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两个转变》.doc_第1页
调查与决策——《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两个转变》.doc_第2页
调查与决策——《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两个转变》.doc_第3页
调查与决策——《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两个转变》.doc_第4页
调查与决策——《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两个转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调查与决策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两个转变调查与决策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两个转变总第337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5期 成都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大力推进农民同步实现两个转变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陈超儒高民庆罗锋 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三个集中过程中,特别是结合灾后重建,针对农村生产生活出现的新变化,积极创新农业组织经营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同步推进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涌现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一、几个典型案例 (一)彭州市皇城村的土地银行。彭州市磁峰镇皇城村针对灾后住房重建过程中89%的村民选择统规统建的实际,在确权颁证和村民自愿的基础上,组建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皇城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俗称土地银行),主营全村土地权属存、贷经营业务。村民以240斤大米/亩年的价格将承包地存入土地银行。土地银行按照村域产业发展规划,对存入土地实施道路、沟渠等成片整理后,按照实际面积,并以290斤大米/亩年的价格统一对外贷地,引进业主进行农业规模经营。土地银行所获利润的50%用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其余部分的20%用作公积金,10%用作公益金,15%用作办公经费,5%用作风险金。目前,全村自愿申请入社(行)的农户已达265户,占全村农户的66.1%;存入台账土地956.1亩(实际面积1434.2亩),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53亩,实际存入土地1487.2亩,现已贷出土地933亩;银行收益达13116元;全村实现外出务工4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300余人。 (二)蒲江县复兴乡的农民会所。蒲江县复兴乡土地整理后,集中农户达304户1010人,集中度达35%。为夯实农民集中居住后的产业支撑,蒲江县引进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规模发展猕猴桃产业。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四川中新公司建立了利益共享的新型经济联合体-农民会所。农民会所的组成及作用:一是猕猴桃业务主管单位和发起单位(中新公司)自动成为会所会员单位;产业规划发展区域内的农民以承包地和劳动力入股、以自然村为基础组成合作社,亦为会所会员单位。二是企业(中新公司)一心一意抓发展,而生产经营之外的其它各类事务均由会所全权打理;会所一头连结企业,一头通过合作社联结农户,打造了生产要素持有者与使用者自主沟通的交流平台。三是会所的主要职能是执行园区利润对农户的返还,保障农户的相关权益;协助政府发展产业规划区域内的农村公共事业;建立会员农户就业档案,加强对会员农户的生产技能培训,培养成熟的产业工人;动员和组织理事单位、会员单位和会员农户共同实施园区保护和专利品种保护等。目前会所共有理事单位58个,建立会员农户档案300份,实施技术培训2000人次。 (三)新津县袁山村的袁山模式。新津县袁山村为有效经营土地整理后的集体建设用地和耕地,于2007年12月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袁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用40亩集体建设用地作抵押,通过新津县农投公司担保,向县信用联社贷款150万元修建了50个獭兔养殖车间,以此为股本金与成都袁山专业养殖协会共同组建袁山獭兔养殖合作社,于2008年7月建成存栏6万只、年出栏12万只的全省最大獭兔养殖基地。袁山獭兔养殖合作社于2007-2009年每年支付袁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55万元,从2010年起将每年支付公司工作经费15万元。成都袁山专业养殖协会负责投入配套设施、兔种、饲料、流动资金、饲养技术、经营管理、技术服务和成品兔收购等。村民经过培训后,可免费承包獭兔养殖车间代养獭兔,每年可获得保底1万元、最高3万元左右的综合性收入(包括工资收入、福利收入、奖励收入)。同时,公司将村民承包地以400斤大米/亩o年的保底价集中起来,通过项目形式,以高于保底价的价格对外招租发展青花椒、优质果木、花卉和苗圃生产。 袁山模式通过强化以产权为纽带的集体经营,既丰富和发展了集体经营的内涵,又较好地克服了村民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所遇到的制度壁垒、信息不对称、资金短缺、技术素质不高、抗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能力弱等困难,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小生产者向现代农业大生产或产业化与现代化的理性经济人的角色转变。目前,獭兔养殖基地已吸纳80多户农户进场养殖,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土地1180亩,实现村民就近就地就业100余人。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较同期递增19%。 (四)崇州市桤泉镇的政府搭台+专家导演+企业唱戏模式。崇州市桤泉镇现有耕地15520亩、农业人口15000人,人均耕地面积超过1亩,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地区。近年来,该镇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这条主线,集中投入生产要素,协调拉动一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镇域经济。 1.政府搭台。一是成立桤泉高新农业管委会,由崇州市一位常委任主任,镇党委书记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副主任,统筹负责高新农业区的发展。二是制定镇域产业发展规划,确定蔬菜、红提、食用菌和生猪为全镇四大主导产业,统一进行产业招商。三是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和土地整理项目、农发项目等,集中投向产业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安置搬迁产业规划区农户3000余户。四是由市农发局牵头组建大地农业服务公司和劳务合作社,专职为园区特色项目提供农业良种、技术培训与咨询、农资配送、农业信息和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田间服务,以提升园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五是规划建设了200亩的农产品加工区和物流区,引导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2.专家导演。组织专家队伍,组建现代农业科技转化中心专家大院,重点围绕技术转化应用,采取市财政课题包干的形式,与国家和省、市农科院实施院市合作,聘请专职专家对园区业主从育苗到营销进行一体化有偿科技服务。现已有各类专职专家12位,常年为全区业主提供农业科技服务。 3.企业唱戏。园区企业在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自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例如,园区有的企业采取超市+龙头企业+基地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打捆进超市(互惠、家乐福等),较好地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 目前,桤泉镇通过政府搭台+专家导演+企业唱戏的经营方式,不仅强化了政府服务功能,优化了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面积达100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67%;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建设了20000余亩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就业岗位,常年就业人员5000余人。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770元,较同期递增11%;统一注册了桤泉牌农产品系列商标,先后获得四川省食用菌、红提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 (五)都江堰市向峨乡的田间股份制。都江堰市向峨乡针对灾后农民集中居住后,生产半径增大的实际,创新推出田间股份制,促进了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都江堰贡品堂茶业有限公司以种苗选择、购买、运输等费用(1000元/亩)计股28%,农民以入股土地三年地租(690元/亩)、肥料(300元/亩)和劳动力(800元/亩)计股64%,组织农户参与基地建设的村、社和合作社分别被赠股2%、2%、4%,共同组建股份制茶叶生产基地。入股农户每五户组成一个生产互助组,入股土地每100亩配备一名兼职技术员,在公司的免费培训和统一指导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茶叶种植。在基地茶叶有产出的第一年,除去鲜叶采摘、肥料、农药、日常管理等开支,基地鲜叶利润在公司、农户、村、社和合作社之间的分配比例为28%、64%、2%、2%、4%。对鲜叶质量、数量达标的农户当年享受5%的返利,并由公司赠送6%的股份,如此持续5年后,公司股份将全部赠送完,到时在农户、村、社和合作社之间的股份分红比例为92%、2%、2%、4%。公司将在股份基地中获得5年的分红又按433的比例,用于建立风险基金(40%)、组织培训(30%)和奖励农户(30%)。 田间股份制重在将生产环节的生产要素股份量化,把要素持有者的利益进行捆绑,激发各自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致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这样既避免了公司在打造基地过程中容易遇到的资金压力,又较好地克服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全乡共有签约入股农户510户,建成股份制基地3100亩,组建生产互助组102个。 (六)邛崃市金鸡村的联农合股模式。邛崃市宝林镇金鸡村在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引导以农户承包地自愿入股的方式,组建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邛崃市金鸡茶业有限公司(其中农户占股90%,村集体经济组织配股占10%),与联农茶业公司合股进行白茶种植。金鸡公司以每亩入股土地10年的预期收益4500元一次性折价入股,占合股的45%,并负责白茶的规模化种植、采摘等,为联农公司提供白茶原料。联农茶业公司以茶苗、预付红利等费用入股,占合股的55%,并负责白茶的精深加工和销售等。茶叶采摘的前两年(即茶叶种植期),联农公司提前预付股农未来所得红利(500元/亩年),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待茶叶采摘后,以实际鲜叶收入按股分红,同时从股农所得红利中分5年陆续扣除预付红利。宝林镇的联农合股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合理流动,是我市农业股份合作经营方式在实践中的又一新尝试。这种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期收益入股的做法,既弱化了农村土地资源作为福利功能的凝固性,促进了农业资源向农业资本的转变,又催生了农民作为一种职业,通过农民变股民等多种形式,而与其他职业者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市场主体意识。目前,宝林镇白茶种植面积达5700余亩,入股农户已扩展到6个村,参股农户达2230户。 二、成都市创新农业组织经营方式的几点启示 近年来,随着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聚居点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步伐的加快,特别是随着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城乡生产要素的互动流通逐步活跃,农业组织经营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和调整,期间贯穿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创新农业组织经营方式的过程,就是探索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从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来看,实际就是抓好三个集中的统筹。 (一)产权明晰是基础。无论何种形态的组织经营方式,其配置资源效率高低与否,关键在于这些资源的初始产权是否界定清晰。产权确定清晰,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可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如邛崃市宝林镇金鸡村在实施农村产权改革的基础上,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未来10年的预期一次性折价入股,以干股的形式,以农民职业者的身份,与企业合股发展白茶,突破了权属作为资源的凝固状态,加快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 (二)适度规模化是关键。目前成都市人均耕地仅有0.75亩。人多地少、土地短缺的实际,决定了必须以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进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农地产出效益。近年来,蒲江县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积极配套完善标准化生产服务、农村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服务等体系,农业生产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地产出效益明显提升。 (三)政府必要的投入是前提。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必须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如近年来,崇州市将新农村建设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和土地整理项目、农发项目等加以整合,集中投入资金2100余万元规划建设桤泉高新农业产业区基础设施,并同时集中安置搬迁了产业规划区的3000余户农户。 (四)新型农民是主体。创新农业组织经营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农民的参与,任何创新的组织经营方式,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彭州市磁峰镇皇城村在酝酿土地银行之初,先后召开村社干部大会10余次、村民代表大会3次,反复征求村民意见,为的就是要让村民对集中居住后产业怎么发展、个人收入从哪里来、自身素质如何提高等问题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并在生产经营中真正成为干大事的主体。 (五)科技创新是核心。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耕地规模有限,老把式只能望田兴叹,只有靠科技增产增效。2008年1月由成都嘉禾集团和四川农业大学的小麦育种专家发起成立了嘉禾川农小麦科技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会员农户提供从育种到田间生产管理的科技服务,在推进优质小麦产业化的同时,发展小麦深加工,做大做强一体化产业链条。目前,在邛崃市10个镇(乡)建设标准优质小麦生产基地20000余亩,带动农户15000余户,带动基地人口50000余人,基地农户种植优质小麦同比每亩增收300元。 (六)多元化增收是目的。农业组织经营方式创新是建立在以家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