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一剪梅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一剪梅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一剪梅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一剪梅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剪梅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知人论世”的欣赏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教学重点】李清照生平简历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教学难点】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初步鉴赏诗歌。【教学方法】吟诵,讨论、讲析结合,问题探究法。一、导入新课“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一首词:一剪梅。(多媒体显示课题作者)二、复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找学生回答,然后明确)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怎样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今天我们就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李清照一首词一剪梅。三、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四、初品词作1、诗歌鉴赏思路:找意象品语言析表达评感情2、学生诵读,品味音韵美 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3、播放示范朗读4、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1)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愁。(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愁绪?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明确: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圆月、西楼、落花、流水 直抒胸臆句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五、细品词作,回答以下问题(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明确:红藕香残: 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玉簟秋: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红藕香残玉簟秋: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明确:很明显没有。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明确: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明确: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n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它象征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明确:人居两地,情发一心。n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明确:“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又“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n 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李清照将这句化得出奇了: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n愁锁眉间,是感情的外露;愁思在心,才是感情的根源。先下眉而后上心,似乎不合常理,但正表现了作者极力排解愁思,要舒展愁眉却令心头更觉愁苦的情态。 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的无奈。字眼平常之极,却给读者留下无止境的遐想。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六、板书红藕香残玉簟秋, 勾勒环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叙写情事 独居生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神驰遐思 寂寞相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 借景抒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直抒胸臆 抒情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七、本词的写作特点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八、合作探究 比较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与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 客袍:旅途穿的衣服。(1)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明确:李词中的“闲愁”是写作者的相思之苦和离愁之深,作者由自己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和离愁不是单方面的,彼此都在思念对方,表达了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蒋词中的“春愁”既包含作者漂泊在对外对家乡和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也包含光阴易逝、生命短促的人生感慨,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2)这两首词尾句都是备受称赞的名句,它们在表达手法上有何不同?试作具体分析。明确:“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寂寞思念之情难以排遣,眉头刚刚有所舒展,更浓重的愁绪又涌上心头;这是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用心理描写来抒发感情,细腻委婉,深切动人。“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写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引发的对流光易逝的感叹;运用借景抒情手法,通过“樱桃”“芭蕉”这两种事物的变化来形象地显示时光的流逝,“红”“绿”两词活用为动词,色彩鲜明,生动可感。九、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1)-(2)题。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注】挼,读ru,“揉搓”之意。(1) 词人的“赏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概括并做简要分析。(3分)明确: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的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的忧郁心情。(2) 末句富含深意,结合社会背景及作者身世背景谈谈对末句的理解。(2分)明确:末句含蓄地表达出在时代动荡、国破家亡的时候,再也无法找回往昔的快乐,也再难看到国势颓败有改变的那一天。(3)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明确:对比,两个不同的生活阶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衬托。上阙写过去,下阙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或者“今昔之感”“国家之忧”)托物言志或寄情于物也可。十、拓展训练:“炼字”题型练习1.角度阐释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王安石)、“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张先)、“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宋祁)。一个“绿”字写出了春之盎然,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2.常用解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 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语言特色。【例1】(2009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问题: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明确:“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例2】(200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问题: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明确: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