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勘察设计.doc_第1页
工程勘察设计.doc_第2页
工程勘察设计.doc_第3页
工程勘察设计.doc_第4页
工程勘察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勘察设计设计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最关键环节之一。对质量影响:根据国外一项统计,在民用建筑中由于设计原因发生的质量事故,所占比例高达40%,居各种原因之首。我国曾对建筑业工程事故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设计原因造成的工程事故在33-40%。更为重要的是,设计阶段失误所造成的质量问题,常常是施工阶段难以弥补的,甚至有可能会带来全局性或整体性的影响。例如:我国黄河上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由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的,尽管该工程大坝的施工极佳,但由于设计中对泥沙问题认识与考虑错误,使得工程竣工蓄水后,水库迅速淤满,虽然此后不得已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但已无法实现开发该工程项目原订的目标。1954年,苏联对华156项重点援建项目出台,黄河流域规划赫然列在其中。苏联专家组组长科洛略夫力荐三门峡方案。规划报告中:三门峡水库将蓄水至350米高程,总库容360亿立方米,设计允许泄量8000立方米每秒,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将全部解除;由于巨大库容可以大量拦蓄上游来沙,从此经水坝泄出的黄河水将是清水,清水冲刷下游河床,最终将黄河这条“地上河”变成“地下河”。规划报告中也明言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是60万的移民怎么解决?二是虽然规划中预留147亿立方米的库容来对付上游泥沙,但若无其他减沙措施,水库在25到30年后将被淤平。中方专家提出:上游水土保持的迅速生效,来减少来沙,延长水库使用年限。当时苏联专家要数据,中方提供了数据:通过水土保持,兼上游支流再建拦沙大坝,到1967年来沙可以减少50,而三门峡的寿命则可维持5070年;而到三门峡水利枢纽运用了50年之后的末期,来沙可减少100。50与100的数据当时并没有任何的模型和统计,近乎平空一数字。因此,连苏联人都不大敢接受这些数据,建议“水土保持的措施估计得低些,是比较审慎的”。数据因此被拦腰砍一半,修改为25与50。 1957年4月这项工程正式开工,到1960年底基本建成,总投资9.42亿元人民币,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1960年工程蓄水运行后,泥沙淤积的问题开始显现。到1964年,三门峡库区的泥沙淤积严重影响了渭河两岸,甚至威胁到西安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1964年三门峡进行了第一次改建,增加了“两洞四管”用于泄流排沙;在黄河两岸凿挖两条隧洞,铺设四条管道,泄水排沙,1969年,三门峡又进行了第二次改建,在坝底打开了八个孔洞,进一步增大了泄流排沙的能力,花了万元。采用“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非汛期下泄清水,黄河下游由淤变冲;汛期集中排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黄河下游对泥沙“多来多排”的特性,使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量有所减少。因为它先天的缺陷。靠后天我们的努力已经无法解决了。此外美国圣劳斯大坝由于设计中对地质情况估计错误,便大坝建成后难以蓄水使用,也是举世闻名的一个实例。市区某别墅设计: 对投资影响:国外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在设计阶段节约投资的可能性约为88%,而施工中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公为12%,俗话说,设计一条线,投资千百万。经验表明,一项合理的设计有可能降低造价5%-10%,甚至更高。例如,某开发区一工程,业主方审查设计时,发觉工程基础部分费用占比例过高,通过详细审核设计及咨询后,发现设计者的基础方案考虑欠妥,计算有误,经重新设计后,基础造价从原来的440万元,降至160万元。对进度影响:我国某大型火电厂工程建设,规划容量240万KW,一期工程为二台35万KW燃煤机组,总设计由意大利某公司负责,引进设备由美、加、意三国的公司供货。设计者在设计中,采用了自美国引进的专利N-90网络自动控制系统,他们对此既无经验,又未很好地消化吸收,以致设计完成时间大大迟于合同规定时间,加之调试阶段问题层出不穷,工期一再拖延,使投产发电实际推迟近20个月,少发电间接影响总产值近百亿元。设计阶段:积极推行设计招投标、设计方案比选、限额设计;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编制。设计与勘察是密不可分的,设计工作必须在进行工程勘察,取得足够的地质,水文等基础资料后才能进行。勘察工程地质水文条件,确定拟建工程承载力,确定基础形式。例8#教学楼深层搅拌桩。由单独勘察单位或勘察设计单位完成。勘察工作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可行性研究、工程选址、工程施工等各阶段,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勘察。例:勘察失真案例: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以上。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100kN。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1.4m2m左右。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例2:某市一商品房开发商拟建10栋商品房,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要求,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桩尖深入沙夹卵石层500以上,按地勘报告桩长应在910米以上。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完后,由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采用低应变检测方式对该批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并出具了相应的检测报告。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主体施工,个别栋号在施工进行到3层左右时,由于当地质量监督人员对检测报告有争议,故经研究决定又从外地请了两家检测机构对部分桩进行了抽检。这两家检测机构由于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未及时发现问题。后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其检测报告进行了审核,在现场对部分桩进行了高、低应变检测,发现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存在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有的桩身未能进入持力层,有的桩身严重缩颈,有的桩甚至是断桩。后经查证该工程地质报告显示,在自然地坪以下46m深处,有淤泥层,在此施工振动沉管灌注桩由于工艺方面的问题,容易发生缩颈和断桩。该市检测机构个别检测人员思想素质差,一味地迎合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桩长(施工单位由于单方造价报的低,经常利用多报桩长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