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XX县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生态示范项目建议书_第1页
贵州省XX县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生态示范项目建议书_第2页
贵州省XX县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生态示范项目建议书_第3页
贵州省XX县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生态示范项目建议书_第4页
贵州省XX县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生态示范项目建议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贵州省 XX 县 2011 年农业综合开发 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生态示范项目建议书 XX 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 编制 2011 年 4 月 2 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生态示范项目 建议书 1、总论 1.1 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XX 县 2011 年农业综合开发 长江流域 防护林工程建设 生态 示范项目 1.1.2项目实施单位 贵州省 XX县林业局 1.1.3项目法人代表 袁朝 1.1.4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布局在 XX县境内生态环境特别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长江上 游乌江水系六冲河支流 主道河流区域, 重点安排在 2010 年 5月 5 日 发生特大洪 涝 灾 害致多人伤亡 的 妈姑 镇境内实施。 1.1.5主要建设内容、规模 项目建设内容为实施荒山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 ,共计 5000 亩(其中:人工造林 2000亩,封山育林 3000亩)。 设计单位: XX 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 资质等: XX 证书编号: XX 法定代表: XX 3 1.1.6项目建设期 本项目建设期为一年。 1.1.7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预算项目投资为 112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 80 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32 万元。 1.1.8建设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共增加森林面积 5000亩,提高全县森林覆 盖率约1,能在项目实施的妈姑镇境内发挥显著的生态防护效能, 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减轻洪涝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选择的树种能兼顾经济效益,成近熟龄期能生产活立木蓄积约 25000 立方米,产值达 1000万元。 1.2 编制依据 项目编制的依据是国家林业局计财司 和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 2011 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申报指南和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建议书编写参考大纲、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等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的通知 规开函( 2010) 97 号 ,以及 贵州省林业厅关于提报 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建设计划的通知 黔林计通( 2010) 168 号 文件。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根据国家对本项目建设投资的标准,结合 XX 县市场经济状况,拟定本项目建设投资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人工造林 350元 /亩(其中:中央财政投资 250 元 /亩,地方配套 100元 /亩),封山育林 140 元 /亩(其中:中央财政投资 100 元 /亩,地方配套 40元 /亩) 。 4 (详细指标见附表: XX 县 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1.4 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能增加全县森林 覆盖率 1,能使 位于长江流域六冲河源头的项目实施区域 -妈姑镇 增加森林覆盖率 2.4%,有效地起到控制水土流失和防洪减灾的作用。 项目投资 112万元,能产生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投资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背景及意义 项目选择实施的妈姑镇,是 XX 县历史上最早的工矿业开发区。由于森林植被覆盖率低,林分质量差,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 1986年 6 月发生特大洪灾,致十多人死亡,大量房屋被毁; 1999 年发生洪灾,大片土地被淹没; 2010年 5月 5日,再次发生 特大洪涝灾害, 6人死亡 3人失踪,上千亩农作物顷刻之间毁为一旦。 为此,我们按照国家、省、 地 农业综合开发计划,结合 我县 农业综合开发 林业 项目规划,本着先易后难,突出特色,加快区域化建设的原则, 拟 在妈姑镇 建设 5000亩 长江防护林工程生态示范项目。 贵州省林业厅关于提报 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建设计划的通知 黔林计通( 2010) 168 号 文件下发后, XX 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研究会,立足本县县情,布置了长防林建设等项目的申报工作。本项目的建设实施,将有效地增加项目区森林面积,改善森林资源质量和 调整林种结构 ,对改善生态环境和遏制水土流失具有重大作用。 5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XX 县是长江上游乌江水系六冲河和三岔河的源头,境内山高坡陡,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由于森林资源遭受历史性的破坏,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给本县人民生命财产 和工农业生产造成灾害,也同时影响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由于 XX 县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农村贫困面较大,成为了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毕节生态扶贫开发试验区建设的策源地。因此,利用全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逐年营建一定规模的长江防护林工程体系,势在必行。项目的 实施,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农村贫困的生活状况,维系 区域内 国土长治久安 具有重要战略性地位。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 建设地点或范围 根据项目 立项条件 , 结合 XX 县生态环境状况和林业生产条件, 选择 妈姑镇作为项目实施地点。 项目建设区范围 的 宜林地资源 相对集中连片,具有一定开发治理条件,对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效果 、 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3.2 项目区基本情况 3.2.1自然概况 XX 县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腹部,地处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北源六冲河和三岔河上游,位于东经 104 10 20 105 01 23 ,北纬 26 46 12 272 8 18 之间,地势西北高,东部低 ,境内 最高海拔 2900.6 米(贵州省最高海拔),最低海拔 1230米,相对高差 1670.6米 ,平均海拨 1996米。 6 XX 属暖温带温凉春干夏湿气候带,年平均气温 13.8 ,大于 10 年积温2500 3750, 无霜期 206 255天,年平均降雨量 785.5 1068.0毫米,极端最低温度 -4.9 ,最高温度 34.6 。 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为亚热带落叶常绿针阔混交林,分布有 62 科 600多种木本植物,优势种类为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栎类 、桦木等。 境内主要成土母岩有紫色砂页岩、砂岩、碳酸岩、玄武岩等,主要土壤有黄棕壤、黄壤、石灰土、高山灌丛草甸土等。全县有主干河流和支流 19条,小溪流 70条 。 3.2.2社会经济概况 XX县土地总面积 4867650亩,辖 27 个乡镇 458个村 2851个村民组 。 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 710000人,其中 : 农业人口 667610人,占总人口的 94%,非农业人口 42390 人 , 占总人口的 6%, 人口密度 219 人平方公里 , 有彝、苗、布依、回族等 14 个 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 390601 人,劳动力资源丰富。2008 年全县国民 生产总值 23.96亿 元 , 财政 总 收入 2.52亿 元,原粮总产量21 万吨 ,农业人均口粮 320.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2512元 ,主要经济来源以变卖粮食、外出打工及种植少量经济作物(烤烟)为主。 各乡镇均 通沥青油硬化 公路, 326 国道和 212省道穿越县境, 毕威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中 交通条件较好。 3.2.3土地利用 和森林资源 现状 根据 贵州省 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资料 , XX 县国土总面积 324510.0公顷 ,其中:非林业用地 148526.71公顷 ,占 45.77%,林业用地 175983.29公顷 ,占 54.23%。在非林业用地中 ,坡度 25 耕地面积 10657.54公顷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 70500.22公顷 , 疏林地 249.05公顷, 灌木林地 7 82367.69公顷 ,未成林造林地 6777.31公顷 ,宜林地 11744.19公顷 ,苗圃地 4.05 公顷, 无立木林地 4340.78 公顷。 四旁树折算占地 583.6 公顷。 森林覆盖率为 37.26,林木绿化率 47.29%。 全县活立木蓄积量 1968990.55 立方米 ,以华山松和云南松树种占优势 。 幼、中龄林占林分比重较大,其中幼龄林 22028.48公顷,占 53.06%, 中龄林 16702.14公顷,占 40.23%。 3.2.4林业生产建设情况 XX 县是 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 毕节生态扶贫开发试验区的 策 源地,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下, 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 长防林工程、 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飞播造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项目,林业生产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自 2000年以来,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 391600 亩(其中退耕还林 141600 亩,退耕荒山造林 250000亩),石漠化治理工程造林 19000万亩,科技支撑项目造林 4521亩, 天保工程 100500亩(其中:封育面积 146659亩, 飞播造林 100500亩, 以 植代播 和人工造林 40669 亩 ) 。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洪补枯、防治石漠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5生态环境现状及 林业工程建设面临 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建设,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 可喜 成绩,但全县森林资源总量仍然偏少,且分布不均,同时陡坡耕地面积 较 大,石漠化程度逐年递增,水土流失 依然 严重 。 (1)全县 25 度以上陡坡耕地、荒山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亟待治理。 (2)林业工程 实施的某些造林小班位于干热河谷地带且土壤质地为砂质,新植幼苗部分死亡。 8 (3)荒山造林地多位于海拨较高、土壤贫瘠 、土层浅薄、杂草丛生的地段,易曹受冻拨、干旱、火灾、兔啃及牲畜践踏等危害,部分造林小班面积合格率和保存率较低。其中火灾和牲畜危害是荒山造林最突出的致命因素。 (4)现 有 的荒山造林地块处于边远山区,零星破碎,难于管护,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造林成活率低,给营造林工程建设带来很大难度 。 3.3 项目建设条件 3.3.1基础设施条件 XX 县林业局拥有完备的内设机构,并在各乡(镇)设有基层林业工作站。各机构部门均配有电脑、复印机、 GPS 全球卫星定位仪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配有对讲机、扑火工具等森林防火装备,在林业局设有 专职的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及物资保障,能有效地确保本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项目管理。 3.3.2苗木供应条件 ( 1)苗木生产:为了确保各项造林 工程项目 的实施 , XX 县分别在国有水塘林场、平山林场建设了 2个 规模达 200亩的 标准化、规范化苗圃基地 ,培植 有华山松、藏柏、刺槐 、柳杉 等十多种苗木, 数量达 800 万株;另外在有关乡镇建设有临时苗圃地,培育有云南松、华山松、梓木等树种苗木达 900万株, 为 本次造林所需 优质种苗 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 ( 2)苗木 质量和调动 管理:种苗是造林的物质基础,良种壮苗是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苗木的 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造林工作的进度和成败,因此必须严格把好苗木数量、质量和价格关,严格执行种苗质量检验,做到“两证一签”制度。工程造林所需苗木必需达黔地标、级苗木质量标准,生长健壮、根系发育健全、无病虫害感染、无机械损伤,无根、断梢、细弱级以下苗木严禁用于造林;苗木供给本着就地就近、优苗优用的原则统一调运、 9 调剂使用。由县人民政府在本 项目 制定的苗木单价内向乌蒙林业有限公司等苗木经营企业实行招投标购苗,以采购合同方式由中标的苗木生产企业统一供苗。 XX 县林木种苗站具体承办苗木生产和管理工作,营林技术人员配合乡镇纪检部门负责对起运苗木进行数量和质量验收,严禁在苗木采购中弄虚作假和抬高单价套取工程 项目 资金 。 3.3.3自然立地条件 ( 1)立地类型划分: 立地类型采用 “ 综合因子 主导因子 ” 方法进行划分。 XX 县 以海拔高度划分类型区 , 以母岩划分类型组 , 以土类、坡位 、 土层厚度 结合 划分立地类型,共 将全县 划分为 2 个类型区、 11 个立地类型(详见XX 县 立地 条件 类型表)。 ( 2)立地评价: 按序号基本反应了宜林地的立地因子特征和质量等级。本 项目涉及的妈姑镇 宜林地所属立地类型主要为、,属相对较差的立地条件,适应的造林树种为华山 松、云南松、刺槐等,并且适宜以防护林为培育方向。 3.3.4工程实施有利条件 ( 1) 长防林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XX县在 1989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长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县,到 2001 年, 总共实施完成 长防林工程建设任务 66.9万亩(其中:重点工程 46.6万亩,一般面上营造林 20.3 万亩)。重点工程中,植苗造林 25.4万亩,封山育林 21.7万亩,幼林抚育 0.5 万亩。一般工程中,植苗造林 25.4万亩,封山育林 21.7万亩。 工程建设以合格的质量迎接了原林业部和省林业厅的核查,在工程实施中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为本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 ( 2) 政府重视度和 群众基础: XX 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大力实施各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在 2005 年就达到了 37.26 ,实现了林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XX 县是中国社会林业工程示范县,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在我县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广泛参与林业建设的形式发展,社区人民群众发展林业的极积性比较高昂,呈现出 依托林业建设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好势头。 ( 3) 资源条件:一是现有的宜林地资源能为项目实施 提供营造林用地,二是 XX 县建有华山松初级良种园和标准化育苗基地,能为项目实施提供优质种苗。 ( 4)技术 力量 条件: XX县现有高、中级林业工程师 12 人,助理工程师25 人,并有 林学 硕士人员 2人,能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比较强的技术保障。 4、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的建设单位为 XX 县林业局,是全县林业行业的主管部门。林业局下设有营林站、林木种苗站、林业技术推广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林政资源管理站、木材检查站、林业公安派出所、退耕还林管理办公室、天然林资源保护办公室等机构,并在全县各乡(镇)设立 27 个林业工作站,拥有高、中级林业工程师 12人,助理工程师 35 人,并有林学硕士人员 2人。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较强的技术力量,能确保本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高效益地实施。 5、项目建设方案 5.1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1.1指导思想 1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及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林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为目标,大力加强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和名优经 济林等示范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同时,进一步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兴林与富民的和谐统一。 以营造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为主,在造林林种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的树种,力争通过项目建设,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建立乔灌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5.1.2原则 坚持 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 。 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竹、草相结合 的原则 。 坚持相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重点安排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的生态脆弱地区,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与旅游开发和绿色通道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坚持与扶贫开发、农业结构调整、林业产业 和 县域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相结合。 坚持 实行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 做到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落实”,采取有力 措施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认真落实和用好 综合农业开发中央财政投资 项目资金,做到“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保障资金安全和有效运行 。 12 坚持做好林业技术 措施的“三个控制”(即立地因子控制、造林密度控制、遗传品质控制),加强抚育管理和森林保护,实行集约经营。 遵循“参与式” 项目建设 的原则,将行政决策、技术措施和社区发展需求相结合。 5.1.3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实施人工造林 2000亩,封山育林 3000亩,增加全县森林覆盖率 1,增加项目区妈姑镇森林覆盖率 2.4%,能起到显著的控制水土流失作用,为项目区生态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5.2 规模与布局 项目实施面积 5000亩,其中: 人工造林 2000亩,封山育林 3000亩。 全部布局在生态环境特别脆弱、水土流 失极为严重的 XX 县妈姑镇实施,涉及阿维寨、和平、拱桥、火炉冲、砂石、后河共 6村。 5.3 技术措施方案 5.3.1人工造林技术方案 ( 1)造林地现状 造林地位于阿维寨和火炉冲等村。荒山造林小班选择坡度在 25-35 度之间,土层厚度在 50-80cm 之间的宜林地。杂草覆盖度在 50-85%之间,部分小班内有盖度在 20-28%的杜鹃等小灌木(丛)分布,土壤 PH 值约为 5.0-6.0,偏酸性,属石灰岩或砂岩发育的沙质黄棕壤。造林小班海拨均在 2000 米以上地区,立地条件相对较差,适于营建生态林。 ( 2)林种选择 根据长江防 护 林 工程建设目标,按照 生态优先的原则 和造林地的生态环境条件 ,荒山造林 面积 全部设计为 防护 林 ,二级林种为水土保持林。 13 ( 3)树种选择 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造林小班所处的立地条件,结合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选择适应高海拔 、 耐瘠薄 、抗寒力强、易成活、生长较快、冠幅大郁闭早、经济价值较高的华山松 、刺槐 等树种。 ( 4)整地 为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荒山造林地的清理与整地均采取沿等高线块状清理、块状整地,保留现有灌木和草本植被,形成乔灌草多层次的林分垂直空间结构,提高生态防护能力。 造林地清理用刀锄适当铲除种植点位周围的 杂草灌丛,采用块状挖坑整地,规格 40cm 40cm 40cm。为促进土壤熟化和蓄水保墒, 整地时间安排在造林当年 11月进行(详见造林类型表)。 整地时要求先将表土置于穴的上方或斜上方,挖出的心土放于下方筑埂,然后将表层土壤回填到穴内。整地时穴与穴之间的原生植被予以保留,禁止炼山,尽量控制水土流失。 ( 5)苗木与植苗 苗木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容器苗,严格进行质量检验检疫。 根据区域气候和农村劳动力情况,造林时间安排在雨雪充沛造林易成活的农闲季节进行,为当年的农历 7-12 月。 人工植苗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 栽植深度一般比苗木原土印深2 3 厘米。先回填表土,苗轻放穴中,表土埋苗根,当填土到穴深的三分之二时,将苗木向上轻提,使苗根舒展,踩实土壤, 然后再填土,分层压实,填土至穴满再踩,最后松覆细土。填土时应拣净石块和草根等杂物,容器苗在栽植时还应将容器袋底部撕通。 14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苗木要求随起随运随栽,在起苗、运输和栽植过程中做好苗木保护,尽量对苗根使用保水剂并沾泥浆。当天栽不完的苗木要在背阴潮湿处做好假植。 ( 6)配置模式 由于造林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为了增强幼林抗逆性,促使林地早郁闭和提高林木通直圆满 的干形,结合防护林经营目的,应适量加大造林密度,搞好密度控制。设计 每亩 植苗 222 株,株行距 1.5m 2.0m,长方形配置植株,刺槐和华山松不规则小块状混交 。 ( 7)抚育管护 新植 幼树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要进行精细的抚育,改善光、热、水、气、肥等条件 ,促使幼苗幼树迅速生长及早郁闭 。抚育的 项目 主要是除草、松土、扩穴。每年抚育 1-2次,连续抚育 3年,分别在 4 5月和 7 8月进行 。 第一、二年以 锄抚除草 为主 ,规格 30 30cm;第三年为刀、锄抚,主要是割灌草和扩穴,规格 50 50cm。由 林业站工作人员和护林 人员 负责幼林抚育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做好幼树保护和 管理。 ( 8)苗木供应保障 XX 县境内目前培育有华山松、剌槐等各类苗木 1500万株,能满足本项目的苗木需求。 5.3.2封山育林技术方案 ( 1)封育区现状 封山育林规 划在妈姑镇实施。该镇是 XX 县工矿产业发展区,由于历史上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经常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 仅 2010年 5月 5 15 日发生的洪灾,就造成 6人死亡 3人失踪,大量房屋被冲跨,大片良田好土被淹没。 妈姑镇总土地面积 13899 公顷,林业用地面积 6651.7 公顷,有林地面积仅 1057.9 公顷,灌木林地 4343 公顷,宜林地 782公顷 ,森林覆盖率 34.5%。 规划封山育林 面积 3000 亩。重点布局在林地林木盖度较低, 比较适宜通过封山育林措施,提高林木覆盖度的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区域。对这些宜林地实施封山 育林措施,能达到封育成效 ,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防护作用。涉及拱桥、火炉冲、阿维寨、和坪村。 封育地类均为宜林地,母岩为炭酸岩,岩石裸露度在 15-35%,坡度在20-35度之间,属潜在石漠化。主要植 被和树种组成:覆盖度占比重较大的为天然次生灌木丛,主要以茅栗、杜鹃、杨梅、火棘为主,平均高约 1.2 米;乔木母树以麻栎、桦木为主,是封育的主要培育对象,平均每亩母树在 15-20株,平均高约 2.5米,幼树 20-30 株,平均高约 0.8米。乔灌覆盖度 30%以下。 ( 2)封育类型 根据封山育林区的植被类型、树种组成和经营目的,以及母树、幼树分布情况,封育类型全部设计为乔灌型,面积 3000 亩。封育主要乔木树种为麻栎、桦木,灌木树种为杨梅、杜鹃、茅栗等。 ( 3)封育方式 为了使 封育 区域的森林群落利用天然下种和萌芽萌蘖的自 然更新能力向稳定性群落发展演替, 尽快郁闭成林, 及早发挥封育区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 ,必须在封育期内 禁止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繁殖的人 畜破坏 活动 。 设计封育方式为全封 。 16 ( 4)封育年限 在认真分析区域立地条件、林木繁殖体数量及分布、育林措施和封育类型等因子的基础上,为确保达到成林标准,将封育年限定为 6年。 ( 5)封育措施 管护措施 建立 管护组织 :根据封育区的实际情况, 以 乡或 村为单位 ,成立相应的造林工程管护领导机构,建立管护组织 , 落实管护人员。有组织有纪律地严厉打击 各种破坏森林资源、扰乱林区社会治安的违法行为 ,确保封山 育林成效 。 健全 管护制度 : 以森林法 等 法律法规、政策为 依据 ,结合 各 村实际 ,制订措施具体、责任明确、奖惩分明的管护制度 和 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 将村规民约 发放到工程区农户和有关人员手中,并在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建立固定碑牌进行宣传 ,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彻底杜绝在封育区内放牧、樵采、用火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确保森林安全。 落实 管护人员 : 结合封育区面积、小班分布、人口密度和人为活动等情况,参照有关标准聘请专门的护林人员进行管护。 管护设施 管护碑 牌 :在封育区人为活动频繁的主要路口、路旁、山口、河流交叉点、村寨 比较醒目的地方,树立标牌,标明工程项目名称 、 封育四至界限、建设年限、建设单位、面积、封 育 时间、封育类型、封育方式、护林公约、奖惩规定和管护人员等内容。 封山 育林 碑 、牌 规格 : 碑为砖混结构,高 2.0 米 宽 2. 5 米 , 琉璃瓦盖顶镶瓷砖 ;牌为水泥钢筋结构,高 1.0 米宽 1.5米。 17 碑 、牌 数量:共 7块 ,其中 碑 1块,牌 6块。 灾害防护 按照 “ 预防为主、因害设置、综合治理 ” 的原则,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 , 制定护林防火制度和规划 , 提高工程区对森林火灾的防治能力,并加强对 林业有害生物的 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严 防 森林病虫害 的大面积发生和蔓延 。 育林措施 通过认真分析 封育区小班 综合因子情况,在 幼苗、幼树株数较少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的间隙地块, 采取见缝插针人工 补植补造 育林 措施, 配合天然林的自然修复能力, 使封山育林小班 在封育期限内尽快 成林,达到 生态林的封育目的。 补植补造树种、面积 、混交面积和混交方式 :本项目 工程 封山育林 小班设计补 植 补 造 面积 3000亩 ,占作业面积的 100%。 设计补植树种主要是适应能力强,生长 速度快的 华山松 和刺槐 。 采用华山松与刺槐不规则栽种,与天然原生木本植物形成自然混交。 补 植密度 和配置方式 : 根据小班调查的现有母树 、幼树密度和分布情况,设计平均每 亩 人工补植华山松等乔木树种 50 株,满封育年限时能达到乔灌型封育标准 。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 见缝插针 的方式 进行补植。 整地:块状整地 , 规格 40 40 30cm。 种苗 及栽植 : 苗 木必需达到 黔地标 I、 II 级苗木 标准, 使用 苗木 必须 充分木质化,无病虫害感染、无机械损伤 。 用苗量 19.5 万 株 ,其中: 初植 华山松 15 万 株, 次年补植 4.5 万 株。使用裸根苗 或容器苗,按“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 造林。 18 5.4 实施进度安排 实施期限 1 年。本项目立项批复后, 2011年 2-3月份由具乙级以上的设计资质单位完成作业设计, 4-5月份完成作业设计评审并编制施工方案,6-10 月份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施工, 11-12 月份完成管护碑牌的修建和落实聘请管护人员。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 投资估算 6.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总结 近几年来造林 实施 情况 ,按照项目投资资金, 结合 XX 县 当前市场经济状 况,编制 本项目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作为投资概算的依据。 苗木价格 根据毕节地区 2009年造林苗木最高限价, 结合 XX 种苗市场情况,拟定造林苗木单价为 :华山松 裸根苗 0.20元 /株, 容器苗 0.3元 /株。 用工单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价也跟着提升, 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补植补造投劳单价拟定为 40 元 /工日(不足部分由群众自投劳力解决),其它指标详 见( XX县 2011年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6.1.2用工量概算 荒山 人工 造林用工量 估算平均每亩用工量 5.0 个工日 (林地清理和整地 2.0 个 ,植苗 2.0 个,抚育 1.0 个 ), 其中: 初植和抚育 4.0个工日(清理 整地 1.5个;栽植 1.5个 ,抚育 1.5 个);补植 1.0个工日(整地 0.5个, 栽种 0.5 个)。 2000亩荒山造林 总用工量为 10000个 工日 。 19 封山育林用工量 估算平均每亩用工量 2.0 个工日 ( 其中:整地 0.75个 工, 栽植 0.75 个工,抚育 0.5个工)。初植和抚育时投工 1.5个,补植时投工 0.5 个。 3000亩 封山育林总 用工量为 6000个 工日 。 6.1.3投资概算 XX县 申报 2011年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 5000亩, 荒山造林 平均每亩投资 350 元 ,封山育林 平均每亩投资 140元 , 总投资 112万 元 (其中:荒山造林总投资 70万元,封山育林投资 42 万元)。 按投资渠道 分:中央投资 80 万 元 ; 地方配套 投资 32万元, 占 中央 投资的 40%。 荒山造林 总投资 70 万元(其中: 中央投资 50 万 元 ; 地方配套 投资 20 万元, 占 中央 投资的 40%) 。 一是 生产直接费用:共 计 62.5万 元,占总投资的 89.29%。 其中:中央投资 48.4万元, 地方配套 投资 14.1万元。 包括如下项目 种苗费: 82 元 /亩 2000 亩 =16.4万元 ( 中央财政资金) 。其中:初植用苗 222 株 /亩 0.3元 /株 2000亩 13.4万元 ;补植用苗 50 株 /亩 0.3元 /株 2000亩 =3.0万元。整地、植苗和抚育工程费: 5工日 /亩 40 元 /工日 2000亩 =40.0万元。其中:整地费 16.0万元 (中央投资资金 ),种植费16.0 万元 (中央投资资金 ),抚育费 8.0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 )。 管护费: 2 元 /亩 .年 5年 2000 亩 =2.0 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 )。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费: 12 元 /亩 2000 亩 =2.4 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 )。主要用于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调查和小范围的防控工作。 20 森林火灾预防费: 5 元 /亩 2000亩 = 1.0 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 )。可用于购置护林防火装备或开设生土带防火线等。 管护碑牌费:合计 0.7 万元 (地方配套 资金 ),其中:碑 1座 5000 元,牌4 块 2000元。 二是 间接费用: 7 .5 万 元,占总投资的 10.71%。其中:中央投资 1.6万元,地方配套投资 5.9 万元。包括以下项目 小型仪器购置费: 8元 /亩 2000亩 =1.6万元 (中央投资资金 )。 科技支撑费: 10 元 /亩 2000 亩 =2万 (地方配套资金 )。主要用于购买 GGR生长调节剂、 ABT生根粉和水保剂等物资 。 技术培训费: 5 元 /亩 2000亩 =1.0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 ), 编印培训资料,开展技术培训。 防护林效益监测费: 5元 /亩 2000亩 =1.0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 )。 规划设计费: 2.0元 /亩 2000亩 =0.4万 元 (地方配套资金 )。 检查验收费: 2.5元 /亩 2000亩 =0.5万 元 (地方配套资金 )。 工程管理费 : 5.0元 /亩 2000亩 =1.0万 元 (地方配套资金 )。 封山育林 总投资 42 万元(其中:中央投资 30 万元 ;地方配套 投资 12 万元 ,占中央投资的 40%)。 一是 生产直接费用:共投资 36.25 万 元,占总投资的 86.3%(中央投资 资金 30 万元,地方配套资金 6.25万元 )。 包括以下项目内容 种苗费: 19.5元 /亩 3000亩 =5.85万元 (中央投资资金 )。其中:初植用苗 50 株 /亩 0.3元 /株 3000亩 =4.5 万元,补植用苗 15 株 /亩 0.3元 /株 3000亩 =1.35万元 。 21 整地、植苗和抚育工程费: 2工日 /亩 40元 /工日 3000亩 =24.0万元 (中央投资资金 )。其中:整地费 9.0万元,种植费 9.0 万元,抚育费 6.0万元。 管护费: 2 元 /亩 . 年 3000 亩 6年 =3.6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 )。 森林火灾预防费: 5 元 /亩 3000亩 = 1.5 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 )。可用于购置护林防火装备或开设生土带防火线等。 封禁设施修建费:碑 2 块 5000 元 /块 =1.0万元(平均每 1500 亩设置 1块,折合 3.3元 /亩) (中央投资资金 );牌 6块 500 元 /块 =0.3万元(平均每 500 亩设置 1块,折合 1 元 /亩) (中央投资资金 0.15 万元,地方配套 0.15万元 )。 二是 间接费用: 共投资 5.75 万元 ,占总投资的 13.7%(使用地方配套资金) 。 包括以下内容 小型仪器购置费: 2.7元 /亩 3000亩 =0.81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 )。 科技支撑费: 5 元 /亩 3000 亩 =1.5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 ),用途与荒山造林相同。 规划设计费: 2.0元 /亩 3000亩 =0.6万 元 (地方配套资金 )。 检查验收 费: 2.5元 /亩 3000亩 =0.75万 元 (地方配套资金 )。 效益监测费: 2 个测点 6次 500元 /次 =0.6 万元(折合 2.0 元 /亩) (地方配套资金 )。 工程管理费: 5.0元 /亩 3000亩 =1.5万 元 (地方配套资金 )。 6.2 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为 112 万元,需要中央财政投资资金为 80 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为 32 万元。 22 7、效益及风险分析 7.1 生态效益 项目建设以营 造生态 防护 林为主要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成后将增加森林面积 5000亩,提高 全县 森林覆盖率 1 。同时,随着工程建设成效的产生,工程区 水土 流 失得到有效治理,石漠化扩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好保护,森林蓄水保土能力逐步加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将更加完备,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工程生态效益将日趋明显。 7.2 经济效益 一是工程的实施,需要组织当地群众参与投工造林,可使参加造林务工人员增加劳务收入,同时聘请 1-2名管护人员可适量解决就业问题(预算荒山造林和管护的劳务投入费用达 42 万元,其中荒山整地造林和抚育费 40万元,管护费 2 万元;封山育林人工促进补植投劳费 24万元,管护费 3.6万元); 二是 项目实施荒山造林 2000 亩,封 山育林 3000 亩,林木生长到 20 年后 ,每亩出材量按 5 立方米计算 , 可产木材 25000立方米,单价 400元立方米计,产值 达 1000万元。 7.3 社会效益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能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随着工程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渐加强,保障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稳产、高产,农村社会经济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 是林木进 23 入中壮龄期后,可以采收松籽等林副产品,并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种养植业,开展多种经营。 7.4 风 险分析 营造林项目的主要风险是持续旱灾、森林病虫害发生和森林火灾。旱灾使新造苗木枯萎死亡,影响造林成活率;火灾更是森林资源的大敌,大片森林顷刻即被焚毁。 但是,只要加强管理,集约经营,这些风险是可以战胜的。项目批建后,我县 使用 ABT生根粉、 GGR 植物生长调节剂、水保剂等林业科技支撑产品,合理安排造林时节,利用容器苗造林,并加强补植补造,确保工程造林成活率达到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能发挥显著的示范效应。我县在各乡镇配有森林病虫害监控调查人员,能有效地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各乡镇均设有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办公组织 机构,拥有森林防火管护人员数十人,制定有专门的森林防火扑救应急措施,具有严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迅速扑救的能力。 8、保障措施 8.1 领导保障 项目立项批复后,及时成立由分管县长任组长的领导指挥 管理 机构,将建设任务下达到有关乡镇,并“双向”签订责任状( 即乡镇政府与县人民政府签责任状,乡镇林业站与县林业局签责任状),确保工程项目的实施 。 8.2 技术保障 XX 县林业局及在各乡(镇)设置林业工作站 27个,拥有林业高级工程师 2 名, 在读硕士 4人, 工程师 23 名,助理工程师数十名,能满足本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力需求。 24 8.3 组织保障 县林业局成立工程项目建设办公室,项目建设的乡镇政府成立由乡镇分管领导任组长、林业站负责人和造(封)林区相关村委会支书或主任为成员的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要明确专人具体抓宣传发动和组织营造林施工,保质保量地完成营造林建设任务。 林业部门 要做好 技术指导、种苗 供给 、 质量监管和 检查验收 等工作 。 按照 “ 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 ” 的要求,实行专业队伍造林 8.4 机制保障 8.4.1 组织机构设置 县委、 政府成立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 指挥部,由 县长 任总指挥,分管 副县长 任副总指挥, 林业局 、财政局等 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对项目 建设 的各项工作进行统一决策和领导。承担 项目建设 任务的乡镇,成立以乡长为指挥,分管副书记、副乡长为副指挥,有关党政成员和项目区涉及村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区开发指挥部,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组织管理机构,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办事机构,具体组织项目的实施。 8.4.2 实施管理 ( 1) 施工管理 :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的要求, 把项目 工程 建设 纳入监理范围。项目区工程建设采取属地施工的办法,由所在村组织群众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