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翻译与文化误读 杨松芳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6 1 0 0 6 4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文化误读 误读理论 接受美学 摘要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有许多制约因素 难免会出现误读现象 因此文化误读成了文学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从误读理论和接受美学两个方面阐 述了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理论基础 然后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成因及表现 再后分析了文学翻译中文化 误读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最后指出应慎重对待误读以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学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I 0 4 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0 0 2 3 2 4 0 2 0 0 6 0 6 0 1 7 5 0 4 收稿日期 2 0 0 6 0 9 1 8 作者简介 杨松芳 1 9 7 0 女 辽宁沈阳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沈阳师范大学外语部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 向为中外文学与文化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社会科学家 S O C I A L S C I E N T I S T 2 0 0 6年1 1月 第6期 总第1 2 2期 N o v 2 0 0 6 N o 6 G e n e r a l N o 1 2 2 2 0世纪8 0年代后期 翻译研究 尤其是文学翻译 研究 出现了文化的转向 也就是说 从单纯的语言学 层面的翻译研究转向了对文化的关注 那么文化误读 就成了文学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到底什么是 误读呢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接下来本文 将逐一探讨 一 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理论基础 1 误读 概念及其理论内涵 误读 是阅读学中的一个术语 本义是指偏离阅 读对象本身意思和内容的误差性阅读 童庆炳在 文 学理论教程 中就把读者对某一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 分为 正读 和 误读 前者指读者对作者的创作动 机 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的理解与作者的 创作本义相符 反之成为 误读 1 关于误读现象 国 内亦有其他学者对此做了阐发 乐黛云教授曾从文化 的宏观角度对误读做过如下界定 所谓误读是按照 自身的文化传统 思维方式 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 读另一种文化 一般说来 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 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 他原有的 视域 决定了他的 不见 和 洞见 决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 如何切割 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 2 2 0世纪6 0年代后期 西方文学批评逐渐走向后现代 主义 解构主义 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 耶鲁学派 的代表人物哈罗德 布鲁姆提出著名的 影响即误读 的文学理论 并赋予 误读 以新的含义 3 布鲁姆说 在尼采和弗洛伊德之后 要完全回到寻求复原文本 意义的解释方式是不可能的了 阅读总是一种误读 4 从这个意义上说 阅读就是 再创造 是一种创造性 的阅读 总是或多或少地表现为 误读 布鲁姆的 误读 不仅是一种理论 也是一种策略 和手段 这种策略和手段打破了以往过分注重继承 吸收和接受的阅读观念 强调影响过程中的批评 修 正和改写 即变革 创造 更新的一面 激励读者发挥 其主观能动性 进行创造性阅读 从而在阅读中有所 创造 有所发现 翻译研究引入了阅读学中的布鲁姆 的 误读 理论之后 大大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角 给 翻译研究带来了突破与创新 因为文学翻译的过程首 先是作为读者的译者的阅读过程 所以翻译中的误读 是不可避免的 2 接受美学 传统的文学研究强调作者 作品中心论 而接 受美学强调读者研究的重要性 把读者研究抬到了很 高的地位 读者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部作品只 有经过读者阅读才具有意义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 塞尔认为 文学文本具有两级 即艺术级与审美级 艺术级是作者的文本 审美级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一种 实现 作品一旦与读者发生关系 就成为审美对象 文艺论丛 1 7 5 成为读者感悟 阐释 融化 再生的艺术情感或形象 伊塞尔用 不确定性 与 空白 说明文本与读者的接 受关系 他说 空白的东西导致了文本的未定性 空白 暗含着文本各不同部分的互相联结 空白是文本看不 见的接头之处 空白从相互关系中划分出图式和文本 观点 同时触发读者方面的想像活动 5 根据接受美 学的观点 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作品本 身 一是读者的赋予 作品具有发挥某种功能的潜力 读者实现挖掘与发挥作品潜力的功能 在阅读和批评 活动中 读者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接受美学当中还有一 个重要的概念就是 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说明读者阅 读作品的主动性 读者阅读作品往往具有一种期待视 野 随着读者视野的变化 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作品 可能会名传千古 一些名噪一时的作品可能永被遗忘 读者的期待视野可以树立一种审美尺度 即使对同一 作品 不同时代的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 也会对这部作 品进行新的认识 接受还被认为是一种再创造 读者通 过接受活动 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加以改造 这种改 造不是对文本的简单 复原 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造 读者在变文本的潜能为自己服务的过程中 不仅唤发 了审美潜能 而且为自己的审美潜能增添了新的能量 接受提高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接受美学给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提供了理论 依据 本文中的文化误读指的是不同于原语文化读者 理解的误读 接受美学中的 文本空白 和 期待视野 理论恰好解释了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 这 是从译者作为原文读者的角度讲的 同时译者又必须 站在译文读者的位置审视自己的译文 当然译者只能 预测潜在读者的期待视野 目的是为了使译文与读者 的期待视野融合 为了达到这一点 译者必须考虑译 文读者的接受能力 审美情趣等 为此译者不得不改 变翻译策略 甚至造成偏离原作的 误读 接受美学 在很多层面上对翻译研究都有借鉴意义 基于以上两种理论 本文下面着重探讨文学翻译 中文化误读的成因与表现 二 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成因与表现 1 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中的误读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转换 它涉及 到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 文字积淀的文化价值 文本 所置身的文化土壤 文本转换所涉及的出发语与目的 语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翻译是最直接的文化交流 因为任何一部作品 都有丰富的文化内蕴 文学作品 更是如此 当译者进行翻译时 他就进入了一种文化 关系中 在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关照 比较 领悟 下完成他的译作 然而两种文化间的差异 使得译者 在进行翻译时必须给予充分的估计 如何对待文化差 异 是翻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 翻译者应该有 正确的态度 另一方面 客观上 从正确地对待异域文 化 到真正认识 把握异域文化的真谛 领悟到其精 髓 再以另一种语言去传达异域文化的真谛 是一个 无比艰难的过程 其中有着难以克服的重重障碍 误 读是难免的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分为两种 一种是 有意 误读 另一种是 无意误读 无意误读 主要是由于 翻译者的疏忽大意 对原语文化缺乏了解造成的 译 者应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避免这种 误 读 有意误读 在谢天振教授看来 指的是 翻译者 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大幅度地改变原文的语 言表达方式 文学形象 文学意境等等 或为了强行引 入异族文化模式 置本民族的审美情趣的接受可能性 于不顾 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 6 有意误读 很有探讨的价值 本文探讨的误读指的是 有意误读 例如当代美国诗人斯奈德 G a r y S n y d e r 为了配合2 0世纪5 0 6 0年代美国年轻人希望寻找精 神上的进步和灵性的解脱 他用简单直接而又充满美 国式年轻活力的语言翻译寒山诗 同时 他将寒山传 奇化和美国化以迎合当时美国年轻人的文化诉求 由 于译者为迎合民族的文化心态 并改变其语言表达方 式而造成的 有意误译 寒山诗得以风靡当时的美 国 再比如 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 E z r a P o u n d 反对 当时美国空洞抽象 无病呻吟 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诗歌 立志进行诗歌改革 庞德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 诗 中国古典诗歌重视意象和生动 简洁 恬淡的诗 风 常被称为 零度诗 那种不说教 不判断的语言 那种寓激情于清静的简约美学 正适合庞德的 期待 视野 举个例子 他将李白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译作 D r a w i n g s w o r d c u t i n t o w a t e r w a t e r a g a i n f l o w s R a i s e u p q u e n c h s o r r o w s o r r o wa g a i n s o r r o w 将 荒城空大漠 译成 D e s o l a t e c a s t l e t h e s k y t h e w i d e d e s e r t 庞德强行引进异国表达法 以体现 异国情调 在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中 越来越多地运用了这种 意 象并置 的手法 在庞德的带动下 美国诗坛掀起了空 前的 中国热 从而确立了意象派在诗坛的地位 并 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 谈文化误读不能绕过文化语境和文化过滤 语言 符号的文化内涵主要受到文化语境的制约 当换成另 一种文化语境中的语言符号时 原语言符号的文化内 涵必然会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 原文化语境下文学语 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可能被部分 地过滤掉了 如中国文学中的菊 竹 兰 梅等具有浓 厚民族文化意蕴的文学意象 一旦用另一种语言符号 表达出来 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或象征意义就会发生 改变或消失 由于文化差异 语言或文化意象在文学 翻译过程中所遭遇的文化过滤是显而易见的 也有很 1 7 6 多文学翻译者 为了迎合读者心理或帮助读者克服文 化障碍 在翻译时有意过滤一些文化意象 删减或 变换 文化过滤主要是由于文化异质性的缘故 不同 文化有不同的特质和不同的文化功用 文化一旦形 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 因而对外来文化 异 域文化存有一定的戒心和敌意 7 这样 在引进异域 文化时 本土文化在接受时就会有意无意地加以规 范 限制 抵制 改造等 从而形成文化过滤 许崇信先 生在 文化交流与翻译 一文中指出 把一种异质的 文化倒转过来 通过翻译进入另一种文化 这中间不 能没有距离 不能没有冲突 文化冲突只能在文化交 流中获得统一 也就是说 从互不理解到能够理解以 致充分理解 从巨大差异到缩短距离 这中间充满矛 盾 而要克服矛盾 有时要付出代价 甚至高昂的代 价 8 在不同的语言文本的转换中 一种语言所蕴含 的文化内容不可避免地部分失落 而另一种语言所蕴 含的文化内容则不可避免地大量进入 因而引起信息 的变异与误读 2 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者由于有着不同的思维方 式 生活风俗和知识结构 从而使他们有着不同的 期 待视野 或称为 文化先结构 这种先结构实际上就 是接受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形成的立场 观点 趣味和 思想方法等主观成分 这种文化先结构造成译者对文 本的具体化总带有主观的成分 再创造的成分 从而造 成对异质文化中的文学作品的 误读 文学翻译中的 译者首先是一位读者 在翻译过程中 他不可避免地 进行他的创造性活动 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 由于 译者的期待视野不同 必然会有不同的阐释 举个例 子 曹雪芹的 红楼梦 在人们没有阅读之前 只是第 一文本 成了人们阅读的对象 这是第二文本即审美 对象 人们把自己的情感等因素加入阅读之中 正如 鲁迅先生所说 一部 红楼梦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 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 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 佳人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中秘 事 9 的确 一部作品 即使不超越它的语言文化 环境 它也不可能把它的作者意图完整无误地传达给 它的读者 因为每个接受者都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 去理解 接受作品的 一部 西游记 政治家从中发现 了 片听片信的主观主义的干部 明辨是非敢于斗 争的勇士 文学人类学家从中发现了人类成年礼的 原型模式 而普通百姓却只是看到了一部充满鬼怪打 斗的有趣的神魔小说 其原因就在这里 每个读 译 者都有自己的即期待视野 这种期待 视野参与到文本阅读中 造成了他对异质文化中的文 学作品的误读 对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 伊丽 莎白时代的读者认为他是疯狂的复仇 感伤主义时代 的读者认为他温情可爱 浪漫主义时代的读者认为他 幻想多于行动 本世纪的读者则认为他是 灵魂发病 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世界艺术 史上的奇观 正是由于有处于不同时空坐标中的成千 上万个读者在对同一哈姆雷特进行不同的误读 伽达 默尔说 每一个时代都必须按照它自己的方式来理 解历史流传下来的文本 因为这文本是属于整个传统 的一部分 每一时代都对整个传统有一种实际的兴趣 并试图在这传统中理解自身 当某个文本对解释者产 生实际兴趣时 该文本的真实意义就会表现出来 此 意义并不依赖于作者及其最初的读者所表现的意义 至少这种意义不是完全从这里得到的 因为这种意义 总是同时由解释者的历史处境所规定的 1 0 此外 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也会造成文学翻译中 的文化误读 也就是说 译文读者的文化水平 审美需 求 鉴赏情趣都是译者必须考虑的因素 译文读者的 期待视野与译文的视野融合是译者的愿望 世界文学 名著 格林童话 安徒生童话 等被改编译成中文并 成了儿童畅销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是又很难确 切把握不同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这只能依赖于译者 对当时大众的期待视野的判断 所以说 同一作品在 不同的时代应有复译 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时代的读者 有不同的期待视野 3 接受语境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在翻译活动中 译者一般都受接受语境的制约 这里的接受语境主要指译入语国家的社会政治 民族 心理 意识形态等因素 这些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左右 着 支配着译者 不仅制约着译者 译什么 而且还支 配着 怎么译 尽管不能抹煞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这样有意的文化误读是为特定的目的服务的 从历史 与现实中都可以找到许多例证来说明 在我国翻译界 众所周知的严复 梁启超 林纾翻译家都是启蒙思想 家 他们借助翻译传播了资产阶级先进思想 以振兴 当时的中国 尤其是林纾 他本人不懂外语 通过口译 者的叙述 然后自己进行加工 他的翻译有时大段大 段地删减 变更 以期利于吾国吾民的社会发展 林纾 选译的 黑奴吁天录 是让国人感黑种之将亡的同时 感黄种之将亡 以唤起民族的自强意识 钱钟书说林 纾的 讹译 即文化误读 正是出于他本人的明知故 犯 这同他的政治思想和阶级立场是分不开的 文学翻译是译者的创造性活动 法国学者罗伯 特 埃斯卡皮认为 误读 又可谓 创造性的叛逆 他 以此来概括读者对作品的阅读 理解机制 埃斯卡皮 指出 当文学作品被不同的读者出于不同的需要而 加以利用时 其真正的面目就被发掘 改造 曲解 1 1 这种 创造性判逆 普遍存在于文学接受的过 程中 文学翻译首先是译者的接受 不能避开此活动 1 7 7 文学翻译必须合理地利用这种创造性误读 根据接受 美学的观点 译者将按照他自身的世界观 文学观念 个人阅历及所处的地理环境 以自己的方式 来加入 文学翻译这一再创造过程 从而导致比译作更富叛逆 性的创造性接受和阐释 一旦一部作品进入了跨越时 代 跨越地理 跨越民族 跨越语言的传播时 其中的 创造性叛逆就更是不言而喻的了 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审美标准 不同的生活习俗 无不在这部作品 上打上各自的印记 这时的创造性叛逆已经超出了单 纯的文学接受的范畴 它反应的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对 另一种文化的误解与误释 三 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作用 文学作品能够超越产生它的时代与环境 它在不 同时代 不同环境中被重新理解并不断产生新的意义 正是读者的误读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 从 历史上看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在文化交流与发展 中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 它不仅丰富了主体文 化 另一方面 又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扩展了客体文化的 应用范围与解读方式 比如意象派诗歌运动是东西方 文化交流史上一段难得的美言佳话 在这场东西方诗 人与诗歌的遇合中 美国诗人和读者第一次真正认识 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灿烂丰富的内涵 有趣 而值得一提的是 意象派诗歌运动后来又反过来对2 0 世纪初期的中国新诗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还可以 以茅盾当年对于尼采的误读为例 尼采提出人类生活 中最强的意志是向往权利 而不只是求生 按照德国人 的解释 这就意味着 我愿成为其他民族的主宰者 有权利的人对于较低级的 没有权利的人们 应该 像 我们对待蚊虫一样 击毙它 并无任何良心的悲悯 茅 盾的解读却是 唯其人类有这 向权力的意志 所以 不愿做奴隶来苟活 要不怕强权去奋斗 要求解放 要 求自决都是从这里出发 倘然只是求生 则猪和狗的生 活一样也是求生的生活 2 在谈到中国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 我们显然不能不谈到尼采 在全面讨论和总结尼 采思想时 如果忽略尼采在第三世界的接受与误读 这 样的尼采研究也是不完整的 由此可见 文学翻译中的 文化误读在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语境下 可以丰富目 标语文化的艺术表现力 启发文学创新的意识 使翻译 和创作构成一种互动关系 客观上有利于目标语文学 的发展 甚至可以推动社会的变革 然而 误读在某种意义上也存在着消极的作用 由于误读是对原作的 曲解 改变 因而导致了文 学传播中的部分流失 不利于译文读者真实全面认识 和把握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与源语文化的精神本质 文化交流的质量就打了折扣 所以在翻译中 应尽量 减少不必要的误读 以便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四 结语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是显而易见的 它特别鲜 明 突出地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 扭曲与变形 它 使一部作品在一个新的语言 民族 社会 历史环境里 获得了新的生命 的确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或 者说是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但是这种创造性叛逆并不 是没有限度的 译者同时受到目标语与原语语言文化 规范的双重制约 译者必须在所容忍的限度内发挥自 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同时 也要把读者群和译文的接 受语境作为考虑的因素纳入到翻译活动中 加拿大翻 译研究家芭芭拉 格达德是这样说的 面对新的读者 群 译者不仅要把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而且要对一个完全崭新的文化及美学体系进行诠释 因此 翻译决不是一维性的创作 而是两种体系的相 互渗透 译者是传情达意的积极参与者 是作者的合 作者 1 2 总而言之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讲 翻译者的 任务不只是试图恢复和传达原作的全部意义 同时也 应该在吸收原作语言 原作者创作灵感的基础上 创 造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驾校考试宝典试题带答案
- 安徽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物理题目及答案
- 2025 年小升初承德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数学试卷(带答案解析)-(北师大版)
- 2025 年小升初保定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数学试卷(带答案解析)-(冀教版)
- 银行员工2025年终工作总结
- Python大模型基础与智能应用(微课版)-教学大纲、教案 黄恒秋
- 山东省东营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线与角 检测题(无答案)
- 单独小屋出租合同范本
- 农庄独院出租合同范本
- DB21-T 2523-2015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程
- 新能源集控中心建设方案
- 实验室中央空调施工方案
-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课件
- 幼儿园 中班语言绘本《章鱼先生卖雨伞》
- 《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管理专家共识》 (2024版)
- 6大国工匠百炼成器教案-蓝色
- 蜂种买卖合同
- AQ/T 7014-2018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安全规程(正式版)
- 《智能产线设计与仿真》课程标准
- 全案设计高级感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