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中的孙中山北伐.doc_第1页
视野中的孙中山北伐.doc_第2页
视野中的孙中山北伐.doc_第3页
视野中的孙中山北伐.doc_第4页
视野中的孙中山北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视野中的孙中山北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921一1922年的北伐是孙中山革命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于这次北伐的研究不断深人。不过,研究的焦点在于孙中山北伐的动因、性质、北伐与西南军阀的关系、北伐的主要困难等方面,对相关舆论的研究则相对缺失。北伐是当时的一件时政大事,申报作为一家最具影响的中文报刊之一,对此极为关注。由于申报没有任何的党派背景,标榜“无党偏私”,因而其有关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般民众的看法。本文拟从申报报道人手,分析孙中山北伐所面对的舆论情势,以求从另一角度加深对民初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认识。一、密切关注北伐申报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以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见长。对于孙中山1921一1922年间的北伐,申报以专电、要闻综述、专评等方式进行了大量报道。据申报索引( 1921-1922年)的不完全统计,1921年,申报涉及北伐问题的报道共有76则(篇),其中,电文类34则,要闻综述类(包括各类通讯、通信、时事综述等)32篇,杂评、时评类10篇;1922年,随着北伐进程的推进,报道数量激增,从1月到8月,总计390则(篇)(不含陈炯明兵变),其中电文类191则,时事要闻类187篇,时评、杂评类6篇,涵盖了“孙中山大总统令与活动”、“北伐开始”、“邓铿被刺”、“北伐军在湘受阻与改道”、“直奉战争爆发后的北伐战争”、“北伐进展情况”、“北方政府对北伐之防范”、“江西战事与援赣”等八方面内容,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内容密集,几乎每天都有相关报道,甚至同一天内有多则讯息,如5月6日有“温树德就任舰队司令及海沂舰长,通电服从孙中山北伐”、“孙中山因奉直战争紧急,赶赴韶关”、“韶州各界代表赴总统府请愿,要求各军勿强占商店民居”、“广东之运兵韶关忙”4则消息。申报对北伐事件的关注,折射出社会对国家统一问题的关注。民初的中国,名为共和,实则军阀专制。护国战争以后,中国政局呈现南北分裂之势,一方面,北洋军阀继续以正统身份控制北京中央政府,实行军阀政治,另一方面,逐渐崛起的西南军阀试图抗衡北京,割据西南。此间,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成果,两次南下护法,并联合西南地方势力,组建护法政府,1921年5月,孙中山更是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组建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否认北洋政府。而在南北内部,又存在着激烈的派系斗争。政权分立、军阀独裁、政局混乱,是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的典型特征,统一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统一,当时有“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之说。“武力统一”即通过武力讨伐消除异己,实现统一,是执掌中央政权的北洋派系特别是皖段政府的追求,其实质是建立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国家统一政权。1917年8月,段祺瑞将“武力统一”付诸行动,大举征讨西南军阀和南方护法政府,但由于各界的反对以及内部矛盾的牵制,终败,自己也因之下野。与“武力统一”相对,“联省自治”主张先由各省实行“宪政”,在此基础上,由各省选派代表,组织联省会议,制定宪法,完成国家的统一,使中国成为联邦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联省自治”说在当时颇具影响力,一方面受到“学者名流”的追捧和宣扬,另一方面也得到一部分地方军阀的支持和响应。两者联手,在1920-1923年间掀起了一场蔚为壮观的“联省自治”运动。不过,两者初衷并不一致,学者们的主张有更多的学理资源和现实关怀,而地方军阀更多地是将其作为对抗北京政府武力统一,实行割据、粉饰专制的幌子。在此背景下,孙中山发动的北伐关乎国家统一能否实现及以何种方式实现统一的敏感问题,故而引起舆论和各方的高度关注。申报一直关注统一问题,1919年南北和谈时,申报发布了大量新闻消息,相关评论有234篇之多。申报“时评”曾将此事视为1919年的“第一事”,认为“南北和而后中国可统一,中国统一而后种种事可以进行”。南北和谈遇梗破裂,申报非常惋惜,指出“和平亦病矣。统一心愿可见一斑。二、北伐报道关注的焦点1、北伐的原因孙中山的北伐,虽然与北洋派系的“武力统一”有着本质区别,是为扫除军阀政治,实现共和统一,然而在形式上,却也是通过武力讨伐的方式来实现统一,明显与“联省自治”的和平统一路径不同。事实上,孙中山也曾赞成过“联省自治”。在1921年5月5日大总统就职典礼上,孙曾宣言:“今欲解决中央与地方永久之纠纷,惟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自定省宪法,自选省长。中央分权于各省,各省分权于各县,庶几既分离之民国,复以自治主义相结合,以归于统一,不必穷兵默武,徒苦人民。”然而时隔三月,孙中山就决定武力讨伐,实现统一,原因何在?当然是一个备受时人关注的问题。申报先后刊发粤军北伐之准备、粤军援鄂之进行及孙中山出巡桂边三篇要闻综述,对此进行了报道和分析:出兵长江之声,愈唱愈高,此间民党要人以为北方军阀各据地盘,颇为民治之梗,即令顺此潮流,勉行自治,亦不过一藩镇之变相。联省之局决不能成,欲求永久和平,非扫除军阀不为功。故均主张以武力解决。自湘鄂事起,吴佩孚统兵南下,俨然为长江盟主,使其得志,则南方更不能安枕。粤军援鄂之声浪,已愈唱愈高。日昨孙中山大宴海陆军官,力言统一中国之非难,出兵长江之不可缓。盖以粤处偏,苟且存,非可久安长治,能出兵则可希望底定全国,北伐之举,不得不行。粤军所以不能不出者,盖以两期如入北军之手,则广东不能安枕而卧,环境所迫,势不能已。且以现局论,则此次出兵,颇有制胜把握,其故有二:一则两期之开放门户也。两期人民其始不乐粤省出兵,今为吴军所迫,大有觉悟,亚望粤省出兵援助,以驱除北敌。吴佩孚又以决堤一事,深贾民怨,多助寡助之效,不难逆睹。其二,则川军之获胜也。近日川军进行,颇称得手,巴东种归,已先后占领,而宜昌重镇复旦夕可下,大有发展之希望。粤若出师,则声势更大,吴佩孚必疲于奔命。此孙氏所以极力主张耳。孙之力主急进者,亦自有故。近日川滇黔各军总司令屡请下令讨伐,若不出师,恐失众望,且各埠华侨屡电敦促,湘鄂呼吁,力竭声嘶。孙既以此为义不容辞,又以吴军南下,湘人屈服于前,川军失败于后,不再起而抵杭,西南将何以立足?如果南方政府愿苟安为广东政府,则偏安一隅,未为不可。今既认为正式政府,且认为革命政府断不能熟视无睹,此所以与陈之政见不同也。且孙久与皖系联络,近则奉系亦有信使往还南方,如与直军开战,奉军决不助直,加遗一矢。然则以西南全力与直军角逐,胜负可以预卜,则出师讨伐,何必自馁?此孙所自以为有把握者。妙综而观之,申报认为孙中山发动北伐的原因主要有五: 其一,南方政府认为北方军阀割据独裁,成为民主政治的最大阻碍;其二,孙中山对“联省自治”不抱希望,认为各省“自治”只能导致军阀割据、混战不休,要实现永久和平与国家统一,必须以武力扫除军阀政治;其三,南方政府处境困难。广东偏于一隅,如不北伐,只能苟存,不可长治久安。事实上,湘鄂战事后,吴佩孚统兵南下,占据长江,已威胁到南方政权;其四,南方政府作为正式革命政府的职责使然;其五,北伐具有较为有利的时机。从上述报道中可以看出,申报关于北伐原因的分析,更多的是进行较为客观的陈述,并没有明显的主观论断和价值评判,较为可信。2、北伐的进程申报关于北伐的报道,主要是从新闻事件的视角进行的。出于对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追求,申报对北伐的具体进程进行了比较及时的报道。这类报道,主要以“国内专电”形式进行,辅之以“国内要闻”综述形式。据申报索引(1921一1922年)统计,1921年申报关于北伐进程的“专电”报道约有29则,1922年增至63则。5其报道时间跨度大,涵盖面广,包括北伐的酝酿、动员、将领任命、军队调动、计划变更、战斗进程等方面。其消息来源除香港、北京、汉口等本报记者站外,还有“特约路透电”等其它通讯社的消息,而且同一消息有时还以不同来源予以佐证,以尽可能保证报道的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申报有关北伐报道的消息大多来源于香港,推测其原因,一则香港毗邻广州,消息灵通;一则香港不在南方政府的控制之下,可以给读者留下某种“客观”“中立”的印象。除“专电”外,申报的“国内要闻”板块也对北伐的进程做了较为详细的报道。应当说,这些报道是比较客观真实的。一方面,“专电”形式的报道,时效性强,字数有限制,只能对事件作客观扼要的陈述;另一方面,“国内要闻”,也只是对事件作较为详细的陈述和分析,较少主观臆测和立场的流露。读者可以从申报报道中大体了解比较真实的北伐进程。3、影响北伐进程的各方因素南方政府内部关系无疑是影响北伐的重要因素。陈炯明是孙中山二次护法运动中所倚重的力量,北伐开始之前,陈炯明身兼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省长和广州政府陆军总长三职,控制着广州政府的军权和财权,是孙中山在广州名副其实的“东道主”。但陈炯明是“联省自治”的拥夏者,这就使孙中山北伐计划的实施和孙陈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一些不确定因素,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申报关于这方面的专题报道(不包括陈炯明兵变)颇多,传播的主要信息包括: 其一,陈炯明对北伐持审慎态度,不赞成孙中山的急进北伐。主要原因,一是陈氏认为广西未完全平定,两粤根基不稳,北伐时机不成熟5二是在陈氏看来,“联省自治,是最符合民国精神的一种统一方式。不过,申报也认为,陈氏并非完全反对孙中山的北伐,如广东之出兵声愈高的报道指出:“外间不明大势者,因陈总司令尚无正式通电,颇疑为态度不明,其实不然”。并引胡汉民所述陈炯明之最近谈话,表示陈并不反对北伐,只是考虑“大家之脚如何一齐行动之方法”。其二,陈炯明的北伐态度使北伐行动一再推延,孙陈关系不断恶化,孙中山多次努力争取获得陈的支持,双方曾有一定妥协。如粤军北伐与陈辞职说报道说,陈炯明因与孙中山意见不合,意欲辞职代孙中山抵得后之消息报道,由于陈炯明对北伐态度未明,孙中山在粤军攻下龙州后,“派胡汉民汪精卫人琶,与陈商议”叭陈炯明态度消极则报道了陈炯明因邓铿被刺案被孙中山免职后,孙又派古应芬等三人到惠晤陈,劝其返省,支持北伐,而陈则以“年来从事政治,筋疲力竭,久已厌倦,今既付托有人,得卸仔肩,正遂初服,且西湖名胜,最足陶情”为由相推诱,并言:“至北伐计划,素所赞同,将来定当追随总统之后,勉竭弩钝贡献一得之愚”代粤局转变之消息报道,直奉战争爆发后,孙中山认为北伐时机机不可失,“又派汪精卫亲往劝陈,告以最诚恳之言,复经调人再三磋商,总司令部之名虽裁,而总司令之实不裁,陈以陆军总长名义,仍实行其前时之军权”,并亲自复电陈炯明,同意此前陈之三项条件,恳请陈“速取消退隐之志,投袂而兴终始国事”,此前一度被疑孙陈决裂的危急局势暂转平和熬北伐动员之近讯则报道孙中山亲自赴韶督师前,已派教育会长汪精卫到惠渴见陈氏,并言双方已有妥协之意。其三,虽然孙陈关系紧张,但申报对二者关系仍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如西南局势之最近观的报道就批驳了因孙陈关系恶化,北伐终将“分崩离析”的谣言,认为“李烈钧陈竞存之绝对服从孙中山,人所共知,此种谣言,更无容深辨0而1922年5月11日西南讨伐令已下的报道,又继续强调了这一点:“陈以大局为重,必将来省就职,安慰军心也。,。勿实际上,这一判断并不准确。为了增强实力,孙中山谋求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讨伐北洋直系军阀,西南军阀的态度如何,能否实行军事联动,是关乎北伐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申报对此予以特别关注,报道了北伐中西南军阀的主要活动,并分析了这些活动对北伐所产生的影响。从申报的有关报道中,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一是西南军阀为自身利益,都曾表示支持北伐,滇黔两省并派军队集军桂林,准备出征。这方面的内容可从下表窥见一斑: 二是湖南处于南北必争之地,孙中山的北伐计划,即是利用1921年7月底爆发的湘鄂战争,借道湖南,“会师武汉,直指幽燕”勿。然而,湖南军阀派系众多,对北伐意见不一,暂掌权力的赵恒惕态度模棱两可,“首鼠两端”,迁延北伐进程,使北伐不得不改道攻赣。申报此类报道,主要有粤军北伐之准备铆、宣传中之南方北伐声妙、北伐声中之川湘态度、湘鄂局势之严重;3C湘省赞同北伐之沪闻:3及“赵恒惕谓北伐军过境须补助湘军费”柳、“赵恒惕代表贺耀祖等抵桂林谈判”:31“湘团体组哀吁团,赴湘南阻止粤军借道”,、北伐军已不借道湘省匆等。三是西南军阀矛盾重重,内争不断,使西南局势复杂多变,后方不稳,原计划参加北伐的西南各军基本未能成行,导致北伐兵力严重不足。对此,申报在北伐之后方顾虑岔、北伐之形势日急柳、西报纪北伐军改道原因:3北伐动员之近况、北伐中之西南态度与两粤防务等多篇消息中均有报道。其中北伐中之西南态度与两粤防务对滇黔川湘桂五省的情势进行了分析,明确指出:“西南各省,除广东外,已若强弩之末矣。rr三、评论中的“非北伐”声申报关于北伐的报道基本上能秉承客观、真实的原则,较少明显的立场倾向性。与之不同的是申报的评论文章,这些评论文章,有作者自身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申报的取向。申报关于北伐的评论文章数量不多,据笔者统计,约16篇(见下表),远不能和其新闻报道相比,究其原因,主要由申报强调的“史家办报”、“新闻优先”原则所致。16篇评论主要出自老圃(杨荫杭)、冷(陈冷)和默(张蕴和)三位申报主笔之手。三位主笔都是近代中国著名报人,杨荫杭善于“关注时事民生”,“对社会变迁有较一般人更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个典型的忧国知识分子”._陈冷是申报的总主笔,“思想精细,判断敏速,遇事负责任,不稍屈挠”;妙张蕴和“为文谨慎,以稳健著称”。.尽管三人评论角度不同,行文风格各异,但基本主旨一致,即主张南北和谈,和平统一,有着比较明显的“非北伐”倾向。粤事与统一一文认为:“今日之中国,非暴力所能统一也,惟道德足以统一之”,“中国统一之法不出二途:非爱国即作奴隶,融蚌相持,渔人兼取之;两虎相噬,卞庄共刺之”。湘鄂战争之大势一文则建议湘鄂双方休战,并指出统一的最好途径:“使鄂能代表中原,而湘亦代表西南,共拟南北和议大纲,即不A全国十分之七八已告统一,再由此开正式会议,其势利于破竹”,若“舍此不图,而从事于战,吾见其愚也”公。北伐声则批评南方政府与安福系徐树铮陈树藩之流联合进行北伐之计划,指出即使北伐成功,“亦不过恢复安福时代之状态”,“欲得国民之同情,难矣”,并认为欲实现统一问题,需“南北两方有力之优秀分子互相提携”。江西之战祸一文则认为,直奉战后,北伐已坐失时机,南北方除携手联合外,“实无他途”妙。四篇南北战谈之评论则分析了湘川战后之南北形势,认为南方北伐已失去时机,而北方“胜算亦未必多,且北方内部派系纷争,政权极易变更,因此南北交战,“必两败而俱伤”,“故最上之策,南北相合以共图更北”,北伐与联奉、北伐与奉洛等二文,则对南方联奉北伐之策提出看法,认为二者主张不同,“不相容也”留,且北伐已三受打击,能否实行,尚不可知,奉劝与南方联盟之奉张不宜“风头过甚也”,。江西问题一文则指出徐世昌辞去总统后,“北伐之目的全失,而攻赣为无名”。“南北苟有意于统一者,当牺牲其地盘之一念,而开诚以谋善后”,。从上述诸文中可以看出,申报希望南北双方携手解决统一问题,其“非北伐”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不过,由于民初以来政局的复杂多变,申报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坚持“无党”立场,其评论风格还是比较温和的。申报评论之所以出现“非北伐”的倾向,主要原因有三:首先,申报是一家以营利为主的综合性报刊,其时的上海,处在北洋派系的控制之下,为生存计,申报采取了“重新闻,轻言论”的办报方针,政治立场相对保守。正如申报主笔张默(张蕴和)在六十年来之申报一文中所云:“计自民元以来,南与北战,南北又各自为战,党与非党战,党与党又互相为战国内商业凋敝,金融枯竭,盗匪蜂起,民不聊生试问我报馆处于如此状况之下,如何能谋与发展?况自近数十年来,因政治不上轨道之故,党与非党,凡占有一部分势力者,无不欲利用报纸,以图伸张其势力,苟不如意,则叫嚣狂跳,气势汹汹,应付尤为困难!从前之所谓压迫报纸者,不过政府军阀而已,今则压迫之方面正多!”,故而,在此背景下,申报不可能赞成北伐主张。其次,孙中山的北伐,是为扫除军阀政治,维护共和精神,然而从形式上看,仍是“武力统一”。由于连年的军阀混战,许多人并不清楚北伐与军阀战争的区别,加之此前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没有成功,因而一般人对此次北伐也并不看好。另一方面,其时“联省自治”思潮正风行一时,尤其得到知识界的青睐。申报主笔老圃(杨荫杭)就对主张“联省自治”的陈炯明大加赞赏,他说陈氏之言“皆娓娓可听”,“中国武人能明此义,可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矣”。不过,杨氏也对武人统治之下的广东乃至中国能否真正实行“宪政”进而实现“联省政府”心存怀疑,他希望各方力量“当知今日中国危机,决不容继续分裂,当牺牲私利先求统一,先筹裁兵,而后民治可次第进行,民国统一后按照约法当然为联省政府”再次,申报标榜“无党无偏”,实际上反映的是一般绅商和普通民众的立场。正如宋军在申报的兴衰一书中所言,“史量才和申报持无党无偏、不带色彩的独立精神,并不代表他们自己没有独立的观点,只是这种观点不从一个政党或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民国以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民众渴望和平,期盼统一,申报因而发表了许多关于和平统一的言论。如前文所述,1919年南北和谈时,申报就发表了大量的评论,1920年和1921年,申报关于南北议和统一问题的时评文章也有十数篇之多。在理想之统一一文中,作者就传言中的吴(佩孚)陈(炯明)携手组织新政府拥黎元洪复出以统一南北一事发表看法,指出:“上述之统一策暗中仍在酝酿,一旦实现,则法统之争可大定,六年国会可恢复,从前和议最大之障碍可以解除,中华民国可自此从头做起,民国十一年之新局面殆即由此发展钦。”柳评论之所以以“理想之统一”为标题,一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