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蝌蚪索赔案之评析.docx_第1页
平湖蝌蚪索赔案之评析.docx_第2页
平湖蝌蚪索赔案之评析.docx_第3页
平湖蝌蚪索赔案之评析.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湖蝌蚪索赔案之评析 举证责任倒置,因果关系推定 案情 浙江省平湖师范农场特种养殖场(以下简称养殖场”)位于平市钟隶镇西,原属校办企业,1991年4月,经批准成立独立法人企业。同年,该养殖场建成1万平方米的养殖场,并且申领了河道取水证,开始了该场两年试养成功的美国青蛙的养殖与育种。至1993年春,该养殖场被中国特种经济动植物协会定为全国美国青蛙育种基地,面向全国供种,当年养蛙净收入25万元。但是,从1993年冬季开始,该养殖场发现,取水河道被工业废水污染,而且,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后经嘉兴市环保局监测查明:该养殖场取水河道的污染物来自位于取水河道上游的嘉兴市步云染化厂、步云染料厂、步云印染厂、向阳化工厂和高联丝绸印染厂5家企业(以下简称“5企业”),该5企业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染化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特别是1993年和1 994年的染化废水比上年增加1万吨,导致下游7个乡约135平方公里的水域受到污染,水质由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8)中的IIIII类下降为V类;其中,约53平方公里的水域受到严重污染,水质远远劣于V类。因此,该重污染区域内的河道水体,已因该河COD严重超标而丧失了工业用水、养殖用水和村民生活用水的功能,并对农田灌溉用水构成威胁。1994年春,处于严重污染水域内的养殖场和其他受害人,开始到处上访,数十次的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强烈要求5企业尽快治理,停止肆意排放。但是由于5企业一直没有停止污染物排放行为,1994年4月,养殖场存育的美国青蛙蝌蚪和正在变形的幼蛙(计270多万尾)开始出现死亡,同年78月间大量死亡,至同年9月,几乎全部死亡。按当时的市场价计算,养殖场因此而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为483万元。事后,司法部门的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其针对本事件所作的微量物证鉴定中表明,养殖场饲养的蝌蚪死亡与步云染化厂等排放的废水造成的附近水域水质污染有直接的不可推卸的因果关系。鉴于此,1995年4月,嘉兴市环保局对5企业的超标排污行为各作出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同时,试图对养殖场与5企业之间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进行协调。但是,最终仅就“5企业在污染排放未达标之前,应补给养殖场6万元,用于1995年生产自救用水费”达成调解,却未能解决养殖场1994年的污染损害赔偿问题。1995年12月,养殖场以5企业为被告,向平湖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判令被告养殖场经济损失48.3万元,并排除污染危害,停止侵权。1997年7月27日,平湖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五被告(5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严重超标,并且直接排放或者渗入河道污染水域,以及原告(养殖场)所饲养的青蛙蝌蚪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均是事实。但现有证据不能证实青蛙、蝌蚪即死于水污染,故无法确定原告损害事实与被告环境行为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据此,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养殖场)对此判决不服,向平湖市人民法院提出申诉。1998年6月30日,嘉兴市人民检察院在平湖市人民检察院的提请下,就本案向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1998年10月29,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本案是原告主张水污染致害责任的赔偿权利,水污染致害责任属于特殊侵权责任,在举证责任上虽然适用于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但举证责任倒置只是在证明过错责任上的倒置,有关水污染违法行为及水污染造成青蛙蝌蚪死亡的损害事实的证据,须由原告举证。关于原审五被告超标违法排污的行为,原审原告已充分举证证实,而构成青蛙蝌蚪的死因及青蛙蝌蚪体内含致死物质化学成分与原审五被告排放的污水所含成分相符合的鉴定结论,原审原告不能举证,故本案因青蛙蝌蚪死因不明,死亡的数量不清,无法判定五被告的违法行为与养殖场主张的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据此,驳回抗诉,维持原判。2001年3月10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检察院以本案终审判决“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存在错误”为由,再提抗诉。2001年5月,浙江省高院仍然作出了维持原判的判决,依然认为蝌蚪死因不明,养殖场难以证明蝌蚪之死与5家污染企业排污有因果关系。2009年4月2日,最高法作出判决,撤销了浙江省高院、嘉兴市中院、平湖市法院的判决,判令5家污染厂赔偿养殖场48.3万元和利息共计近100万元。最高法院认为,原审历次审理均要求受害人养殖场就污染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即水污染是导致蝌蚪死亡的原因承担举证责任,系举证责任分配不当,5被告应就本案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原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 法律分析 (一)证据是核心,举证是关键 由于排污造成环境污染,并进而引起污染损害赔偿纠纷,这是排污企业、环保部门和人民法院经常遇到的问题。发生污染后,受害人如何索赔?环保部门和人民法院如何处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固然是基本原则,但是在适用法律之前,必须首先证明争议的事实;而要证明争议事实的真相,证据就是核心,举证则是关键。因此,树立牢固的证据意识,并善于及时搜集和保全有关证据,对于受害人的有效自我保护,对于企业澄清污染事实,对于国家机关正确处理污染纠纷,都至关重要。 (二)处理污染纠纷的法律规则 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法律解释,对处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的实 体规则和程序规则,均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 1实体规则 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根据第134条的规定,承担民 事责任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10种方 式,这些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其他环保单行法,如水污染防治法第55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45条、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防治 法第71条、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都有相关的规定。本判决是依照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作出的。关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要件,国家环境保护局1991年10月10日曾以 关于确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问题的复函(91环法函字第104号)专门作出 执法解释。该解释明确指出:根据环境保护法第41条和其他有关污染防治 的法律规定,“承担污染损害的条件,就是排污单位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并使其 他单位或者个人遭受损害。现有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将有过错以及污染物的 排放是否超过标准,作为确定排污单位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条件。” 2程序规则 环境保护法第4l条第2款规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 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保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 以la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关于环保部门“处理”污染纠纷的性质,全国人大常委会近年来通过有关固体废物、噪声、大气和 海洋等环境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已将这种“行政处理”程序进一步明确为“调解处理”。也就是说,环保部门的处理是居间调解,当事人对调解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不得以环保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本案中,1995年嘉兴市环保局对5企业的超标排污行为各作出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同时,试图对养殖场与5企业之间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进行协调。但是,最终仅就“5企业在污染排放未达标之前,应补给养殖场6万元,用于1995年生产自救用水费”达成调解,却未能解决养殖场1994年的污染损害赔偿问题。1995年12月,养殖场以5企业为被告,向平湖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是合乎法律规定的。 3证据规则 民事诉讼法(1991年)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此即所谓“谁主张,谁举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年)第74条规定:“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程序的若干规定(2002年)第4条进一步规定:“在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一般情况下实行原告举证,即受害人若索取损害赔偿,就应提供相应证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在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中,部分举证责任由原告转移到被告承担,此即所谓“举证责任倒置”。为什么污染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呢?首先,这符合纠纷当事人的实际举证能力。作为加害方的排污企业对自身生产工艺和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特征最为了解,相对于作为局外人的受害方而言,它具有完全的举证能力和举证条件。其次,这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如果在环境污染纠纷中实行一般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将使污染受害人因不具备举证能力而得不到赔偿;而实行特殊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则有利于充分保护处理弱势群体地位的污染受害人。第三,举证责任倒置有利于强化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客观上将促使企业加强环境管理,从而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和污染赔偿纠纷。 (三)准确理解举证责任倒置规则 根据有关法律和解释文件,污染纠纷的受害方和加害方都必须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只不过相比一般侵权纠纷而言,污染纠纷加害方举证责任更重一些。污染赔偿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实质上属于举证责任的“部分转移”,即某些举证责任从受害人转移由加害人承担,并不意味着受害人不需要举证,这是需要澄清的误区。相反,证据越充分则索赔越主动,举证越全面则胜算越大。 1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中的证明对象 构成一般损害赔偿责任,必须具备4个要件:(1)侵害行为;(2)损害结果; (3)行为人的过错;(4)侵害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四大要件就是需要通过举证加以证明的对象。我国自然破坏的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的承担就应当遵循这4个要件。公害民事责任则可以不考虑第(3)个要件。在这四个要件中,关于行为人的过错问题,由于我国环境法律对污染损害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即不以过错为承担责任的必备条件,有过错固然应当承担责任,没有过错也应承担责任。因此,行为人的过错无需特别证明,需要证明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另外三个要件上,即行为、结果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污染受害人的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倒置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因果关系)减轻了污染受害人的举证责任,但并未完全免除受害人的举证责任。根据现有规定,污染受害人仍然必须就以下事项举证:(1)自身遭受了污染损害,并因此承受了直接损失。“直接损失”应当包括已经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如合理预期收益的丧失。(2)存在污染损害行为,而且该污染损害行为是其指控的加害人实施的。这些事项都需要受害人提供充分的人证、物证、书证等证据加以证明。本案一审中,原告有义务证明直接排放或者渗入河道污染水域,以及原告(养殖场)所饲养的青蛙蝌蚪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均是事实。 3污染加害人的举证责任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4条第3款,污染赔偿纠纷的加害人应就两方面的事项承担举证责任:(1)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2)其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本案中,加害人应当就上述两个方面进行举证。关于污染损害的免责事由,我国环境法已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情形:(1)不可抗力,即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2)污染损失由第三人故意或者过失所引起的,由第三人承担责任;(3)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所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4)由于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失的,有关责任者依法免于承担责任。关于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排污企业最具有举证能力加以证明。如果其明确承认因果关系,当然不需要举证;如果其意图否认因果关系,则应提供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若加害人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不存在因果关系,则加害人应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将推定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如果被指控的加害人(通常是排污企业)既不能证明自己具备法定的免责事由,又不能否认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那么排污企业就必须承担污染损害的赔偿责任。本案当中,因果关系的举证应当由加害人承担,加害人不能举证的,应当遵循因果关系推定原则,视为因果关系的存在。 应当强调的是,举证责任倒置袖手旁观。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谁主张,谁举证”,即当事人要让法院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必须拿出相应的证据。但是,在环境侵权案件的举证责任中,一味坚持“谁主张,谁举证”是不公平的。因为受害人的受害原因往往是在污染者控制下的,受害者无法知道在污染者控制领域内所发生的事件的经过,因而一般处于无证据的状态。而污染者对自己所控制的危险领域内发生的侵权行为,比较了解其真相。为了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在环境侵权诉讼中适用的是“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举证责任倒置”是从司法公正的原则考虑,改由被告方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被告方拿不出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就要承担败诉责任。通俗地讲,就是在诉讼中将由原告承担的举证责任改为由被告承担。在环境侵权诉讼中,被告必须举出证据证明原告受到的损失与自己无关,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但是,在环境侵权诉讼中,很多受害者过分依赖举证责任倒置,对自行采集支持自己主张的证据表现为消极的态度。他们以为,既然举证责任倒置,自己就可以袖手旁观,只等法律还自己一个公道。因此,当被告一旦提出对他们自己有利的证据时,原告往往无法作出有力的反驳,从而败诉。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告并非完全不负举证责任,其须负证明初始事实的责任。而被告举证证明的事实范围,亦并非整个案件的事实,而只是因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推定原则而免除原告举证责任的那一部分事实。如因环境污染提起的侵权诉讼,由于一般污染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特殊的性质,原告都不具备相应的科技专业知识。因此,原告只对自己受到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