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北白云山马头岗.doc_第1页
广州城北白云山马头岗.doc_第2页
广州城北白云山马头岗.doc_第3页
广州城北白云山马头岗.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城北白云山马头岗之阳,曾经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公墓新一军公墓。如今,公墓虽被分割蚕食、几近湮灭,但残存的纪念塔,却依然挺立在广园东路旁。那4支擎天巨柱,仿佛在昭告人们:这里埋藏着两万多远征印缅的抗日阵亡将士忠魂! 孙立人三临高空亲选墓地 在孙立人的带领下,新一军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仗打到哪儿,公墓就修建到哪儿。1945年9月16日上午11点,广州受降典礼甫一结束,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与新38师李鸿师长等并肩走出会场,沿着广州中山纪念堂前临时铺设的草榻地毯边走边交谈。孙军长指示李鸿等,立即着手筹备建筑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以招忠魂,以供安息。 孙立人坐言起行,郑重其事地沿用印缅战场上高空侦察的方法,三次乘坐军用飞机,盘旋于广州上空,亲自为公墓选址。孙立人是这样解释自己的选址理由和经过的:“广州为革命策源地,国民革命之先烈墓园多在于是,爰议卜选佳城,以为异域成仁诸烈士归骨之所,其已安葬于缅北密支那、八莫、南坎等地中国公墓者,亦各遵其遗嘱,捡其骨灰,移葬于此,初以择地不易,立人三作空中勘察”。公墓地址“前带沙河,后依云山,东北为第一师阵亡将士墓园,十九路军沪战殉国官兵公墓在其南,其西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及朱执信廖仲恺诸先生之兆在焉。诸烈士得以与革命先烈比冢长眠,忠骨名由,而垂不朽矣。” 从孙立人所言可知,将军对公墓墓址的选择是很讲究的。首先从所在城市的历史意义上看-“广州为革命策源地,国民革命之先烈墓园多在于是(这里)。”其次从地理位置来看公墓地址“前带沙河,后依云山,东北为第一师阵亡将士墓园,十九路军沪战殉国官兵公墓在其南,其西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及朱执信廖仲恺诸先生之兆在焉。”再次是从归葬此地的意义上看-阵亡将士“得以与革命先烈比冢长眠,忠骨名由,而垂不朽矣。” 墓址选定之后,孙立人亲自为新一军公墓题写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碑碑记。笔者从如山的故纸堆里,找到了这份从未发表过的珍贵的碑记手迹。碑记语势磅礴,如长河瀑布一气呵成;谴词造句,工整流畅生动,全面而扼要地记载了新一军远征印缅抗日杀倭的战斗历程和辉煌战果,以及公墓建造的简单经过。通篇洋溢着战斗激情和对阵亡将士深切怀念之意,是浓缩了的新一军远征抗战史,是罕见的悼词佳作,读之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比如,文内形容新一军入缅作战的气势是“旌 旗所指,剑气浮空”;概括驻扎印度训练的情形为:“练师旅,整车骑,习湖沼戎机,教森林战术,扬我国威,严我军律,使异邦之民,鼓舞腾欢。”形容反攻北缅时部队的勇猛和战争的激烈、残酷则有“诸将士茹苦含辛,抵锐攻坚”,“势如雷电,山岳崩颓,血染荒郊,江河变色”等句。讲到建造公墓事,则满怀深情地写道:“余忝军长,于奏凯归来,招魂追旆 ,同返中原,永享春秋长安窀穸 。”身为一军之长,孙立人真的做到“一个都不落”-生的死的全军带回“同返中原”!其情之切,其意之诚,能不感天地,泣鬼神? 过元熙负责公墓的总体设计 新一军公墓的设计意念出自孙立人。毕业于美国普度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孙立人,曾经亲自为部队设计过营房、营区和军官住宅,自己亲手设计新一军公墓当是没有问题。只是当时正在接收广州,军务繁忙,日理万机,实在是分身无术。于是,便委托清华校友过元熙建筑师,负责公墓的总体设计。 过元熙,1930年清华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娶一美国女子为妻。回广州开设建筑师事务所。建造公墓的技术工作,是由过元熙建筑师推荐的一家广东的工程公司承担的。关于公墓设计师的名字和情况,在所有正式出版的书刊和文献中,都没有记载,是参加公墓建设的王伯惠先生告诉笔者的。笔者无法查到过元熙建筑师1949年10月以后的下落,新一军公墓的设计图纸,也无存档。若过元熙建筑师的后人或知情者能见到此文,请不怜赐教。 600日俘以汗赎血 新一军公墓于1945年11月5日奠基并动工兴建。孙立人命令600战俘“以流汗报流血”,“以慰先烈于九泉”。王伯惠先生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况-土方工程是由600个日本战俘负责完成的。当时,王伯惠和清华同学张世武(王字旁+武)两人,被新一军军务处派遣去监督公墓的工程。每天,王伯惠与张世武一起,从沙面新一军军部开吉普车,到沙河镇工地。中午,就吃沙河粉当饭。下午5点下班,返回沙面。当时,新一军军部驻扎在整个沙面(原日本南支派遣军的司令部驻扎于此),共有6个处:军械、军需、副官、参谋等处,及其附属单位。接收广州时,新一军是这样分工的:新38师驻扎在广州市区;30师驻扎在九龙、东莞;50师驻扎外围。 据王伯惠等老战士回忆,修建公墓的日本战俘很老实,工作很认真。新一军用一个工兵连,每天从河南的战俘营,押解600战俘到沙河工地。工兵连的战士站在工地四面负责警戒。战俘中午自己做饭。工兵连是1946年3月中旬才离开工地去东北的。那时,公墓的土方工程,已基本完竣。 全军官兵节衣食省血汗捐建公墓 孙立人治军,一向经济公开。接收广州的日人军产、财产,全部造册列表登记上缴国库。以致建造新一军公墓的全部费用,均由全军将士集资捐输。在1947年9月6日,新一军公墓落成时的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墓记中,孙立人是这样记述的:新一军公墓“计全部工程,费时一年又半,建筑费用则悉由本军全体官兵节衣食省血汗以捐献者。” 塔基立面的黑色大理石及墓志铭被彻底铲除。纪念塔中部那只用炮弹壳熔铸的重逾千斤的展翅铜鹰,则不知所终。新一军自比雄鹰,这只铜鹰可是新一军的军徽啊! 纪念塔东、西、北三面刻有27000余名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名字的大型碑刻,被全数砸烂。由四根方形擎天巨柱所构成的纪念塔,由于坚固无比而无法撼动,最后被“充分利用”改造为5层厕所。刻有孙立人手书“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塔”16个大字的辽宁青石塔碑,砸不烂,被丢弃在公墓以外约300米处。碑记则不知抛于何方?纪念碑上孙立人所题写的挽联,更无处可觅。 纪功亭被一个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肉菜市场所包围,亭内堆满了垃圾。纪功亭上蒋介石所题写的“勋留炎徼”匾额,和孙立人所撰写的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墓记早已荡然无存。 弧形的金水桥,早被砸毁。那两方碧波荡漾的池塘,早就被填平了。残存的战史室,则被挤压在了肉菜市场的一角。公墓大门牌坊,只剩下东边的半根残柱;牌坊立柱上的两座头戴钢盔、手持冲锋枪的新一军士兵浮雕,被砸个粉碎。两座分别长、宽约8米,高约12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门楼,则正在被使用-东门楼用作某部队的传达室;西门楼则被一个杂乱无章的服装市场所紧紧包裹着,并被用作市场管理办公室。 所幸的是,经多方呼吁,前不久,纪念塔里的厕所已被拆除,那块断成两截的青石塔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