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1页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2页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3页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4页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什么是测土配方施肥? 基本内涵测土配方施肥是指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土壤供肥性能、作物需肥规律与肥料效应,在施用有机肥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以满足作物均衡吸收各种营养,维持土壤肥力水平,减少养分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目的。 主要内容 关键是确定不同养分的配比和施肥量 根据土壤供肥能力、植物营养需求、肥料效应函数等,确定需要通过施肥补充的元素种类及数量;根据作物营养特点、不同肥料的供肥特性,确定施肥时期及各时期的肥料用量;选择切实可行的施肥方法;制定与施肥相配套的农艺措施,实施施肥。 三大程序 “测土”:摸清土壤的家底,掌握土壤的供肥性能。就像医生看病,首先进行把脉问诊。 “配方”:根据土壤缺什么,确定补什么,就像医生针对病人的病症开处方抓“药”。其核心是根据土壤、作物状况和产量要求,产前确定施用肥料的配方、品种和数量。 “施肥”:执行上述配方,合理安排基肥和追肥比例,规定施用时间和方法,以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作用。 二、测土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养分归还学说 种植农作物每年带走大量的土壤养分,土壤虽是个巨大的养分库,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必须通过施肥的方式,把某些作物带走的养分“归还”于土壤,才能保持土壤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容量和强度。我国每年以大量化肥投入农田,主要是以氮、磷两大营养元素为主,而钾素和微量养分元素归还不足。 2、最小养分律(水桶定律) 早在150年前德国著名农业化学家李比希就提出“农作物产量受土壤中最小养分制约”。测土配方施肥首先要发现农田土壤中的最小养分,测定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含量,判定各种养分的肥力等级,择其缺乏者施以某种养分肥料。 植物生长发育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含量最小的养分,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忽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较多的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再提高作物产量。 3、各种营养元素 同等重要与不可替代律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不论他们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多少,均具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它们各自的营养作用都是同等重要的。每一种营养元素具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是其它元素不能代替的。 4、报酬递减率 著名的德国化学家米采利希深入地研究了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渐次增加,作物产量随之增加,但作物的增产量(单位重量的施肥可以增加的产量)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报酬递减率内涵 施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是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逐渐增加,作物产量也随之增加,但作物的增产量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递减。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如再增加施肥量,不仅不能增加产量,反而会造成减产。 报酬递减率 可以用Y=b0+b1x+b2x2来描述过量施肥时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5、生产因子的综合作用 施肥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可用函数式来表达作物产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Y=f(N、W、T、G、L)Y-农作物产量f-函数的符号N-养分W-水分T-温度G-CO2浓度L-光照。 此式表示农作物产量是养分、水分、温度、CO2浓度和光照的函数,要使肥料发挥其增产潜力,必须考虑到其它四个主要因子,如肥料与水分的关系,在无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肥效往往取决于土壤水分,在一定的范围内,肥料利用率随着水分的增加而提高。五大因子应保持一定的均衡性,方能使肥料发挥应有的增产效果。 三、测土配方施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有机无机相结合 土壤肥力是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基础。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增施有机肥料可有效的增加土壤有机质。 根据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的研究,有机肥和化肥的氮素比例以3:7至7:3较好,具体视不同土壤及作物而定。 2、氮磷钾相配合 我国绝大部分土壤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氮,其次是磷、钾。 在目前高强度利用土壤的条件下,必须实行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 3、辅以适量的中微量元素 在氮磷钾三要素满足的同时,还要根据土壤条件适量补充一定的中微肥,不仅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而且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作物高产、稳产、优质的目的。如:水稻施硅,有助于抗倒伏,油菜施硼能防止“花而不实”。 4、用地养地相结合,投入产出相平衡 要使作物-土壤-肥料形成能量良性循环,必须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投入和产出相平衡。也就是说,没有高能量的物质投入就没有高能量物质的产出,只有坚持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和微肥合理的配施的原则,才能达到高产优质低耗。 四、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 三类六法 第一类:地力分区法; 第二类:目标产量法,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 第三类:田间试验法,包括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 (一)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方法:利用土壤普查、耕地地力调查和当地田间试验资料,把土壤按肥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或划出一个肥力均等的田片,作为一个配方区。再应用资料和田间试验成果,结合当地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 优点:较为简便,提出的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的经验,方法简单,群众易接受。 缺点:局限性较大,每种配方只能适应于生产水平差异较小的地区,而且依赖于一般经验较多,对具体田块来说针对性不强。在推广过程中必须结合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科学测试手段和理论指导的比重。 (二)目标产量配方法 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本身和施肥两个方面供给养分的原理来计算肥料的用量。 先确定目标产量,以及为达到这个产量所需要的养分数量。再计算作物除土壤所供给的养分外,需要补充的养分数量。最后确定施用多少肥料。 1、养分平衡法 “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是方法论。不同时空不同作物的平衡施肥是变化的。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来计算土壤供肥量,然后再以斯坦福公式计算肥料需要量. 养分平衡法计算公式 肥料需要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养分测定值0.15校正系数)/(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可由田间试验和植株地上部分分析化验或查阅有关资料得到(见附表)。 作物总吸收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养分供给量(公斤)土壤养分测定值0.15校正系数 土壤养分测定值以mg/kg表示,0.15为该养分在每亩15万公斤表土中换算成公斤/亩的系数。 校正系数=(空白田产量作物单位养分吸收量)/(养分测定值(mg/kg)0.15) 养分平衡法的优缺点 优点:概念清楚,理论上容易掌握。 缺点:由于土壤的缓冲性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校正系数的变异较大,准确度差。因为土壤是一个具有缓冲性的物质体系,土壤中各养分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土壤能供给的养分,随作物生长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测定值是一个相对值,不能直接计算出土壤的“绝对”供肥量,需要通过试验获得一个校正系数加以调整,才能估计土壤供肥量。 2、地力差减法 原理:从目标产量中减去不施肥的空白田的产量,其差值就是增施肥料所能得到的产量,然后用这一产量来算出作物的施肥量。 计算公式:肥料需要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空白田产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地力差减法的优缺点 优点:不需要进行土壤养分的化验,避免了养分平衡法的缺陷,在理论上养分的投入与利用也较为清楚,人们容易接受。 缺点:空白田的产量不能预先获得,给推广带来困难。由于空白田产量是构成作物产量各种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养分、作物品种、水分管理等)的综合反映,无法找出产量的限制因素对症下药。当土壤肥力愈高,作物吸自土壤的养分越多,作物对土壤的依赖性也愈大,这样一来由公式所得到的肥料施用量就越少,有可能引起地力损耗而不能觉察,所以在使用这个公式时,应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三)田间试验法原理 通过简单的单一对比,或应用较复杂的正交、回归等试验设计,进行多点田间试验,从而选出最优处理,确定肥料施用量。 1、肥料效应函数法 采用单因素、二因素或多因素的多水平回归设计进行布点试验,将不同处理得到的产量进行数理统计,求得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肥料效应方程式。根据其函数关系式,可直观地看出不同元素肥料的不同增产效果,以及各种肥料配合施用的联应效果,确定施肥上限和下限,计算出经济施肥量,作为实际施肥量的依据。多因子、多水平田间试验法Y=a+bx+cx2最高施肥量=-b/2c 肥料效应函数法的优缺点 优点:能客观地反映肥料等因素的单一和综合效果,施肥精确度高,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地区局限性强,不同土壤、气候、耕作、品种等需布置多点不同试验。对于同一地区,当年的试验资料不可能应用,而应用往年的函数关系式,又可能因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变化而影响施肥的准确度,需要积累不同年度的资料,费工费时。这种方法需要进行复杂的数学统计运算,一般群众不易掌握,推广起有一定难度。 2、养分丰缺指标法 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与作物吸收养分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对不同作物通过田间试验,根据在不同土壤养分测定值下所得的产量分类,把土壤的测定值按一定的级差分等(如:极缺、缺、中、丰、极丰),一般为3-5级,制成养分丰缺及应该施肥量对照检索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测得土壤养分值,就可以从对照检索表中,按级确定肥料施用量。 3、氮、磷、钾比例法 原理 通过田间试验,在一定地区的土壤上,取得某一作物不同产量情况下各种养分之间的最好比例,然后通过对一种养分的定量,按各种养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决定其他养分的肥料用量。如以氮定磷、定钾,以磷定氮、以钾定氮等。 氮、磷、钾比例法的优缺点 优点:减少了工作量,比较直观,一看就懂,容易为群众所接受。 缺点: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比例,与应施肥料养分之间的比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土壤中各养分含量不同,土壤对各种养分的供应强度不同,按上述比例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定得准确。 有机肥和无机肥如何换算? 以上配方施肥各法计算出来的肥料施用量,主要是指纯养分。而配方施肥必须以有机肥为基础,得出肥料总用量后,再按一定方法来分配化肥和有机肥料的用量。 主要有同效当量法、产量差减法和养分差减法。 (1)同效当量法 同效当量:由于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当季利用率不同,通过试验先计算出某种有机肥料所含的养分,相当于几个单位的化肥所含的养分的肥效,这个系数,就称为“同效当量”。例如,测定氮的有机无机同效当量在施用等量磷、钾(满足需要,一般可以氮肥用量的一半来确定)的基础上,用等量的有机氮和无机氮两个处理,并以不施氮肥为对照,得出产量后,用下列公式计算同效当量: 计算公式:同效当量=(有机氮处理-无机氮处理)/(化学氮处理-无氮处理) 举例:小麦施有机氮(N)7.5公斤的产量为265公斤,施无机氮(N)的产量为325公斤,不施氮肥处理产量为104公斤,通过计算同效当量为0.63,即1公斤有机氮相当于0.63公斤无机氮。 (2)产量差减法 原理:先通过试验,取得某一种有机肥料单位施用量能增产多少产品,然后从目标产量中减去有机肥能增产部分,减去后的产量,就是应施化肥才能得到的产量。 举例:如有一亩水稻,目标产量为325公斤,计划施用厩肥900公斤,每百公斤厩肥可增产6.93公斤稻谷,则900公斤厩肥可增产稻谷62.37公斤,用化肥的产量为262.63公斤。 (3)养分差减法 在掌握各种有机肥料利用率的情况下,可先计算出有机肥料中的养分含量,同时,计算出当季能利用多少,然后从需肥总量中减去有机肥能利用部分,留下的就是无机肥应施的量。 化肥施用量=(总需肥量-有机肥用量养分含量该有机肥当季利用率)/(化肥养分化肥当季利用率) 目标产量怎样确定? 目标产量就是计划产量,是肥料定量的最原始依据。目标产量并不是按照经验估计,或者把其他地区已达到的绝对高产作为本地区的目标产量,而是由土壤肥力水平来确定。 作物产量对土壤肥力依赖率的试验中,把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X(空白田产量)和施肥可以获得的最高产量Y这两个数据成对地汇总起来,经过统计分析,两者之间,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即Y=X/(a+bX)或Y=a+bX,这就是作物定产的经验公式。 一般推荐把当地这一作物前三年的平均产量,或前三年中产量最高而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正常的那一年的产量,作为土壤肥力指标,然后提高10%,最多不超过15%,拟定为当年的目标产量。 五、主要农作物施肥技术 1、水稻施肥技术 稻育秧为什么要调节育秧床土酸碱度?如何调节? 水稻秧苗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为5.5-6.0,而石灰性土壤,PH值在78以上。这种土壤早春育秧,地温低,秧苗生长不好,易感染霉菌产生青枯病,烂秧严重。如将土壤PH值调到5.5-6.0,则霉菌生长受到抑制,烂秧现象很少。为此,石灰性土壤作为育秧床土,调节酸度非常重要。 水稻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据分析测定,每生产100公斤稻谷需从土壤中吸收氮1.7-2.0公斤,平均1.85公斤;五氧化二磷0.7-1.0公斤,平均0.85公斤;氧化钾1.6-2.6公斤,平均2.1公斤。 栽培地区、品种类型、土壤特性、施肥和产量不同,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有所不同,制订施肥计划时,必须根据当地条件、品种特性考虑。 水稻分蘖期以前,由于苗小同化面积较小,干物质积累不多,因而吸收养分也较少。这时期吸收的氮占一生总吸收量的三分之一;磷占六分之一;钾占五分之一左右。分蘖至抽穗期是养分吸收最多的时期,这时期吸收的养分占一生总吸收量的一半以上。抽穗以后到成熟阶段,吸收的氮占总吸收量的六分之一;磷占三分之一;钾占四分之一。各生育期吸收养分具体数量,同样受品种特性、栽培条件和肥料供应能力影响。施肥时应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去考虑,切不可生搬硬套。水稻本田应该怎样施肥? 水稻在本田生长过程中,有三个需肥的重要时期:返青期、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营养生长期间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44.5%,生殖生长期间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51-56%。 本田施肥应该注重施好基肥、面肥、蘖肥和穗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特别着重追肥,其中以穗肥为重点。水稻本田基肥以绿肥和其它农家肥料为主,并配合施用25-30公斤高浓度复混肥和30公斤碳铵。 碳铵在稻田做基肥时如何施用? 碳铵可以作基肥和追肥,作基肥时应该深施并立即覆土掩盖,以减少由于挥发而造成的损失。碳铵用作稻田基肥,应在耕地时,边撒边耕,耕翻后及时灌水泡田,以提高土壤对铵的吸收率,减少氨气挥发损失。据各地试验,浅施碳铵的利用率只有25-35%,而深施的可达50%左右,与尿素差不多。碳铵深施还有肥效期长,肥效缓慢,稻苗生长平衡等优点。碳铵深施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稻田早期表层供氮不及时,也会影响稻苗生长,所以碳铵施用量较大时,留三分之一作浅施或面施,对水稻生长更为有利。 地力基蘖肥:穗肥 高4.5-5.0:5.5-5.0 中5.5:4.5 低6:4 一般情况下: 基肥:分蘖肥=8:2(地力高、基肥施用量大、基本苗较足的可不施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7:3 水稻如何施用分蘖肥? 早施、重施分蘖肥,是促进早生、早发,争取更多低节位有效分蘖的重要措施之一。分蘖期一般在插秧后710天进行,肥料种类和数量,必须根据土壤、底肥、气候和苗情进行调整。在地薄肥少,苗少苗弱的情况下,要重视分蘖肥,争取亩穗数;在地壮肥多,苗数较多的情况下,可酌情少施分蘖肥,而重施穗肥,争取穗大、粒多、粒重。分蘖肥一般以速效氮肥为主,每亩施用尿素57公斤。施分蘖肥时要抢晴施、浅水施、边施边薅,使土肥相混,提高肥效。水稻如何施用分蘖肥?早施、重施分蘖肥,是促进早生、早发,争取更多低节位有效分蘖的重要措施之一。分蘖期一般在插秧后710天进行,肥料种类和数量,必须根据土壤、底肥、气候和苗情进行调整。在地薄肥少,苗少苗弱的情况下,要重视分蘖肥,争取亩穗数。在地壮肥多,苗数较多的情况下,可酌情少施分蘖肥,而重施穗肥,争取穗大、粒多、粒重。 分蘖肥一般以速效氮肥为主,每亩施用尿素57公斤。施分蘖肥时要抢晴施、浅水施、边施边薅,使土肥相混,提高肥效。 水稻如何施用穗肥? 各地巧施穗肥的经验是做到“三看”: 一看田的肥瘦。土地肥沃、底肥足、蘖肥重的可以不施。 二看稻株长相。早晨叶片不挂露水,中午叶片挺直,叶片淡黄的要施。三看天气。阴雨天多可不施,晴天多的则要施。 穗肥用量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在全生育期氮多磷钾少的地区,可酌量补施磷、钾肥。促花肥在倒四叶期使用,保花肥在倒二叶期使用,籼稻要重施保花肥,粳稻要重施促花肥。 水稻缺锌引起的“僵苗”是什么样?缺锌引起的水稻僵苗,农村群众称为“红苗”、“缩苗”或“坐蔸”,通常在插秧后20天左右发病严重。先为老叶的叶尖干枯,叶片自下而上沿中肋两侧发生黄赤色或赤褐色不规则锈斑,渐而向叶片两端扩大连片。新叶小,出叶慢,叶鞘短,植株矮缩。严重时除新叶外整株枯赤焦干,甚至连叶鞘茎秆上也有锈斑。发根少或不发新根,根系黄白色,当土壤中含有毒物质时,根系也会变黑。 如何防治水稻缺锌引起的僵苗?对有效锌缺乏的土壤可以施锌肥,如插秧前耖田时每亩施用0.51.0公斤硫酸锌;插秧时用0.5公斤硫酸锌加50公斤泥浆水拌匀后沾秧根,均能有效地防治缺锌僵苗症。注意磷肥不要施用过量防止诱发缺锌,在缺磷又缺锌的土壤上,施磷的同时应注意施锌。锌肥有后效,一般一年亩施1公斤锌肥,能维持23年的肥效。 稻麦两熟磷肥应该施在哪一茬? 小麦幼苗生长阶段,气温逐渐降低,土壤通透性好,土壤中的速效磷酸盐容易固定,磷的有效性降低,土壤供磷水平较低。而小麦幼苗吸磷能力弱,根系不够发达,因此为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求,应该在种小麦时,适量施足磷肥。麦收以后翻耕淹水,土壤处于通透性较差的嫌气状态,使原来旱地土壤中难溶性磷部分转变为有效态磷,加上上茬麦残留的磷,均能供水稻吸收。另外随着气温升高,根系吸收能力增强,对磷的利用能力也有所提高,所以稻麦两熟田,把磷肥主要施在麦田里比较经济合理。 2、小麦施肥 小麦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小麦的需肥量 我省小麦一般在10月中下旬播种,生育期较长,从播种到成熟一般需要210230天。小麦是一种需肥较多的作物。据分析,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每生产50公斤小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1.5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0.50.75公斤,氧化钾1.52公斤,氮、磷、钾的比例约为3:1:3。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量,随着品种特性、栽培技术、土壤、气候等而有所变化。产量要求越高,吸收养分的总量也随之增多。 小麦的需肥规律 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数量和比例是不同的。小麦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在出苗到拔节(北方经越冬期和返青期)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40%左右;二是在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3040%左右,在开花以后仍有少量吸收。小麦对磷、钾的吸收,在分蘖期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30%左右,拔节以后吸收率急剧增长。磷的吸收以孕穗到成熟期吸收最多,约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钾的吸收以拔节到孕穗、开花期为最多,占总吸收量的60%左右,到开花时对钾的吸收已达最大量。因此,在小麦苗期,应有适量的氮素营养和一定的磷、钾肥,促使幼苗早分蘖、早发根,培育壮苗。拔节到开花是小麦一生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需要较多的氮、钾营养,以巩固分蘖成穗,促进壮秆、增粒。抽穗、扬花以后应保持足够的氮、磷营养,以防脱肥早衰,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和运输,促进麦粒灌浆饱满,增加粒重。 小麦如何施用底肥? 施足小麦底肥是提高麦田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底肥能保证小麦苗期生长对养分的需要,促进早生快发,使麦苗在冬前长出足够的健壮分蘖和强大的根系,并为春后生长打下基础。底肥对小麦中期稳长、成穗和防止后期早衰也有良好作用。底肥的数量,应根据产量要求,肥料种类、性质、土壤和气候条件而定。底肥应占施肥总量的6070%为宜。底肥应以有机肥料为主,适量配合施用氮、磷、钾等化学肥料。一般亩施农家肥10001500公斤,尿素10公斤或碳铵25公斤,高浓度复混肥25-30公斤。 小麦如何施用种肥? 小麦播种时用适量速效氮、磷肥做种肥,能促进小麦生根发苗,提高分蘖,增加产量,对晚茬麦和底肥不足的麦田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各地试验证明,施用硫铵拌种的可增产10%左右。氮肥作种肥一般每亩用5公斤硫铵或2.5公斤尿素,碳铵易挥发造成种子灼伤不能作种肥。磷肥作种肥,可预先将过磷酸钙与腐熟的农家肥粉碎过筛后,制成颗粒肥与小麦种子混播;也可将过磷酸钙撒在土表后,浅耙与土混匀再行播种。过磷酸钙的用量一般每亩7.510公斤。对土壤肥沃或底肥充足的麦田,种肥可以不施。 麦田施用碳铵作底肥好,还是追肥好? 碳铵是我国特有的小氮肥品种,占全国氮肥产量的一半以上。碳铵由于性质不稳定,容易挥发损失,追施后如不及时灌水容易使氮素损失,因此各地推广将碳铵作底肥深施。如果碳铵全部作底施,从施肥到小麦拔节、孕穗,至少要经历45个月,虽然冬春温度低加上深施,损失较少,但碳铵的肥效很难维持到小麦生育后期。因此一次底施往往满足不了小麦各生育期的需要。 据试验,每亩用碳铵40公斤,全部作底肥的亩产442.8公斤,而用15公斤作底肥,冬前追10公斤,拔节时再追15公斤,亩产489.2公斤。底肥和分期追肥并用的每亩多增产46.4公斤。 小麦返青期如何看苗追肥? 追肥要看苗追施,对于冬前每亩总茎数达100万以上的旺苗,由于分蘖太多,叶色深绿,叶片肥大,返青肥应以磷、钾为主,不要再追氮肥。亩施过磷酸钙15公斤,草木灰50100公斤或钾肥10公斤左右,对壮秆防倒伏有好处。对于冬前每亩总茎数已达70100万的壮苗,应以巩固冬前分蘖为主,适当控制春季分蘖,以减少无效分蘖。追肥可在2月底至3月底,每亩施碳铵7.510公斤。保水保肥力强的稻茬麦,可适当早施;保水保肥力差的砂壤土或砂姜黑土,可适当晚施。麦田有点片弱苗时,可酌情施“偏心”肥。对于冬前分蘖不足的弱苗,应重施返青肥,每亩可施碳铵1520公斤,施用方法最好开沟深施,施后覆土。对于缺磷的麦田,可亩施1015公斤过磷酸钙。磷肥因不易移动不能撒施地表,必须开沟施在根系附近。一般作基肥施用。 小麦怎样巧施拔节、孕穗肥? 小麦从拔节到抽穗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吸收量大,需肥分多,满足这一时期的养分供应,对夺取小麦高产非常重要。拔节、孕穗肥应该看苗巧施。对小麦生长不良、苗弱偏小的群体,应早施拔节肥,提高分蘖成穗率,力争穗多、穗大。追肥量可占总施肥量1015%,每亩可用尿素34公斤沟施或穴施。对于生长健壮的麦苗,由于群体适宜,穗数一般有保证,主要应攻大穗,拔节期应适当控制肥水,防止倒伏,待叶色自然褪淡,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迅速伸长时,再水、肥并进,以保花增粒。对于群体大,叶面积过大,叶色浓绿,叶宽大下垂的旺苗,有倒伏危险,主要应控制肥水,深中耕伤根,抑制后生分蘖,如有条件可以喷施矮壮素,矮化植株,壮秆防倒。到剑叶露尖时,如叶色褪淡,再补施孕穗肥。弱筋小麦穗肥应控制氮肥使用。 3、玉米施肥 玉米的需肥量有多大? 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吸肥力强,需要养分多。每生产100公斤玉米籽粒,需要吸收N24公斤,p2o50.71.5公斤,k2o1.54公斤。玉米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品种特性、土壤条件、产量水平以及栽培方式不同,在确定具体施肥量时,要综合分析考虑。 玉米的需肥规律是什么? 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吸收数量和比例变化很大。玉米苗期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的数量少、速度慢。拔节、孕穗到抽穗开发期,是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的阶段,生长速度快,吸收养分的数量也多,是吸肥的关键时期。开花授粉以后,吸收数量虽多,但吸收速度逐渐减慢。春玉米和夏玉米吸肥情况不同,春玉米苗期吸氮占总吸收量的2.1%,中期(拔节至抽穗开发)占51.2%,后期占46.7%。而夏玉米苗期吸氮占9.7%,中期占78.4%,后期占11.9%。 玉米如何施用基肥? 玉米基肥应以有机肥料为主,基肥用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6070%左右。基肥充足时可以撒施后耕翻入土,如肥料不足,可全部沟施或穴施。集中施肥有利于作物吸收,减少流失,肥料利用率高。磷、钾肥作基肥效果较好,过磷酸钙作基肥,每亩用量1525公斤,宜与有机肥料混合或堆腐后施用。施用硫酸钾作基肥,每亩用量7.510公斤,可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由于夏播作物抢时间早播种是增产的关键,所以夏玉米往往来不及施基肥。一般在前茬作物(如小麦)播种时多施基肥,用其后效供给夏玉米所需的养分。在不影响早播前提下,以腐熟、优质的农家肥,用沟施、穴施的办法给夏玉米施基肥,对增产有利。 玉米如何施用种肥? 玉米施用种肥,增产效果明显,一般可增产10%左右。在土地瘠薄、底肥不足或未施底肥的情况下,种肥的增产效果更大。种肥以速效氮素化肥为主,酌情配合适量的磷、钾化肥。腐熟的优质农家肥也可以作种肥,在夏播玉米来不及施基肥情况下,它可以补充和代替部分基肥。氮肥作种肥用硫酸铵、硝酸铵较好,每亩2.55公斤硫酸铵或1.53公斤硝酸铵即可,如配合过磷酸钙则氮、磷配合比例为2:1或1:1为好。混合好的肥料施在种子的侧下方,距种子45厘米的地方,穴施或条施均可。应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以防烧苗。 玉米如何追施苗肥与拔节肥? 苗肥应早施、轻施和偏施,以氮素化肥为主。在基肥中未搭配速效肥料或未施种肥的田块,早施、轻施可弥补速效养分不足,有促根壮苗的作用。拔节肥应稳施,以有机肥为主,并适量掺和少量速效氮、磷肥。对基肥不足,苗势较弱的玉米,应增加化肥用量,一般每亩可追施1015公斤碳铵或35公斤尿素。拔节肥通常在玉米拔节前后,约出79片叶时开穴追施,地肥苗壮的应适当迟追、少追,地瘦苗弱的应早施重施。 怎样给玉米追施穗肥与粒肥? 穗肥一般在抽雄前1015天,玉米出现大喇叭口时施用。对基肥不足,苗势差的田块,穗肥应提早施用。穗肥用量应根据苗情、地力和拔节肥施用情况而定,一般每亩空施碳铵1520公斤,或者尿素58公斤。粒肥一般在果穗吐丝时施用为好,这样能使肥效在灌浆乳熟期发挥作用。粒肥用量不宜过多,每亩穴施碳铵35公斤即可,也可用12%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作叶面喷施,每亩喷液量50公斤左右。 4、棉花施肥 棉花需肥量是多少? 棉花是生育期长,需肥较多的作物。据分析测定,亩产100公斤皮棉需吸收氮12公斤,五氧化二磷4公斤,氧化钾12公斤,氮、磷、钾比例约为1:0.3:1。吸肥量约为禾谷类作物的56倍,油料作物的23倍。 棉花的需肥规律是什么? 以棉花一生吸肥总量作为100%,各生育期吸肥百分率分别为:苗期吸氮占5%,磷占3%,钾占2%;现蕾到始花期吸收氮占11%,磷占7%,钾占9%;始花到盛花期吸收氮占56%,磷占24%,钾占36%;盛花到吐絮期吸收氮占23%,磷占52%,钾占42%;吐絮到拔节吸收氮占5%,磷占14%,钾占11%;由此看出,棉花在花铃期吸收氮、磷、钾总量的80%,吸收氮的高峰期在花期,吸收磷、钾的高峰期在铃期。 棉花如何施用底肥? 棉花生育期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重叠时间长,地力消耗大,需要养分多,因此棉花底肥要施足。在中等肥力水平的土壤上,底肥亩施堆、厩肥1500公斤,原粪1000公斤,尿素3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油饼1015公斤。棉花为深根作物,底肥要深施,最好翻入土中20厘米左右,使肥料分布在根群附近,肥料分解后,及时被棉根吸收。如肥料用量少或用优质肥料时,可集中条施或穴施。速效磷肥作底肥应和有机肥料混合后深施,以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提高磷肥利用率。 棉花如何施用种肥? 在肥源不足或底肥用量较少时,施用种肥对棉花苗期生长有重要意义。种肥一般常用氮肥和磷肥,由于棉苗对高浓度化肥较敏感,所以用量不宜过大,氮肥每亩用硫酸铵1.5-2.5公斤,磷肥每亩用过磷酸钙3-4公斤,如两者混合作种肥,应适当减少施用量。为了减少化肥对种子发芽的影响,要与少量腐熟的有机肥混合施用,或将肥料施在种子的一侧,切忌与种子混合施用。 棉花苗期怎样施肥? 棉花出苗后1020天,出现第12片真叶时期,是棉花营养的临界期。这时及早施用苗肥,对实现壮苗及早发效果显著。棉花苗期追肥应掌握“早施、轻施、偏施”的原则。 早施是因为前期温度低,棉苗吸肥力弱,早施苗肥能促使棉苗健壮生长,这次施肥不能拖到现蕾以后再施。轻施是苗肥用量宜少,使棉苗壮而不衰,旺而不猛。一般亩施清粪水1500公斤,如尿素1.5-2.5公斤,穴施。地膜覆盖的棉田底肥足,不施苗肥。偏施是对部分弱苗和补栽的棉苗施用提弱苗、赶壮苗肥12次,促进全田棉苗又齐又壮。 棉花花蕾期怎样施肥? 棉花蕾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度增加。这时既要根多布广,茎叶生长健壮,果枝多,果节多;又要蕾多、蕾大,脱落少,开花早,既不徒长,又不瘦弱。为达此目的,施肥上必须稳施蕾肥,主要是控制氮肥的施用,若氮肥多了,易徒长,花蕾脱落率高,影响产量。因此,对棉苗长势旺,土壤肥力高,底肥足和已施苗肥的棉田,以及地膜覆盖的棉田,都不宜施蕾肥。对土瘦、苗弱、底肥不足、苗肥少的棉田,以及前作小麦等耗肥多的棉田,可在现苗前酌情施用蕾肥。在盛蕾末期,要重施有机肥,每亩施用厩肥1500公斤左右,饼肥2530公斤,做到蕾肥花用。前期未施磷、钾肥的棉田,这时应补施磷肥和草木灰或化学钾肥,对增蕾保铃作用大。 棉花花铃期应该怎样施肥? 棉花花铃期是吸肥的高峰期,一般花铃肥占总施肥量的60%左右,根据棉花的长势和土壤情况,有三种追肥方法: 一是稳施初花肥。初花肥的施用量通常每亩用人畜粪水5001250公斤,磷肥10公斤,如能增施油饼1015公斤,效果更好。应少用速效肥,以免肥效发挥过快,造成棉花徒长。二是重施盛花肥。肥沃棉田和有徒长势的棉田,可适当推迟施肥,或少施甚至不施。此次追肥的施用量,一般亩施尿素5公斤,磷肥7.5公斤,或再增加油饼7.5公斤,混合后开沟施用。三是补施秋桃肥。及时补施秋桃肥,可以防止早衰,争取多结秋桃。施用秋桃肥要看棉花长势,灵活掌握用量和时间。如土壤缺肥,棉株有早衰现象,伏前桃和伏桃多,要重施和早施,一般亩用尿素2.53.5公斤兑水或掺和清粪水穴施,然后盖土。 棉花缺硼有什么症状? 怎样施用硼肥?由于土壤缺乏有效硼,棉花在蕾期会出现缺硼症状。典型症状是:下部叶片深绿,增厚变脆;上部叶片变小,卷缩,边缘边绿;叶柄有浸润状暗绿色环带状突起,似节节状。缺硼严重时,叶片萎缩,蕾而不花。有的棉田虽然没有出现蕾而不花现象,但施用硼肥仍有显著增产效果,说明这种土壤潜在性缺硼。 硼肥施用方法:基施。一般每亩施用硼酸200克左右。为了施用均匀,可用磷肥或农家肥混施。拌种。用浓度为0.1%的硼酸溶液拌种。浸种。用浓度为0.02%的硼酸溶液,浸种45小时。根外喷施。用浓度为0.1%的硼酸溶液,棉苗小时,每亩1525公斤硼酸溶液,随着棉苗长大,逐渐增加到50公斤左右。 5、油菜施肥 油菜的需肥量有多大? 油菜每生产100公斤菜籽需要吸收氮8.811.3公斤,五氧化二磷3.03.9公斤,氧化钾8.510.1公斤。品种不同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也不相同,甘蓝型油菜比白菜型油菜需肥量多,丰产性能好,增产潜力大。 油菜需肥规律是什么? 油菜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吸收养分的比例,均有一致的趋势,即氮多于钾,钾多于磷。油菜苗期对氮、磷非常敏感,氮、磷有利于基部叶片和根系的生长。中期以氮、磷、钾并重,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后期磷肥有利于籽粒充实和油分积累,钾能提高油菜抗逆能力,对提高成熟具有明显作用。“双低”油菜生产施肥的原则,必须根据品质要求,兼顾高产和高含油率来优化施肥技术。第一要适施氮肥。据江苏省农科院研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籽中蛋白质含量增加,而含油率明显下降,且油菜氮素利用率下降,增产效率显著降低,因此亩产150-200公斤“双低”油菜总施氮量掌握在18-20公斤为宜;第二要增磷、补钾、添硼。优质油菜对磷、钾、硼都较敏感,必须合理配比氮、磷、钾三要素,亩产150-200公斤的油菜在有机肥作基肥的基础上,氮、磷、钾配比以1:0.58:0.8为宜,“双低”油菜对硼肥特别敏感,缺硼,开花授粉受阻,引起“花而不实”和芥酸含量上升,“双低”油菜在硼肥基施每亩0.5-1.0公斤的基础上,开花期要结合防治病害,进行药、硼混喷;第三要合理肥料运筹。不同的肥料运筹方式对“双低”油菜的品质和产量亦有影响,要坚持“施足基苗肥、增施有机肥、控制腊肥、重施苔肥”的原则,基苗肥、腊肥、苔肥的比例以5:2:3为宜。 油菜缺磷有什么症状? 油菜对磷的需要虽不及氮、钾多,但对磷的反应很敏感。 轻度缺磷的油菜,生长发育缓慢,虽然能够抽苔开花,但分枝少,角果少,籽粒不饱满,秕粒多。 严重缺磷时,根系生长不育,叶变小,叶肉变厚,中、下部叶无光泽,叶片暗紫色,叶脉紫色,上部叶片颜色深绿而灰暗,叶片皱缩竖立,不能平展,部分植株会逐渐枯萎死亡。 油菜施用磷肥为什么能显著增产?油菜对磷的吸收量以苔花期最多,但对磷的利用和增产效果,却以幼苗期施磷最好。由于磷能在油菜体内反复利用,因此吸收期愈早,效率愈大。增施磷肥可促进生育期提早,一般苗期可提早24天,苔花期26天,成熟期12天。油菜施磷还可以提高含油量0.52.4%。因此,有“无磷不种油”的俗称。磷肥用量一般每亩2025公斤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严重缺磷的土壤或氮肥用量较多的土壤,应适当多施。油菜根系具有特殊的吸磷能力,一般作物较难利用的磷肥,对油菜都有良好的肥效效果,因此在酸性土壤上种油菜,可以施用磷矿粉一类迟效性磷肥。 油菜缺硼有什么症状? 硼是油菜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油菜需硼较多,反应也比较敏感。苗期缺硼,根系发育不良,细根、枝根、根毛很少,根颈肿大,幼叶缺乏叶绿素,变成褐色,甚至焦枯脱落。蕾苔期缺硼,叶色暗绿,皱缩,叶脉及其附近组织变黄,出现紫色斑块,提早脱落。开花期,花序顶端花蕾褪绿变黄,萎缩直至干枯、脱落、花瓣皱缩,果夹不膨大或成畸形,胚珠萎缩,不能发育成正常籽粒,腋芽萌发,不断翻花。油菜缺硼的最终结果是“萎缩不实”或“花而不实”。 硼肥施用技术如何? 油菜施用硼肥的方法:每亩用0.5-1公斤硼砂作基肥与有机肥混匀后施用。移栽时用0.2%硼砂溶液沾根,也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比较方便的施硼方法是叶面喷施。苗床喷硼,在移栽前2天,每亩苗床用0.1-0.2%硼砂水溶液50公斤喷施。本田喷硼,在苗期、苔期、初花期各喷一次,每次每亩用硼砂50克兑水50公斤喷施叶面。由于油菜对硼的正常需求与中毒量之间的界限很小,施硼一定不能过量,否则易产生毒害。 六、目前农业生产中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机肥使用严重不足 目前全省年施用各种农家肥数量约5700万吨,亩平仅0.78吨,不足1吨。全省每年年产农作物秸杆5000多万吨,直接还田的数量约950万吨,还田面积5200万亩,亩还草量180公斤。被农民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的近三分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全省每年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约500万吨(鲜重)以上,经生物发酵、无害化处理的不足20%; 绿肥种植面积仅240万亩,濒临绝迹。 (二)重氮轻磷缺钾仍很突出 2003年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常规施肥与产量状况 作物亩产(kg)亩施化肥(kg)三要素比例 NP2O5K2ON:P2O5:K2O 水稻51317.63.382.961:0.44:0.39 小麦257.714.64.053.531:0.28:0.24 油菜138.312.54.033.871:0.32:0.31 棉花56.3619.44.833.631:0.25:0.24 玉米356.816.43.603.851:0.22:0.23 蔬菜146016.86.256.961:0.37:0.41 (四)大棚肥料施用量过大 全省设施栽培因过量施肥造成次生盐渍化的面积达到440万亩。 (五)片面认为施用了复混肥就是配方施肥 有些人认为施用了复合(混)肥就等于配方施肥了。问题是配方不合理,没有针对性。必须通过测土或田间试验确定合理的配方。有些人片面认为复合(混)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浓度越高,施用量越大,增产效果就越显著。如在水稻上推广应用配方为15-15-15、16-16-16的高浓度复合(混)肥,磷肥用量明显偏高,浪费严重,造成土壤磷素富集,水体富营养化。磷肥应重点安排在旱作小麦或油菜茬口上。 (六)有机无机复混肥 充当商品有机肥或使用方法不当部分企业在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无机无机复混肥充当商品有机肥,混淆视听。部分肥料生产企业利用有机废弃物进行商品有机肥生产时未进行发酵和无害化处理,有害微生物含量超标,或肥料未完全腐熟,使用后造成危害。部分生产和经营企业片面宣传无机无机复混肥料或商品有机肥用量越多越好,结果在西瓜或其它经济作物苗床上发生肥害,干旱气候下尤其可能导致肥害。 (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肥料施用的误区 不能施用化肥; 施用有机肥多多益善; 只要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就能生产出无公害农产品。 误区一:不能施用化肥 无公害农产品(食品)产品安全标准要求的无公害农产品(食品)粮食安全指标中,与施肥有关的指标仅仅是要控制亚硝酸盐和铜的含量。同样,蔬菜、水果安全指标要求控制的与施用化肥有关的是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铜的含量,茶叶要控制铜的含量,淡水鱼、鲜蛋、肉类要控制亚硝酸盐的含量。当前常规施用的化肥有:氮肥、磷肥、钾肥、复合(混)肥、中量元素(包括硅、硫、钙)肥料及微量元素(锌、硼、钼、锰、铜、铁)等只要达到国标或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质量指标,合理施用均不会影响农产品质量。 误区一:不能施用化肥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关键是控制氮肥和铜肥的用量。化肥不仅是可以施用的,而且是必须施用的。因为大多数营养元素的缺乏会使农产品品质下降,而每一种营养元素的缺乏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作物的产量。 镉、铬、铅等有害元素的安全指标基本上与施用化肥无关。 植物油、鲜奶、蜂蜜、食用菌安全指标涉及的内容也基本与施用化肥无关。 误区二:施用有机肥多多益善 关键是有机肥的有害无素和卫生学指标是否达到控制质量要求。以生活垃圾、污泥、畜禽粪便等为原料开发生产商品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的因其来源复杂,其重金属含量有可能超标。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中要求这一类商品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每年每亩施用量不得超过200公斤,而且其中主要重金属(砷、镉、铅)含量要控制在一定的指标。没受污染的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等可以放心地大量施用。 误区三:只要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 就能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是无 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要的环节,但不是唯一环节。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是农产品能否达到无公害标准的基础。如果农田灌溉水的质量达不到要求,土壤中重金属或残留农药超标,大气环境质量恶劣,农产品的质量就绝不能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只有切断污染源,净化空气和水,改良土壤环境、才能生产出达标的无公害农产品。加工、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农产品质量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行到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才能真正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途径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途径开展耕地土壤肥力调查,收集土壤养分数据;将调查数据分级分限,进行分区划片;参考肥效试验结果,筛选施肥配方;制定施肥方案,确定施肥用量; 开展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基地;定点生产肥料,实行定向供应;建立完善农化服务机制,推广施用配方专用肥料。 开展耕地土壤肥力调查,收集土壤养分数据. 已完成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的县(区、市)要进一步系统汇总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pH及中、微量元素含量等土壤理化性状数据,确定土壤供肥能力基础参数。未完成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的县(市、区)要收集土壤养分调查、肥力监测以及不同作物、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的肥料田间试验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拾遗补缺,开展土壤采样和养分测试、土宜性评价,补充相关数据。未开展耕地地力调查的县(市)也在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快捷、简便的手段,开展土壤养分测试。 如何采集土壤样本? 土壤样本或叫土壤样品的采集,是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土壤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