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保持着这么大的热情呢?我想正是因为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无知与无奈,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依附投注在这些鬼神身上吧,也许呼兰人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了他们的一点生存理由和乐趣。在前面作者赞扬了呼兰河人同恶劣生存环境的抗争,这里又批判了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与冷漠,这样岂不矛盾吗?在我看来一点也不,不论是抗争还是冷漠都是呼兰人的生存本能,物质上的需求使得他们不畏严寒,精神上的空虚使得他们寄希望于鬼神,同时作者又是站在一个理想的高度,真实的再现自己对家乡的记忆与思念,赞扬也好,批判也好,都是实实在在的感情,表现的就是作者爱他们的粗犷与豪气,恨他们的麻木与无聊,所以整部小说才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风俗画。3.2怡人的风景画 作者用清新、明丽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富有东北乡镇特色的风景画,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最经典的当然是对 “火烧云”的描写:“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往墙根上看,他笑盈盈的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清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五秒钟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那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再过一秒钟,没有什么变化,再过两三秒钟,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但是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又找了一个大狮子一会功夫,火烧云下去了。”火烧云颜色的五彩斑斓、形状的千姿百态给我们无尽的美感与遐想! 第二章中对放河灯的描写仍然是“秀色可餐”:“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呼呼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的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读着这些美妙的语言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面前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河水,河水里数也数不清的河灯随着水流的方向漂去,慢慢的,慢慢的我们陶醉在这流动的画卷中,心也仿佛随着灯的离去而飘飘然。完全陶醉了,陶醉在这淡雅的画卷里,陶醉在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美里。这一幅醉人的画面又给呼兰河传注入了一股新的感情元素! 3.3鲜明的时代气息 茅盾在关于乡土文学中指出:“我以为单有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副异域的图画,虽然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知识好奇心的餍足。因此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该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与运命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予我们。” 3萧红的富有乡土特色的呼兰河传,就缭绕着时代的风云,表现了“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尽管萧红个人有许多痛楚和不幸,幼年丧母,婚姻的失败,疾病缠身,但她并没有顾影自怜,躲在一旁默默哭泣,而是用自己的笔把自身苦难推广开去,同时也把家乡人民的苦难推广开去,去反映整个民族的苦难。40年代初期的中国,炮火连天,满目疮痍,在这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没有一片安宁之所,与此同时,中国人民特别是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仍然被封建迷信思想侵蚀着头脑,没有觉醒,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萧红正是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一幅幅特殊的画面,从笔下这一群人物的精神世界深处挖掘他们的喜怒哀乐,挖掘他们的生活与命运,挖掘他们的麻木和不争。其实这就是作者对传统的反思和批判,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感到悲哀和无助。作者用手中那支生花妙笔描绘的一幅幅散发着泥土气息然而却沉重、凄清的生活画面正是表现了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4儿童化的语言语言是表现小说艺术风格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鲁迅的沉郁冷峻,巴金的激情奔放,老舍的幽默风趣,莫言的汪洋恣肆,余华的冷峻超脱等等无不以独特的语言风格熠熠生辉。4呼兰河传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更是别具一格,韵味无穷。总体来看,萧红运用的完全是儿童化的语言,站在儿童的立场来展开故事的。 4.1方言的使用 萧红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在日常用语方面早就应该“随波逐流”而放弃使用方言,毕竟方言对于交流是有障碍的。而在呼兰河传中作者却能非常顺畅的使用方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站在儿童视角叙述故事的,因为方言对儿童的影响才是自然而然的。如:第一章第七节里的“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这“不过了”我们用普通话来解释根本就解释不通,我们只知“不过”是一个转折连词,什么又叫“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其实呀,在这里就是说“就算是破产了,我也要买一块豆腐来吃”,表现的是豆腐对一般民众的吸引力。又如第七章第四节里的“男子要长个粗壮,女子要长个秀气。没见过一个姑娘长得和一个扛大个的似的”。这里的“扛大个”就是打工的意思,如果不做解释恐怕很少有人理解。其实,文中还有许多方言的使用,可见方言对作者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她愿意用方言来写小说,我想一方面是为了小说本身站在儿童立场来叙述故事,另一方面也体现小说的地方色彩。4.2语言的不规范 第一章里有“一年除了被冬天冻住的季节以外,其余的时间,这大泥坑子像它被赋予给了生命似的,它是活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儿童对长句的处理不恰当,出现了赘余成分。应该是“一年除了被冬天冻住的季节以外,其余的时间,这大泥坑子像被赋予给了生命似的,它是活的”,前面一个“它”显然是多余的。另外,语序不恰当的也有,如“虽然吃的是自己说是泥坑子淹死的猪肉,但也有吃了病的”这句话的语序一看就有问题,应该改为“虽然自己说吃的是泥坑子淹死的猪肉,但也有吃了病的”。文中不规范的儿童语言随处可见,但我们读来并不觉文字与思想的简单或浅薄,而正是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儿童的叙事视角成为呼兰河传独特的魅力之一。4.3儿童的语言,成人的批判 儿童是天真的,儿童语言也是天真无邪的。作者利用天真无邪的语言却揭示了家乡人民的一些陋习与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如:“一伸手,他的手就比其余的四个的都黑得更厉害,其余的四个,虽然他们的手也黑得够厉害的,但总还认得出来那是手,而不是别的什么,唯有他的手是连认也认不出来了,说是手吗,说是什么呢,说什么都行。完全起着黑的灰的,深的浅的,各种的云层。”乍一看,我们一定会忍俊不禁,看出作者的幽默天分,但一细想,难道我们不会发现,这不正是批判孩子的母亲不讲卫生吗?不是批判东北人民生对存的漠然吗?不是批判他们对生活也没有追求了吗?他们整天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之中,任其自然的生存着。另外,如“若是男家七月十五的生日,也不大好,不过若是财产丰富的,也就没有多大关系,嫁是可以嫁过去的,虽然就是一个恶鬼,有了钱大概怕也不怎样恶了。但在女子这方面可就万万不可,绝对不可以;若是有钱的寡妇的独养女,又当别论,因为娶了这姑娘可以有一份财产在那里晃来晃去,就是娶了而带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