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青春不留白.doc_第1页
只为青春不留白.doc_第2页
只为青春不留白.doc_第3页
只为青春不留白.doc_第4页
只为青春不留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只为青春不留白学生姓名:吕伟佳学 号:1310303218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所在年级:2013级任课教师:史春风课程助教:吕净蔓完成时间:2014年4月 只为青春不留白浅谈对中国五四运动的思考【摘要】 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转折点。时至今日,五四运动对我们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留给了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五四精神。本文从当代青年的角度出发,对五四运动与五四精神作了回顾与思考,同时联系当代中国现状,论述了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分析了当代中国青年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下如何继承并发扬五四精神。【关键词】 五四运动 爱国主义 五四精神 时代价值 “如果,所有的日子都能够重新来过我仍然愿意做莽莽荒原上那一堆篝火那时我们和年轻的祖国一样朝气蓬勃向困难挑战是我们最大的快乐今天,让我们庄严地举起紧握的右拳向天空和大地发出我们青春的宣言 唱出我们青春的赞歌!”注释: 节选自青春之歌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晚会诗朗诵青春不留白。第一次听到这首诗朗诵的时候,我的血液就不由得加快流淌、剧烈沸腾:看!那奔走呼号的,是铮铮铁骨的学生游行队,是义愤填膺的各阶层民众;听!那暗夜闪光的,是震耳欲聋的“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是中华民族青年学子宁折不弯的民族脊梁!“我以我血荐轩辕”注释: 出自鲁迅诗作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青年学子,格外如是。一、时代背景时光回溯到二十世纪初期,那时候的中华民族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危急存亡之秋” 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思想”这两座大山,却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民的反抗。大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又为了实现他的皇帝梦,在1915年无耻地接受了中日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觐见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的文件,并要求清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企图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把中国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项不平等条约,这些条款史称“中日二十一条”,也称民四条约。,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正是在这种生死危亡的情况下,一场翻天覆地的运动正在中国悄然酝酿。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因此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与斗争,是五四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国内阶级因素。另一方面,五四运动发生前,军阀势力利用封建思想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借以维持统治。严酷的现实引发了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着中国人民觉醒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1915年9月,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1916年改名新青年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先生说:“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合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新青年第二卷,第三号。它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此外,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了“取消列强在华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然而,巴黎和会在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面对这样的一份“合约”,软弱的北洋政府竟也准备签字同意,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正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满怀爱国激情的青年学生们感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职责。他们与工人、农民及各界群众并肩战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2、 爆发原因总结起来,我认为,五四运动的发生至少有如下两个最主要的历史因素或历史条件在起作用。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发生,首先必须有一批视野开阔、思想先进、同时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知识分子”。而发起并促成五四运动的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之等人恰恰就有着在西洋留学的经历,因而有了开阔的眼界与宝贵的新思想。回国以后,他们又在国内各知名大学担任教授,并创办了青年杂志,不断向外传播着先进的思想,由此最终才产生并爆发了五四运动。而戊戌变法注释: 戊戌变法指1898年六月(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以及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这样的条件都还不具备,因此也产生不了这样的启蒙运动。新青年的作者们针对着当时正在十分猖獗的复古尊孔的反动思潮,进行了勇猛的斗争。他们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要用民主和科学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根据历史和现实生活,他们指出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这些封建老教条是“奴隶之道德”,是同“今世之社会国家”根本不相容的。他们把打击的矛头直指封建时代的圣人孔子,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潮流。这些是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所不敢说的话。戊戌时期维新派在中国近代第一次用向西方资产阶级学来的新思想进行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冲击,但是正如他们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一样,他们的思想其实是半新半旧的。他们抬出孔子作招牌,并没有同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决裂。辛亥时期的革命派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某些传统表示否定。他们推翻了两千年来被认为不可动摇的君主制度,也就使附着于君主制度的种种传统观念发生动摇。但是他们并没有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进行比较深入的批判,他们在政治上对封建主义的妥协也反映为对封建思想的妥协。 胡绳: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二十七章。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反封建的运动是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的继续,而其斗争的彻底性大大超过了前两个时期。同时,一个青年杂志要想能够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还需要有相当数量的进步读者与之互动。在此之前,即使有相应的报纸、杂志谈到类似的话题,也很难引起社会的共鸣,其原因就是读者量太少。而此时,适逢清末新政“废科举、办新学”已长达十年,国内已有大批新式学校和由这些学校源源不断培养出的众多青年学生。举例来看,在五四运动发生前,北京的学生中出现了许多社团组织。其中有出版国民杂志的国民社、出版新潮杂志的新潮社、在城乡居民中进行通俗爱国宣传的“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及一些由无政府主义倾向的青年组织的社团。这些社团是五四游行示威中的骨干。天安门前的集会游行和赵家楼的示威虽然带有群众自发性,但是整个行动比较有组织,而且在这一天行动以后能够坚持下去,就因为有这些社团的原故。注释: 胡绳: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二十七章。虽然这些社团和参加这些社团的青年还具有着不同的思想倾向,但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陈独秀、胡适之等人的呼声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并得以形成持续的声势与广泛的影响。三、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来源于爱国主义,“民主”、“科学”是其核心,而“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包含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理性精神”、“个性解放”等等。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现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了,然而这些精神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时代价值与重要的历史意义,依然需要我们当代青年学子深入了解与不断传承。 (一)心忧天下、躬行践履的精神;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多有一个通病,就是轻视实践、一味空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出自中国古代增广贤文。,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而即便是到了中华民族危亡的上世纪初,仍有不少青年人无视国家危难、逃避社会黑暗,对民众的疾苦火热视若无睹,而只是沉溺在自己“入仕当官”的春秋大梦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19年,是五四运动中的莘莘学子,一改现状,发起抗争。为了充分认识中国社会的现状、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深入社会:不仅创办了新的杂志、报刊,还油印传单、当街发放,甚至到街头巷尾游行、演讲他们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国民宣传进步的思想。 (二)爱国进步、勇于担当的精神;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注释: 出自孟子尽心上。”对于当时的青年学子来说,他们自然还不属于“达”的行列,并且如果进入学校安分读书,将来也许就能“封妻荫子 出自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八 :“封妻荫子,准格合得者,亦与施行。”。然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名利之间,五四爱国学生们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毅然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揽于他们尚且稚嫩的肩头。当得知懦弱的北洋政府要把山东的权益拱手相送时,他们不顾一己安危,挺身而出,进行了一系列罢课、示威、请愿的抗争:“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是1919年5月4日爱国学生们在天安门集会时振聋发聩的两句口号。这些令人热血激昂的行动,无不昭示出青年学子们满腔的报国激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进步、勇担责任的精神,是五四精神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三)坚持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五四运动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力量纷纷登场,各种社会潮流交错复杂,当时青年学子的内心自然也充斥苦闷与彷徨。然而,无论情况多么复杂,他们都始终坚持着自己投身社会、振兴国家的理想。即使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困厄交加,黑暗势力强大、自身力量渺小,再加上前路漫漫、前景渺茫但他们都义无反顾,依然坚持追求光明、进步与自由。对真理的渴望,对理想的坚持,是五四精神中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帜。四、今日五四青年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没有国家的前途就没有青年的前途,而国家的希望也寄托在青年身上。那么,作为当代青年,如何实现继承并发扬五四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呢?我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行动: (1) 知时事,懂政治台湾作家龙应台十几年前曾在她的野火集中写道:“我们的学生不仅仅对台湾本身的社会、政治问题印象模糊,对台湾以外的国际情况更是陌生:伊索匹亚的饥荒、乌干达的政变、南美的游击战、天主教廷对堕胎与离婚的立场、菲律宾的军队暴行等等,都不存在,都没有意义。 选自龙应台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 ,文汇出版社,野火集 ,2005年版。”然而,时至今日,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大陆,依然数见不鲜。我们当代青年要想继承并发扬五四精神,首先得同当年那些同学一样,关心国家、关心政治。不要只是活在小我中,要将眼界扩展开来,有宏观的视野。(2) 交益友,共进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另一个自己。”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如是说道。百年前,在当时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一群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学子一同读书、讨论、进步、为着一个共同目标和理想奋斗。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诚然,如今的世界,不再需要我们做出“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保留着一颗“见贤思齐”的心从思想、精神上不断向当年的爱国青年靠拢广交益友,共同进步。 (3) 美华年,莫虚度现在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状,那就是“麻木”成为了大学生活状态最恰当的形容词。在这种环境之中,再强的斗志也会消磨殆尽。那么我们青年学子该如何处之?难道一直沉沦,让壮志满怀的意气风发沦为愁苦悲叹的苍颜白发?还是立即改变,明天即开始新的、充满朝气的生活。答案是明确的:必须得寻求改变!从改变态度做起;有想法就要立即去做;要将好的想法坚决的施行,绝不要拖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注释: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在新的时代岔路口上,我们青年学子务必要继承和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