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海南岛资料.doc_第1页
西汉海南岛资料.doc_第2页
西汉海南岛资料.doc_第3页
西汉海南岛资料.doc_第4页
西汉海南岛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汉至唐八九百年中的政区沿革和政治情况,不仅不清楚,甚至有很多错误。本文旨在纠正旧说的错误,并试图阐明这一历史时期海南岛的政治情况。一、西汉珠崖、儋耳二郡的开置与放弃汉武帝时在今海南岛上开置珠崖、儋耳二郡。汉书武帝纪及南粤传系其事于元鼎六年(前111年),说是年南粤既平,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史记南越传亦云元鼎六年“南越已平矣,遂为九郡”,虽未列举郡名,既为九郡,当然也包括珠崖、儋耳。但汉书贾捐之传及地理志卷末记各地风俗,则以为二郡置于元封元年(前110年)。按史汉南越(粤)传1载南越事颇详,看不出南越时已有海南岛之地。元鼎六年汉初平南越,但当于南越故地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等郡耳,似难以渡海略置珠崖、儋耳;故二郡置于元封元年即平南越之次年之说,宜较元鼎六年说为可信。武帝用兵岭南,结局是开置了九郡,史迁行文,好以一事跨数年者系于一年,遂于元鼎六年下终其事谓“遂为九郡”,非谓九郡悉置于此年也。此疏略笔法,又为班固袭用于武帝纪、南粤传。后人不察,多从元鼎六年说而不用元封元年说,这是错的。通典州郡典古南越:汉武帝讨平南越,“元封初又遣军自合浦徐闻入南海至大洲,方千里,略得之”。注:“置儋耳、珠崖二郡。”旧唐书地理志崖州:“汉武帝元封元年,遣使自徐闻南人海,得大洲,东西南北方一千里,略以为珠崖、儋耳二郡。”二书记载当本于西汉旧籍见存于唐代者。据此,可肯定海南岛收入汉朝版图始于元封元年。至于通典说是遣军略得,旧唐书说是遣使所得,二说的差异,约可反映这是一次带兵的招抚,未经作战就略定了。汉书武帝纪注引臣瓒曰:“茂陵书珠崖郡治罈都,去长安七千三百一十四里;儋耳去长安七千三百六十八里,领县五。”贾捐之传云:“儋耳、珠崖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广袤可千里,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干余。”据此,则二郡共领十六县。儋耳五县。珠崖十一县。十六县耳考者除 都外,又有珠崖郡之山南县见元帝纪初元三年,紫贝、碡瑁、临振、至来、儋耳,见舆地纪胜引元和郡县志,九龙、苟中见太平寰宇记,共凡九县。据唐、宋诸地理总志及读史方舆纪要、清一统志, 都、碡瑁故治在今琼山县南,紫贝故治在今文昌县南,临振故治在今三亚市北,至来故治在今昌江县西北,儋耳故治在今儋县西北,九龙故治在今东方县南,苟中故治在今澄迈县东。山南无考,既以山南为名,约当在今陵水县境。 都、碡瑁、紫贝、临振、苟中、山南当隶珠崖郡,儋耳、至来、九龙当隶儋耳郡。西汉郡县官吏对岛上土著人民的统治极为酷虐,引起了人民频繁的反叛。汉书地理志卷末条风俗云:儋耳、珠崖“自初为郡县,吏卒中国人多侵陵之,故率数岁壹反”。后汉书南蛮传载及武帝末一次攻郡杀太守,连年乃平的叛乱,起因即由于太守苛敛,“蛮不堪役”。三国志吴书薛综传云:交州“长吏之选,类不精 。汉法自宽,多自放恣,故数反,逆法”,说得比较公正。薛综又说:“珠崖之废,起于长吏睹其好发,髡取为髮”2其事又见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三引林邑记:“朱崖人多长发,汉时郡守贪残,缚妇女割头取发,由是叛乱,不复宾服”。贪残到强割妇女的头发,人民焉得不反?所以“自初为郡至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二十余年间,凡六反叛;至其五年(前82年),罢儋耳郡,并属珠崖”。其后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甘露元年(前53年)又反了两次。每反“辄发兵击定之”。至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又反,“发兵击之,诸县更叛,连年不定”,终于到初元三年(前46年),听从了贾捐之“宜弃珠崖,救民饥馑”的疏奏,顾念到劳师远攻必将导致万民饥困,乃下诏罢珠崖郡。3此前儋耳之罢只是撤销儋耳郡的建置,其人民土地则并属珠崖,这一行政区划的改变,并不影响到汉朝的版图,海南全岛仍在汉朝疆域之内。由于撤销了一个郡,也可能同时罢废了它的几个属县,减少了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吏,也就相对地减轻了对人民的剥削,因而减轻了叛乱的频数。但地方官的放恣贪残依旧,叛乱终不可戢,最后珠崖郡也无法维持,元帝不得不下诏“其罢珠崖郡。民有募义欲内属,便处之。不欲勿强”。“珠崖由是罢”4。故珠崖之罢,不光是撤销郡县建置,而是举其土地人民弃而不守,改变了汉朝的版图,从此海南岛便变成了化外之地。岛上的人民可能有少数汉人内徙海北,土地则肯定尺寸不留。元帝纪初元三年只说“乃罢珠崖”不够明白,地理志条风俗作“元帝时遂罢弃之”是确切的。二、汉朱卢县、吴珠崖郡不在海南岛上汉元帝初元三年罢弃珠崖郡,历史记载甚为明确5。但到了汉书地理志时代即西汉末年以及其后的时代,珠崖郡故地处于何种情况,却是一件千百年来令人迷惑,被人误解的悬案。珠崖对岸海北之地于汉为合浦郡地。地理志所载合浦郡领县五: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前四县故治皆有今地可考6,惟独朱卢县故址既不见于两汉六朝旧籍,亦不见唐宋总志。可能由于朱卢二字中有一朱字,加以续汉书郡国志合浦郡仍领五县,前四县同汉志,第五县作朱崖,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皆有朱卢,宋志又云朱卢“吴立”;既然有一个无故址可指的朱卢县存在于自汉至齐,中间又曾改名为朱崖7,这就很容易使人把朱卢县、朱崖县和珠崖郡联系起来。所以在舆地广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宋代总志里,已将东汉合浦郡的朱崖县,羼入琼州沿革;到了明代的大明一统志和正德琼台志等方志中,就在琼州府沿革里坐实“东汉置朱崖县8,属合浦郡”。宋明人的错误看法为大清一统志所承袭发展,不仅在琼州府沿革表里将两汉的朱卢、朱崖县、六朝的朱卢县列入琼山县一格,并且在琼州府建置沿革下将明见于汉书的初元三年罢弃珠崖郡,擅改为“初元三年省珠崖郡入合浦,后汉仍属合浦郡”。又在琼山县下说“汉初为珠崖郡地,后置朱卢县属合浦郡,后汉曰珠崖县”。在古迹珠崖故郡下说“地理志合浦郡领朱卢县,为都尉治,盖即故珠崖郡所置”。从此以后,不仅是广东、琼州府的方志,连乾嘉以后一些著名沿革地理学者的著作,如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钱坫徐松新校注地理志集释、王先谦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等皆从其说,都认为朱卢、朱崖县相当清琼州一府,今海南全岛。只有吕吴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以为此县在广西博白县境,汪士铎汉志释地略以为在广西郁林州,谢钟英三国疆域表、补三国疆域志补注以为在郁林州南,而杨守敬三国郡县表补正、历代舆地图从之。博白与郁林接壤,二说可视同一说。而在清统志琼州府说与博白郁林说二说之间,则由于清统志在常人心目中具有颇高权威性,其书又为学者书斋所常备,因而影响远过于后者。民国时代的海南岛志、海南岛新志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采用了这种说法,益发得到普遍传播。但核以史实,揆以事理,这种说法实际绝不可通。至少有下列三点无法解释:1元帝初元时无法在岛上维持统治,不得已才罢弃珠崖。怎么可能在初元三年后四十余年的元始二年(公元2年)9又在岛上恢复统治?设有其事,何以绝不见记载?2从武帝元封到昭帝始元设二郡十六县,从始元到元帝初元设珠崖一郡约十一县,都平定不了岛上土人的反抗,何以到平帝元始时竟能以一县统辖全岛?3从汉武帝到汉元帝六十余年中,岛上人民抗争了九次,终于不得不弃守。何以平帝时的朱卢县,竟能够平安无事一直维持到四百八十年后的南齐建元时10?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汉志、宋志、南齐志的朱卢县,续志的朱崖县,决不会在海南岛上。博白与合浦接壤,郁林(今玉林市)又与博白接壤,所以作为合浦郡属县之一的朱卢县故址,在今博白或玉林是很可能的。两汉至宋齐合浦郡的朱卢(朱崖)县既不在海南岛上,可见这段历史时期大陆王朝未尝在岛上设治,全岛不在王朝版图之内。西汉后期及东汉一代这个岛为史传记载所不及。到了六朝时代,则以“珠崖洲”一名被称于当世。这显然是一个自然地域名,不再是政区名;尽管“珠崖”二字得名于原先的珠崖郡。孙权曾经企图将海南岛重新收入版图,但是未能成功。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载有“赤乌五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战役的结果如何,下文没有交代。但据陆逊传:权欲遣偏师取夷洲11及珠崖,皆以谘逊。逊工疏曰:将远规夷洲,以定大事,臣反覆思维,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又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无其兵不足亏众。又据全琮传:初权将围珠崖及夷洲,皆先问琮。琮曰:然殊方异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可见陆逊、全琮都以孙权于黄龙二年(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于赤乌五年(242年)“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两次用兵是远规异域,不是在域内平定叛乱。要是海南岛上原本设有一个朱卢(朱崖)县,是合浦郡的属县,珠崖怎么可以与夷洲相提并论?陆、全二人都反对这两次举动,预料将士必致疾疫,欲益更损。可是孙权不听诤谏,还是发了兵。结果据孙权传是“但得夷洲数千人还”;陆逊传则用了“得不补失”四字的总评价;全琮传则谓“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虽然史文过简,无从得知每一次战役的具体结果,但从三传的文义不难看出,孙吴这两次用兵都是得不偿失,绝不会取得显著成果。要是由于赤乌五年之役而孙吴竟然将西汉珠崖、儋耳二郡即海南全岛再次收入版图,史文决不可能如此记载。三国志吴书随凯传:“赤乌中赊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这说明了孙权用兵珠崖、儋耳,旨在得其土地人民,故发兵之前,先已任命了儋耳太守。此役的主将是聂友,陆凯居副;陆凯被任命为儋耳太守,估计同时当以珠崖太守之职授聂友,只是由于三国志不为聂友立传,遂不见于史。不过二郡在赤乌用兵失败之后下场并不相同。儋耳以后不见记载,大约随陆凯从军前撤回后方,儋耳太守这个职名也就不再存在。而珠崖却到晋书地理志所叙交州沿革中有一句:“赤乌五年复置珠崖郡”,下文又有一句:晋“平吴后省珠崖入合浦”。这两句话很迷惑人。这两句与两汉合浦郡朱卢(朱崖)县在岛上之说结合起来,便形成了舆地广记以来宋明清诸地理总志和各种广东通志、琼州府志等方志中的,海南岛自汉元帝以后直至宋齐数百年间全都在大陆王朝版图之内,除孙吴赤乌五年后短期置珠崖郡外,长期为合浦郡领地这一整套说法。前人也有批驳、反对这套说法的。成书于清末的杨守敬历代舆地图,是正确地把海南岛划在王朝域外的,可是民国以来直到现今的方志、辞典,甚至历史地理专著,却谁也不理会它,依然照用清统志不改。其实早在明初,王佐著琼台外纪,便认为两汉朱卢(朱崖)县、吴珠崖郡应在海北的雷州一带,“珠崖自汉元之弃至梁大同凡五百八十年,而后内属”。正德琼台志尽管注意到了外纪的说法,并引录了几节原文,竟以琼州旧志未尝言珠崖曾治于雷,雷州诸志未尝言境內有珠崖郡县古迹为理由,遽尔否定外纪之说,仍然采用了“旧志”建武十九年即在岛上设县,“珠崖弃后仅八十六年即复”12之说。此后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在考证历代郡县时曾怀疑“前汉已无其地(珠崖郡),后汉岂有置县(朱崖县)之事”?“地志以朱官、朱卢属今之琼州,其说不确矣”。但在卷三至五郡县沿革表里,又完全采用了琼州府“两汉初为珠崖郡,后为合浦郡地”,“初元三年废珠崖郡入合浦郡”这一套符合清统志的说法。事实上朱卢(朱崖)县既不在海南岛上,置于吴赤乌五年、晋平吴省入合浦的珠崖郡,也并不在海南岛上,而是在海北雷州半岛上。晋书地理志只记载了这个新朱崖郡的置省,而不说明这个郡的地理位置不同于西汉的朱崖郡,这是很大的疏忽。幸亏在元和郡县志里保存着明确记载。今本元和志岭南道有残缺,而琼州正在阙卷内。又幸亏元和志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为舆地纪胜所引用,因而几句具有关键性的宝贵资料得以为我们看到。 舆地纪胜琼州卷“州沿革”下有云:“吴大帝于徐闻县立珠崖郡”。注:“元和志在赤乌二年”13。又云:“于其地立珠官一县,招抚其人,竟不从化”,注:“此据元和郡县志”。由此可知,原来孙权所立珠崖郡,不在海南岛上,是在雷州半岛的南端合浦郡的徐闻县境内。徐闻当为孙吴用兵海南的基地,故在用兵之前,先在此建立珠崖、儋耳郡。后来虽未能取得真正的珠崖、儋耳郡地,寄在合浦境內的这两个郡,其儋耳撤兵后当即废除,而珠崖却终孙吴一代被一直保留了下来,到四十年后晋平吴,才又将这个徒有虚名放郡还并合浦。孙吴不仅设了个珠崖郡,还设立了一个珠官县。设郡县的目的在于“招抚其人”,但其人“竟不从化”。其人即指海南岛上的土著。初学记卷八引晋初王范交广二州记曰:“朱崖在大海中,南极之外。吴时复置太守,住徐闻县,遥抚之”。与元和志所载符合。总之,孙吴曾设置珠崖郡是事实,但并未改变汉元帝弃珠崖以来的版图,海南岛仍在域外。孙吴之后,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曾“于交州复立珠崖郡”,见宋书本纪。这个郡也不可能在海南岛上,所谓“复”,是复孙吴之旧,非西汉之旧。且不久即罢,故不见于以大明八年(464年)为正的宋书州郡志。大明中又曾遣将“南伐,并通朱崖道”,结果是“并无功”,见宋书南夷传。三、两晋宋齐时的朱崖洲两晋南朝时称海南岛为“朱崖洲”,被认为在“南极之外”,除见上引交广二州记外,又见太平御览卷六十九引王隐、晋书卷一百七十二引交州记。可见其时海南岛不在王朝疆域之内,否则只能视为南极,不能目为在“南极之外”。但距王朝南极徐闻县甚近,所以徐闻和珠崖洲之间的人民是有来往的。水经注温水注所引“王氏交广春秋”14一段话,反映了当时大陆人对岛上情况的认识:朱崖、儋耳二郡,与交州俱开,皆汉武帝所置。在大海中,南极之外,对合浦徐闻县。清朗无风之日,遥望朱崖洲如困廪大。从徐闻对渡,北风举帆一日一夜而至。周回二千余里,径度八百里。人民可十万家。皆殊种异类,被发雕身;而女多姣好,白皙,长发美鬓。犬羊相聚,不服德教。儋耳先废;珠崖数叛,元帝从贾捐之议罢郡。只说汉元帝罢郡,不说后来又曾设置朱卢县。说其人“不服德教”,意即为王朝统治所不及。西晋时对岛上情况的这种描述,可以强有力地驳倒后人制造的,两汉六朝岛上始终存在着王朝所设置的郡县的谬说。交广春秋提到了其时岛上“人民可十万家”,比三百二三十年前贾捐之请罢珠崖奏文中的二万三千余户增加了四倍多。这可以有多种解释。一是贾捐之文中的户数根据的是宣帝、元帝时簿籍所著录的户数,因人民逃役,比实际户口少。二是史籍所载王朝版图以外各部族户口,往往偏多,西晋初岛上实际户口并不到十万家。三是岛上土著在摆脱封建王朝的剥削后,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生产确有发展,导致了人口的滋生繁殖。同一时期大陆王朝户口总数从西汉末的千二百二十余万户跌落到西晋初的二百四十六万,十才剩二,与岛上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四、梁陈时的崖州到了南朝后期梁陈时代,海南岛与大陆的关系有了变化。隋书地理志珠崖郡:“梁置崖州”。通典州郡典崖州:“梁置崖州”。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二崖州:“方舆志曰:崖州珠崖郡梁置崖州”。梁所置崖州既为海南岛上隋珠崖郡、唐崖州珠崖郡之前身,则汉元帝以后大陆王朝重新在岛上设置郡县,实始于梁。陈书南康嗣王方泰传,太建四年迁使持节都督广衡交越等十九州,传文列举十九州名目,最后一个便是“崖”,可证梁陈时确有崖州。又,隋书谯国夫人传,仁寿初隋文帝赐夫人临振县为汤沐邑,赠其子仆为崖州总管15,这个隋文帝时代的崖州,当因于梁陈之旧,而临振乃其属县之一。可是舆地纪胜琼州下引隋志“梁置崖州”下又引元和志云:“又于徐闻县立珠崖郡,竟不有其地”。昌化军(汉隋儋耳郡、唐儋州)下在引隋志“梁置崖州”之上引元和志云:“自汉至陈,更不得其本地”。吉阳军(隋临振郡、唐振州)下引元和志云:“梁于徐闻县立珠崖郡”。则元和志认为梁所置崖州和孙吴珠崖郡是一样的,不在海南岛上,而在岛对岸的徐闻县境。隋书、通典与元和志说法不同,是否二说之中有一说错了?不然。羁縻州的名称虽始起于唐贞观中,实际上在唐初和隋代,。实级上在唐初和隋代,西南各边地都有一些明显是由于招慰蛮夷首领而设置的州县。这种措施,很可能在梁陈时已有。因此,自梁至隋初的崖州,大致可以推定隋书和元和志记载之所以有出入,只是由于二者著录的体制不同。梁代的崖州应确在海南岛上,不过它的性质属于唐贞观以后的羁縻州,不同于王朝的正式郡县。也就是说,名义上是王朝的郡县,而实际上王朝统治权还未能在这里建立。隋书、通典是不问州郡的具体情况的,有名便录。而元和志对唐朝当代也例不载羁縻州,作者要就实际统治权已否建立而言,所以说“竟不有其地”,“自汉至陈,更不得其本地”。至于说“梁于徐闻县立珠崖郡”这句话当由于孙吴时有此事而又误系于梁。五、隋代珠崖、儋耳、临振三郡隋炀帝大业六年(6l0年),“更开置珠崖郡,立十县”;同年,又分珠崖“置儋耳、临振二郡”,见纪胜引元和志。这三个郡才是在汉珠崖、儋耳郡故地今海南岛上的正式郡县,上距汉元帝弃珠崖凡六百五十六年。全岛分置三郡后珠崖领舍城、澄迈、武德、颜卢四县,治舍城,见隋志、旧唐志;后又析置琼山县,见寰宇记。儋耳领义伦、毗善、昌化、吉安、感恩五县,治义伦,见隋志、旧唐志、纪胜昌化军引琼管志。临振领宁远、临川、延德、陵水四县,治宁远,见隋志、纪胜万安军、吉阳军引元和志、旧唐志。据唐宋以来诸地志,舍城、颜卢在今琼山县东南,琼山在今县南,武德在今文昌县北,澄迈在今县北,义伦在今儋县西北,毗善在今临高县西北,昌化、吉安在今昌江县西,感恩在今东方县南,宁远在今三亚市西,临川在市西北,延德在今乐东县西,陵水在今县东北。大致岛东北部为珠崖郡地,西北部为儋耳郡地,南部为临振郡地。隋志所载系珠崖一郡时版籍,统县十,户一万九千五百。初置一郡与后分三郡据元和志既同在大业六年,则分郡后的户数,估计所增无多。姑以二万户计,则仅为三百三十年前西晋初十万户的五分之一,比六百六十年前汉元帝时还少三千户。这当然只是著录于郡县的编户数,全岛应该还有几倍于此数的人口未入版籍。海南岛在隋代已成为中原王朝失宠得罪宗室官吏的谪逐避难之地。隋书滕嗣王纶传:大业七年后“徙朱崖”,随后又“携妻子窜于儋耳”。据日本小叶田淳海南岛志的调查,唐以前海南岛汉族人口约二万人,到唐代增至七万多人。冼夫人在儋耳地设置崖州后,为了改变当地社会落后的状况,采取移民政策,改变海南民族成分。这些汉人一部分是冼夫人的家族,而大部分则是军人和商人。明代丘浚南溟奇甸指出:“魏晋以后,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宦或商,或迁或戍,纷纷日来,聚庐托处。”又据儋县志载:“元明以前凡军戍于琼者,非崖即儋。”这些移民为儋耳的开发增添了生力军,同时,带来中原和岭南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逐渐地改变了儋耳从汉至隋近千年间建设缓慢的局面。 传授农经 冼夫人组织这些移民上岛后把当时中原和岭南先进的劳动生产技术传授给当地的人民。如当地的习俗,病不饮药,杀牛以祷。这种习俗延至宋代仍未改。苏东坡在书柳子厚牛赋后则沉痛地说:“黎人得牛,皆以祭鬼,无脱者。”冼夫人在儋州极力保护耕牛,推行用牛耕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据说,冼夫人当时还传授纺织技术,教会俚人穿上衣服;倡导兴修水利,传授岭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引进优良品种、制肥施肥和田间管理等,使当地人民从单纯的渔猎变为“尽力农事”(广东通志&8226冯融传)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宋代苏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