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时期的西方古典文化.doc_第1页
罗马帝国时期的西方古典文化.doc_第2页
罗马帝国时期的西方古典文化.doc_第3页
罗马帝国时期的西方古典文化.doc_第4页
罗马帝国时期的西方古典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古罗马文化衰落及其主要原因 罗马文化辉煌灿烂,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对罗马文化的研究也是各国的热门。近年我国在罗马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叶民的最后的古典:阿米安与他笔下的晚期罗马帝国为代表,是一部颇具功力的罗马史学史专著。作者对不大被人注意的晚期帝国最后一位卓越的古典史家阿米安及其史学思想进行了缜密解读,澄清了许多被后人误解的史实,说明古典文化在公园4世纪的罗马帝国依然根深蒂固。此外,朱龙华的罗马文化、张晓校的罗马建筑、刘文孝主编的罗马文学史,金海的罗马兵团等著作充实了罗马文化史这个以前较为冷落的领域。之所以想写古罗马文化的衰落并分析其原因,是因为文化的繁荣固然引人注目,但是衰落更值得关注,在总结衰落的表现、原因等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一、罗马文化的形成与特点罗马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大体是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并行的,可以分为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两个阶段。共和时期主要受到当时先进的伊达拉里亚文化影响,并开始接触希腊文化;帝国时期的文化则是在充分吸收发展希腊文化后形成的经济政治基础上,吸收帝国各地区的文化成果而形成的。并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罗马文化独具一格的特点。 (一)罗马文化的形成 罗马文化是罗马政治经济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反映,罗马文化的成果是罗马千年历史沉淀的结果。然而这样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灿烂文化不仅仅是罗马人民努力发展的,也是吸收了外来伊达拉里亚文化、希腊文化才形成的耀眼晶石。1、独特的影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罗马的发源地拉丁平原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亚平宁山以西,第伯河以南。这里西临第勒尼安海,沿海沿河是平原地带,其余地方山岭起伏。虽然意大利海岸线很长,但是岛屿和港湾少,没有希腊那样便利的航海条件,其地理位置突出的有利之处是,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是许多条天然通道的聚合点。在当时罗马城的周围尚有众多其他民族,这不仅有利于罗马对周围各民族文化的吸收,也为罗马提供了对外扩张征伐的对象。使罗马文化在初期便具有了多样性、开放性、兼容性。与意大利自然环境相应,罗马人发展了农牧业,逐渐告别原始社会血缘关系的组织,如胞族(库里亚)、部落(特里布)、氏族,向奴隶制社会发展。不管是为发展农牧业还是满足扩张需求,罗马人都更注重能产生实际利益的事物,即注重事物的实用性。因此在罗马崛起壮大并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向外扩张自己势力的时候,他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就更有“为我所用”的特色,而且首先便是要服务于罗马内外斗争的需要。可以说,紧张而频繁的内外斗争使罗马民族把主要精力贯注于军政生活当中,而在纯文化的创造方面,他们就较少顾及,甚至会心安理得的采取“拿来主义”。正是这样,反而更好的保护了罗马文化中固有的实用色彩。使现实主义、求实致用成为罗马文化最重要的特征2、早期文化影响伊达拉里亚文化伊达拉里亚文化是罗马人最先接收的外来文化,虽然它不像希腊文化那样使罗马人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但它却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因为伊达拉里亚不仅在地域上靠近罗马,且一度统治罗马,它对罗马的文化影响(特别是早期)是不可低估的。甚至可以说,罗马作为一个真正的城市建立起来的最初的一百年间,实际上是一座伊达拉里亚类型的城市,无论工程建筑、生产技术、工艺风格以至典章礼仪等皆有伊达拉里亚色彩。在共和国建立后,原居统治地位的伊达拉里亚上层分子多被驱逐,伊达拉里亚文化的影响有所削弱,但罗马人在工程技艺部门仍聘用伊达拉里亚匠师,在罗马人征服整个伊达拉里亚地区后,这种情况甚至是有增无减,直到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开始征服希腊城市时才有了根本改变。但罗马人对伊达拉里亚文化的袭用是有选择的。推翻伊达拉里亚统治后,凡与宫廷奢侈之风有关的东西多被摈弃,例如伊达拉里亚盛行厚葬风俗,贵族于地下营建华丽墓室等等,在罗马则无迹可寻。有些仪典和习俗却留存于罗马,逐渐成为罗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伊达拉里亚人喜欢在胜利后举行凯旋式,得胜君王统领其部众和虏获列队入城,居民夹道欢迎,这种仪式不但被罗马人继承且大有发扬,凯旋式的举行及其次数成为表示官员功绩的重大标志,有关的建筑、艺术作品也列为罗马文化的大项。伊达拉里亚人以流行角斗为娱乐庆典活动的风俗也对罗马产生类似作用。3、罗马文化的良师益友希腊文化西方古典文化首先是由希腊人开创,在其衰落后,西方古典文化的另一发源地罗马迅速崛起,成为西方古典文化发展的最高峰。罗马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接接触与大量吸收希腊文化,这时已经是希腊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希腊化时代,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希腊文化的精华却主要产生在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的古典时代,也就是说尽管罗马可以畅通无阻地吸收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但其直接接触的应该是希腊化时代的希腊文化。顾名思义,希腊化时代是指希腊文化传播,“化及”东方广大地区的时期。由于亚历山大远征几乎遍及希腊人当时所知的东方文明地区,马其顿希腊人的统治遂在欧、亚、非三洲建立起来。虽然亚历山大的帝国在他死后即分裂瓦解,各地的希腊化王国的统治却仍延续了两三百年。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这么长一段时间,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发展,不仅东方希腊化了,希腊也东方化了。这是一个文化交融的时期。另外,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在经历了城邦体制危机后,依赖马其顿建立的霸权走上了帝国道路。既然经历了城邦体制危机,也就意味着公民政治已濒衰败,民主理想有名无实,那么古典文化所由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就遭到了破坏;马其顿的霸权和以后的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希腊化各个王国,总的来说是走着一条君主专制统治的道路,这自然和城邦体制时的民主政治是大相径庭、格格不入的。而且此时君王所欣赏、扶持的文化也不同于民主城邦的古典文化,所有这些都对后期的希腊文化发展产生了多方影响。既然这样,罗马在继承希腊文化时就必须有所选择:吸收与发扬其积极方面,主要是指它在希腊化时代东西文化交融的新环境中取得的新成果,其中也有些是继续发扬了古典文化中的固有传统,如文艺中的现实主义、哲学中的多种流派的哲理探讨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增进等等,也有一些是新时期出现的新思潮,如对个性的强调和伦理观念的重视、世界主义的眼光和四海为家的心态、综合通达的学术研究和古典遗产的整理考订等等,显示出希腊化的特色。 朱龙华:罗马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5页。摈弃与遏制其消极方面,如罗马在取得外部扩张的同时能保持内部团结稳定与共和体制的改造,因而它建立了帝国却避免了经历城邦体制危机与长期动乱。这不仅为罗马走上世界霸主地位及维持政权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也使罗马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颇有特色的质朴务实的理性精神,使罗马古典文化的建设更加生机勃勃。罗马文化在吸收伊达拉里亚文化、希腊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民族特色,在实践发展中将各种文化糅合成适合罗马人需要的文化,同时也是属于罗马人自己的文化,熠熠于世界文化宝库。(2) 罗马文化的特点从上面关于罗马文化形成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罗马文化中有明显的希腊文化影响的痕迹,又有东方文化的影子,还有自身固有的民族精神。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便是形成了罗马文化质朴务实、融会贯通、统一综合的文化特点。1、 质朴务实在罗马人的民族精神中首先的表现便是质朴务实的传统美德。早期罗马人不仅质朴尚简,而且大多保持了诚实清廉的作风。在罗马民族精神的影响下,质朴务实也成为了罗马文化最重要的特点。例如,与希腊相比,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 裔昭印世界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在建筑艺术上,罗马人极力体现自己国家的伟大,把“实用”放在建筑原则的首位。如罗马设计合理的污水排放体统,令人惊讶的下水道,规模宏大的公共浴场无不是首先为了达到实用的目的。文学上,罗马人欣赏简明扼要、清雅纯净的文风。诗坛巨匠维吉尔的牧歌处处流淌 着朴实无华的乡土气息,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它所咏唱的宁静优美的田园生活与人们对于这种太平景象的渴望。他的田园诗第一卷谈论粮食作物,第二卷谈果树,第三卷讲牲畜和农舍圈棚,第四卷论养蜂之道。“用如此美丽的诗句去描述那些还带着浓烈泥土味的农业操作,在世界诗坛上堪称第一奇观” 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2页。诗中的内容从讲求实用出发,以汇聚实用知识为目的,确是根植于罗马文化本身质朴务实的精神。在科学上,由于罗马人对实用性的重视,使得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建筑、军事、医学测绘等实用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罗马实用科技的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老伽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和科路美拉的论农业是罗马三本著名的农书。它们不仅论述了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方法,也论及社会的经济关系,为后人研究公元前2世纪至前1世纪的罗马社会提供了丰富资料。在政治上,罗马人吸取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度的优点,传造出符合罗马情况的政治体制及行省和自治城市制度,同样体现出质朴务实的罗马之风。他们创造了当时地中海盛行了近千年的城邦制“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创立了一个能够将地中海地区不同国家和民族融合为一体的体制。2、融会变通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罗马共和国晚期文化而言的,一方面是对帝国统治的执着追求,一方面是人性共通、自由崇高的理想的交流,在统御天下的同时又求人文的增进,在坚持传统之余又兼容并蓄,广采博收;既有人本主义的理性的发扬,也有组织才能和实用精神的加强。 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可见这一时期的文化时在质朴中有交流融合,在务实中有变通开放。建筑领域方面,随着罗马帝国统治的建立和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其建筑艺术也日渐成熟。虽然在基本风格上,罗马继承了希腊柱式体系,但是伴随着罗马统治地域扩展、劳动力充足、资源充沛,罗马建筑在规划、结构、用途等诸方面都超越了希腊建筑。例如著名的凯旋门和记功柱,这是炫耀罗马帝国对外战争胜利和记述战功的纪念性建筑,也是罗马建筑所特有的形式。但它本是起源于伊达拉里亚文化,最初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木结构,共和国晚期发展为永久性的石结构,以后则全是大理石结构。凯旋门呈拱形,多为方形立面,有高高的基石与女儿墙,希腊柱式传入后,凯旋门两边便又饰以两柱,两柱顶端或砌山墙或加顶阁。后来门道也由一变三,且雕饰更为华丽。凯旋门是罗马人在融合伊达拉里亚文化和希腊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加上罗马人自身的审美和需要,将三者贯通而成的代表罗马高超建筑艺术的作品。哲学方面,罗马哲学的主要功绩在于对希腊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公元前32世纪,随着希腊斯多噶派学说和伊壁鸠鲁派学说在罗马广泛传播,罗马的哲学思想开始发展起来。然而,与希腊哲学思想相比,罗马人更讲究实用,他们不像希腊哲学家那样去探究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真谛,而是精选希腊人的成就,加以阐发和改造,使之适应罗马社会的需要,以图从哲学中找到为其所用的某种行为准则或治国方针。罗马哲学不仅是对希腊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将希腊哲学与自身需要融会贯通而成的结果。文学创作方面,“拉丁散文泰斗”西塞罗是罗马文学上融会贯通的代表者。西塞罗在充分吸收希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需要,形成了“讲究细心加工与自然流畅的结合,行文结构匀称,词汇优美,句法严谨,音韵铿锵”的独特风格。他的文体因此被誉为“西塞罗文体”,代表了罗马文学的最高水平,被后世奉为拉丁文学的典范。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单靠自己的努力和自身所知的知识便能成功,更要会将有用的东西融为己用,贯通自身,这样做出的成就才能为后世敬仰,保存长久。西塞罗真是做到了这点,将希腊文化成就融汇于自身需要,创造了属于他的文学成就。法律方面,罗马法律到共和晚期,它的发展可以说是和其他文化形态那样在务实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变通和开放的演进。法官告示经验的积累日益丰富,终至形成裁判官法的较为完备的体系,又从裁判官法中演绎出万民法,使罗马法律更加完善。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律和法学的实践已大大超越古典城邦的范围。同样体现了罗马文化在这个时代特有的融会变通的气势。3、 统一综合 建筑领域,建筑是罗马帝国(尤其是帝国初期)文化中最吸引人的艺术成果。罗马人在吸收消化希腊等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时,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例如,罗马人继承、发展希腊建筑的柱式体系的精华,在壮实的多立斯柱式基础上,形成了简朴的托斯堪柱式,后又统一综合精致灵巧的伊奥尼亚柱式和雍容华贵的科林斯柱式,发展为集合柱式。统一综合特点的代表建筑便是由奥古斯都女婿阿格里巴兴建的著名的万神庙。最初建立时只是一座普通形式的神庙,后由哈德良重建时一改以前神庙的设计传统,将长方形殿堂改为通体浑圆的穹窿式,前部门廊由两排科林斯式列柱支撑,后部圆顶大厅式整个神殿的中心,运用了拱门和壁龛来减轻重量。史学领域,帝国时期的罗马史学,若从总体上看,也是在统一与综合的大势之下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普鲁塔克是罗马统治时期希腊最杰出的传记作家,是西方史学史上传记体裁的奠基人。他强调希腊、罗马两大民族在古典文化基础上的合二为一,也就是说达到更高程度的综合统一。他的作品传记集,又称希腊罗马名人传便是最好的例证。安敦尼王朝时期的塔西托以凝练意远、典雅深刻的著史方式为后人称颂,他的历史和编年史连在一起实际上构成了一部从提比略到图密善时期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就是说,公元1世纪的罗马史是靠塔西托的著作才能得以流传下来。法律领域,罗马法律有很多都是统一综合其他法律而成的大著作。例如共和国时期的万民法意指“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它既包括罗马的原有法律,也包括各民族的地方法规。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之间、异邦人与异邦人之间的民事法律。查士丁尼时期的民法大全更是这样一部统一综合的作品。他汇集法学总论、法学汇编、新敕令、查士丁尼法典而成,不但是罗马史上而且是欧洲各国历史上第一部最为全面而系统的法典,系统地搜罗和整理了自罗马共和国时期至查士丁尼为止所有的法律和重要的法学家著作,卷轶浩繁,内容丰富。是代表罗马法律达到最发达、最完备阶段的集大成著作。罗马帝国古典文化的繁荣犹如绚烂至极却已是临近黄昏的夕阳,因为它是在整个古典文化没落前的最后一个高峰。伴随着奴隶制度对生产的推动力发挥殆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帝国的文化同其社会一样产生了危机,走向没落。2、 古罗马文化衰落及其主要原因 罗马人自身优秀的传统美德确定了罗马文化的独特性,其有选择的吸收伊达拉里亚文化、希腊文化的精华,确定了罗马文化的辉煌繁荣,两者结合成就了罗马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然而物极必反,曾经灿烂美丽的犹如初升朝阳般的罗马文化在罗马帝国晚期也无可奈何的呈现出衰落的颓势,走上了下坡路。 (一)古罗马文化的衰落 什么是衰落?在我个人的意识里衰落是相对于某事物曾经的辉煌而言的。就拿罗马文化来说,“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文化是何等的灿烂辉煌。被誉为“皇帝桂冠诗人”的维吉尔是奥古斯都时代一颗耀眼的明星,其作品伊尼阿德在艺术边线方面代表了罗马诗歌的最高成就;塔西佗的历史文笔含蓄凝练,以最简洁的语句来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可谓是文约而事丰,言简而意远;查士丁尼时期汇集成编的民法大全不但是罗马史上而且是欧洲各国历史上第一部最为全面系统的法典,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律和法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还有凝聚着整个奥古斯都时代建筑技艺精华的奥古斯都广场,装修豪华,气派恢弘。这都是罗马人引以为傲的财富。然而到帝国末期伴随着罗马奴隶制危机的爆发,罗马文化失去了其繁荣发展的动力,像泄气的气球一样逐渐萎靡。文学上,帝国后期没有产生一位古典文化或罗马文化的代表人物,尽管数量上仍有一些作家和作品问世,质量却是大不如前,远远不能跟以前各时代相比。文学与修辞方面堪称大家的黎巴尼乌斯讲究文化教养,提倡宽容综合,但无论修辞教学还是文学写作都局限在复述前人成果上,了无自己的创新。到4世纪末,随着基督教国教地位的确立,文化活动完全局限于编写圣者传、编纂辞书、编辑古代作品等工作,创作极为贫乏,古典文学实际已经开始向基督教文学过渡。史学上,史家只满足于摘抄前人著述编纂成书,出于他们自己之手的有关当代史事的记述则质量远不及前人。较为有名的狄奥卡西乌斯,编写一部从远古到229年塞维鲁王朝之世的罗马史著作,还算卷帙浩繁,为后世保存了一些有用的史料,但比起塔西佗强劲有力的表达或是李维生动活泼的叙事则逊色的多。到4世纪,史家如维克托尔等多以写汇要、简史、略传为务,眼界学识皆无足称道。哲学上,帝国后期盛行新柏拉图主义,它是古典时代集神秘主义因素之大成的哲学派别,也是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派别。其代表唯一值得提及的是开创新柏拉图主义的普罗提卢斯,他知识广博,吸收波斯或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进一步发挥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提出“太一”说。普罗提卢斯向人们兜售的这种非理性哲学,实际上是在哲学与宗教神学之间塔桥,无怪乎教会神学家会对他表示认可,可惜的是在他之后古典哲学销声匿迹了。教育上,当基督教被确定为国教,为扩大其影响,“基督教特别热衷于扩充其用基督教精神去改变教育的性质”,派遣教徒到学校去任教,改变课程内容,开办教会学校以取代世俗学校。这使帝国后期的教育完全成为基督教排斥异己、发展其宗教教条和扩充其政治经济实力的工具。最后随着日耳曼人的大规模入侵,作为文化传播基地的学校和图书馆,逐渐从罗马世界消失,古典文化传播的渠道被堵塞。同时,遍及帝国各地的公共和私人图书馆在4世纪后半期也大都遭到焚毁。伴随着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文化典籍的消失,古典文化的消亡也已是不可避免。建筑艺术上,总的来说是写实倾向减弱,抽象程式增强,技艺水平退化。帝国初期那种技艺高超、形象生动、风格豪放的带有巴洛克特色的古典艺术,走向了它的反面。以罗马人最引以为傲的凯旋门浮雕为例,奥古斯都时期的浮雕是气势雄伟,人物栩栩如生,刻画精细;君士坦丁时期的浮雕则是技艺拙劣、形象呆板,人物毫无神韵可言。普罗提卢斯的新柏拉图主义提出美重在心灵美,基督教又宣扬肉体卑贱的信条,这种意识的形成反映在建筑上的影响就是塑造人物不求体型优美和气韵生动的非写实艺术观,只要求用一定的图样或象征来传述人物特征,这就使古典风格加速退化,却推进了建筑艺术向中世界的基督教艺术迈进。更为重要的是,被罗马人奉为最高理想的自由、理性和法制的丧失。自从帝制建立后,自由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只要人们还推崇理性和法制,三者尚还能互补而存。但到了帝国后期,理性与法制荡然无存,自由就更不用提了。在专制加强的情况下,整个社会都走向一体化、标准化、集权化、军事化的道路。 朱龙华:罗马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15页。除奴隶主上层这个特殊阶级,其他社会阶级可以说都变成了皇帝的奴仆,被固着于他们的行业,没有言论、行动和信仰的自由。而且专制皇帝一句“军法从事”,使得以前为罗马人服务的军队和法制也变成了皇帝专制的工具。军事化的推行造成整个文化生活的死气沉沉,与帝国初期生机勃勃的文化景象大相径庭。专制的加强是以统治者力所能及为限的,然而政治的混乱、军匪的横行和法制的荡然无存,却使连专制表面上要维持的稳定也化为乌有。于是在专制的恐怖和混乱的猖狂中,人民被水生火热的生活所吞没。这时让罗马人感到绝望的,不仅是跟自己历史上法制开明的时代无法相提并论,甚至连周围的蛮族社会也有比罗马优越之处:原来高唱人性和人道的罗马现在比谁都蛮狠、无理,而在被名为野蛮之族的地方却有安身立命之处。这在罗马人心里是很不平衡很难理解的。于是声势浩大的巴高达运动在帝国境内浩然掀起。由此,罗马不仅丧失了人道、理性和法制,同时也失去了人心。在罗马人对古典体制失去信心之后,只好到宗教中去寻找精神寄托,基督教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从而迅速发展壮大,成为4-5世纪罗马帝国文化的主流。以信仰为基础的基督教文化的兴起,标志着罗马文化的全面衰落。 (二)罗马文化衰落的原因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繁荣的文化是以发达的政治和强大的经济为后盾的。同样,政治和经济的颓败也会影响到文化的发展。罗马作为奴隶制社会,罗马文化自然也就反映的是奴隶制的种种,其命运与奴隶制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到罗马帝国晚期,当奴隶制危机不可避免的发生时,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都陷入混乱,面对惨状陷入精神空虚中的罗马人民迫切需要新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兴起及逐步发展无疑给罗马人民带来“希望的曙光”。当基督教教义、学校等占据罗马文化领域并逐渐成为主流时,罗马文化的衰落已成定局,迎来了它“改朝换代”的时候-第一,社会危机:罗马帝国后期政治经济的衰败决定了罗马文化也无可避免的走向末路。从公元3世纪30年代开始至80年代,罗马帝国的奴隶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农村萎靡,城市衰落,内战连绵,政府瘫痪,这种全面混乱的现象,历史上称作3世纪危机。这场危机加速了帝国衰落的速度。政治上,继安敦尼王朝的塞维鲁王朝在战乱中侥幸而起,气势大不如前。塞维鲁靠军队得权起家,做了皇帝后也一直以笼络军队犒赏士兵为要务,据说他临终时留下的统治秘诀便是:“让士兵发财,其余皆可不管!” 朱龙华:罗马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09页。然而这种收买、依靠雇佣军队的结果是官兵日益骄横跋扈,政局更为混乱。塞维鲁王朝只维持了40余年便告结束,此后罗马进入长久的大混乱时期,帝国被分裂为许多格局地区,军事政变不断发生,皇帝像走马灯般出没,而且绝大多数不得善终。像一切盛极而衰的文明那样,混乱颓败的另一方面往往就是统治阶级腐化堕落造成的“畸形繁荣”。宫廷的豪奢,国家机构的膨胀,再加上面临末路的奴隶主阶级的醉生梦死,使罗马和整个帝国从某些方面说确实是披着锦衣华服走向死亡。许多大奴隶住在别墅里饮宴终日,将大量土地围成猎场或辟为园林,挥金如土,互为攀比。而政府为满足统治阶级的奢侈,屡屡增加娱乐假日。统治阶级的腐朽,政治的衰落腐败,已使帝国走向不可扭转的颓势。经济上,首先表现在农业方面,而农业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奴隶制农庄无利可图,以奴隶劳动为基础并主要面向市场的古典庄园经济遂告衰败。 朱龙华:罗马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10页。奴隶主想从隶农制寻找出路,但是从3世纪起却加重了隶农对主人的依附,所受剥削日益加剧,隶农得不到实际利益,农业发展便缺乏动力,而这都表明从隶农制寻找挽救农业发展的想法的破产,因而无法改变农业萎缩的总趋势。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没落也影响着手工业,原来广泛使用奴隶的矿山和各类手工作坊都陷入无法维持的境地,过去一度兴盛的许多行业都呈现出萧条颓败之象。而在经济崩溃、政治腐败的大漩涡中,受害最烈的首推帝国境内大大小小的城市。这些城市曾是古典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无论其规模大小、位于何方,帝国城市无不以拥有自由自治、成为帝国的社会支柱而自豪,而现在则成为皇帝专制暴政下必须俯首听命的奴仆和征服压榨勒索的对象。城市的没落使得古典文化发展所依靠的一个较广泛的社会阶层也零落殆尽。 3世纪末到4世纪初,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两位皇帝力求加强专制,以此挽救罗马帝国的危机,挽救垂死的奴隶制度,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帝国初期还保留的少许古典公民政治传统剔除无遗。戴克里先正式以君主制取代元首制,君主权力成为绝对地至高无上,不受任何限制。极端的专制高压,使人人处处感到毫无权利可言。他想以限制物价阻止经济滑坡,结果是黑市交易变本加厉,税收负担空前加重,人民反抗更为激烈。君士坦丁于313年承认基督教,想以此为皇权的巩固添砖加瓦,并在东方的拜占庭建设新都,意图依靠较为富裕的东方行省苟延残喘。但他挽救奴隶制的倒行逆施使得他的愿望终属枉然。这两位皇帝的反动整肃未能使帝国有任何起色,到4世纪末,情况愈来愈糟,皇帝不得不把帝国分成东西两部“分而统之”,然人民起义和蛮族入侵结合起来,终使包括罗马城的西部帝国走向坟墓。 从这些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军队不再是罗马创国或是帝国繁盛时期的那些热血男儿,强烈的爱国情操不是他们战斗的精神支柱;质朴务实的传统美德已被纸醉金迷的奢侈享受代替;遵纪守法成为荒扯缪谈。支持罗马文化繁荣的优秀特征被政治经济的衰落所埋没。所以随着罗马社会在政治、经济上的全面衰落,罗马文化得以繁荣的基础倒塌,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了。其二,精神信仰危机:“三世纪危机”加速文化领域出现精神信仰危机,基督教“乘虚而入”,在帝国境内广泛传播、发展、壮大,并确立国教地位,导致罗马文化彻底衰落。早期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中期产生后,传播较广,信徒中不仅有犹太人,而且也有许多非犹太人,这固然是由于教义、礼仪打破了民族的界限与隔阂,本身具有世界宗教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此时罗马帝国内部就有的民族宗教信仰出现了危机。罗马帝国的建立一方面消灭了各民族的政治和社会差异,另一方面也消灭了古老的民族宗教赖以存在的基础。帝国初期,不仅奴隶的处境毫无改善,而且自由民也普遍处于无权无自由的地位,公民意志消沉、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