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误读原因初探.doc_第1页
多音字误读原因初探.doc_第2页
多音字误读原因初探.doc_第3页
多音字误读原因初探.doc_第4页
多音字误读原因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音字误读原因初探201208279438(学号) 刘慧敏(姓名) 指导教师:庄萱摘要 汉字中一字多音现象的存在是人们经常读错字的原因,准确掌握多音字读音是人们规范认读汉字的关键。本文针对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多音字和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规范的多音字现象,分别从原因、类型、功能等方面探究了多音字的规范问题,希望为识字教学和规范用字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词 汉字 多音字 误读 原因汉字读音规范是汉语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能否准确规范地读音是语文规范化水平和推广普通话成效的重要标志。而多音字是社会用字中出现误读最多的部分。因此,分析多音字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为何造成误读。一、多音字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汉字中的多音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常用汉字中多音字的比例更大,据统计,1000 个最常用汉字中,多音字就有170 个。现代汉语多音字并非朝夕形成,它是在若干年的演变和发展中沉积下来的。总观其来源,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并存形成的多音字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北方方言地区很广,语音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词汇标准的范围广,而语音标准的范围窄,势必使一些词语保留古音。汉语方言语音差异很大,方言词语进入通用语(如今天的普通话)后,有时还将读音也带了进来,形成多音字。比如:“仔”,普通话读z,现在多了“牛仔zi(934页)”的读音。再如“剥”,北京口语读“bo(42页)”,于是现在普通话有了两个读音,一个用于书面语“b(95页)剥削”,一个用于口语“bo(42页)剥皮儿”。这实际上就是在同一字中,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并存。(二)文白异读造成的多音字文白异读是形成多音字的原因之一。文读即读书时的发音,常用在合成词或成语中;白读即口语音,常单用,它们在语义上没有明显的区别。文白异读的字读音不同,但意义相同,其读音的差别主要在组词上,如:削,读“xio(1379页)”时,只限于口语单用,例如:削苹果。而用于合成词时只能读“xu(1428页)”,例如:削弱。薄,读“bo(43页)”时,只限于口语单用,例如:薄纸。而用于合成词时只能读“b(98页)”,例如:刻薄。落,读书面语时读“lu(837页)”,例如:落伍、降落、落后。而读口语时则读“lo(762页)”,例如:落枕、落色。核,读书面语时读“h(512页)”,例如:核桃、核心。而读口语时则读“h(532页)”例如:桃核、梨核。血,读书面语时读“xu(1431页)”,例如:血海深仇。而读口语时则读“xi(1394页)”例如:流血了。寻,读书面语时读“xn(1433页)”,例如:寻觅、寻常。而读口语时则读“xn(1434页)”例如:寻开心、寻思。 (三)传统读音与今音并存形成的多音字汉语发展史中,语音的演变和发展是比较快的,上古有上古的语音系统,中古有中古的语音系统。同一个字的读音在不同的时期会有变化,原来一个字有统一的读音,后来由于在不同的地方发展演变的速度不一样,因而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古音,而有的地方则按照发展变化后形成的今音来读。一些姓氏、地名、国名、物名等的读音与常用义的一般读法形成一字多音,如姓氏:员Yn(1562页)、仇Qi(1040页);地名:Rn(1066页)任丘;国名:b(70页)秘鲁;成语、文言词中的特殊读音与常用义的一般读音形成一字多音。例如:“番”现代常用读音为fn(343页),而地名“番禺”读Pn(947页),保留了古代的读音;“单”现代常用读音为dn(243页),但地名“单县”读Shn(1102页),保留了古代的读音。(四)汉字自身演变形成的多音字1、异体字的并存和合并形成的多音字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相同、字音相同、字形各不相同。异体字和正体字相对而言。异体字本应是同音的,不应造成多音,可事实却并不这么简单。如:采和案:采ci,说文:“采,捋取也。”就是摘取、采集、采用等义。案,尔雅释诂:“案ci,寮,官也。”郭璞注:“官地为案。”就是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确定“案”是“采”的异体字,停用后“采”就承担“案”的意义,成了多音字。背和捎:背,背脊义;捎,用脊负载义。后“捎”作为“背”的异体字被淘汰,“背”就有了bi和bi的音义,成了多音字。2、同形字的出现形成的多音字 人们为不同的词造字,字形有时会偶合。所表示的词或语素意义毫不相关而形体完全一致的字,成为同形字。本文所说的同形字是狭义的同形字,是指表示的意义不相关、读音也无联系、字形偶合的字。如:作“古代的一种短矛”讲的“铊”(she或shi)、“秤铊(砣)”的“铊(tu)、金属元素“铊(t)”,是三个同形字;“统率”的“率”(shui)和“比率”的“率”(l)是两个同形字。3、汉字的简化造成一字多音为了方便人们的学习和使用,国家精简了汉字的数量和简化了汉字的笔画。在简化时,采用同音或近音代替的方法。但人们只注重简化汉字的字形,而忽略了历史上早已流行并未失去使用价值的某些字音字形的重复,因而造成多音字。如:“头发”的“发f(343页)”和“发财”的“发f(337页)”,本不是一个字,合并简化为一个字,形成了多音字。“斗争”的“斗du(306页)”,简化并入度量单位“斗du(214页)”,于是“斗”成了多音字。4、通假造成的多音字通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本字不用而写了一个别字。通假也有同音和近音的区别。如“早”通假写成“蚤”,完全同音,未产生多音。再如:“归”字,其本义是表示“返回”、“女子出嫁”、“归还”、“归附”等意思,读“gu(472页)”,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归有光项脊轩志)”。而“归”又通“馈”,即“赠送”的意思,读“ku(739页)”,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又如:“龟”有乌龟之意,但在庄子养生主中“不龟手之药”的“龟”则通“皲”,表示皲裂之意,读“jn (694页)”,这些多音字都是古音通假造成的。(五)假借和引申造成的多音字引申是一个词基于联想作用由本义生出某种有联系的新义。由引申引起的词语音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声调的改变,例如好(ho,ho),兴(xng,xng),担(dn,dn),号(ho,ho)等等。记录语言中的某个词,借用相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而意义并不跟这个字相合,这种用字方法叫假借。假借字与被借字在现代汉字中用同一个汉字,但字音不同。如:借动词“之”为代词“之”,读音相同,未产生多音。再如“辟”,本义为“法律”,假借为“躲避”,读音相近,于是“辟”有了“p(968页)”和“b(71页)” 两个读音。后为作区别,“躲避”的“避”字增加了表意偏旁,于是“辟”不再有“躲避”义,也就减少了一个读音。当然,“复辟”的“辟”仍读“b(71页)”,这是另一种情况。二、多音字误读的几种类型根据多音字形成的原因及通过调查分析后得出,多音字误读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一)口语词语的误读。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词,一般在口语交际时较少出错,但在测试环境中,被测试对象往往受书面形式的影响,造成误读。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列举如下:高频误读词语如“夹肢窝、出虹了、干哆、汤匙、侧歪、择菜、抹桌子、马尾罗、熏着了”等。中频误读词语如“叨咕、树行子、半拉、绷着脸、色酒、迫击炮、一撮毛、钢一下刀、寒伧、倒嚼”等。低频误读词语如“薄纸、用趾、胡子拉碴、屎壳郎、睡着了、似的、格登、一宿、和面、糊弄、叫化子”等。(二)出现于文言历史词语中的误读。调查中有些多音字的一个读音记录的是古代文献、典籍流传下来的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在现代口语中根本不用,即使现代书面语中也比较少见,可以说这已经是一些只存在于文献典籍中的词语。这些词语因为比较少见,所以多为高中频误读词语,如“锁钥、病革、挝鼓、中鸽、赞戏、采邑、伐木丁丁、名媛、兽槛、蜡祭、霓裳、金锢”等都是高中频误读词语。只有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一些词语读错率才比较低,如“浩浩荡荡、属文、期年、扁舟、将进酒、国子监、纶巾、千乘之国”等都是低频误读词语。对这些词语中的多音字,人们往往读成常用音或形近字的读音。(三)带有鲜明的行业或地方色彩、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的误读。这些词语使用范围有限,不属于普通话的基本词汇,所以误读率较高。在我们统计的25个行业词语中,80%以上为高中频误读词语,如“卒中、黄柏、白术、大黄、铣床、淋病、耙地、尊麻疹”等34个方言词语,88%为高中频误读词语,如“拆烂污、册划、赚人、大伯子、屎壳郎、猫腰、咋呼、呷了一口、屏头”等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共17个,全部是高中频误读词语,如“莎草、杉篙、糜子、葛布、槟榔、桧树、茜草”等。(四)不常见的地名、人名、姓氏以及一些音译词语的误读。这类词语因为使用不是很普遍,所以相对来说误读率也较高。地名读音中误读率较高的词语如“六安、高丽、台州、番禺、蚌埠”等;人名、姓氏读音中误读率较高的词语如“皋陶、仓领、墨翟、姓纪、姓缪、姓查、姓区、令孤”等;音译词读音中误读率较高的词语如“派司、南无、般若、伽蓝、土谷浑、冒顿、龟兹、月氏”等。(五)出现于书面语词的误读。这类词语与前文所述的文言历史词语不同,它们记录的词语虽然也很多来自文献典籍,口语中也较少使用,但在现代书面语中还经常见到,是一些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带有很强的书面语色彩的词语。这类词语因为人们接触的机会较多,纠误的几率较高,所以误读率不是很高,多为中低频误读词语。在我们调查的书面词语中,高频误读词语只有“摒挡、傀奇、流水浅浅、西学东渐、椎心泣血、口角、间断”等14个;中频误读词语如“押解、靓妆、叨扰、招勾当、哄抢、混水摸鱼”等;低频误读词语如“蝉媛、商贾、禅让、绸缪、给予、伎俩、翘首、呼号、执拗、济济一堂、伺机、恐吓”等。这类词语虽然误读率不是很高,但因其使用普遍,却是影响社会生活、决定社会语言文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六)其他一些词语的误读。 调查中还有一些多音字不好归入上述几类,其中高频误读词语如“大大落落、散落、作料”等;中频误读词语如“粮囤、吐痰、连累、铮亮、油坊、撇开、持麻绳、压板、冲劲、处理、帖子”等;低频误读词语如“撒种、麦垛、钻井、褪色、扎腰带、发型”等。三、多音异读字的规范和整理从多音字产生的原因来看,我们知道多音字有它存在的必然性,那么如何规范地使用它,让它更好地发挥交际的作用呢?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多音字在表达上的不同作用来作具体分析,有的需要保留,有的则需要合并。从理论上讲,具有辨义作用的我们就应该保留,比如多音多义字;不具有辨义作用的我们就应该摒除,比如方言多音字、单义多音字等。然而,这样一刀切的方法并不一定符合实际的需要。总的来说,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那一部分多音字应该是规范的重点,而阅读古书时一些保留读音的则不必急于规范。如何对多音字进行整理和规范,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在这里提出来仅供参考。(一)对古代通假多音字的规范和整理这些是古代的多音字,在现代汉语中通假多音字和古今多音字基本上可以算作文物了,它们中的大多数多音字只有我们在阅读古书时才会存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日常的交际中,这类多音字接触得不多,所以,它对我们的语言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鉴于它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研究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价值,我们应该把它保留下来。不过,这类型的多音字也有合并的,这种情况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在古代汉语中“识”通“志”,读作zh(1621页)。在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个词“标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标识”这个词有“标志”这样的注解,我认为现代汉语中已经有“标志”这个词了,应该把“识”的zh的读音与“标识”这个词一起淘汰。像这样的多音字,在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一个读音就可以了。又如:“暴露”的“暴”在古代读作“p(990页)”但现在都读bo(50页)了,这类字一般去掉旧读改为统读,对表意也没什么影响。如果保留下来反而会增加人们学习的负担,所以这类字应该实行合并,尤其是那些在普通话中读音相近且对表意无碍的更不妨随俗,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多音字。(二)关于专有名词的多音字的整理和规范建议专有名词的读音有一个原则,就是名从主人。名从主人适用于现代的姓氏、地名,而对于古代的专有名词则需具体分析。因为名从主人,所以无法抹去现代人的姓氏和地名的特殊读音。为了避免出错,除注意学习和积累外,一个办法是主人在介绍自己时要主动说明,再一个办法是加注拼音。电视台、摄制组应该有文字顾问,将这些多音字标注出来主持人、演员就不易出错了。名从主人还有一个原则,主人自己不能坚持方言,如:作家谌容,坚持“谌”字读shn,实际普通话读chn(155页)。再如:姓“解”,有读xi(1396页)的,也有读ji(653页)的,因是方言,所以读一个音即可。古代专有名词的特殊读音因为今天已不用,所以坚持旧读意义不大,而且实际旧读也越来越少。例如:“叶公好龙”的“叶”古读做“xi(1392页)”而今读“y(1469页)”。“会稽”的“会”,如果浙江仍有此山,本地人仍读kui,则我们也应读kui,否则读hu(565页)就行。“大宛”国今已不在,读成wn未尝不可。有的姓氏已被多数人读错,估计将来只能主人从众了。例如:姓“纪”的“纪”本应读j(595页),姓“任”的“任”本应读rn(1066页), 姓“令狐”的“令”本应读lng(802页)。但现在一般的电视剧中,“纪晓岚”的“纪”已被读成j (597页)、“任大小姐”的“任”已被读成rn(1067页)、“令狐冲”的“令”已被读成lng(808页)。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类多音字只是声调的不同,就是改成今音也不会改变它的姓氏,但这关系到好多姓纪和姓任的人,人家是否乐意呢?因此,我觉得对这类多音字的规范必须持谨慎的态度,最好暂时不予规范。当然,如果这些姓氏的人自己都不在乎了,我们就不必花大力气去给人家正音了。关于地名,我认为可以根据地名的知名度而定,知名度小的我们就可以删除多音而只保留一个音就可以了,对于知名度大的则保留多音。而就像现在很多地名读音已经被大多数人统读了,比如:安徽省的六安县的“六”的读音已经很少有人读“l(823页)”了,而读作“li(815页)”了。看来有些地名连主人都已经统读了,这样的多音字就无存在的必要了。(三)对单义多音字的规范对于这类型的多音字,它们虽然没有辨义的作用,但由于在群众中已被广泛地运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在人们心目中已深入人心,现在把它们改为统一的读音恐怕不太容易,所以我认为这类型的多音字应该保留。但这种多音字中也有一些多音字在使用时已经没有区别的必要了,人们现在也不太注意这些多音字的区别,可以说这些多音字规范的时机已经成熟。实际上人们在使用时已经摒弃了一部分这类型的多音字。例如:“给予”的“给”本应读j(595页),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样读了,均读作gi(427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有“给予”可读gi的注解。(四)对文白异读的多音字的整理和规范 文白异读的多音字按理说没有辨义的作用,存在会增加人们学习的负担,就像“血”这个多音字不管是用于书面语还是口语,意思一模一样,而且现在好多人读时都已经不读“xe”这个音了,所以我觉得它实在没有多音的必要;像“剥”这类文白异读的字,虽说“剥削”比“剥皮儿”抽象一些,但一律读b也许更好一些,因为大部分方言区读音更接近于b;而像“落”这个多音字因为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还广泛地使用,人们一般也不会读错,所以不妨暂且保留。至于怎样避免读错这类型的多音字,我认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学校的语文教学中突出这方面的提示和引导。(五)对方言多音字的整理和规范 例如:有些多音字的读音只出现在某个方言词语中,如:“膀”只在“吊膀子”这一方言词中读bng(289),其他的地方读bng(39)。这些特殊的读音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方言,但其它地方的人掌握起来就比较麻烦,所以应该摒除或者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就应保留下来。比如:“雀”在普通话中读“qu(1053页)”,在方言中却读“qio(1019页)”,例如:家雀儿。又如,“忒”在普通话中读“t(1234页)”,在方言中却读“tu(1280页)”。这些字不仅在方言区广泛地使用,而且现在在电视剧、电影中广泛地被使用,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应该保留。(六)对多音多义字的整理和规范多音多义字的多音是为了区别意义,所以我认为这类多音字应该保留。例如:“长”、“降”。有些多音多义字的意义差别不大,比如,“吐”,在表示主动使东西从嘴里吐出来时读“t(1278页)”,在表示不由自主地吐出来时则读“t(1278页)”,这种区别意义不大。从语音发展的角度看,现代汉语的发展趋势是双音节化,而一些在古代汉语中为区别意义的多音字,有不少在现代汉语中只能作为语素出现在合成词中,它们的不同读音所起的辨义作用在多音节词中已不是那么重要了。例如:现在很多人把处理的“处”读作“ch(190页)”,“舍”在校舍中读成“sh(1116页)”等。如果从使用方面看,这类字只需一个读音就可以了。当然,这类字是否应该保留,还要看人们的实际使用情况。据现在的情况看来,很大一部分这类型的多音字已被大多数人统读为一个音了。例如:禁,在表示自己忍耐不住时读“jn(656页) ”,在表示禁止他人时却读“jn(662页) ”,但现在一般人都统读为“jn(662页) ”,所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应该读成一个音。(七)对简化字形成的多音字的整理和规范汉字简化而产生的有些多音字符合用较少的符号来记录语言的简约原则,但也容易读错。简体字已使用了50年,改回去也不容易。可以把这个问题留到未来与港澳台统一文字时解决。(八)对误读形成的多音字的整理和规范在谈及多音字时,我们不能只顾及字典、词典里的多音字,还应该注意人们在现实生活交际中出现的误读造成的多音字,对它的研究更利于我们对语音的规范。这种多音字是指某字本无其音,但在社会的使用过程中因不能正确掌握字的读音而造成误读。一旦这种误读成为一定的规模,往往会积非成是。而现在媒介这么发达,这无疑也会对汉字语音的规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曝光”的“曝”只有p(990页)的音而无“bo(49页)”的音,台湾媒体就把“曝光”说成“p光”;又如“桔梗”的“桔”只有“ji(647页)”音,而无“j(681页)”音,但很多人把它看作“橘”的俗字来使用,现在也约定俗成多音字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收了这样的词头“橘”俗作“桔”。误读的多音字中还有一类音译的多音字,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代翻译的,如来自梵语的佛家用语“南无”读作“n m(907页)”;另一种来自现代的一些音译词,例如:“茜茜公主”中的“茜”字,本来读qin(1015页),但在翻译外国女子名字时,如果用“西”似乎不符合汉语用字的习惯,于是在“西”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